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安奈葉 夢琦 雅莉抄英 凜銀 韓家豪
韓嘉乃,韓嘉惠,凜銀空,凜廷伊,金煒旭,范夜,濤岩飛,吳斌,熙,葵,偉戛炫,柯曦,銀夏哲,銀夏溪,蒂華,微柳兒,沁嬌妍,徐燁紗和赫賈仁
玉自寒 戰楓
牧流冰 風澗澈 東浩男
尹堂曜
歐辰 洛熙
千夜薰
喻初原 若白 亦楓 廷皓
安越熙、顧欣雨、陸玉文、沈悅美
歐陽稀,林聖涵,時浩明,安辰星,米拉·尤諾
尹蕾,賓齊風,洛娜
韓西貝 韓妮塔
格蕾亞..千夜薰..淺森海..橋繪羽..澤野秋
權殷尚
江尹湛
智銀聖
成隱葵
(汗了,太多了~~~ 我也在寫小說 名字是 日憂學長 季聖妮 南宮偌
伊崎耀蘭 雅孜 伊琪 額 閉著眼睛 能想很多呢
⑵ 某篇武俠小說里有位叫「聞人恨」的男主角,請問下那部小說叫什麼名字謝謝各位了
《喋血夢影》
內容提要:
本書講的是明朝天啟年間,皇帝昏庸無能,「閹黨」專權橫行,忠臣良將被害。「東林黨」領袖楊漣首當其沖,生死未卜,其女楊敏驚惶出逃,又連遭追殺,僥幸碰上了威震武林的「血手人屠」聞人恨相救,偏又是其父的索命仇人……。
⑶ 明朝諫臣楊漣絕筆是怎麼寫下的
第三節楊漣楊漣(1572—1625),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屬湖北)人。他終生致力於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反閹黨以遏止魏忠賢,為挽救混亂的政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他一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漸成為東林黨的後起之秀。萬曆三十五年(1607),楊漣考中進士,當了常熟縣的知縣。為了真實了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里利病。」①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後因「舉廉吏第一」②,升為戶科給事中,不久又改為兵科給事中。楊漣為人光明磊落,不肯巴結權貴。當時神宗已多年不見朝臣,鄭貴妃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壟斷後宮,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測。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陰謀,深深為太子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在他看來,太子是一國之本,「國本」動則天下亂。因此他把穩定太子的地位與愛國忠君聯系在一起,堅決支持太子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久病不愈,按禮應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葯膳。但由於鄭貴妃從中作梗,太子竟不得與其父相見。楊漣一面暗遣人曉諭東宮伴讀王安,要他叫太子「力請入侍,嘗葯視膳,薄暮始還」。爭取接近神宗的機會,防止鄭貴妃假傳聖旨,惑亂朝政。同時,楊漣又聯合科道敦促大學士方從哲率百官赴乾清宮問安,以示朝臣之力。方從哲懼鄭貴妃遷怒於己,便百般推諉,說:「帝諱病。即問,左右不敢傳。」楊漣立即引宋代文潞公河內臣的故事,要方從哲率百僚一日三問「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方從哲不便再推,只好照。神宗死後,在青宮苦熬了四十年之久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帝位,是為光宗。然而,這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登基後四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宮中紛紛傳言,說光宗之病是因為鄭貴妃進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體虧損。又唆使中官崔文升進瀉葯,使其病情加重。楊漣聽到這些傳言深為光宗擔憂,決心清除鄭貴妃對光宗的威脅,於是便聯絡朝臣,共請鄭貴妃移宮,將她從光宗身邊趕開。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葯無狀」,同時揭露鄭貴妃欲封皇太後的野心。楊漣此疏,語言犀利,火葯味很濃,大家都擔心光宗看後會很不高興。疏上三日,仍沒有動靜,正要松一口氣,忽然宮中傳出話來,皇上將於明日召見大臣,並特宣楊漣和錦衣衛官校。朝臣們心裡都知道,宣錦衣衛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執行「廷杖」。大家推測楊漣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從哲勸楊漣趕緊上疏請罪,楊漣執意不從,稱「死即死耳,漣何罪?」次日上午,眾臣入朝光宗。光宗有氣無力地說了些要大家各盡其職,效忠朝廷的話,便把目光轉向楊漣,盯了他許久,始終不說一句話。