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学写小说~~我从没写过小说~~~是一张白纸
一篇小说,大概是一些人物,他们的对话、动作、行为,会造成高低起伏的情节,加上场景辅助,最后有个合理的结局。当然,全篇所寓含的思想意识,就是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塑造鲜活的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像舞台上的演员,主导著情节的进行。任何小说,都在表现人物的言行风格,或人与人间感情、利益的纠葛;没有人物,哪有小说?然而,小说人物的选择或塑造,一定要有特殊性,普通的人是不适合当主角的,就像戏剧中的角色,很少是安分守己的寻常百姓:不是大奸大恶的坏蛋,就是大慈大悲的善士;不是努力奋斗的残障者,就是游手好闲的富家子……
人物刻划,最忌说明或形容:「他是天下的善士,经常帮忙别人。」、「她长得像仙女般美丽」,这样的句子很抽象、无趣。必须具体化,把「帮忙别人」的过程、「美丽」都具体描写出来。
编造曲折精彩的情节:情节是小说的内容,也是人物演出的「戏」,一般认识不清的人,会误认「情节」就是「故事」;其实,它们是有点区别的。故事是平面的、单一的,靠叙述即可完成;情节除了故事外,可能需要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对话,以及事件和事件的背景(场景),共同构成,所以它显得立体又复杂。小说是纸上的戏剧,如果一出戏演的是平凡夫妻的平凡事,谁会去观赏?所以小说裏的爱情都很畸型、变态;很激情、夸张;很不像人间找得到的。由此可见:小说的题材要特殊的,情节要精彩、曲折、悬疑;结局最好出人意外,才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
我们周遭每天都有许多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如果很特殊,我们即可拿来当一篇小说的骨干,把过去相关的经验(记忆裏的事件)相连结,然后加上想像再「绘声绘影」一番,说不定就能「编造」出动人心弦的小说。
叙事观点要统一:所谓叙事观点也叫做「视点」,是指一篇小说中,作者是以「谁」的角度去叙述的,作者自己?小说中的主角?或配角?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通常只采用一种叙事观点。因为叙事观点不能错乱,是小说写作上要特别注意的技巧,所以把它的种类简介於下:
第一人称观点(我):小说情节的推展,是透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的;由「我」的眼睛来看全篇小说的世界,由「我」的语言来描述整个情节。这个「我」可能是小说中的主角,也可能是次要的配角。这个观点是主观的、也是有限制的;必须「我」看到的情景才能写,「我」也不能真正了解其他人物内心的想法。
「我」是主角,主角是小说的关键人物,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多与他有关,他又可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观点写的小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适合用来写短篇小说。
「我」是配角,这个叙述者,通常是作者安排的替身,透过他来揭开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以这样的观点写小说,比较有新鲜神秘的色彩。
第三人称观点(他):这个叙述者通常是作者自己,他是冷静的旁观者,却像无所不知的神一样,他知道小说中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也知道每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外貌特徵、内心想法。以这样的观点写小说很痛快,但它比较适合中、长篇采用。
关於对话、场景、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难免会对话,对话必须遵守「什麼样的人讲什麼样的话」的原则,毕竟屠夫和教授讲话的语词是不一样的。从对话中,可了解说话人的修养、水准和当时的心理状况。「浑蛋!做错事还狡辩!你给我跪著!」这是一个愤怒的父亲正在教训他的儿子;「哎哟—,我说王董呀,怎麼那麼久没来了。可真让人家想死你了。」这大概是个欢场女子正在向顾客撒娇。创作者必须揣摩小说人物,写出符合他身分的话,切忌写的都是自身的想法。
场景是什麼呢?就是如同演戏舞台上的布景,场景描写有助於气氛的感染;也能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送葬的行列,以满天乌云或大雨滂沱为场景,会让人觉得更哀凄;所以,有了场景描写,小说才会产生立体感,才不致只有「故事」而已。
任何文章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小说并不是仅供消遣而已。【红楼梦】不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作者至少也藉著贾府的兴衰起落表达「物极必反」的宇宙哲理吧!有一阵子,体罚与否,各方争论不休,我写了一篇小说【荒谬的儿戏】,藉文中的人物情节,表达我对体罚的看法,这就是主题。我也写过一篇【结局】的小说,表达赌的结局是家破人亡的凄惨,以提醒世人远离赌场,这也是主题。有了主题,小说才会有它的价值,也才不致沦为文字游戏而已。
小说写作的要诀,如同上面所说的;小说不难写吧?但是,小说若要写得好,对於人性、人心要深入了解,对人的表情、动作要仔细观察,对於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当小说家的先决条件是:对什麼事、什麼人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时时去探究。
② 为什么有些书的第一页夹有一张白纸,有的前后都各有一张,有什么用
这是书籍设计比较讲究的一种形式,
这张白纸叫扉页。
当然,扉页并不是就这一张白纸。
比较讲究的扉页顺序是:
1.护页
2.空白页
3.正扉页(通常是书名)
4.版权页
5.赠献、题词
③ 借一本书给女生,她放了一张白纸在书里,什么意思
第一、有可能她就是把纸当成书签,还书的时候忘记拿出来了,是你自己太敏感;
第二、有可能她暗示你,你们的关系现在是一张纸,非常薄,随时可以捅穿。
第三、不管她什么意思,如果你喜欢她,她也喜欢你,就不要管什么纸不纸了,跟她明说。
④ 一张作文纸的小说 文摘
渐渐的,一阵风吹过,火红的枫叶颤抖了几下,天空渐渐变得阴沉沉的。不久便下起了一场
绵绵的秋雨。
