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意思
你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我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在尘世中各自浮沉,什么时候才能执手相谐。
『贰』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春
就是切割一起
『叁』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这几句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意思为:男方似路上的扬尘,女方似混水里的泥土,尘土飞扬,泥土下沉,不在一起,什么时候才可能会和在一起,白首偕老,和谐共处?
暗指男女双方各在一方,女子心中伤感,认为没有和谐共处之日。
『肆』 谁来解释-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解释这句
赏析一】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
『伍』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这几句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原文: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翻译:
明亮月亮照在高高阁楼,流动的月光不住晃动。楼上有个愁苦的思妇,边悲叹边哀伤。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啊,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
夫君好比是路中的清尘,我却像污浊的水和泥;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5)扬路尘写的小说童童扩展阅读:
赏析
以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陆』 与帅弟同居的日子(上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链接:
作品简介:
《与帅弟同居的日子》是连载于网络小说的一部现代言情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金银童。
『柒』 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暗指男女双方各在一方,女子心中伤感,认为没有和谐共处之日。 明月上高楼 (写景) 君若扬路尘,(指男方似路上的扬尘) 妾若浊水泥,(女方似混水里的泥土) 浮沉各异势,(尘土飞扬,泥土下沉,不在一起) 会合何时谐?(什么时候才可能会和在一起,白首偕老,和谐共处?)
『捌』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 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含义
这句诗的正确写法是: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意思是:夫君是那路中的清尘,而我只是污浊的水和泥。
含义: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
出处:曹植的《明月上高楼》
全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意思:
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楼上的思妇悲叹,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
夫君是那路中的清尘,而我只是污浊的水和泥。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8)扬路尘写的小说童童扩展阅读: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由明月,流光,高楼,徘徊,引起联想,思妇月夜难寐念良人,典型的“兴”的表达方式。
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玖』 完美世界作者是扬路尘
《完美世界》为《遮天》前传,是著名作家辰东的第五部小说,首发于起点中文网,也是结婚后的第一部东方玄幻作品。
一粒尘可填海,一根草斩尽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
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乱天动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