大家正在擔心,忽聽光宗嘆了一口氣,指著楊漣對大家說:「此真忠君。」①下旨驅逐崔文升,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後的聖旨,並且還讓楊漣當上了顧命大臣。楊漣對光宗的信任非常感激,從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報效朝廷。九月初一,光宗駕崩。他的寵妃李選侍欲學當年的鄭貴妃,准備將光宗的長子朱由校藏起來,「挾皇長子自重」②。外臣周嘉謨亦以皇長子既無嫡母,又無生母為理由,主張撫孤於李選侍。李選侍陰狠狡詐,光宗在時,她便恃寵驕橫,獨霸後宮。皇長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後來她又趁光宗病重,與鄭貴妃勾結,要求封鄭貴妃為皇太後,封自己為皇後。一次光宗被她糾纏煩了,便召幾位大臣商量,准備封她為皇貴妃。不料躲在門幔後偷聽的李選侍不滿意,竟然從幕幔後伸出手來將站在光宗旁邊的長子朱由校拉進去,耳語了一番,便將其推出。朱由校當即便跪在地上請父皇封李選侍為皇後。如此僭制違禮,不僅使在場的大臣面有怒容,連光宗也為之「色變」。如果讓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挾持了皇長子,必然會干預朝政擾亂國體。楊漣等一批正直朝臣決意鋌而走險,力挽狂瀾。當天上午,楊漣、左光斗促同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等朝臣一齊到乾清宮。剛至乾清門,便有內宦持梃攔路,不許入內。楊漣大罵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說完便揮手擋開槍梃,眾朝臣一擁而入。大家哭靈完畢,發現長子朱由校並未在光宗靈柩前守靈,心中暗暗吃驚。問左右的宦官,皆支支吾吾,不敢作答。楊漣見光宗的心腹太監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閣,當下會意,轉身對大家耳語了幾句,大家便一齊向西暖閣跪下,齊呼求面見儲君。李選侍擁著朱由校躲在西暖閣,哪裡見過如此陣勢,早已嚇得六神無主。王安隨即入內,假意勸說,稱皇長子面見眾臣後即可送回。說完便拉著朱由校出閣,等在外面的眾臣連忙把朱由校擁入早已准備好的輦車,護駕退出乾清宮。李選侍這才回過神來,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擋駕。宦官們追來拖住轎子,大聲叫嚷:「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楊漣大怒,大聲斥罵道:「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復畏何人?」眾宦官被罵得啞口無言,這才悻悻退去。楊漣等人將朱由校抬至文華殿,當即舉行了「正東宮位」的典禮。並且議定於本月六日在乾清宮即帝位。李選侍見皇長子被擁走,十分惱怒,無奈大局已定。她決定賴在乾清宮不出,以此要挾朱由校封她為皇太後。消息傳出,舉朝皆憤憤不平,奏請李選侍移宮的章奏接連不斷。李選侍遣宦官召太子入乾清宮議事,被楊漣阻擋。他正色道:「殿下在東宮為太子,今則皇帝,選侍安得召?」怒目將前來傳話的宦官逼退。九月初五,眼見太子登基大典將近,而李選侍仍賴在乾清宮不出。楊漣心急如焚,又聯絡諸大臣聚集慈慶宮,要大學士方從哲帶頭請太子下詔驅李選侍移宮。方從哲卻不以為然地說:「遲亦無害。」楊漣辯爭道:「昨以皇長子就太子宮猶可,明日為天子,乃反居太子宮以避宮人乎?」當時有人提出李選侍是光宗的舊人,逼之太急是否有失體統。楊漣立即斥之道:「諸臣受顧命於先帝,先帝自欲先顧其子。」並且表示「能殺我則已,否則,今日不移,死不去。」其他大臣亦紛紛贊言助之,詞色俱厲,驚動了殿中的太子。太子遣人斥群臣退去,楊漣仍不肯服從,繼續抗辯道:「選侍陽托保護之名,陰圖專擅之實,宮必不可不移。」在楊漣等的堅持下,朱由校只好下旨遣李選侍即日移宮。李選侍接旨,知敗局已定,只好哭哭啼啼地遷出乾清宮。次日,朱由校正式登基,即熹宗,改次年為天啟元年。從光宗駕崩到熹宗登基,前後不過六日。楊漣為輔佐太子順利登基嘔心瀝血,幾乎是夜夜不寢。史書上稱在六天內「漣須發盡白,帝亦數稱忠臣」。天啟三年(1623),拜楊漣為左僉都御史。次年,又升為副都御史。然而,這位在楊漣等正直朝臣捨命扶持下才得以登極的皇帝,並沒有像東林黨所希望的那樣革除萬曆朝弊政,相反卻是變本加厲,更加荒淫奢靡,昏庸無能。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勾結,在宮中獨攬大權,肆意為虐。那些邪惡派的官吏也紛紛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打擊和排斥東林黨人。楊漣懷著滿腔的悲憤,決心挺身而出,討伐魏忠賢。天啟四年(1624)六月一日,楊漣將寫好的奏疏藏在懷里,准備趁早朝時面奏皇帝,當場揭露魏忠賢。不巧當日免朝,楊漣「恐再宿機泄」,只好交會極門轉呈皇帝。楊漣在奏疏中列舉了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揭露他迫害先帝舊臣、干預朝政,逼死後宮賢妃,操縱東廠濫施淫威等罪行,最後指出魏忠賢專權的惡果是「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內,亦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請求熹宗「大奮雷霆,集文武勛戚,敕刑部嚴訊,以正國法」。