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時期,中國有哪些武術門派和武術名家
孫祿堂,無可爭論的民國年代第一高手,號稱「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很多老武術家認為他是中國三百年來無人能及的真正高手。不管是贊揚他的,還是咒罵他的,不論是他的朋友,還是他的敵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個實事(心意六合、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
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武林奇俠孫祿堂軼事
斗敗俄日大力士
1909年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大力士、拳擊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經奉天(今沈陽),經俄公使館提議在奉天設擂台,誇口天下無敵,拳打中華武林。當時孫祿堂正在徐世昌(東三省總督)麾下當幕賓,聞訊後非常氣憤,決心前往打擂。只見那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塊塊隆起,站在台中央宛如一座鐵塔,正在口吐狂言。他為了顯示武功,把鐵鏈套在身上,一運功,即把鐵鏈節節崩裂。嚎叫著:「誰敢上台與我較量?勝者獎金牌!」孫祿堂跳上擂台應戰。彼得洛夫見孫祿堂像文弱書生,不以為意。兩人約定,彼得洛夫先打孫祿堂三拳,孫祿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彼得洛夫用足勁,第一拳打在孫的小腹上,如打在鐵石上一般;心中不由大吃一驚,隨即進一步運足勁,大吼一聲,又猛擊兩拳,孫祿堂卻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動。原來孫祿堂用的是氣功,把氣沉入丹田,故小腹堅硬如石。按理,彼得洛夫打過三拳後,輪到孫祿堂打彼得洛夫了,但彼得洛夫慌了手腳,心想若被他打,一定被打倒,於時,企圖作垂死掙扎,就怪叫一聲,撲向孫祿堂。孫祿堂見他來勢兇猛,就運用內家拳的化勁法把它化掉了。這樣,你來我往,只幾個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孫祿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掌聲雷動,高呼打得好!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大滅了洋人威風!
1920年,日本大正天皇欽命大力士、日本全國柔道冠軍坂田一雄前來我國,與孫祿堂先生比武,孫先生輕而易舉把他摔倒在地,坂垣拜服在地,要求拜孫為師,孫婉拒之。於是,孫祿堂的威名遠揚日本。1930年,日本又選派六位格鬥高手前來中國向孫祿堂挑戰。孫祿堂決定以一對五。即孫祿堂平躺於地,命五位日人以任意方式固壓自己,另一日人喊三下,如果孫祿堂在三下之後不能起身即輸;反之,即贏。當日人剛喊至兩下時,孫祿堂運用氣功,身子一擰,如泥鰍般地掙脫了日本武士的手,騰然而起,五個日人皆被發出二三丈之外昏撲於地,一時竟不能起。日人於是驚服孫先生為神拳。次日,日人又至,願出20萬大洋請孫祿堂東渡日本教授拳術,孫祿堂先生堅拒之,表現了一個中國人的凜然正氣。
李景林,這個人知道他的人不多,因為他不是民間的武術家,而是軍閥中的人。民國年間,他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劍」,曾經輕松擊敗「神槍」李書文。
李景林,字芳宸,號「廣古川」,近代武術大師。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河北省棗強縣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1932)授以劍術。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22年夏,直系之戰起,當時任奉軍第三梯隊司令之職的李景林,親率第七混成旅戟津浦路,參與馬廠之戰。戰後升任東北陸軍第一師師長,駐防遼西。其部下、營長丁齊銳當時攜眷住於北鎮西門轆轤把胡同宋宅外院,得以結識武當劍九代傳人宋唯一。丁隨即電告師長李景林此事。當時隨同李前往拜會宋唯一者,沿有郭岐鳳、林志遠等。此後李景林遂拜宋唯一為師,精研武當劍術。宋唯一,名德原,號啟臣。遼寧錦州地區北鎮縣正安堡人。滿族,生於清咸豐十年(1860)。十五歲時,因祖母過世,其父結廬墓旁,守孝三載。一日有道人來訪,俗姓張,道號野鶴,河北省曲陽人氏。恰值唯一在父身旁,父命拜之。道人問:「此為誰?」,其父答:「此不肖生也,性好武,不愛讀書,屢戒不悛。」道人復雲:「有文當有武備,似武亦未可少也。吾有空中妙舞劍法,原系武當內家九派三乘也,吾習下乘劍法,已傳八人,再傳汝已成九數也。:宋唯一遂師事之,其自序中言:十六歲立志練劍,晝夜攻習,寒暑無間,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劍,形體飄飄空作舞,後因事廢學引為憾事。1922年因感湮沒國粹,而抱病著書,同年,與其弟宋德朴(1881-1927)二人編著的《武當劍譜》一書完稿。曾先後在北京西單等地發售,全書分三冊為油印本。宋唯一的《武當劍譜》記述的均為習劍之基礎與劍決散式。筆者曾於京城八卦名家周遵佛先生處見得此書。另據傳,宋唯一先生當年所著原稿本,現存於蔣馨山(1888-1981)先生次子蔣炳光手中。
