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些写小说常用词语
如果是常用的,是不是出现频繁的?
出现频繁的,是不是重复的?
写作这东西,就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没有一个积累,是没有结果的。
倒不如让一切结束在开始之前。
B. 写小说常用的动作、心理、神态的成语
描写表情动作的词句
表情、动作
[笑]笑眯眯、笑吟吟、笑嘻嘻、笑呵呵、笑哈哈、大笑、微笑、淡笑、讥笑、傲笑、讪笑、傻笑、嗤笑、嘻笑、奸笑、狂笑、狞笑、憨笑、苦笑、惨笑、嘲笑、冷笑、耻笑、呆笑、痴知、淫笑、揶揄、粲然、嫣然、莞尔、嘿嘿、呵呵、格格、扑哧、哑然。
[哭]大哭、痛哭、哀哭、偷哭、啼哭、哭泣、低泣、饮泣、啜泣、泣诉、悲咽、鸣咽、哽咽、抽咽、幽咽、抽噎、抽泣、抽搭、号啕、嘘唏、唏嘘、泫然、潸然、潸潸、呜呜、哇哇、汪汪。
[看]望、视、瞧、瞅、瞟、眺、瞄、盯、瞥、窥、睁眼、闲眼、瞪眼、眨眼、乍看、窥看、察看、观看、观察、洞察、视察、瞻望、瞻顾、顾盼、相觑、凝视、张望、遥望、凝望、眺望、远眺、仰望、鸟瞰俯瞰、俯眺、俯视、怒视、注视、窥视、斜视、睥视、乜视、端视、端量、瞥见、蒙眬、迷离、昏眩、瞪瞪、眈眈、眼巴巴、眼睁睁。
[听]、静听、细听、谛听、收听、旁听、偷听、打听、恭听、聆听、恭聆、静聆、亲聆、洗耳、竖耳、侧耳。
[呼吸]、咽气、舒气、断气、喘气、喘息、窒息、气急、喷嚏、奄奄、咻咻、哼哧、呼哧、气吁吁、气呼呼、气咻咻、喘嘘嘘。
[头颈动作]、抬头、仰头、仰首、仰天、昂首、低头、低首、俯首、颔首、摇头、点头、伸颈、缩颈、歪颈、歪脖。
[嘴巴动作]吃喝、吮吸、吞吐、吞咽、呕吐、啃咬、咀嚼、咬嚼、吞食、吞噬、品味、品尝、尝试、品茗、啜茗、咕嘟、张嘴、闭嘴、撅嘴、嘟嘴、抿嘴、努嘴、撇嘴。
[手臂动作]、捉、抓、擒、揽、搂、抱、搀、扶、推、挡、拖、拉、揍、捶、撞、撕、扯、打、捧、托、抽、揪、抬、扛、挑、担、拣、捡、拈、提、拎、捣、掏、掘、挖、撬、撒、撤、撑、掉、投、掷、抛、扔、摔、擦、拭、揩、抹、攒、摊、搔、抢、搜、抡、拔、拨、擂、披、拧、捏、扭、摸、搓、按、拿、举、劈、写、画。
[脚腿动作]、行、走、奔、跑、跳、踢、跨、蹲、站、立、奔走、奔逃、奔赴、奔腾、逃遁、跋涉、徘徊、彷徨、徙倚、逡巡、匍匐、踟躇、踯躅、蹒跚、踉跄、蹀躞、蹉跌、跄跄、踽踽、趑趄、趔趄、跳跃、跳动、蹦跳、蹦达、溜达、雀跃、欢跃、挺立、伫立。
[腰身动作]、挺身、俯身、反身、屈身、侧身、腾身、躬身、弯腰、猫腰、哈腰、扭腰、鞠躬、蹲趴、躺睡、仰卧、侧卧、横卧、俯卧、蜷曲、蜷缩、辗转。
〔走〕健步如飞步履矫健步履轻盈大步流星飞檐走壁大摇大摆步履艰难一瘸一拐
匍匐前进蹑手蹑脚
〔跑〕扭头就跑拔腿就跑连蹦带跳东奔西窜横冲直撞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飞似得跑跑得比兔子还快
〔看〕定睛一看目不转睛凝神注视怒目而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挤眉弄眼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极目了望尽收眼底察言观色刮目相看面面相觑虎视眈眈走马看花
〔听〕侧耳细听听得入迷听信谣言百听不厌道听途说充耳不闻
〔想〕思绪思考心潮起伏思潮澎湃思绪万千思绪纷繁浮想联翩思前想后心往神驰
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三思而行牵肠挂肚挖空心思异想天开想入非非
胡思乱想痴心妄想不假思索
〔哭〕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放声痛哭失声痛哭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哭哭啼啼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抱头痛哭老泪纵横哭声震天
〔笑〕点头微笑抿着嘴笑淡然一笑吃吃得笑咧着嘴笑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一)
点击数:73发布时间:2012-08-15 01:44:24来源:世纪文学作者素材库
世纪素材库提示: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焕发 踔厉风发 抖擞精神 斗志昂扬 发扬蹈厉 奋袂而起 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精采秀发 炯炯有神 慷慨陈词 慷慨悲歌 龙马精神 容光焕发 生气勃勃 生龙活虎 仰首伸眉 意气风发 朝气蓬勃 振奋人心 威武 金刚怒目 龙行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步 雄姿英发 雄赳赳,气昂昂 燕颔虎颈...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焕发
