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沈从文是哪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沈从文是京派的代表人物,与之相同派的人物还有周作人、废名、林徽因、曹禺、汉园三诗人等
Ⅱ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哪个文艺派别
在上世纪30年代群星璀璨的文艺家中,鲁迅和沈从文分别是“为人生”派和“为艺术”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差不多在同一时段居住在北京和上海,可彼此从未谋面,从未交往,且多次有过误会,发生争论;但是在波谲云诡的文坛斗争中,也有过默契,有过声援,还以非常确定的语言互相肯定彼此的文学成就。这种时有论辩而又彼此认同的微妙关系,跟他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和文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鲁迅公开承认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和参与社会改革进程的作用。鲁迅小说的第一关怀是国民精神的改造,他的小说突出了“改革国民性”的文学主题。“启蒙主义”文学思路的形成跟他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经验使他较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深刻地悟彻“人性恶”的一面,他从“逆子贰臣”的角度看取人生,批判现实,就像瞿秋白所形容的那样:“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
沈从文在山高林密、蛮野荒僻的湘西边城度过了人生的金色岁月,血管里流淌着汉、苗、土家族的血液,苗族好侠尚义、勇武强悍的民风让他心仪。山水自然的风华将沈从文塑成只为生命沉迷与痴狂的歌者,他希望释放所有的生命热情和创造力,为“神性”的生命著书立传,像伟大诗人但丁和曹雪芹那样,能用文字,为“神性”的生命而歌唱。他以“乡下人”的眼光看世界,一再声称他“对政治无知识,对生命极关心”,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是沈从文艺术创作的终极关怀。
倘说鲁迅是启蒙主义者或许并不全面,事实上鲁迅和沈从文一样,同是生命意志和悲剧生命的探究者。鲁迅早年接受过尼采、叔本华“生命意志”学说,极为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特别强调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能动性、创造力。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生命第一义”的观点:“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后来在《两地书·二十四》中,他用“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消长”来描述自己在“五四”退潮期的思想矛盾。所谓“个人主义”,绝非狂飙时代要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昂扬意识,而是充满了黑暗与虚无的生命体验和“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怆情怀。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直面人生的启蒙文学,也是直面自我的心灵自传,他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启蒙理性的认知层面,而是向生命美学层面突进了。
沈从文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有所肯定。他并不认为文学可以脱离人生,只是不肯苟同“为人生”派强调文学对人生的绝对制约作用,不能赞同作家要抱着为人生的目的去创作。和“为人生”派作家偏重于表现人的社会生活状态不同,沈从文着意于表现人的自然生命状态:“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
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的艺术观是超功利的,却不是超现实的;他要求文学挣脱“政治”、“宗教”和“商业”束缚,追求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生存价值的明悟。他所憧憬的艺术,是高于人生、超脱人生的生命艺术;是一种把实用人生转化为审美人生,和人生接触又从人生中升华起来的人类精神想象的艺术。
沈从文视文学为人生的感悟和解脱,反对将文学作为实用工具,却不否认文学具有美善人的情操,提升人类道德的社会作用。他明确提出用小说进行“民族品德的重造”,还希望自己的工作“在历史上能负一点儿责任”。苏雪林从他的作品看出了拳拳爱国之心和挥之不去的社会责任,肯定他“想借文学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
诚然,沈从文给出的通常是“生命”、“人性”、“爱”和“美”这样一些抽象原则,他渴望兴起一场“美与爱”的新宗教以激发青年人对于生命“神性”的搜寻,他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种种设计,带有人道主义的空想色彩,在那个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代,他的文学梦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沈从文自己也看出这剂药方不过是一个过于认真的“傻头傻脑的乡下人的打算”,他时常嘲弄自己好像“发了疯”,“简直是在同人类本来惰性争斗,同上帝争斗”。
鲁迅与沈从文都是有“梦”的作家,鲁迅“国民性改造”的“梦”和沈从文“民族品德重造”的“梦”相互辉映;鲁迅经历过“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痛苦,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沈从文通过“现实和梦境两种成分的混合”,书写自己爱与美的理想。不管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政治态度上有多大距离,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艺术造诣的欣赏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共同的对于“生命意志”的张扬和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怀,他们共同的对于“人性解放”的向往和对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揭露,他们对于30年代海上文坛“商业化”弊端和浮靡、虚伪风气的抨击,还有他们一脉相承的对于乡土文学的开拓、探索与创新,表明他们在文学寻“梦”的道路上总是大方向一致,文心相通。可以说,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途同归”的寻梦者,他们不仅给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新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思考。
Ⅲ 沈从文是哪个派的代表人物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Ⅳ 沈从文是什么文学的代表人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Ⅳ 沈从文是____著名作家 选项1:“京”派
沈岳焕边城湘行散记乡土文学之父
Ⅵ 沈从文是那一个文学派别的代表
沈从文是京派的主要代表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梦幻乡土。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无不表现了这一特色。两部《新编》同样继承了这一风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写;母矮脚虎回乡的描写;保定府的描写;客栈的描写;青楼的描写;批八字的描写,母矮脚虎出嫁的描写,颠轿的描写等等。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者的一种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悲悯人生 。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诗意抒写 。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两部《新编》很多处运用诗歌、歌曲、散文、舞蹈,其中“母矮脚虎与老马聊斋的爱情、婚事”“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这一情节从多个视角描摹了西柏坡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从而为主人公“母矮脚虎与老马聊斋” 设置了一个“恰当”、“和谐”的生活背景,于是古朴宁静的自然脱化出了西柏坡人的达观自如与世无争的生存观念,这样母矮脚虎就成为了整篇小说的核心,而且作者还把禅境中的静观、顿悟等引入到小说中,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意境化。伴随诗性意境而来的是京派作品结构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倾向。京派小说往往取一种形散而神聚的结构,而这正是典范的散文体结构,人们称京派作家都是遗像文体家,主要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Ⅶ 沈从文是什么流派
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
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Ⅷ 沈从文的简介哪些作品比较著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主要有《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般来讲最著名的就是《边城了》,现在应该是中学必读名著中的一个吧?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沈从文及其作品(5张)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其中《端午日》选入江苏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章,第十三章选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级教材,第3~6节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长河》
散文集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文赏玉》
Ⅸ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被称为什么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版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权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