民國十四年(1925)一月,李景林出任直隸軍務督辨之職,再度請師宋唯一至天津隨軍執教,學藝者有張驤伍、蔣馨山等。同年農歷十一月宋唯一病故原籍,享年六十六歲。十二月,直隸局勢突變,馮玉祥佔領天津,李景林避入租界,直至次年三月復出。在此期間,李景林曾以重金禮聘當時武林名家諸如八卦名師賈鳳嗚、武學泰斗孫祿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間相互參學,共同切磋劍術技藝。據傅永輝老師生前回憶,其父傅振嵩當時任督辨公署衛隊長之職,每晚與郭岐鳳二人各持竹劍示範對擊,諸公取劍中攻防有效,實用性強之法加以定名,總結出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繼承發揚了武當劍原有擊、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廣益,從進擊攻防角度創編對劍一套,謂之「武當對劍」,此後發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約六十餘勢。李景林據此將其隨意串連示人,故而今日武當劍單練套中繁雜不一。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1929年杭州國術游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諸桂亭、錢西樵、蘇景田等。其中黃元秀(1884-1964)於是1931年、1944年分別有《武當劍法大要》和《武當劍法筆記》兩部專著問世。其重要價值在於向今人提供了當時(即時1930前後)武當劍體系的內容與風貌。李景林曾為該書親筆題詞:「練劍之要身如游龍,切忌停滯。習之日久,身與劍合,劍與神合,於無劍處,處處皆劍,能知此義,則盡道矣。」
民國十九年(1930),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創建山東國術館,在此期間從其學藝者有郝家俊、萬籟聲、李天驥等人。因突患痢疾,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在濟南病故,年僅四十七歲。生前友好鄒聲遠曾有詩雲:「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
李端東,中華武士會的創始人之一,袁世凱曾經請他擔任陸軍武術總教官。傳說他曾經一掌擊斃一頭大公牛,比以掌劈公牛的極真空手祖師大山倍達早了幾十年。
王子平,史料上的霍元甲擊敗大力士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打,只是嚇走了大力士,王子平不同,他是真正的打敗過洋人大力士,神力無比,號稱「千斤神力王」,是當時的第一大力士,連洋人也承認。技擊之術更是精絕。(主擅長 查拳、太極拳)
杜心武,自然門的武術宗師,國父孫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鏢,傳說他還是青幫的元老。
杜心武(1869~1953)武術家,又名星武,字慎愧,號儒俠,道號"斗米觀"居士。湖南省慈利縣人。家世業儒。自幼文武雙修,9歲拜師從嚴克習文練武;後又從數名拳師習少林拳械與鷹爪拳、梅花樁以及運氣站樁等,13歲時已有武名。後從四川峨眉異人徐霞客(又稱徐矮子)習自然門武藝8年,尤精此藝。自然門技擊拳藝乃實實在在,無多餘程式,無花拳綉腿,實用價值強。杜心武謹遵師命,走鏢川、滇間,尋師訪友,接受磨練與深造,功夫精進,以腿功著,尤精輕功與速行術,世有"神腿"之稱。
在走鏢期間,常毀黑店、滅鹽梟,行俠仗義,又有"南北大俠"之稱。曾在嵩山少林寺比武傳藝,並習少林"十八勢"和"五戰拳"。他嚴懲長沙武霸柳森嚴,以匡扶正義為己任。
1900年(亦說1890)東渡扶桑,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就讀期間,結識宋教仁,並由其介紹參加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孫中山和同盟會作保衛工作。
回國後,參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歷任北京農業傳習所氣象學教授、北京西郊農場技正、民國政府農林部(亦說農礦部)僉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杜心武在家裝瘋,人稱"杜癲",至此閉門謝客,潛心學道。1939年復出,在重慶任全國人民動員會主任,赴各地發展黨、會組織,與日偽軍特周旋。30年代初始收徒傳藝,弟子甚眾,多懷絕技。名徒有萬籟聲、郭鳳岐、陶良鶴、李麗久、胡亞夫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居長沙,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政協委員。晚年練辟穀功,並繼續傳授武術。德高望重,飲譽武林。1953年因舊傷復發,咯血而逝。
