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说人物形象意义
回望当代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路程,尤其作为叙事性文学创作的小说,不断给社会和读者奉献众多的优秀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事实上,中外文学史发展中几乎都有许多著名或经典的文学人物超越了时空、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为不同时代和国度的人们所接受、传承,以其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哺育、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在几十年来的人物形象画廊中,虽然不乏名重一时的著名形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人物形象却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或是由于文学人物是某一时代政治、概念的化身,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于现实功利的考虑,或是人物性格的单一、浮泛、缺乏内蕴而显苍白,往往导致文学人物形象著名而不经典、波及一时后很快被读者遗忘,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质量。因为,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小说神奇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纯净的文学语言一样,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当代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影响力日益下降,渐渐失去它在社会生活中理应占据的更重要的位置。这种状况不能不说与文学作品中缺乏有震撼人心、具有一定审美价值、高层次的文学人物形象有极大关系。
我想,在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构成缺乏一定的精神深度。也可以说,我们的文学人物大多数尚属“平面”,而非“立体”。一方面,文学人物太过于粘着生活,作家对人物的体验难以超越物质的力量,人物也就很难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具人文思考的空间,人物对于生活而言,常常是“解构性”的不是“建构性”的,简言之,人物可供阅读、阐释的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作家对人物的塑造缺乏自觉性和批判性,缺乏形而上的理性引导,通过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是“现实”的,而非指向未来。对人物的叙述执着于“现场叙事”,难以走向诗性叙事,因此也就难以负载广阔的历史内容。
具体地说,审视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有许多缺憾值得注意和反思:一是对人物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人物支撑着整个小说的叙事、故事、主题。诚然,许多在叙述艺术上有重要特色、有突出成就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会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语体风貌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最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并震撼人们心灵且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依然是文学人物形象,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文学主要是靠人物形象体现其价值和效能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的写作,尤其一些有着旺盛创作力的年轻作家,将创作的重心倾斜到小说的技术层面,人物形象不再是评判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艺术优劣的重要标准了。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大多将作品形式感的强调置于首要的位置,小说似乎更像是“小说”了,却一度忽略了文学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二是多年来,文学的“潮流化”和人物的“类型化”也是导致缺乏独特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的例子,有“十七年文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伤痕”、“反思”、“寻根”、“新写实”等创作潮流与倾向。由于作家多从现实社会问题的性质、根源出发,确立创作动机,以某种“观念性结构”来表达当代社会和人生的见解,就文学创作的整体而言,“潮流化”必然导致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人物也就缺乏作家独到的感性体验和历史的思考深度。同时,读者审美层次的差异,阅读中的“文化从众”心理,读者间的相互影响,使一些人物形象被传煤炒作性推崇,而受“推崇”的人物形象又未必是有精神深度的形象,很多是时尚性的“流行人物”。三是作家的写作,很难超越特定时代具体的文化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氛围、价值取向、人文立场,人物总是深深地刻有具体时期的社会政治痕迹并以之主导人物的行为,人物在这里只是情节的产物,他们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并没有进入人物的精神—心理这一本质层面,也就是说,人物从属于故事或事件。四是始于80年代的“先锋叙事”,虽然对中国小说而言是一场“叙事革命”,但它从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人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物在叙述中不再是被作为具有独立意义和特性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几乎与文本中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相等同,发挥着“符号功能”的作用,意义的缺失,使文学人物丧失了饱满的性格和丰厚的内涵。五是市场化、商品化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冲击,人们的精神理想褪化为“破碎的激情”,作家在极力摆脱“宏大叙事”的同时,却陷入了“个人化”、“私人化”表达的困境,较少追求富于震撼力的人物心灵世界。说到底,种种外在的内在的因素,制约、限制或妨碍了作家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塑造出更深刻,更具有普泛性、超越性的人物形象。
作家如何才能挖掘人物更深层的内涵,使文学人物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当代文学怎样才能实现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不朽的当代中国人形象?
