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孙悟空的姐姐是谁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大家都不陌生,至今还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大嘴最近才发现一件关于西游记的奇事——原来孙悟空是有兄弟姊妹的!
元末明初戏剧家杨景贤创作的《西游记》杂剧中写道孙悟空有2个姐姐、1个哥哥、1个弟弟,弟兄姊妹共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而哥哥就是齐天大圣,实际上孙悟空才是小圣通天大圣。
应该说吴承恩受到了杨景贤杂剧的影响才会写了小说《西游记》。但是不知出于何种理由,吴承恩只取兄弟姊妹五人中的通天大圣孙悟空来写,并且将其他兄弟姊妹的能力都加到了孙悟空身上,创造了一个更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并且将大哥的名头也给了悟空,毕竟“通天”不如“齐天”来得更霸气一些。“通天”只能表明能力大,能力可通天,但“齐天”已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了,那是一种境界了。
或许有人会说,无论你说的如何天花乱坠、花枝招展,但那毕竟是文学家们虚构出的人物,讨论这个有何意义?
非也,大概孙悟空也并非虚构之人,而是真有其人!
2005年,福建省顺昌县宝山双圣庙内,发现了一座建于元末明初的兄弟合葬墓,两个墓碑上竟分别刻着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墓主人大概就是杨景贤杂剧中的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也正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我们不知道墓主人在当时干了什么,才会成为文学家笔下的人物,但一定是有特殊故事的。或许这兄弟姊妹五人是当时豪强一时的绿林好汉?亦或者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侠盗?都有可能吧。
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若没有真实的原型是很难凭空想象出一个人物的。只是后来经多方加工已与原型相去甚远,越来越被神话,也越来越离奇了……
『贰』 孙悟空在西游记这书之前就有了吗
孙悟空的原型
西域“胡僧”说
“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碰到几个胡僧是不稀奇的。中国老百姓向来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比如,当年“韩国人”硬是给喊成“寒苦人”;照此推理,把“胡僧”喊成“猢狲”,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原人眼里,胡人体毛发达,基本上属于进化不完全类型,把他们看成猴子,即为“猢狲”。而且,胡人性格直爽,跟“悟空”也很象。综上所述,孙悟空原型为胡僧。研究学术,有时候不能钻书本,西游记作为市民话本小说,本身就是个通俗的东西。
唐代高僧“释悟空”说
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大闹天宫实际上有“两闹”。缘于天廷的两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愿,因而有“大闹”之举。一闹天宫是一次招安骗他当了“弼马温”,而“弼马温”(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孙悟空一气之下打出南天门。“二闹”天宫是二次招安“齐天大圣”之职有名无实,连参加蟠桃大会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搅乱蟠桃大会”,“偷御酒”,“窃仙丹”把他的满腔愤恨尽情发泄。与天廷的“神兵神将”进行了正面交锋,其场面之激烈可以想象。然而,纵有十万“神兵天将”也难敌“齐天大圣”只手。“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第7回)。纵观“二闹天宫”,“一闹”远不如“二闹”,一闹其实是为“二闹”作铺垫,是“二闹”的预演,从而把孙悟空的反抗性层层深入地推进。“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第7回)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石磐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无支祁”说
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字景贤,号汝斋),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无支祁的故事,广泛流传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西游记》,象《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喜采民间传说的吴承恩,不可能不读,正象鲁迅先生说的,“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印度神猴哈奴曼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几年日本有些学者又提出孙悟空形象源于佛典的说法。他们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关猕猴、猿猴或猴属护法神将的记述,认为它们才是孙悟空的原型。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 《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专题,图库)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据记者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
http://ke..com/view/17131.htm
『叁』 据说发现了孙悟空的坟墓是真的还是假的
此孙悟空非彼孙悟空,墓确实是真。是元代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弟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里的墓是 大兄大兄齐天大圣与小弟通天大圣的合葬墓。
『肆』 我国长篇小说《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是根据民间传说的谁的故事创作的
中国唐代以前有一个僧人法名悟空,先于玄藏前往印度取经。
『伍』 孙悟空和通天大圣有什么关系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通天大圣。
通天大圣简介:
元代杨景贤《西游记》中的人物,姓名“孙行者”,称号“通天大圣”,法名“孙悟空”。齐天大圣五个兄弟姐妹之一,是齐天大圣的二弟。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
角色考究:
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中就介绍到了通天大圣。

孙悟空之名的由来:
孙行者,被压花果山下,后遇唐僧得救,赐其法名“孙悟空”,给予铁戒箍、皂直裰、戒刀。自此正式得名 ——孙悟空。
通天大圣大闹天宫:
孙行者有个妻子是金鼎国的公主,为了哄夫人高兴而大闹天宫偷蟠桃偷仙衣,孙悟空云:“我天宫内盗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李天王、哪吒、二十八星宿率领天兵天将气势汹汹追剿孙悟空,悟空夫人就跑出来对众神哭诉,说她是金鼎国公主,被通天大圣掠回花果山每日受用。
孙悟空抱着王母娘娘内衣回到山中,正跟金鼎国公主亲热,被李天王打到洞口。孙行者仓皇出逃,谁也擒不住,最后观音出手,拿一字把他压在花果山下,说以后唐僧要用,金鼎公主也得救回国。
『陆』 耍耍三郎是孙悟空的弟弟吗
耍耍三郎是元代杨版西游记杂剧里的通天大圣孙悟空的三弟,明代吴版西游记小说里没有此人,
『柒』 历史上有孙悟空吗
历史上没有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虚拟的角色。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
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
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躯。
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
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
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7)耍耍三郎写的小说叫什么扩展阅读:
人物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
孙悟空在花果山过着自由的生活,因拿了龙王的镇海之宝——金箍棒,被龙王告上天庭。太白金星献计说:将孙悟空骗上天庭。明封为弼马温(一个管理喂养天马的小官),暗中则压制他。
孙悟空到天庭,识破诡计,捣毁了御马监,反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大怒,命李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
于是,在花果山的上空,打了起来,结果未能捉住悟空,玉帝接受金星献策,假意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并将蟠桃圆交他掌管,想把他骗来,软禁在天上。
孙悟空听说蟠桃园中的仙桃非常稀罕,自己挑选几个大仙桃,饱餐了一顿。正值王母寿辰,七仙女奉命摘桃,来到桃园,惊动了正在酣睡的孙悟空。
经过盘问仙女,孙悟空得知王母要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惟独没他。孙悟空这才看透玉帝的欺骗阴谋,火冒三丈,先是大闹蟠桃宴,自个儿开怀痛饮,还将所有仙酒仙菜席卷一空。
装进乾坤袋,准备带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进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将专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个干净,这才返回花果山,与众猴孙大开仙酒会。
玉帝和王母气得咬牙切齿,立命李天王带领十万天兵天将,兴事问罪。一场激战开始了,孙悟空与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斗了几百回合,不分胜负。
最后,因遭到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天神们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损伤不了孙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又将孙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烧。
未想孙悟空并未烧死,还练出火眼金睛,打上灵霄宝殿。一路上的天兵天将,望风披靡,玉帝狼狈奔逃。猴王胜利了,回到花果山,重树齐天大圣旗幡,与猴孙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2、孙悟空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只留得两个童子,并嘱咐他们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
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却事情败露,被童子责问。
因不愿连累师傅受骂,悟空就承认了。结果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后园推倒果树,铲了灵根,并连夜与师傅师弟逃跑。
大仙回到观内,唤醒被催眠的童子,问明原委,就驾云捉拿唐僧师徒。几次鞭打与责罚唐僧,都被孙悟空拦下代刑。镇元大仙就说,若不能医好果树,你师徒定然难去西方取经。
悟空满口应承,并以三日为限,寻得医树的方。东海三星、东华帝君都无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观音求救。三星怕大圣延误期限,自来观内向大仙求情。
菩萨来至观内,医好灵根,果实复旧,大仙十分高兴,设下人参果会款待菩萨和三星,并履行承诺,与孙悟空结为干兄弟。唐僧师徒这才继续向西进发。
3、孙悟空火焰山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
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
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 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 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
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捌』 被算计的孙悟空的故事原型
孙悟空人物原型是唐朝有名的高僧:车奉朝。
关于孙悟空人物原型有以下几种说法:
1,外来说法。胡适在他的著作中说他怀疑孙悟空不是国货,而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外国货。当然胡适是有依据的,他的依据来源自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
书中说,相传,哈奴曼身躯高大,尾巴很长,叫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山填海,可捕捉行云,其面容和身躯可任意变化。这些特点都和神通广大、有72般变化、会腾云驾雾的孙悟空相符合。
2,本土说法。
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水怪--无支祁。鲁迅的依据是,无支祁最后被大禹锁在龟山脚下,形象就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
而且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也与孙悟空没有两样。无支祁这些特点和被大禹锁住的故事和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及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相吻合。
3,混血说法。季羡林曾说过:“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水妖无支祁传说混合。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如此说来,孙悟空是个混血儿?也就是说,孙悟空是中印文化结合出来的形象,可能就是一只异常聪明的猿猴。
4,历史人物原型。