小故事:
杜心武號稱南北大俠,其資料及故事比較紛雜,信史難見,他是自然拳創始人,當過孫中山的保鏢。在此聊錄一點:
馳名中外的武術家杜心武,出生於武風極盛的湖南慈利縣,他從小拜武林怪傑為師,學得一身驚人的功夫,早年做過鏢師,威震四方,被譽為「南北大師」。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宋教仁是同盟會的骨幹,經宋教仁介紹,杜心武也參加了同盟會,並做了孫中山的保鏢。杜心武擔任保鏢,並不是每天跟隨孫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會議時,由杜心武組織幾個人在會場內外負責保衛工作。
有一次,孫中山、黃興和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共商革命大計,清廷對孫、黃等革命黨人恨之入骨,暗中派人盯梢,伺機刺殺。那天,杜心武在門外發現三個中國人行蹤詭秘,開口說道:「我知道你們三個人身上都有鐵器,能夠拿出來讓我見識見識嗎?」那三個打手說:「對不起,沒有值得一看的!」杜心武說:「你們不借,我會自己取出來!」話音剛落,杜心武一個轉身,用手在他們三個人身上一摸,動作快如閃電,等到三個打手清醒過來時,身上的手槍,全到了杜心武的手中。那三個打手惱羞成怒,揮拳向杜心武打來。杜心武不慌不忙,只在中間走圓圈,一邊走一邊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鰍一般滑溜,令那三個人只是看得見,卻又摸不著。最後,杜心武使出他的神腿絕招,飛起右腿橫掃一周,那三人應聲倒地,爬起來後,拔腿就逃。
一天,宋教仁住宅前面,來了個可疑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年齡大約50多歲,貌似門神。杜心武一見,便知此人絕非善類。他不聲不響,悄悄走到磨剪人身邊,輕輕用「雙龍捧珠」的招式,將磨剪人懸空舉起。磨剪人大為震怒,對准杜的頭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武將頭一扭,以右腿來了個「橫掃千鉤」,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遠,隨即一個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後,將其雙手反扣,問道:「你要說實話,來此有何目的?」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說:「聽說宋總長家裡有能人,想來見識見識!」杜說:「宋總長身邊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嗎?」磨剪人的雙手被杜反扣著,痛得流出了眼淚,連連說:「我見著能人了,求你開恩吧!」後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武沒有同去,如果杜心武去了,也許能事先發現刺客。
劉百川,少林門高手,號稱「江南第一腿」,和杜心武是死對頭。也曾擊敗過洋大力士,得過孫中山親筆題名「尚武精神」的牌匾。和杜心武都是武術名家萬籟聲的師父。
李書文,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他幼時首拜八極五世傳人張景星為師,習練八極拳三年。後拜在師伯黃士海門下習練大槍六載。黃士海(1829~1914年),是李大中、張克明親傳弟子,曾以卓越武功受六品頂戴。李書文在師門習武期間,由於天資聰敏,力大驚人,又肯勤學苦練,倍受李大中、張克明二位師祖厚愛。李大中、張克明、黃士海、張景星師徒四人都是以大槍馳名遐邇、名標方誌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
李書文習武在名人輩出的「神槍窩」里,如魚得水,習拳練槍到了痴狂的境界。李書文的家離師門相距約7.5公里,他每天晚上在師門練習一個時辰。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別人一樣正常趕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練著走。練槍時,他一邊走一邊擰著大槍欄、拿、扎。
他以超常的毅力,獲得了超常的勁力。幾年後,他的功夫突飛猛進。在家附近捋樁靠樁,碗口粗的棗樹、槐樹多被他練拳腳震死,成為他的練功樁;練習打沙袋,從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擊、肘頂、肩撞、背靠,不知打爛了多少條;習練大槍,「抽撤」、「纏拿」之槍力把大門框劃爛,將門前屋後的棗樹全部劃死。為練好「摧槍問准」,他對准粗樹練,對准細樹練,對准插好的高粱稈練。
