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哈代把自己的小說分為( )類,他的全部重要小說都歸於( )一類
哈代主要是一位小說家。他把自己的小說分為三類:「傳奇和幻想作品」、內「機巧和實驗容小說」、「性格和環境小說」。他的全部重要小說歸於最後一類。他的大部分小說以西南部農村(古稱威塞克斯地區)為背景,因而他又稱其小說為「威塞克斯小說」。
❷ 哈代的小說《苔絲》中有哪些巧合,具體是怎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苔絲是作者精心打造出來的一個集聚美麗善良賢惠於一身的女孩,她雖貧窮卻不會因自己是古老武士世家的嫡傳子孫而去攀附名貴,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本來她可以不顧父母的想法,不去找那位所謂的有錢親戚,但內心的不願意與事實的造化弄人卻讓人無法逃避悲劇的命運。小說中寫到:「『這都是我惹的禍——都是我』…『我什麼理由也沒有,父母以後靠什麼生活啊』」「苔絲自從闖了大禍以後心裡一直負擔很重,所以對與母親的心願比以前更加尊重」「家裡的生意主要依靠『王子』,現在馬匹死了,生意怎麼都做不成了…艱難困苦的威脅已經赫然顯現。」幫父親送貨時不幸發生意外——馬被撞死這一個巧合很好地給苔絲架起了一條通往悲劇的橋梁,它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在自己闖禍了之後應該理所當然有承擔後果的責任心,通過文本細致的語言,讀者應當能夠很深地體會到苔絲當時內心的內疚與無奈,文本中的「我想你腦子里有這個想法,媽,不過我會去的」這一句隱隱約約看出她的無奈。特別是針對苔絲本人的性格而言,她的善良和自強絕對不會讓自己逃脫責任,這樣的巧合為苔絲後來義無返顧地去尋親提供了必定的可能性,也讓苔絲的悲劇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電影中卻沒有安排苔絲因幫父親送貨,在途中馬意外被撞死的場面,在這種巧合缺失的情況下,一系列的內心活動都讓導演給隱藏起來,使得苔絲的唐突尋親會讓人大失所望,沒有一點前因後果,沒有一點內心的譴責,僅僅是因為家裡貧窮的原因而屈服於長輩的趨炎附勢嗎?或許有些觀眾會這么來評價苔絲。這樣一來,文本與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苔絲形象就顯得那麼的不一致,苔絲的後來的悲劇命運,或許在他人看來是她自己咎由自取。很明顯這與作者的寫作本意就相差甚遠了。雖然她後來在見到親戚亞歷克的時候,會將家裡唯一的賺錢工具「王子」的死講出來以懇求得到幫助,但這時候馬的死僅僅可以說明她家貧困程度的加深,也只能說明苔絲確實也忍受不了貧窮的逼迫,自己也有尋親這方面的傾向。如此說來,苔絲尋親的合理性就不能得到觀眾的滿意的信服,也就無所謂人物悲劇的存在與否。 另外,小說中有另一處巧合是電影里所沒有的,那就是亞歷克在克萊爾先生的教化下終於改邪歸正成了一個講道者,從安吉爾與此人的關系來看,安吉爾父親的講話無意間讓安吉爾間接地認識了亞歷克,使得後來苔絲在揭開自己身世與遭遇的同時讓安吉爾多了一個心眼,那個糟蹋過自己妻子的丈夫原來與自己的父親認識,這無疑加大了他的尷尬處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安吉爾絕對是逃脫不了這種庸俗的想法的,他同時也害怕世人的眼光,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痛心而去,選擇離開苔絲,苔絲的悲劇也就越陷越深。那麼從苔絲與改邪歸正者的關系來看,這一巧合也成為苔絲悲劇進一步演化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宗教的教化,她與他的第二次碰面也許沒有在可能性之內,情節上這樣安排讓苔絲與他有了碰面的機會,潛意識里隱藏著苔絲再次被引誘的可能性,特別是在苔絲面對自己的父親去世和家裡一貧如洗的困窘情境,這種陷入魔掌的可能性大加突出,悲劇的演化就是這樣一步步進行的。 