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度千寻《史记·货殖列传》全文-最好是白话文的。
货殖列传序
作者:司马迁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夫山西饶材、竹、谷、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贰』 《离骚草木疏》是一部怎样的书
这部书是专就《离骚》中所涉及的草木加以注疏。作者是南宋的吴仁杰,字斗南,河南人,淳熙进士,历官罗田县令、国子学录。书成于庆元三年(1197)。作者在书跋中写道:“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览其昌辞,还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所以他“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华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别矣。”这说明写作的目的是要继承《离骚》以芗草为忠正,莸草为小人的用意,把《离骚》所记草木“别流品,辨异同,薰莸即判,忠佞斯呈,用补刘杳旧疏之亡,因以畅其流芳遗臭之旨。庶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清代鲍廷博语)所以,对所记草木55种,按芳草、嘉木到恶草的顺序排列。在前三卷列荪、芙蓉、菊、芝、A、石A、蕙芷、茞、杜蘅、蘼芜、杜若、芰、蘦;荼、薜荔、女萝、菌、茹、紫、华、瓜、莼、苹、蒿、苴、蒌、、胡、绳、芭、茅、揭车、留夷;橘、桂、椒、松、柏、辛夷、木兰、莽草、楸、黄棘。第四卷列薋、、葹、艾、茅、萧、葛、篇、荠、樧,以表达存善去恶的寄意。最后列众竹中“最下”的篁竹。这种排列在分类没有什么意义,但就各卷的内容看,第一卷多记芳草,第二卷多记木类。草木有别。每卷中不少植物是按形态相近而排在一起,有一定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在对各种具体植物形态描述和特征鉴别方面有所增益。
『叁』 寻找台湾画家李沃源的山水大幅作品
我是李沃源的经纪人,他现在已经签约厦门传世艺宫美术馆,请联系我。
『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
| 1.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2.C 3.悲 4.(1)与山相知之乐 (2)家居之乐 5.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
『伍』 求一部耽美小说忘记名字了 是大学教授穿越成小明星
我在娱乐圈里当最强大脑
『陆』 儒林外史的作者叫吴敬,梓是什么意思
解释1:梓 zǐ 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宫(皇帝的棺材)。 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 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妌g )。 指故里:梓里。桑梓。 姓。
解释2:梓 zǐ 【名】 (形声。从木,宰省声。本义:木名,即梓树) 同本义〖Chinesecatalpa〗。一种原产中国的梓树属落叶乔木,高6—9米,叶对生,宽卵形,先端尖。大的圆锥花序,顶生,黄白色,略带紫色斑点,蒴果长丝状,种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筑及制作木器用 梓,楸也。——《说文》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诗·鄘风·定之方中》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美国梓;海地梓;四川梓 制作木器的人〖woodworker〗 攻木之工,轮、舆、弓、炉、匠、车、梓。——《周礼·考工记》 又如: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梓匠(两种木工。梓,梓人,造器具;匠,匠人,主建筑);梓师(古代梓人之长);梓器(木工所制的器具) 雕刻印书的木版〖printingblocks〗 闻以华严合论梓行,此希有功德也。——张居正《答奉常陆五台书》 又如:梓人(指印刷业的刻版工人);梓行(刻版印行);梓刻(雕版,表示书将印行) 故乡的代称。桑梓的简称〖nativeplace〗因为古代宅旁常栽的树,是梓和桑 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如:梓里(故乡);梓乡(故乡) 姓 梓 zǐ 【动】 刻板,付印〖print〗 故归梓删去。——宋应星《天工开物序》 又 其友涂伯聚为之梓行。 又如:付梓(付印) 梓里 zǐlǐ 〖nativeplace〗指故乡 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梓童 zǐtóng 〖empress〗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多见于旧小说、戏曲)
『柒』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与“隋书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经籍四”中可以发现的问题。原文如下
出
『捌』 《离骚草木疏》地作者是谁
作者是南宋的吴仁杰,字斗南,河南人,淳熙进士,历官罗田县令、国子学录。书成于庆元三年(1197)。作者在书跋中写道:“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览其昌辞,还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所以他“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华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别矣。”
『玖』 《离骚草木疏》作者在书跋中写道什么
《离骚草木疏》这部书是专就《离骚》中所涉及的草木加以注疏。作者是南宋的吴仁杰,字斗南,河南人,淳熙进士,历官罗田县令、国子学录。书成于庆元三年(1197)。作者在书跋中写道:“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览其昌辞,还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所以他“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华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别矣。”这说明写作的目的是要继承《离骚》以芗草为忠正,莸草为小人的用意,把《离骚》所记草木“别流品,辨异同,薰莸即判,忠佞斯呈,用补刘杳旧疏之亡,因以畅其流芳遗臭之旨。庶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清代鲍廷博语)所以,对所记草木55种,按芳草、嘉木到恶草的顺序排列。在前三卷列荪、芙蓉、菊、芝、A、石A、蕙芷、茞、杜蘅、蘼芜、杜若、芰、蘦;荼、薜荔、女萝、菌、茹、紫、华、瓜、莼、苹、蒿、苴、蒌、、胡、绳、芭、茅、揭车、留夷;橘、桂、椒、松、柏、辛夷、木兰、莽草、楸、黄棘。第四卷列薋、、葹、艾、茅、萧、葛、篇、荠、樧,以表达存善去恶的寄意。最后列众竹中“最下”的篁竹。这种排列在分类没有什么意义,但就各卷的内容看,第一卷多记芳草,第二卷多记木类。草木有别。每卷中不少植物是按形态相近而排在一起,有一定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在对各种具体植物形态描述和特征鉴别方面有所增益。
『拾』 屈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