晝扎銅錢眼,夜扎香火頭。在他家附近棗樹林中,他大槍扎棗,一槍一棗,百槍百棗。後對對著鏡子練,達到觸而不傷之境界。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經過十二年勤學若練,李書文集師祖李大中、張克明,師父黃士海、張景星四人拳技、槍藝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風格。只要大槍一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圓圈,其勢恰似長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速度快,力道猛,且准備度極高,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之境界。
據民國時期《滄縣志》記載: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穿紙震盪有聲;用大槍刺壁之蠅,蠅落而壁地痕。鐵錐入壁(土牆壁),力拔甚難,他以大槍攪之,錐即出。他的族人鄉親人,常傳頌他幫助鄉親收糧時,背對裝運糧的大馬車,用腳勾起80斤重的糧袋,挑過頭頂,甩到大車上。他幫助鄉親們蓋房上大梁時,用大槍將一棵棵檁條挑到房山上。據跟隨李書文學藝十幾年的徒孫,清末宣統皇帝御前侍衛霍慶雲回憶:神槍李師爺的功夫,咱們練不了。他用大槍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車軲轆搖風車似的呼呼轉。他經常這么練,毫不費力。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練兵。他利用各種手段和關系籠絡武藝高強之士,並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來訓練他的精銳部隊。李書文的師傅黃士海收到袁世凱的聘書,因年事已高,特推薦弟子李書文去任教。李書文到兵營後,差人領他到演武大廳見袁世凱。袁世凱及眾教官見他貌不驚人、瘦小枯乾,扛著一桿大槍,誤認為是大槍黃士海的僕人或家童。
當問明情況,知李書文是替師傅來任教官時,眾人哈哈大笑。袁世凱的衛隊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視地對李書文說:「大大的東亞病夫。」並用小手指向下連續指點。剎那間,李書文以閃電般的速度,施槍刺壁蠅之絕技懲罰了他。眾人驚愕,伊藤大怒,揮起日本長刀以泰山壓頂之勢朝李書文頭頂猛力劈下。李書文大槍一抖,將刀崩飛,再順勢一槍「泥鰍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槍一挑,將死屍甩出演武大廳外。
眾人驚天動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見同伴被李書文刺死,齊揮刀惡狠狠地朝李書文撲來。只見李書文進出如閃電,退守知矢箭,大槍一抖如蛟龍出水,左刺右挑,頓時血肉橫飛。頃刻間,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屍體都被甩出演武大廳之外。眾人驚愕之時,李書文大槍一擺,刺向廳柱之蠅,蠅落而廳柱無痕。廳內立鄧爆出雷鳴般的掌聲。袁世凱連呼:「神槍!神槍!真乃神槍也!」從此,「神槍李書文」名冠天下。
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俄國著名拳王馬洛托夫來華,在京設擂台,貼海報,誇海口,侮我中華兒女,激起中華民眾及有志之士的極大憤慨。京、津兩地武術名手與其較技,均敗。李書文的二師傅張景量時為天津「中華武術會」教習,捎信給李書文。當時李書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術的大師傅黃士海(因黃士海無子,由李書文養老送終)。見信後,李書文奉師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續辦妥後,李書文飛身來到擂台之上,見馬洛托夫體壯如雄牛,好似他平時練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馬洛托夫見李書文瘦小枯乾,於是雙手抱肩,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一口唾沫。李書文義憤滿胸,怒發丹田,隨手一記「霸王揮鞭」卧風掌,打得馬洛托夫暈頭轉向,將其左腮部打掉雞蛋大小的一塊皮。未等馬洛找夫反應過來,李書文奮起神威,順勢一招「六大開抱肘」,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起千鈞之力將馬洛托夫肋骨打裂,擊下擂台。眾人觀呼,延臣大喜,聯奏,欲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李書文因師傅黃士海需他盡孝道為由謝辭。宣統皇帝及眾朝臣無奈,賜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獎(李書文回鄉後將金佛像交與弟子霍殿閣,由於戰亂動盪,金佛像現下落不明)。