伴随着秋雨的来临,秋天也到了。而秋天的雨是丝绸般的,是朦胧的,是凄凉的。看,有多少名人墨客叹息,写下一首首凄凉的诗歌,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到冬眠”。
秋天来了,过不了几天,树叶渐渐的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铺满一地。
秋天来了,有多少远方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只因为秋天有中秋节,俗话说的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想到了家乡的亲人,便想到了落叶归根。
⑤ 一张白纸写一个狂字
狂妄自大
⑥ 一个文题 题目是:一张白纸
生命本是一张白纸,经过人生的阅历后,生命便有了不同的色彩,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给予我们动力,让我们生命的航船在海洋中不断地前进。
我的生命本是一张白纸,我乘风破浪,行驶在人生的海洋中,海水不断冲击着我。冲击时,我会感到疼痛,但也正是因为冲击,我走过了不少的海域,领略了数不胜数的风光。
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我从一身洁白,变得五彩缤纷,在海洋中,我的色彩不断增加。
看看我一身的色彩,会看到大部分的颜色由蓝色,绿色,红色组成。
当我开始起航时,我的身上不断的增加绿色,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我不断地向着前方前进,我的心中充满希望,我遐想连篇,天马行空,满身的绿色,满载的希望,我前进着。
走过不少的地方,我穿越过一条条大的流域。没当我战胜暴风雨,进入阳光明媚的世界,看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我的心中充满快乐,我的身上,红色不断增加。
另一种较显著的颜色是蓝色,每当我路过一个地方,遇到一些不平事,我总是挺身而出,与邪恶抗争,为正义而战。于是,正义的蓝色,开始遍满我的身上。
当然我的身上还有别的色彩。我有伤感的紫色,每当我孤独一人时,紫色会慢慢扩展,但我会很快让它消逝。因为,我是个自信,开朗的人。
我的身上也有灰色,我虽然自信,但有时也不免被风暴打败,当我喘息地躺在沙滩上,看着风暴耀武扬威地站在我面前,灰色会悄悄出现在我的身上。不要,我不要被打败,我的内心呼喊着,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支持着我,最后绿色驱走了所以的灰色,我又站了起来,继续前行着。
我的生命,是彩色的,是斑斓的。我的生命的色彩,由我自己支配。我相信,我会绘画出最美的色彩。
⑦ 全部的,写在一张白纸上

⑧ 小说主角会算命,店里一张白纸叫许愿纸,只卖给有缘人,主角在京城拍卖许愿纸,被人许愿下雨,求书名
书名:《神人沈度》
作者:南黎川
内容简介
我叫沈度,一个神人,琴棋书画,看相算命,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神人朗诵术:朗诵文章能够让人感觉到文中的意境,熟练度越高,距离越越近,意境效果越强。 神人相术:窥天机,知天命,破人劫,能知吉凶祸福,能知过去未来,能知祸福兴废。 点石成金手:圣人之手,点石成金,一周可使用一次,点石成功,可赋予该物品特殊功能。 许愿纸:把愿望写在纸上,成功率增加百分之五百,一人只能用一次。 悟道茶:一口百年,能够让饮用者看到自己有生之年经历的所有事情,宛若是南柯一梦。 神人雕刻术:神来之笔,栩栩如生。
⑨ 是哪个作家一张纸就写一行其余的都是修改
福楼拜
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青年时在巴黎攻读过法律,因病辍学。1845年父亲死后,他迁到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居住,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埋头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年死去。185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著名的作品。
福楼拜的最大建树,是从作品中删去了自我,创造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 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一样,福楼拜也将文学作品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①也力图同步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但前期两位作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镜子”难免会染上浪漫主义的色彩。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充满激情,而且惟恐在作品中得不到充分表现。他们介入主人公的生活,与自己塑造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时刻刻在剖析他(她)们的心理,评判他(她)们的言行,巴尔扎克甚至以作者身分直接和读者谈心。福楼拜却要求“镜子”排除一切主观抒情成分,对事物作出完全客观的、科学的反映。他认为“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一行一页,一字一句都不应当有一丁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痕迹。”②尽管福楼拜天性热情,十分看重人格、正义、友谊,常因见到卑鄙、欺诈的行为而义愤填膺,可是他严禁自己在作品中流露情感,更不要说在作品中插入议论。“他深深地藏匿自己,象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①从来文学作品中,还不曾见过作者的意图隐藏得如福楼拜这样深的。不能说福楼拜这种艺术方法比他的前辈低劣或高明,但毕竟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种突破。所以《包法利夫人》一出版,立刻在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圣勃夫从中看出了“新的文学的标志”,②左拉宣称“新的艺术法典写出来了”③,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认为这部“完美无缺的小说”出书以后,“在文坛上产生了类似革命的效果”④。不管这些说法有无夸张的成分,总之证明了福楼拜这一新尝试的成功。普列汉诺夫曾肯定“客观性是福楼拜的创作方法的最有力的一面”,因为这种客观的态度,使他的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具有了‘文献’的价值”⑤。