楊漣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萬鈞,擊中魏忠賢的要害。魏忠賢聞疏後驚恐萬狀,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訴其冤。又叫客氏在旁游說,為自己開脫。兩人一唱一和,弄得熹宗真假難辨,好壞不分。反而溫言撫慰魏忠賢,「嚴旨切責」楊漣。自此以後,魏忠賢對楊漣恨之入骨。天啟四年(1624)十月,魏忠賢矯旨責楊漣「大不敬」、「無人臣禮」。將楊漣革職為民。擠走了楊漣,魏忠賢仍不肯善罷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指使「閹黨」大理丞徐大化劾楊漣、左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借興「汪文言之獄」謀害楊漣等人。錦衣衛北鎮撫司指揮許顯純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對汪文言嚴刑逼供,要他誣陷楊漣受賄。汪文言寧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豈有貪贓楊大洪哉。」許顯純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狀,誣陷楊漣、左光斗曾受遼東經略熊廷弼賄賂。魏忠賢立即遣錦衣衛緹騎前去逮捕楊漣等人來京審訊。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悉焚香建醮,祈佑漣生還」。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七月庚申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楊漣。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場。死時「土囊壓身,鐵釘貫耳」①,慘不忍睹。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負奇節」②,是極為中肯的。崇禎初,楊漣冤案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號「忠烈」。①陳鼎:《東林列傳》卷三《楊漣傳》。②《明史》卷二四四《楊漣傳》。下引本傳者,不另作注。①《東林列傳》卷三《楊漣傳》。②《蘧編》卷十三。①《碧血錄》血書。②《明史紀事本末》卷七一《魏忠賢亂政》。
⑷ 楊漣的人物生平
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他一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漸成為東林黨的後起之秀。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楊漣考中進士,出任常熟知縣。為了真實了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里利病,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後因「舉廉吏第一」,升為戶科給事中,不久又改為兵科右給事中。 主詞條:移宮案 楊漣為人光明磊落,不肯巴結權貴。當時神宗已多年不見朝臣,鄭貴妃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壟斷後宮,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測。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陰謀,深深為太子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在他看來,太子是一國之本,「國本」動則天下亂。因此他把穩定太子的地位與愛國忠君聯系在一起,堅決支持太子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久病不愈,按禮應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葯膳。但由於鄭貴妃從中作梗,太子竟不得與其父相見。楊漣一面暗遣人曉諭東宮伴讀王安,要他叫太子「力請入侍,嘗葯視膳,薄暮始還」。爭取接近神宗的機會,防止鄭貴妃假傳聖旨,惑亂朝政。同時,楊漣又聯合科道敦促大學士方從哲率百官赴乾清宮問安,以示朝臣之力。方從哲懼鄭貴妃遷怒於己,便百般推諉,說:「帝諱病。即問,左右不敢傳。」楊漣立即引宋代文彥博河內侍的先例,要方從哲率百僚一日三問「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方從哲不便再推,只好照辦。