1918年,李書文應奉系將領許蘭州之邀請赴奉天作客(李書文與許蘭州投緣,許蘭州之子許家福是李書文弟子)。奉軍大帥張作霖久聞「神槍李書文」大名,獲各神槍李在許蘭州部作客,親自登門拜會,並敬聘為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三軍為:衛隊、騎兵部隊、步兵軍官訓導營)。李書文礙著許蘭州的面子,只好應允。
李書文第一天走馬上任,在張作霖親自陪同下來到衛隊訓練場。當時扶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是日本,所以,在張作霖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國人。當李書文與張作霖及眾將官接身份會在觀禮台上時,眾人才看清張大師給他們請來的赫赫有名的「神槍李」是一個精瘦枯乾,身材矮小的小老頭(時年56歲),眾人多有共實難付之感。隨著張作霖副官的口令,眾位武術教官各顯技能,場內掌聲不斷。
而李書文面部一絲表情都沒有,更不骨鼓掌助興之意,激怒了早欲與李書文較技的日本武術教官岡本、村野等。岡本向張作霖提出:要與李書文比武較技,條件是:如李書文贏了,由李書文在此任教官,他們日本人統統走;如李書文輸了,必須馬上走人。張作霖也想見識一下李書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們傳說的那麼邪乎,於是用眼神徵求李書文的意見。
李書文看到張作霖之意,對日本人的挑戰早已氣不打一處來,於是說:「兩人較技,非同兒戲,難免傷殘。我是一個快入土的糟老頭子,日本人傷了我無所謂;但如果我傷了日本,日本當局怎能與你張大帥善罷干休。這樣吧,讓我們按規矩各立一張生死文書:無論哪一方傷殘,都不要償命,這樣我才能與日本人交手。」張作霖見過岡本的功夫,暗想:李書文已50多歲,老不講筋骨為能,怎麼能傷害得了岡本;如岡本傷了李書文,大概也不會致命,我是大帥,對許蘭州也有交待。
於是同意雙方立下生死文書,李書文走下場與岡本對峙。立了生死文書的岡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軍動雙掌,惡虎擒羊般朝李書文頸部擊去。李書文迅速側身躲過,順勢一掌,擊中岡本肩頭,岡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眾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氣,還要與李書文較量,被張作霖制止。
李書文一生挾技游天下,較技近40年未逢敵手,傷其拳鋒槍技者無算。因此,他警惕性極高,走南闖北來去無蹤,一生教了多少徒弟,誰也搞不清。李書文收徒傳藝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而喜其德才。他不是白天打工、晚上設場,編套路拖延時間掙小錢之輩,也不是從村東到村西無敵,創編八十個套路炫耀的拳師,更不是挖空心思爭奪正宗、掌門的「武術大師」,而是胸懷壯志,一生探求中華武術精技純功的一代宗師。
他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風血雨中體驗所學之技,在千萬次生死搏鬥中提煉、充實、完善中華武術的精技純功。他留給後人的不是漫山花草,而是登峰造極的中華武術精品。他用自己幾十年的血汗熬製成蠟燭,照亮了門人弟子們努力進取的前程,揚我華夏神州威名。
「神槍李書文」早期弟子霍殿閣(1886~1942年,滄州南皮縣小集村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精湛的武功擊敗日本武道高手,入選為清末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護衛隊武術總教習,其侄霍慶雲為御前侍衛。晚期弟子劉雲樵(1909年~1992年,滄州南皮王寺鎮集北頭村人),七歲時拜李書文為師,數載純功,精進勇猛,曾擊敗日本劍道高段名手太田德三郎。
1949年,劉支樵至台灣,曾任蔣介石及其子蔣經國侍衛隊武術教官。他引退後創辦台灣武壇訓練中心,門生弟子三千,遍及亞美歐洲。晚期弟子李玉海和劉雲樵是同村人,是當年「神槍李書文」客居劉雲樵家時收的一位貧苦佃戶的兒子,與劉雲樵同時練武。李玉海武藝學成後參加革命,曾擔任過中央領導警衛隊武術教官。
李書文晚年時,其子李萼堂在湖南長沙創辦國書館,他不適應南方生活,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區北閘口堂孫李之芳處。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書文坐在院中椅子上,邊喝茶,邊指導族孫們練武,突發暴病(腦溢血)去世,享年72歲。
「神槍李書文」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滿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神槍李書文」弟子傳入國內外現有萬人之多。每年清明節前夕,常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崇拜者飛抵滄州,前往李書文的墓地拜祭。