福楼拜所创立的这种“客观性艺术”,后来被左拉、龚古尔兄弟等自然主义作家向“纯科学”的方向发展了,因而法国文学史上一般把福楼拜看作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法国当代某些评论家甚至因他那种冷漠、客观的艺术风格而称他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前驱。
虽然福楼拜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流派,而且对人们封给他的“现实主义”①或“自然主义”称号感到恼火,但根据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根据福楼拜作品的时代感、真实感及其对社会现实隐而不露的批判精神,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把他列为继巴尔扎克、斯丹达尔之后出现的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
正如斯丹达尔将他的《红与黑》题为“一八三○年纪事”,巴尔扎克将《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题为“风俗研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夫人》从一八五一年开始写作,一八五七年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但更主要是展示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画面。如果说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那么福楼拜所刻画的,便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许不能说福楼拜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整个时代,但他无疑抓住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东西跟着一去不复返,如今该唱唱别的歌了。”①一个平庸的作家很可能认为,从资产者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们的作品不能不求助于杜撰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福楼拜却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他以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以对资产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否定作为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福楼拜自己思想上,同样存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他毕生都在批判浪漫主义的影响,恰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厌恶和绝望,他不屑于与庸俗的资产者为伍,一直与社会格格不入。他认为一切向上的挣扎均属徒劳,所以对一切欲望或追求均持否定态度。他曾告诉他的女友:“我所欣赏的观念,就是绝对的虚无。”④这一观念,定下了他全部作品的基调。的确,他除了对美的追求外,几乎放弃了人世的一切追求(包括对爱情的追求)。福楼拜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分析,都熔铸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他要让读者从包法利夫人身上,看到他所领悟到的生活的真象。无怪乎他会意味深长地对朋友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①
《包法利夫人》引起的风波足以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揭露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福楼拜认为,“批评、指责和教训,都不属于文学范畴作家所能做的,只是“忠实地去观察生活的实质,并尽最大努力去描绘它。”②“如果从作品里流露出什么有教育意义的结论,则应是不经过作者的意图,而是由那些最恰当的事实描写自然表现出来的。”③从表面上看,小说的作者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不置一词,而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他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只是他不愿明言而已。他让事实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以本书第二部第八章为例,这段关于“农业评比会”的描写,作者始终未发一句议论,却绘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人们熙来攘往,张灯结彩,又敲鼓,又鸣枪,一派庄严隆重的节日景象;店家忙着招揽生意;教堂的杂役趁机捞外快;药剂师先生窜上跳下,到处指手划脚;鲁道尔夫全副精神用来诱惑医生太太;州行政委员象煞有介事地在演讲,冠冕堂皇的高调,恰和鲁道尔夫矫揉造作的绵绵情话组成喜剧性的二重唱;人群里发出种种声响,牛鸣、羊咩乱成一片,难得有几句演说辞传进听众的耳朵。虽说那位官员在演说中把农民捧上了天,评比会上受表彰的劳动者却并不见得有多幸福,也并不见得比得奖的牲畜更受感动。一位老农妇,在田庄服务五十四年,得到一枚银质奖章以及二十五法郎。她又老又瘦,脸上的皱纹比风干苹果还多。一身破烂衣服,袖筒里伸出两只长手。谷仓的尘土、洗衣服的碱水和羊毛上的油脂,使她的手粗糙、发硬,结上了一层厚皮尽管刚刚用清水洗过,仍然显很脏。这双疙里疙瘩、合也合不拢的手,就是她半个世纪辛劳的见证,那枚奖章和二十五法郎,便是对她的全部酬劳。她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在这样大的一群人当中,眼前又是旗,又是鼓,又是穿黑燕尾服的老爷和参事先生的十字勋章,她心里害怕,一动不动地站着,不知道该往前走,还是该逃掉,……最后,她木然地接过奖章,仔细打量,忽然泛起幸福的微笑,咕哝着要把这送给教堂堂长。……会议结束群众散去;每人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地位,继续按旧习惯行事:主子继续虐待雇工,雇工继续用鞭子抽打牲口,……只剩下大人先生们坐下来大吃大喝。两天以后,鄂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报道展览会的盛况,捎带提到自己的大名。……这段描写,多么朴素,多么真实,却又包含着多少无言的辛酸,多少无言的讽刺与批判!看上去似乎是不动声色的平铺直叙,却又那么绘声绘色,充满动感。众多的人物,喧嚣混乱的场面,象交响乐般有层次有对比地交织在一起,使人不能不叹服作家的艺术功力。