然而電影中卻沒有安排亞歷克成為一個改邪歸正的人,他仍舊是一副紈絝子弟的模樣,這樣的安排,使得整個情節的發展落於俗套,沒有一點意外來推波助瀾似乎就顯得平靜了些許,苔絲命運的坎坷也顯得平白了些,苔絲的再次被引誘在影片中不外乎緣於長久沒有安吉爾的消息和家裡困難的處境,影片中,父親的死與亞歷克的再次追求沒有處於同一個時間段,它使得苔絲在選擇接受亞歷克與否時少了幾分關鍵的焦灼和無奈,人物內心的波動沒小說描繪的來得精彩。 哈代在小說中,就是通過巧設一連串的巧合來組成這個悲劇的人生,首先是馬的死,引發苔絲的尋親,釀成悲劇的開始;再而是遇見安吉爾,在結婚之前給了他一封坦白自己過去的信,卻碰巧被壓在地毯裡面,這是悲劇的發展,再有是改邪歸正的人的出現,他的再一次追求、苔絲父親的死和家裡沒錢交不了租,這一連串的巧合都結合在一塊,使得這個悲劇的結越加地難以打開。後來是安吉爾的突然出現,將悲劇推到高潮。
❸ 簡答:哈代小說的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
(1)情節的淡化。
20世紀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不是沒有情節,而是以心版理世界取權代外在事件的情節,是與19世紀傳統小說相對而言的,重心理空間。其次,它不是純技巧的東西,而是作家人生哲學的反映,心靈的體驗。
(2)開放性的結局。
(3)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
A、賦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意義。萬物的枯榮都與人的命運相對照,都富於象徵意味。春__苔絲純潔如雪,朝氣蓬勃。秋__受污辱,回到家鄉。夏__與克萊萌生愛情。冬__苔絲結婚後被遺棄,四處流浪。時空變換與人物命運結合,交替排列,「之」字形轉換,象徵人物命運之顛簸,烘託人物命運的悲觀性。
B、時間的循環性,遞進的螺旋式發展的重合,讓人物的命運在時間的循環中進行對照,顯出故事時間的大幅度跳越和人物命運的階段性。
如《卡》三個九月。《苔絲》兩個除夕。循環的時間中人物的命運每況愈下,走向悲劇結局。
C、空間的重復性。對照人物命運的變化。
《卡》村莊的幾次變化,不重要的環境通過哈代的重復性描寫使空間凸現出來。人的生命之於歷史、人的活動范圍之於空間,微不足道,使人產生淡淡的哀愁,注重時空的統一性,抓住時空的變化表現人物的悲劇性命運。
❹ 哈代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哪些
他重要的作品有長來篇小自說《綠陰下》《遠離塵囂》《還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橋市長》等,這些作品反映了英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後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和道德風俗等方面的變化和破產農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維多利亞盛世」帷幕掩蓋下的英國社會的深刻危機。
❺ 哈代把他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代把他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類:「性格與環境小說」,「浪漫與幻想小說」,「計謀小說」。
❻ 求《哈代兄弟》小說中文版的全集TXT下載地址!