踔厉风发 抖擞精神 斗志昂扬 发扬蹈厉 奋袂而起 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精采秀发 炯炯有神 慷慨陈词 慷慨悲歌 龙马精神 容光焕发 生气勃勃 生龙活虎 仰首伸眉 意气风发 朝气蓬勃 振奋人心
威武
金刚怒目 龙行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步 雄姿英发 雄赳赳,气昂昂 燕颔虎颈 鹰扬虎视 英姿飒爽
风度
不苟言笑 落落大方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仙风道骨 泱泱大风 雍容雅步 仪表堂堂 正襟危坐
委靡
没精打采 泥塑木雕 人困马乏 少气无力 师老兵疲 睡眼惺忪 心力交瘁 形容枯槁 衣不解带 有气无力
哭
鬼哭狼嚎 鬼哭神号 嚎啕大哭 呼天抢地 泣下沾襟 声泪俱下 病哭流涕 啼饥号寒 涕零如雨 涕泗滂沱
笑
打哈哈 抚掌大笑 付之一笑 哄堂大笑 捧腹大笑 破涕为笑 忍俊不禁 嘻皮笑脸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哑然失笑 嫣然一笑 一颦一笑 胁肩谄笑 袖如充耳
传情
眉来眼去 情人眼里出西施 温情脉脉 羞人答答 姻视媚行
造作
矫揉造作 拿糖作醋 拿腔做势 寻死觅活
沉默
沉默寡言 顿口无言 缄口无言 绝口不道
其他
楚楚可怜 呆若木鸡 道貌岸然 额手称庆 横眉怒目 声音笑貌 义形于色 众醉独醒
神采奕奕 无精打采 眉飞色舞 兴高采烈 垂头丧气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热泪盈眶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疾言厉色 谈笑风生 谈笑自若 冥思苦想
捧腹大笑 悠然自得 得意忘形 得意洋洋 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喜上眉梢 慌手慌脚 聚精会神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精神恍惚 精神焕发 嫣然一笑 横眉冷对
嘻皮笑脸 噤若寒蝉 瞠目结舌 黯然神伤 黯然销魂
面面相觑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炯炯有神大眼睛忽闪忽闪
乌溜溜的眼珠眼睛布满血丝会说话的眼睛慈祥的目光明亮的眼睛
目光锐利目光迟钝凶狠的目光眼睛眯成一条缝眼泡浮肿
樱桃小嘴血盆大口尖嘴猴腮抿着小嘴厚嘴唇薄嘴唇嘴唇苍白
唇如胭脂唇无血色齿白唇红参差不齐的牙齿白而发亮的牙齿
咬紧牙关满口银牙
苹果脸瓜子脸鹅蛋脸长方脸四方脸俊美的脸丑陋的脸清瘦的脸
满脸憔悴一脸稚气古铜色的脸黑里透红的脸红扑扑的脸
布满皱纹的脸脸色苍白愁眉苦脸低俗作品请删除面黄肌瘦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面如土色天庭饱满脸颊绯红面目可憎油头粉面面不改色脸“刷”地一下白了脸“腾”地一下红了
【神态】
庄重端庄安闲安详恬静文雅镇静沉着诚挚憨厚恳切
潇洒妩媚羞涩腼腆严厉冷酷坚毅傲慢疲惫沮丧失神
诧异发愣尴尬踌躇容光焕发英姿勃勃精神矍铄精神抖擞
生龙活虎威风凛凛英姿飒爽风度翩翩热情洋溢热情奔放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悠然自得毕恭毕敬
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津津有味若无其事不露声色面红耳赤面有赧颜无精打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局促不安垂头丧气精疲力竭风尘仆仆
气喘吁吁呆若木鸡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交头接耳笨头笨脑疯疯癫癫凶神恶煞杀气腾腾装腔作势盛气凌人龇牙咧嘴神气十足傲慢无礼
神气活现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目空一切不屑一顾目中无人旁若无人冷眼旁观贼头贼脑鬼鬼祟祟半信半疑不知所措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怅然若失垂涎三尺死皮赖脸缩手缩脚丑态百出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