神宗死後,在青宮苦熬了四十年之久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帝位,是為光宗。然而,這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登基後四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宮中紛紛傳言,說光宗之病是因為鄭貴妃進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體虧損。又唆使中官崔文升進瀉葯,使其病情加重。楊漣聽到這些傳言深為光宗擔憂,決心清除鄭貴妃對光宗的威脅,於是便聯絡朝臣,共請鄭貴妃移宮,將她從光宗身邊趕開。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葯無狀」,同時揭露鄭貴妃欲封皇太後的野心。楊漣此疏,語言犀利,火葯味很濃,大家都擔心光宗看後會很不高興。疏上三日,仍沒有動靜,正要松一口氣,忽然宮中傳出話來,皇上將於明日召見大臣,並特宣楊漣和錦衣衛官校。朝臣們心裡都知道,宣錦衣衛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執行「廷杖」。大家推測楊漣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從哲勸楊漣趕緊上疏請罪,楊漣執意不從,稱「死即死耳,漣何罪(死就死了,我有什麼罪)?」
次日上午,眾臣入朝光宗。光宗有氣無力地說了些要大家各盡其職,效忠朝廷的話,便把目光轉向楊漣,盯了他許久,始終不說一句話。大家正在擔心,忽聽光宗嘆了一口氣,指著楊漣對大家說:「此真忠君。」下旨驅逐崔文升,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後的聖旨,並且還讓楊漣當上了顧命大臣。
楊漣對光宗的信任非常感激,從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報效朝廷。
九月初一,光宗駕崩。他的寵妃李選侍欲學當年的鄭貴妃,准備將光宗的長子朱由校藏起來,「挾皇長子自重」。外臣周嘉謨亦以皇長子既無嫡母,又無生母為理由,主張撫孤於李選侍。李選侍陰狠狡詐,光宗在時,她便恃寵驕橫,獨霸後宮。皇長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後來她又趁光宗病重,與鄭貴妃勾結,要求封鄭貴妃為皇太後,封自己為皇後。一次光宗被她糾纏煩了,便召幾位大臣商量,准備封她為皇貴妃。不料躲在門幔後偷聽的李選侍不滿意,竟然從幕幔後伸出手來將站在光宗旁邊的長子朱由校拉進去,耳語了一番,便將其推出。朱由校當即便跪在地上請父皇封李選侍為皇後。如此僭制違禮,不僅使在場的大臣面有怒容,連光宗也為之「色變」。如果讓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挾持了皇長子,必然會干預朝政擾亂國體。楊漣等一批正直朝臣決意鋌而走險,力挽狂瀾。
當天上午,楊漣、左光斗促同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等朝臣一齊到乾清宮。剛至乾清門,便有內宦持梃攔路,不許入內。楊漣大罵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說完便揮手擋開槍梃,眾朝臣一擁而入。大家哭靈完畢,發現長子朱由校並未在光宗靈柩前守靈,心中暗暗吃驚。問左右的宦官,皆支支吾吾,不敢作答。楊漣見光宗的心腹太監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閣,當下會意,轉身對大家耳語了幾句,大家便一齊向西暖閣跪下,齊呼求面見儲君。李選侍擁著朱由校躲在西暖閣,哪裡見過如此陣勢,早已嚇得六神無主。王安隨即入內,假意勸說,稱皇長子面見眾臣後即可送回。說完便拉著朱由校出閣,等在外面的眾臣連忙把朱由校擁入早已准備好的輦車,護駕退出乾清宮。李選侍這才回過神來,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擋駕。宦官們追來拖住轎子,大聲叫嚷:「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楊漣大怒,大聲斥罵道:「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復畏何人?」眾宦官被罵得啞口無言,這才悻悻退去。
楊漣等人將朱由校抬至文華殿,當即舉行了「正東宮位」的典禮。並且議定於泰昌元年九月六日在乾清宮即帝位。
李選侍見皇長子被擁走,十分惱怒,無奈大局已定。她決定賴在乾清宮不出,以此要挾朱由校封她為皇太後。消息傳出,舉朝皆憤憤不平,奏請李選侍移宮的章奏接連不斷。李選侍遣宦官召太子入乾清宮議事,被楊漣阻擋。他正色道:「殿下在東宮為太子,今則皇帝,選侍安得召?」怒目將前來傳話的宦官逼退。
九月初五,眼見太子登基大典將近,而李選侍仍賴在乾清宮不出。楊漣心急如焚,又聯絡諸大臣聚集慈慶宮,要大學士方從哲帶頭請太子下詔驅李選侍移宮。方從哲卻不以為然地說:「遲亦無害。」楊漣辯爭道:「昨以皇長子就太子宮猶可,明日為天子,乃反居太子宮以避宮人乎?」當時有人提出李選侍是光宗的舊人,逼之太急是否有失體統。楊漣立即斥之道:「諸臣受顧命於先帝,先帝自欲先顧其子。」並且表示「能殺我則已,否則,今日不移,死不去。」其他大臣亦紛紛贊言助之,詞色俱厲,驚動了殿中的太子。太子遣人斥群臣退去,楊漣仍不肯服從,繼續抗辯道:「選侍陽托保護之名,陰圖專擅之實,宮必不可不移。」在楊漣等的堅持下,朱由校只好下旨遣李選侍即日移宮。李選侍接旨,知敗局已定,只好哭哭啼啼地遷出乾清宮。次日,朱由校正式登基,即熹宗,改次年為天啟元年。 從光宗駕崩到熹宗登基,前後不過六日。楊漣為輔佐太子順利登基嘔心瀝血,幾乎是夜夜不寢。史書上稱在六天內「漣須發盡白,帝亦數稱忠臣」。不久後,楊漣升任兵科都給事中。當時御史馮三元等極力詆毀熊廷弼,楊漣公正疏陳此事。不久後,彈劾兵部尚書黃嘉善八大罪,黃嘉善遭罷免。