霍元甲,地球人都知道他是誰,論名氣,他比上面幾位都火紅,但是名氣大都是靠影視作品捧出來的,真正實戰記錄不多,加上他的迷蹤藝只是外家拳法,霍家除了他外無人能出名,故威力值得懷疑,但是他打敗日本高手卻是真實的事,故將他排進十大。
黃飛鴻,地球人都知道他是誰,但同樣是影視作品捧出來的名氣,真正可查的實戰並不多,沒聽說過打敗過那些武術。(傳黃飛鴻曾以五郎八卦棍、洪拳力戰四十五名持刀魚販、可想而知的戰鬥力。不過也算是傳說吧)
韓慕俠,張占魁的弟子,學的八卦,趙道新的大師兄,武功青出於藍,超越了師父,同樣擊敗過洋人大力士。 (傳周總理也在他手下學過八卦)
2. 近代史上是不是有個叫李景林的特別精於劍術
李景林,字芳宸,號「廣古川」,近代武術大師。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河北省棗強縣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1932)授以劍術。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22年夏,直系之戰起,當時任奉軍第三梯隊司令之職的李景林,親率第七混成旅戟津浦路,參與馬廠之戰。戰後升任東北陸軍第一師師長,駐防遼西。其部下、營長丁齊銳當時攜眷住於北鎮西門轆轤把胡同宋宅外院,得以結識武當劍九代傳人宋唯一。丁隨即電告師長李景林此事。當時隨同李前往拜會宋唯一者,沿有郭岐鳳、林志遠等。此後李景林遂拜宋唯一為師,精研武當劍術。宋唯一,名德原,號啟臣。遼寧錦州地區北鎮縣正安堡人。滿族,生於清咸豐十年(1860)。十五歲時,因祖母過世,其父結廬墓旁,守孝三載。一日有道人來訪,俗姓張,道號野鶴,河北省曲陽人氏。恰值唯一在父身旁,父命拜之。道人問:「此為誰?」,其父答:「此不肖生也,性好武,不愛讀書,屢戒不悛。」道人復雲:「有文當有武備,似武亦未可少也。吾有空中妙舞劍法,原系武當內家九派三乘也,吾習下乘劍法,已傳八人,再傳汝已成九數也。:宋唯一遂師事之,其自序中言:十六歲立志練劍,晝夜攻習,寒暑無間,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劍,形體飄飄空作舞,後因事廢學引為憾事。1922年因感湮沒國粹,而抱病著書,同年,與其弟宋德朴(1881-1927)二人編著的《武當劍譜》一書完稿。曾先後在北京西單等地發售,全書分三冊為油印本。宋唯一的《武當劍譜》記述的均為習劍之基礎與劍決散式。筆者曾於京城八卦名家周遵佛先生處見得此書。另據傳,宋唯一先生當年所著原稿本,現存於蔣馨山(1888-1981)先生次子蔣炳光手中。
民國十四年(1925)一月,李景林出任直隸軍務督辨之職,再度請師宋唯一至天津隨軍執教,學藝者有張驤伍、蔣馨山等。同年農歷十一月宋唯一病故原籍,享年六十六歲。十二月,直隸局勢突變,馮玉祥佔領天津,李景林避入租界,直至次年三月復出。在此期間,李景林曾以重金禮聘當時武林名家諸如八卦名師賈鳳嗚、武學泰斗孫祿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間相互參學,共同切磋劍術技藝。據傅永輝老師生前回憶,其父傅振嵩當時任督辨公署衛隊長之職,每晚與郭岐鳳二人各持竹劍示範對擊,諸公取劍中攻防有效,實用性強之法加以定名,總結出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繼承發揚了武當劍原有擊、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廣益,從進擊攻防角度創編對劍一套,謂之「武當對劍」,此後發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約六十餘勢。李景林據此將其隨意串連示人,故而今日武當劍單練套中繁雜不一。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1929年杭州國術游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諸桂亭、錢西樵、蘇景田等。其中黃元秀(1884-1964)於是1931年、1944年分別有《武當劍法大要》和《武當劍法筆記》兩部專著問世。其重要價值在於向今人提供了當時(即時1930前後)武當劍體系的內容與風貌。李景林曾為該書親筆題詞:「練劍之要身如游龍,切忌停滯。習之日久,身與劍合,劍與神合,於無劍處,處處皆劍,能知此義,則盡道矣。」
民國十九年(1930),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創建山東國術館,在此期間從其學藝者有郝家俊、萬籟聲、李天驥等人。因突患痢疾,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在濟南病故,年僅四十七歲。生前友好鄒聲遠曾有詩雲:「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
3. 女主叫宋唯一男主叫亦白的總裁小說
閃婚甜妻:裴少的千億寵兒
宋唯一
裴逸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