心情词语:喜出望外、欢天喜地、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神态词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闭目养神、得意洋洋
外貌词语: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动作词语: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
外貌词语: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动作词语: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
C. 写小说经常用到的词汇。。
一般情况,描写一个人的表情,或是性格,可以用到的有: 慵懒、凉薄、冷清、如空谷幽兰、简单却不失高贵、淡雅、出尘、谪仙、温婉、沉静、冰冷、淡漠、羞涩、顽皮、不正常的红晕、 等等
D. 小说的常用词语
你……让人无语。
那人很帅:英俊潇洒,俊眼修美,风度翩翩,冷若冰霜内,(眼睛)寒若容深潭,聪慧睿智,侠骨柔情,玉树临风,长身玉立,腰背笔直(这个词不好听,但放进去会有种军人的铁血感觉)
女主角:(身材)玲珑浮凸,媚眼流波,顾盼生姿,清纯靓丽,清秀,清妍,干净,出水芙蓉,白衣胜雪,眉目如画,清逸出尘,宛如谪仙,忠贞傲骨,刚烈,冰肌玉骨,唇红齿白,冰雪聪明,弱柳扶风,媚骨天成,雪肤花貌
文学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积累...这过程很长..急不来
而且还要看“天赋”,有些人天生对这绝缘,难度就更大了
如果你觉得在这方面还好,就慢慢培养吧。
至于你要写小说(不是快餐类的吧??),韩寒那些个毕竟难得一见,套用学校老师的话,多看多读多写
E. 写小说常用的词语请按我所列举的给出一些
焦虑,不安,担心,揪心,紧张,狂妄,愤怒,愤慨,愤恨,悲哀,哀痛,伤感,惊讶,惊愕畏惧,惊吓,厌恶,希望,盼望,高兴,开心,欲望.....急躁,安静,安逸,肃穆,冷漠,平稳,
F. 写小说时用的唯美的句子、词语的
1、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2、一生像似太长,却又太短,待搞清楚有何心愿,二十一年已经过去,那么四十岁之前若不匆匆把所有该做或不该做之事做妥,之后也无甚作为,所以人人不够时间。
3、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4、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腐烂,如他。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5、一千零一个愿望太多了,只要实现一个就足够了。
6、有些人似乎注定总要相遇,而且从来原因一样。
7、我再沦落,我还是爱我,可是为着要别人爱我,我不得不做些叫他们看得顺眼的事。
8、许多人并不相爱,却可以相处一辈子,爱是非常容易令人厌倦的。
9、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10、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辛苦,这一代最辛苦的是已经认为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11、什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12、为工作出力永远获得报酬,为一个人费心事最划不来。
13、我的理想生活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做什么,不负啥责任,同我爱的,以及爱我的人,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14、我喜欢向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学习,他们那一套不讲理、原始,令人难堪,但往往行得通。受过教育的女人事事讲风度,连唯一的武器都失掉,任由社会宰割。
15、一个人的心原来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如果没有人主动爱人,则没有人会被爱,困难已经过去,也就不必讨论值得与否,努力面对现实是正经。
G. 网络作家小说中的常见形容词
rpwt:人品问题
KUSO:大体而言就是恶搞。
口古月:港漫用语语助词,一般输入法无此字,类似用法还有口桀等。
