㈠ 军医名叫张生的小说
初见时好像没有描写崔莺莺心理活动的词句,我把初见的原文给你吧 [村里迓鼓]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莺莺引红娘捻花枝上,云)红娘,俺去佛殿上耍去来。(末做见科)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蝉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响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末云)和尚,恰怎么观音现来?(聪云)胡说,这是河中开府崔相国的小姐。(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聪云)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末云)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便知,你觑:[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柳叶儿]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
㈡ 《西厢记》中张生的人物形象
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
但是张生又是懦弱的,他背后热爱莺莺,但当面却显得笨拙无能;尤其是莺莺的“假意儿”发作的时候,更显得不知所措;老夫人赖婚后他颓丧得想自杀,患了相思病。老夫人发现他和莺莺私合时感到特别害怕,简直枉做了那男儿等等也都是一种懦弱的表达。张生形象的转变并非一个跳跃,他是经过不断地锤炼,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市民大众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㈢ 有本小说主角叫张生是赤脚医生
死神之逐风者
作者: 唯我龙神
简介:
意外穿越到死神界的紧那罗为接触动漫中的美女们努力转职成了死神。为了和那些实力超强的美女有深入的接触,只能为了追求终极力量而努力。
㈣ 西厢记中反面人物的张生,为什么自元朝后改邪归正了
张生并非历史人物,只是一个古代文学中虚构的形象。这一角色出自于《西厢记》,因为,他的人生经历颇具戏剧性,所以,深得广大读者喜爱。
我国古代文学精彩纷呈,经典之作的数量简直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为何唯有张生的形象如此经久不衰呢?
这是因为,张生的形象太过经典,直接影响了后世作者的文艺创作。在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张生的影子。例如《倩女幽魂》中的男主人公王文举、《墙头马上》里的裴少俊、《牡丹亭》里的柳梦梅等,就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身上都有几分张生的味道。
由此看来,张生真可谓古代文人中“追求自由恋爱第一人”,他的人生经历鼓舞了后世的年轻人追求自由的婚姻与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古往今来,郁郁不得志的儒生遍布史海,可像张生这样迥然不凡丝毫没有穷酸相的却着实不多。同样是生不逢时,可张生却能有“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格调,这或许就是其魅力所在。
㈤ 主人公叫张生的小说
《张生结婚记》
作者:阿袋子
主人公叫张生
简介
人应该为什么而内结婚呢?
张生陷入了空前容的烦恼。同居女友马小蓓实在没什么不好,但张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算爱过的人可以忘记,那种曾经沧海的感觉却始终无法淡忘。
如果当初没有放弃卫敏,他也许就不会爱上陈莎莎;如果不是和陈莎莎的漫长纠缠和互相伤害,他也许根本不会和马小蓓在一起。人生就是一个连环套,环环紧扣。没有偶然,皆是因缘。
如果这就是人生,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
如果就让它随缘,正确的那个人又在哪里?
内容标签:婚恋 都市情缘 怅然若失
搜索关键字:主角:张生 ┃ 配角:很多女孩子 ┃ 其它:
㈥ 女主角柳溪男主角张生莫泽的小说哪里看免费
《代孕娇妻:总裁求婚请排队》
作者:柳颜惹
㈦ 重生小说主角叫张生
是不是录事参军的一品奇才
主角就叫张生
不过已经太监了
㈧ 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好是坏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
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
[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
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
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
三、“志诚种”张生
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
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鸳茸。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
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先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治家严肃。”张生自知: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爱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压寨夫人”,老夫人当众许婚,这就给本来无望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张生为了莺莺自告奋勇,写信给杜确,请他领兵解围。张生凭着他的“灭寇功,举将能”,进一步赢得莺莺的倾心,更使他们向爱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围退贼后,正当张生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时,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
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的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爱情,他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以至红娘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到了约会的时候,莺莺碍于红娘在场,又变了封。张生一场欢喜一场空,面对情人的拒绝、训斥,仍不放弃,还求红娘: “小生再写一简,烦小娘子将去,以尽衷情如何?”。张生为了莺莺而苦苦相思,为了莺莺而“卧枕着床,忘餐废寝,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红娘一再牵引红线。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得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
好景不长,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
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
四、“傻角”和“银样锱枪头”张生
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性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此举当然激怒了红娘,难怪张生被红娘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小姐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傻角。”其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便被人冠以“傻角”的称号。这一幕,让人在捧腹之余,看到了张生的另一面。
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张生的“傻”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娘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娘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娘,并跪哭在红娘面前:“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小姐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
当晚,到了莺莺约会的时候,张生在花园外着急地等待着。一听到红娘发出的暗号“赫赫赤赤,来”,也不认真看清楚来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小姐发出的暗号,就兴奋得一把搂住了红娘,他的举动既莽撞又滑稽。当他真正面对着莺莺时,又变得那样忠厚老实。在莺莺训斥张生时,张生连一句分辩的话也不会讲,一句顶撞莺莺的话也没有说,糊里糊涂地被训斥了一顿。张生原本就文思敏捷,现在却变得笨嘴笨舌,拙于应付。张生这种表现并不是假意装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莺莺的深爱,出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
此外,张生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既忠厚又懦弱,既滑稽又可笑。爱情路上顺利的时候,信心十足,处处显出其“风魔劲”;然而,一碰到挫折时,又失魂落魄,苦苦哀求红娘的帮助。所以红娘除了常嘲笑他是“傻角”外,还说他“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锻枪头”。
五、市民喜剧中的张生
张生以志诚感人且带有戏剧性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张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然而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并且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终得以定型为一个市民喜剧的形象。
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转变角度来看:在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后来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可见其地位的低下,故此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外来的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作者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语言明白晓畅,轻松诙谐的市民喜剧形象——张生。
张生形象的转变并非一个跳跃,他是经过不断地锤炼,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市民大众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作者重视生活上: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巧遇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并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作者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交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风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作者把张生塑造得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
六、结论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文魁、志诚、傻角的统一体。张生的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提供保障。他的志诚是他克服外界各种阻力,冲破重重障碍取得爱情的关键。他的傻气既源于他对莺莺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动可爱。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体现了张生性格的复杂性与立体性,给人留下鲜明生动的深刻印象。张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他的形象拥有着人性的光辉。
张生这一人物的典型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如在同一时期的《墙头马上》的裴少俊,或稍后的《倩女离魂》的王文举等许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西厢记》中张生的叛逆精神更令后世许多名篇巨著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所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共同鼓舞下,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共同聚集成一股力量,共同讽刺与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的堡垒。
㈨ 《莺莺传》和《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都是传奇小说,主人公都叫莺莺,两本书有什么区别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