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舍为什么把故事集中到茶馆去写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 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主要讲的是什么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2)小说茶馆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
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3. 《茶馆》的文中作者为什么把所有的情节安排在同一个茶馆里
因为茶馆是一个社会流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戏剧矛盾的产生和展开。《茶馆》反映的是时代变革中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反应,一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代表了一个阶层或阶级的思想认识,而革命和变革后人物命运的安排体现在了戏剧人物的生活中。
4. 《茶馆》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
老舍先生《茶馆》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性方面来说都是千古流芳的经典之作。茶馆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生活动荡与不安。作品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把社会矛盾主要方面摆在了人们面前。使我们对旧社会的罪恶产生了憎恨。茶馆,看到这个名词,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的茶文化艺术和禅意,是文人墨客们的深邃思想的聚集地,那里的物件无不透露着:静,闲,雅。禅茶一味,品茶悟道,仙气缭绕。

对于老舍,这个满族作家,其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仅次于鲁迅的作家,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今天再上茶馆喝茶,仔细观察,老舍作品中的人物,仍然能找到。特别是其中主要人物常四爷的一句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咱呀?这句话,犹如惊雷,一直回荡耳边。其作品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5. 在老舍的《茶馆》这篇小说中,有什么细思极恐的情节吗
有好多让我们深思的地方,让我们一想起再与今天做一下对比,真的好多事都让我们接受不了,特别当时清朝的那些法律。

许多老百姓就被活活的饿死,老百姓们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在当时几乎遍地都有耳目,稍有一句话说的不对就会被砍头,在许多时候老百姓们通过眼神交流,我们细细一读就感到令人打寒颤,要是发生在如今社会自己该怎么办。
6. 老舍《茶馆》为什么说茶馆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茶馆》为独幕剧但是表现了不同时期 事态变化。凭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注:《座谈老舍的〈茶馆〉》中李健吾的发言。《文艺报》1958年第1期。)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有一些是从教辅材料里来的)
7. 老舍为什么以 茶馆 为题 含义是什么
老舍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茶馆》为独幕剧但是表现了不同时期 事态变化.凭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注:《座谈老舍的〈茶馆〉》中李健吾的发言.
8. 作者为什么要选一个茶馆作为故事的场所
因为茶馆中可以聚集非常多的人,而且这些人各个阶层都有,能反映当时的世态炎凉和社会现象
9. 作者为何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略 旧时代,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社会上的小人物下茶馆,把他们集中在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10. 《茶馆》为什么单身要写一个茶馆
茶馆就是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各个阶层的都有,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而且,茶馆本身就是闲话的地方,却被要求“勿谈国事”,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