萝莉:16岁以下的"可爱"小女孩,源于“LOLITA”一书。
正太:16岁以下的"可爱"小男孩,源于“铁人28号”中的金田正太郎。
欧巴:30岁以上的女性。
兄贵:全身肌肉的强壮男子。
姐贵:全身肌肉的大姐姐。
大姐姐:16~30岁的女性(又称御姐)。
控:对上述的人种有爱好的人,如萝莉控。
BL:BOYS LOVE的缩写,意指男性间的恋情。
GL:GIRLS LOVE的缩写,意指女性间的恋情。
未够班:不够资格。
逆天: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
强者:做出逆天行为的人。
XD:要横着看它,是种漫画式夸张笑脸,另一种说法是X滴。
颜文字:即表情符号,常见的有^_^或@_@。
怒罗(铜锣)卫门:"小叮当"的日文直译。
开刀:拿各版主来恶搞。
解剖:对某人的解析。
小白:白目。
小黑:黑名单。
浸小黑:被登记进黑名单。
小强:蟑螂,也可称做有不死之身的人。
食神:堪称一大千古佳作!大部份KUSO的句型都出自其中。
少林足球:跟食神一样,大部份KUSO的句型都出自其中。
回锅:重新PO的文章。
谜之声:隐藏人格!有时候会换成版众ID或路人。
泡菜:韩国人的称呼。
废柴:没用的人。
北斗神拳:很常被拿来恶搞的名作。
仆:即“倒”。
仆街:倒在大街上,祖仁恭版大的得意技。
折凳:七武器之首,被誉为史上最强的兵器。
王道:指最为正确或常出现的人事物, 通常只是个人偏执的认定。
怨念:对某人事物的执念,据说有怨念就能成为NT。
孟获孟获:就是“不知道”的意思。
天鹰战士:“福音战士”的翻译。
魔人:某方面功力深厚的人,通常会隐藏在各版中,比如说转贴魔人,灌水魔人。
潜水:指暂时不会到某站发表主题或留言的行为。
浮上:潜水完后当然就是浮上啰。
Lolita(洛莉塔):【名词】;A sective adolescent girl一个魅力没法挡的未成年少女,也就是罗莉的来源,原为一本小说之书名。
正太:【名词、形容词】;和Loli属相反性别同义词,也就是指生理年龄约为12岁以下之少年,同样因各人见解之不同,现只指作外貌像小孩的男孩,其明确之定义为“依据个人观点而认知的小弟弟”。
最高:【形容词、副词】;最棒、最好之意。
素敌:【形容词、副词】;有称赞“好棒、完美”之意,同意于“素晴”。
残念:【形容词、副词、感叹词】;可惜的。
苦手:【形容词】;对某件事感到困扰、棘手。
怨念:【名词、形容词】;某人对某件事感到怨恨而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灵念 ,或用来表示对某件事物的狂热。
恶趣味:【名词】;怪癖、与众不同的特殊喜好,通常此类特殊喜欢往往带有一些较负面的东西。
KUSO:【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助词】;名词做为粪解释;动词则解为恶搞;形容词及副词解释为事物或动作很恶搞、很爆笑;也可用来大声念出此字以纾发自己的情感,是为感叹词之解释,其带有「恶搞」或「妈的」之意;此外KUSO也可以用做句首或句末助词。
流星:【名词】;意指略带一点点情色意味或有些微露点成份的CG图。
黑暗锅:【名词】;前管员某U氏所研发的特殊料理,其美味度不明,谜般的黑暗料理。
XD:【助词】;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X的,另外转九十度看可作为表情符号之用。
败家:【动词、形容词】;指花钱买很多的精品(好物)的动作,另解为一次花费很多钱去买东西或解为购物。
芬达:【名词】;为译名,原名为Fanta,为一碳酸饮料之品牌,在台湾由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所代理,但也是thunder译名,现作为模拟中神圣系的最强武器,在香港的模拟芬达团支部中也用作黑暗饮料的主要材料,有化学成分。
黑暗饮料:【名词】;一次模拟芬达团支部的旅程中炼制出来,味道不明。
停尸间:【名词】;聊天室的别名,意指聊天室没有说话的时候。
港漫用语:【名词】;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说话的口气、言词有所不同,因感到新奇而拿来被使用,久而久之成为常态。
口胡:【助词、感叹词】;此为港漫用语,常用来表示心情,可同于XD,为扩大效果可用“口古月”。
口桀:【助词、感叹词】;此为港漫用语,常用来指坏人的笑声,特别是指 奸笑。
轰杀:【动词】;此为港漫用语,用来指要杀掉某人的动作。
废材:【名词】;此为港漫用语,指无用之人,或者是废物,通“废柴”、“脓包”。
破天:【动词】;此为港漫用语,就是“打破天”,不爽时可使用此词。
逆天:【动词、助词、感叹词】;此为港漫用语,指要逆着天道而行,或愤怒时所使用之句首助词。
未够班:【形容词】;此为港漫用语,意同于北京话之“不够格”,或是指力量还不够。