历史上的悟空(731-812),俗名车奉朝,他可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是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代。他就是明朝吴承恩所著的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原型。
车奉朝身处盛唐时代。当时的小国多依靠大国生存,可是罽宾国并不小,却也情愿归附大唐,可见当时大唐国力有多强盛。
当时唐朝皇帝是唐玄宗,听后大喜,就派身边宦官张韬光带队,命车奉朝为武官左卫,组团四十人前往安抚罽宾国。其时该国佛教盛行。
车奉朝自幼学文习武,具有报国之志。出使西域时刚二十出头,皇命在身给了他实现抱负的机会。
出使天竺的征程是艰难的。车奉朝一行过疏勒、葱岭等西域十多个小国,一路上除了茫茫的戈壁沙漠,还有马贼和强盗的袭扰。
而车奉朝自幼练武,艺高胆大,惯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铁棍,这和《西游记》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相符。因此马贼和强盗都不是对手。
使团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跋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罽宾国的冬宫--犍陀王城。
大唐使团受到了上自国王下自百姓的热烈欢迎。
张韬光郑重交付了大唐帝国赐给罽宾国的信物。罽宾国国王十分高兴,委派该国国师三藏法师舍利越摩陪同大唐使团参观、游览了国内的十几处佛祖圣迹。
一月后,使团准备回国时,车奉朝染上怪病,生命垂危,不能随团回国。
使团走后,在三藏法师的悉心照料下,车奉朝居然病愈。病好后他就投三藏法师舍利越摩门下出家。
三十年后,车奉朝因为思乡之情越来越重启程回国。
恩师三藏法师临别赠释迦摩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经》、《回向轮经》、及《十力经》给车奉朝。
车奉朝身背经书怀揣佛牙舍利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到阔别了四十年的京城长安。当六十多岁的车奉朝向唐德宗献上了佛牙和经书后,德宗大喜,特封他为高官。
然而当他衣锦还乡后,迎接他的却是父母妻子的坟墓。
再无牵挂的车奉朝后来回到长安,向皇帝请求仍然出家为僧。唐德宗允准,赐法号“悟空”,住长安城内的章敬寺,弘扬佛法。公元812年,悟空圆寂,终年82岁。

(8)耍耍三郎写的小说叫什么扩展阅读:
《西游记》背后的人物原型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相信大家应该都读过,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的老少皆宜了。在原著当中,这里面儿的故事其实大多都充满了算计,内容也比较血腥,但是在八六年的时候,杨导演把这部名著拍成了电视剧,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非常经典的电视剧之一。
而且,在这部电视剧当中还衍生出了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受小孩子们的喜欢,那就是非常勇敢,勇猛,忠勇的孙悟空。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部神话小说,在真正西天取经的道路上,虽然没有妖精,但是也没有那么好走。而且在真正取经道路上的那个人,并没有像《西游记》里写的那么无能和懦弱。
当时吴承恩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从很多的传说跟神话当中总结之后才写出来的,但是最初他的构思却是在唐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真人真事,而且在这本书当中,这个人的名字也是真实的,他的确是姓陈,后来的法号也的确是叫做玄奘,但是身世跟《西游记》里是不一样的
。也没有《西游记》里那么狗血,她的母亲就是平常一个很普通的女子,父母的感情也很好。
在那个时候,陈家其实也算是一个官宦人家,因为在他们的家族史上,曾经有人在北魏的时候当过太守。但是到了玄奘父亲这一辈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只是当了一个县令,不过父亲的学问还是挺好的,所以玄奘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又懂事又乖巧。
可惜的是,父亲去世的早,他们兄弟几个又不愿意去亲戚家里寄人篱下,所以大哥就先成家,然后自己谋生。二哥就选择出家去当和尚去了,于是从小和二哥比较亲的玄奘,自然也就去跟随二哥的脚步,和二哥一起学习经文。
玄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那个时候他到了寺院学习经文的时候,就得到了寺院师傅的青睐,所以他在13岁那年就正式的出家了,法号玄奘。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原地区的经文翻译是非常混乱的,混乱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在同一个寺庙里的两本一模一样的书,它翻译出来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
不过就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那一天发生了玄武门事变,而那个同时玄奘遇到了一个天竺来的僧人,这个人就告诉他,佛教的发源地其实是在天竺的,你想要看原版的话,到天竺是最好的,所以玄奘当下就决定要去天竹去看一,但是他刚申请就被皇上给驳回了。
这件事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他初登大宝,有很多的大臣都不服从,并且那个时候还有匈奴再作乱,可以说是外忧内患之下,他怎么能允许别人随意的出入国境呢?
不过,玄奘属于那种只要有了目标就会一直前进的人,当他决定要去天竺的时候就已经很执着了。所以在公元627年的时候,他决定偷渡。在他偷渡的道路当中,其实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比如说当时在河西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法师,叫做惠威,他当时就被玄奘的志向所打动,就帮他跨出了国境。
跨出了国境之后,后来玄奘还碰到了一个胡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石槃陀,他可是陪着玄奘走了好长的一段路,一直把玄奘送到了玉门关才走,而这个人就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的原型。
吴承恩在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加上一些传说和神话,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写成了四大名著《西游记》。
在真正的历史上,玄奘经过了四五年的徒步爬涉,终于到了印度,而且他在印度受到了非常大的欢迎。于是玄奘在印度呆着的时间,除了游学和交流,还翻译了很多的经文,并且带回了中国来传播。
所以当他回国里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对他的偷渡之举已经没有那么在意了,还特意地去召见了他。所以《西游记》当中那个又糊涂又胆小的唐僧,并不是我们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师。大家在读小说的同时,可千万不要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