中威楚光小說網提供txt小說下載,記得收藏
❼ 威塞克斯小說的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正如中國的小說家沈從文創造了一個美麗的湘西世界一樣,19世紀的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也用他的「威塞克斯小說」系列使他的家鄉跟著他的名字走遍了世界。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為「威塞克斯小說」的一系列小說。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區的古稱。他這些小說展示了英國農村的恬靜景象。《綠蔭下》(1872年)描寫了一種類似世外桃源的田園生活,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生活。《遠離塵囂》(1874年)也是記述明朗恬靜的田園生活的,但已經隱隱透出一種悲劇的情調,作者已開始了解在現代社會幸福的田園生活只是一種幻想,在後來出版的《還鄉》(1878年)和《卡斯特橋市長》(1886年)里,他已經不再幻想世外桃源式的田園生活,傳統社會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這兩部小說中都突出了命運對人的冷酷無情。
《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是他的主要作品。 《德伯家的苔絲》(1891年)描寫貧窮的農家女子苔絲一生的悲慘遭遇。她渴望憑自己的勞動過日子,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卻接二連三地碰壁。當苔絲還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因為家庭貧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當女工,遭到地主少爺亞雷·德伯的污辱,懷了身孕,因此她備受周圍人們的歧視和道德偏見的壓力。孩子病死後,她到一家牛奶場工作,認識了一個牧師的兒子———青年大學生安璣·克萊,不久便和他相愛。苔絲向克萊講述了自己過去的不幸經歷,克萊一反往常的態度,遺棄了苔絲,使她走上更加悲慘的道路。苔絲轉到另一個農場勞動,做著非常沉重的活計。後來父親死去,一家人淪落街頭,紈絝子弟亞雷又來糾纏她,她不得已而又遷就了他。克萊在巴西經營事業失敗後突然歸來,苔絲悔恨交加,殺死亞雷,和克萊逃到森林過了5天的幸福生活,第6天早晨被捕,被法庭判處死刑。
作者通過描寫苔絲一家的悲慘遭遇,揭示了工業文明侵入農村給農民帶來的痛苦。苔絲所受的種種壓迫是農民所處苦境的寫照。她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農業資本家的剝削,並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使她陷入絕境的是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偏見。代表這種偏見的克萊對她的遺棄,使她精神上遭到沉重的打擊,是造成她的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
小說的副題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寄予了哈代對苔絲深厚的同情,作者認為她是無罪的,是個受難者。他賦予苔絲一切美好的品質,勤勞勇敢又富於反抗性,她堅持自食其力的尊嚴,反抗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道德。她不慕虛榮,不希罕貴族出身的祖先。她對克萊的愛是真誠的,她不是覬覦他的財產,而是想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愛的奴隸」。她也有舊時代的弱點,舊的道德觀在她身上還有影響,她既認為自己的失身是無辜的,又覺得自己在命運面前是有罪的,她既有反抗命運的一面,又有聽天由命的一面,因而有時不免陷入自悲自嘆。 哈代的小說都閃現著人道主義的光芒,他的小說主人公往往都是仁愛的象徵。苔絲和裘德,雖然一個是農業工人,一個是石匠,但都是他的「仁愛」思想的具體表現。苔絲雖被克萊遺棄,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但她寬恕了克萊的行動,默默地等候著他的歸來。裘德雖然對社會提出強烈的控訴,但他一心希望用仁愛的思想去改造社會,只是在冷酷的現實面前,他的理想無法實現。
哈代的小說具有濃厚的悲觀色彩。人的悲劇都是冥冥中由神的意志安排,無論人們怎樣努力和反抗終歸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他的小說在情節和結構的安排上也反映出宿命論的觀點,導致主人公悲劇的每一個步驟,都被寫成是不可避免的事件。他甚至用神秘的預兆、詛咒等手法來渲染悲劇的必然性。
❽ 哈代小說中的女性
苔絲悲劇的根源
托馬斯·哈代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他的「性格與環境小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女主人公苔絲盡管聰明美麗、勤勞善良,但是作為被害者的她最終卻被送上了絞架。這是為什麼呢
❾ 哈代威塞克斯小說具體有那幾部
哈代的《威塞克斯》是詩集,為1898年創作。他其餘的作品有:
性格與環境的小說:內《綠林蔭下》、《遠容離塵囂》、《還鄉》、《卡斯特橋市長》、《林居人》、《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
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大致包括:《一雙湛藍的秋波》、《司號長》、《塔中戀人》、《意中人》
精於結構的小說:《計出無奈》、《埃塞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
中短篇小說代表:《三怪客》
詩歌作品:《威塞克斯詩集》、《今昔之歌》、《時間的笑柄》、《環境的諷刺》、《幻覺的瞬間》、《中晚期抒情詩》、《人性面面觀》、《晚歲之歌》
詩劇:《列王》、《康沃爾王後的著名悲劇》。
哈代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希望能夠採納O(∩_∩)O~
❿ 托馬斯 哈代的主要小說
《遠離塵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
哈代(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於英國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莊,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日後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築繪圖員,並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哈代的文學生涯開始於詩歌,後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計出無奈》問世於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1874)。從此,他放棄建築職業,致力於小說創作。
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