收声:【动词】;此为港漫用语,意指闭嘴,通“收嗲啦”。
控:【名词】;指极度喜欢某东西之人,喜欢的东西冠在“控”字之前,例:罗莉控。
热血:【名词、形容词】;能让攻击力上升2倍的能力,原出自机战系列,后引申为激昂的心情。
魂:【名词】;能让攻击力上升3倍的能力,原出自机战系列,另一解为指 带有荣耀,奋战不懈的职业精神。
爱:【名词】;能让HP回复的能力,原出自机战系列。
大镬:【动词、形容词、感叹词】;意指糟糕了,例:下星期就要期考了,书都未看,这下子大镬了。
体温治疗:【名词】,某女仆长发明的治疗法,据说能治百病,但有闻该女仆长使用此式前皆被轰飞。
癌细胞:【名词】;谜样的蓝色有角生物,真名为unyuu,有多个变种,出没于各大“任意”,是为某只怪兽最讨厌之物。
外道:【名词】;特拥有过度丰满胸部的女性,另解为有违常理(或者是太合常理)的事物。
病状恶化促进剂:【名词】;某怪兽生病吃的药物,功用就如名字所说一样
孟获:【动词】;为南蛮语,表“不知道”之意。
仆桌:【动词】;此为高等颜文字技巧,须将仆街技及翻桌技练的十分成熟 ,而且等级还须满20才可使用。
仆街:【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其实“仆街”的原意是“路倒尸”,是早期的黑道术语,在加入帮会仪式中发毒誓时用的。不过其后香港政府禁止黑社会公开进行活动,造成仪式渐渐从简,再加上一般市民失去接触黑社会的途径,困此「仆街」这两个字也就没有以前那样敏感了。名词时解作“混蛋” 。
这也是网上找的,望采纳!
H. 写古代的小说常用的词语,短语,以及一些常识
官品各个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侦探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3 12:00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 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评论者: leo1234 - 童生 一级
--------------------------------------------------------------------------------
乱呀
评论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级
--------------------------------------------------------------------------------
简洁些会更好了
评论者: joedie4444 - 魔法学徒 一级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四书五经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辈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几年吧.
科举害人啊!它是封建统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级 11-13 11:33
--------------------------------------------------------------------------------
科举简史
隋朝的科举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举情况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的科举情况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的科举情况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的科举情况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的科举情况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I. 写小说常用到的句子,词语,跟神情描述动作描述之类的越多越好
1.沉着 沉静 沉稳 安详 娇憨
傲慢 愧疚 惊慌 慌乱 恐慌
沉思 庄重 镇定 恳切 羞涩
羞愧 憨厚 诚挚 沮丧 诧异
踌躇 惊讶 疲惫 腼腆 出神
2.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3.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