我认为,首先,当代作家应自信地建立起创造经典和“不朽”的信念。创造经典的信念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之源,它是作家最终的心理保障。只有这样,作家才能依靠自己的心灵,并用心灵去体验现实,精力弥满,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努力探索,伟大的作品和文学人物才能出现。其次,作家要重建文学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立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深厚历史感和崇高价值观的日渐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化写作、个人经验和内心感受,甚至个人隐私也成为主要的文学内容。文学越来越卑微和琐碎,尤其缺乏具有人格化力量、气正道大、有道德感和正义品性的理想主义人物形象。只有真正地表现人的优秀品性,人物才能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品质,才会具有永恒的终极价值,文学的书写才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才能提升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而且在美学表现上也才会有强劲的张力。第三,在所谓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我们要克服中国文化、文学形象中的自我偏见,为当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找到一个新的凝聚点,把有关民族的文化想象、文学想象全力倾注到“中国”“中国人”上,充分显示中国文学形象的独特个性,像鲁迅那样,不断去发现“国民品性”的优劣,进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铸”。一位法国学者曾说,中国文学不能以风土人情取悦读者,也不能以政治上的反对派吸引法国读者,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作家必须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比人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了。第四,近年来,许多当代作家和理论家已经意识到小说创作中“人物第一”,重新认识“创造典型”,以及进行文学创作上的哲学突破的必要。作家莫言说:“当代小说的突破早已不是形式上的突破,而是哲学上的突破”。贾平凹也痛感自己“哲学意识太差”迫切要求提高。有学者还分析,鲁迅以前的作家为什么没有创造出阿Q这样的典型?除了现代文学运动和鲁迅这样的文学天才尚未出现以外,主要在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对“精神胜利法”这种人类的和中国人身上的普遍弱点还没有哲学境界的整合认识,也没有形成文学表现方法上的根本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迅和托尔斯泰、加缪、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型作家一样,属于哲学小说家,可以说,没有鲁迅深邃的哲学意识,没有哲学上的独特发现与精辟概括,就不会有阿Q,也不会有人们对“精神胜利法”这种消极现象的警觉。既要有生活,又须通哲学;既要个性化,又须普泛性,发现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外在世界的独特关系,塑造一个不为外部世界所累、能体现一个意味世界的人,完成“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具有巨大的精神深度,才会产生世界级的文学人物。
总之,文学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水平。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转变剧烈的时代,作家尤其需要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深化。文学人物在文学叙事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文学的、美学的和艺术感性的力量,实现时代所赋予作家的充满使命感的精神诉求。我们期待中国作家创造出更多的能体现历史厚重感、经过深刻的思想透视、有着直面人生勇气、艺术刻画精湛的当代文学人物形象。
《光明日报》2003年7月15日
㈡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从那些方面
分两方面,即结构和内容上.
结构上,线索作用,对主旨的点明突出作用,对文章构架的完善作用等;
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应与态度等.
㈢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体
人物的描写可以让人了解其特性
对情节进一步润色内
你看某个小说容也会注意或喜欢某个人物
通过情节又觉得这个人如何如何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人物描写出来
后续的情节安排才会显得合理
不能说你只把人物安了甲乙丙丁的代号
对于其外貌、行事、性格什么的都不说
通篇会显得云里雾里完全没有概念
【以上为个人想法】
㈣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是从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是为什么要设定这个人物
设定ta的目的是什么回
作者是答如何根据设定的目的
去描写这个人物的
或者说
在作品中
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作者的设定目的
或者说
是如何去辅助主角完成整个故事的(辅助的意思并不狭隘的指次要角色是主角这一边的
也可以是主角的对立面
比如
恶霸要欺男霸女
才能辅助主角体现出除暴安良)
二是从角色性格去分析
这个人物
ta的成长背景如何
生存环境如何
因此导致ta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怎样的
而在这样的世界观的指导下
ta才做出了怎样的行为
并且在该角色的身上是否有人性的矛盾
是否在善中也带有恶念
或者在恶中也带有善念
等等
㈤ 如何分析和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受到重视。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浙江卷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了小说阅读的,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因此,熟练掌握一些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文章语言含蓄,内容抽象,考生需认真分析小说的主题,敏锐地认识到作者对“父亲”的选择是肯定的,才能够正确分析出“父亲”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地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赏析题设题类型
命题者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根据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三、高考中人物形象赏析题答题思路
1、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2、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答案:(总体概括)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具体分析,举例说明)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浍,她觉得羞辱。但她虽不理解父亲,在物质方面却又是支持他的,她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㈥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从那些方面
分两方面,即结构和内容上。
结构上,线索作用,对主旨的点明突出作用,对文章构架的完善作用等;
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应与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