应当承认,福楼拜的观察力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同样敏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和他们同样精细,他和他们一样不满足于描摹事物“粗糙的表象”,而是力图深入到对象的“精神和心灵深处”,理解其“深藏的欲望”,探究其“行为的复杂动机”,揭示其“未暴露出的本质”③。但在福楼拜看来,上述这一切固然对文学创作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比起“文体”与“结构”却只占次要的地位。“离开文体无作品”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福楼拜对美的追求。有人因此认为福楼拜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实他所说的文体美并不是与内容割裂的形式美。福楼拜不能想象作品的内容可以脱离形式,或形式可以不顾内容单独存在。他认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寻求最好的艺术外壳。他曾这样教导莫泊桑:“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惟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①
福楼拜厌恶夸张和形容词的堆砌,尤其不能容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他所追求的美以准确、简练、朴实无华为最大特色。他的作品表面看去简单、平实,细细领会才知韵味无穷。莫泊桑把他的艺术评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②,可说是评得恰到好处。
福楼拜不仅要求文章结构严密,用词准确,还要求散文能朗朗上口,和诗一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美:“如果文句读起来能适合呼吸的要求,才能说文句是活的,如果文句可以高声朗诵,这文句才是好的。”
福楼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体家,他的文笔清澈流畅,简洁而不干瘪,质朴而又鲜明、生动,被公认为法语的典范。福楼拜并不是那种才思敏捷的天才,他的艺术造诣全仗勤奋不缀的艰苦努力。他曾一再告诫莫泊桑:“才能就是坚持不懈。”他信奉布瓦洛的名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有时他终日伏案,所得不过数百字,有时为了寻求一个理想的字词,竟至汗流浃背。所以福楼拜曾不无感慨地说:“写作是一种苦恼的事业,其中充满了焦虑和令人疲惫的努力。”②
福楼拜毕生从事写作,而成品数量并不多,只有两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两部以历史传说为题材的小说――《萨朗波》和《圣安东的诱惑》,三个短篇合成的《三故事》,还有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布法尔和佩居榭》。总的说来,福楼拜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要狭窄得多,这首先是因为他的经历远不如那两位作家丰富和坎坷。福楼拜是个有产者,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父亲留给他的庄园里过着安适的生活。他不必为衣食奔忙,也就感受不到为衣食奔忙者那些含辛茹苦的斗争。他在物质上无求于人,不必强迫自己与世人周旋,于是他遁世隐居,只与少数知己来往。这样一来,他的视野就受到很大局限。他不可能具备巴尔扎克那样深邃的历史眼光,把握整个时代的动向;也不可能有斯丹达尔那样的政治敏感,预测到一八三○年革命的到来。福楼拜自己也承认,他“对生活缺乏一个明确的、总体的概念”①。他把资产者平庸的日常生活当成全部生活,而看不清正在萌发的新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的发展趋向。他对一八四八年的工人起义及后来的巴黎公社革命都缺乏正确的理解,这不能不妨碍他在作品中正确地反映历史和时代精神。他的《情感教育》固然比《包法利夫人》的画面广阔,甚至接触到一八四八年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也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局外获得的印象,虽则真实,却没有立体感。这部小说真正的成就毋宁说是塑造了莫罗这样一个毫无血性的“中间性格”典型。不过,福楼拜的遁世隐居虽说限制了他作品的气魄与深度,却保证了他有足够的精力追求艺术上的完美。福楼拜衣食不愁,不必指望写作提供生活来源,也不会受到出版商的挟制或催逼,他可以从从容容地精雕细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所以,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相比,福楼拜更是个艺术家,而不是历史家或思想家。从宏观的角度,他的小说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显然没能达到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的水平;但从微观的角度,却自有超过前人的地方。我国法国文学界前辈李健吾先生说得好:“斯丹达尔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⑩ 全部,一个一个的写在一张白纸上。要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