天啟二年(1622年),任禮科都給事中,旋即升任太常少卿。
天啟三年(1623年)春,拜楊漣為左僉都御史。
天啟四年(1624年),又升為左副都御史。
然而,這位在楊漣等正直朝臣捨命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的皇帝,並沒有像東林黨所希望的那樣革除萬曆朝弊政,相反卻是變本加厲,更加荒淫奢靡,昏庸無能。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勾結,在宮中獨攬大權,肆意為虐。那些邪惡派的官吏也紛紛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打擊和排斥東林黨人。楊漣懷著滿腔的悲憤,決心挺身而出,討伐魏忠賢。
同年六月一日,楊漣將寫好的奏疏藏在懷里,准備趁早朝時面奏熹宗,當場揭露魏忠賢。不巧當日免朝,楊漣「恐再宿機泄」,只好交會極門轉呈皇帝。楊漣在奏疏中列舉了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揭露他迫害先帝舊臣、干預朝政,逼死後宮賢妃,操縱東廠濫施淫威等罪行,最後指出魏忠賢專權的惡果是「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內,亦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請求熹宗「大奮雷霆,集文武勛戚,敕刑部嚴訊,以正國法」。
楊漣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萬鈞,擊中魏忠賢的要害。魏忠賢聞疏後驚恐萬狀,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訴其冤並利用天啟皇帝不識字的緣故,削減罪狀。弄得熹宗真假難辨,好壞不分,反而溫言撫慰魏忠賢,「嚴旨切責」楊漣。
自此以後,魏忠賢對楊漣恨之入骨。同年十月,魏忠賢矯旨責楊漣「大不敬」、「無人臣禮」。將楊漣革職為民。 擠走了楊漣,魏忠賢仍不肯善罷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指使「閹黨」大理丞徐大化彈劾楊漣、左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借興「汪文言之獄」謀害楊漣等人。錦衣衛北鎮撫司指揮許顯純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對汪文言嚴刑逼供,要他誣陷楊漣受賄。汪文言寧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豈有貪贓楊大洪哉。」許顯純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狀,誣陷楊漣、左光斗曾受遼東經略熊廷弼賄賂。魏忠賢立即遣錦衣衛緹騎前去逮捕楊漣等人來京審訊。
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祐漣生還」。
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七月庚申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楊漣,此賊先後以「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手段加害楊漣,但楊漣並未身亡。天啟五年農歷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時年五十四歲。 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仰天大笑。
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 負奇節」,是極為中肯的。
崇禎初年,楊漣冤案平反,獲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號「忠烈」,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官。
⑸ 小時候看的追殺楊漣的兒子的是什麼電影,裡面還有木工皇帝
是七劍下天山,楊漣的兒子是楊雲聰,不過是小說虛構的,歷史上楊漣的兒子說楊之易。
⑹ 求一本玄幻小說,主角是獸,最好是狼!!!
魔骸(龍)
巨龍,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無敵存在!龍威,有史以來最為有效的恐嚇手段!
要說黃金幼龍貝茜小公主幼生期有沒有發生過特別點的事情,小公主很郁悶的告訴黑暗幼龍商朝,對不起,巨龍在它們巢穴里過的日子,非同一般的無聊。你說有沒有屠龍勇士,或者是來搶奪巨龍財寶的英雄?
很報歉,自從一百六十年前一隻居住在古萊凱亞大陸脾氣特別暴躁的雷系毀滅巨龍因為外出把它家裡的所有寶藏一不小心的給丟了個精精光光,這頭怒火滔天的傳奇惡龍就發泄式的去屠了一次城,從那之後這種事情看來就沒人敢做了。
屠龍勇士這個稱號,別說也罷!這個古老的職業已經快要絕種了……
幼龍
一頭遠古巨龍的史詩神話!
(很好看的一本小說,至於文案神馬的無視吧—_—|||)
修真的巨龍(修真+玄幻)
一頭幼年遭棄的可憐小黑龍,一個肉身被毀的倒霉修真者,他們因為穿越而成了一體......
重生神犬(修真+都市)
(無聊的話就看看這本,不喜歡都市文就無視吧)
徐磊車禍後醒來,發現自己竟然重生在一條黃狗身上,亦夢亦幻,前世不在,只重今朝。
狗眼看人,看到的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殺仇人,和群狗爭斗,從練武到修仙,他一步一個腳印朝前走,最終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小灰狼龍姐姐祝你看書愉快~
⑺ 孤掌托天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孤掌托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 )常言說:湖廣熟天下足。這一年春雨綿綿,看來又是一個好年景。初春的細雨令人精神爽朗,不少路人也不舉傘,迎著細雨踏歌而行。湖廣省雲夢縣的鄉間路上,有一名書生背著包裹正在雨中趕路,今年是鄉試的日子,本省士子都要從各地趕到武昌。秀才名叫楊漣,字文孺,湖廣應山人,這雲夢縣就是他趕往武昌的必經之路。原本楊漣是打算趕到縣城休息,可到了午後,雨勢猛然轉大,只好就近尋個好心人家暫避一時。鄉下的漢子多是淳樸,楊漣只問了一家,便被收留。這家人姓岳,主人叫岳雨,他見楊漣是個讀書人,立即好生招待,一碗面、兩張餅已經很是不錯。剛將飯食給楊漣端上,隱約間從隔壁屋子裡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聲,隨後就聽有個婆子大聲喊道:「生了、生了……是個男孩……」岳雨一聽是個男孩,高興的不得了,也顧不上楊漣,連忙跑出屋去。楊漣只是一笑,簡單的吃下幾口,將窗戶打開,欣賞起房外的雨來。此時雷聲陣陣、大雨瓢潑,楊漣忍不住吟誦起來,「一夕輕雷落萬……
⑻ 求楊漣的《告岳武穆書》全文
俺曾經發過的一個帖子里有:
http://tieba..com/p/692425929?pid=7204986635
3樓
不過是圖片,文字版的暫時沒找到。
⑼ 大笑大笑還大笑。。楊漣的文章原文是
原文為楊漣的《獄中血書》,全文如下:
獄中血書
明·楊漣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葯,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雲:「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後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白話釋義:
楊漣如今將死於獄杖之下!一片痴心來報陛下,因為鯁直而被奸人仇視;豁出性命已久,不再有什麼掛念。面對奸黨當政,不願像漢代張儉那樣到處逃亡,也不願像東漢楊震一樣服毒自盡。想以這條性命來報答朝廷,不及顧念妻兒哭泣哀痛。
刑訊逼供之時,被冤枉定為貪贓之罪。獄吏為了獻媚,發下嚴格的命令,每五日便來追贓。家庭傾覆,歸路已遠,故交斷絕,窮途末路,我的身體也不是鐵石所做,只是豁出性命一條而已。拷打折磨,難道不也是天恩嗎?一生躬行仁義,最終死在詔獄,不能說沒有死得其所。對上天和別人還有什麼怨恨嗎?
只因我身擔御史的職責,曾經受過先帝顧命,曾子說過:「被託付幼主和國家政事的人,面臨生死關頭而不能動搖屈服!」堅持著這樣的信念,死後也可以面對先帝的在天之靈,無愧於二祖十宗、天地和千秋萬世了。大笑大笑還大笑,刀斧加於東風之上,跟我又有什麼關系呢?
楊漣即使粉身碎骨,屍體被蛆蟻所食,都是心甘情願的。只希望國家強盛,皇上聖明,天下之民能長久的享受太平之福。這種愚痴的念頭,雖死不改!
《五人墓碑記》原文:
五人墓碑記
明·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於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謚褒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白話譯文:
(墓中的)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激於義憤而死於這件事的。到了現在,本郡有聲望的士大夫們向有關當局請求,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
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這五人的死,距離現在建墓安葬,時間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這十一個月當中,大凡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豪放、志得意滿的人,他們因患病而死,死後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也太多了;死後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唯獨這五個人聲名光榮顯耀,為什麼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們社裡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程,哭聲震天動地。「差役們按著劍柄上前,「問:「在為誰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們打倒在地。
當時以大中丞職銜作應天府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里才得以逃脫。
不久,他以蘇州人民發動暴亂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殺了五個人,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這五個人。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罵他,談笑著死去了。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色一點也沒改變。
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木匣裝起來,最終與屍體合到了一起。所以現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
但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又是什麼緣故呢?
當時假託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於天下,終於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直到當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賢畏罪)弔死在路上,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麼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才得以逃脫不能被遠近各地所容納;也有的剪發毀容、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麼樣呢?
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贈給他的謚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後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里沒有不跪拜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啊。
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頭顱,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他們有志之士的悲嘆呢?
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以說明死生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幾位有聲望的士大夫是:太僕卿吳因之先生,太僕卿吳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長先生。
(9)主角叫楊漣的都市小說擴展閱讀:
《獄中血書》的由來
楊漣因彈劾魏忠賢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魏忠賢的手下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
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天啟五年(1625年)七月庚申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楊漣,此賊先後以「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手段加害楊漣,但楊漣並未身亡。
天啟五年農歷七月二十四日,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時年五十四歲。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是為《獄中血書》。
魏忠賢及其黨羽為了毀滅罪證,下令獄中人員仔細搜查楊漣隨身之物;一牢頭在搜檢楊漣的枕頭時發現了楊漣的血書,他如獲至寶,欲拿去請賞,但在仔細閱讀了這份血書之後,被楊漣的浩然正氣所感動,於是冒著生命危險將其保留了下來,直到魏忠賢等閹黨被誅滅之後才將其公諸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