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北在抗日和抗美援朝都做過那些貢獻一共傷亡多少人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朝鮮、越南等國的反動勢力,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採取武裝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宣布出兵朝鮮,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等國的操縱下通過決議,聯合國會員國要派兵隨從美國軍隊入朝。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准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播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後侵佔平壤,並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面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復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各行政區、省市先後成立分會或將原有的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合並改組為抗美援朝分會。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願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斗。」4日至11日,全國自然科學聯合會、全國科普協會、社會科學研究會、全國婦聯、全國青聯等人民團體分別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的聯合宣言,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1月27日,全國政協與各民主黨派舉行聯席會議,於12月1日發出《關於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對慰勞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運動的協議的通知》。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新年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電文,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農村、每一機關、每一學校、每一工廠、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區域。」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此後,抗美援朝運動進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階段。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慰勞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並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踴躍參加愛國募捐運動。到5月30日,全國人民就捐款1186億余元,捐獻慰問袋77萬多個,慰問品126萬多件。4月初到5月中旬,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群眾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分赴朝鮮各地,慰問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及群眾。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各界同胞捐獻飛機、大炮。此後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青年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紛紛發表宣言、通告,號召各界同胞積極捐獻。到9月25日為止,共捐獻飛機2481架,捐款入庫的達9970億元。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餘人。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以後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復雜局面。8月18日,美軍集中8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接著又於9月29日發動了秋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實行所謂「絞殺戰」,對中朝人民軍隊後方和後方運輸線實行大規模的日夜輪番狂轟濫炸,企圖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前線糧食彈葯的供給,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談判條件。經過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戰斗,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25萬人。
1952年初,美國侵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鬥力。2月24日,抗美援朝總會主席郭沫若發表聲明,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堅決聲討並制止美軍撒布細菌罪行。3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抗議美國政府使用細菌武器和侵犯中國領空。為了戰勝美國的細菌武器,中朝兩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開展防疫衛生運動,採取種種措施,動員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葯力撲滅帶菌毒蟲。美國的細菌戰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公憤,使美國完全陷於世界人民的聲討、審判的被告地位。4月28日,「細菌將軍」李奇微下台,由美軍上將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的「細菌戰」遭到失敗。
1952年6月23日,美國侵朝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北朝鮮和平城市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美國企圖阻撓中朝戰俘全部遣返,並對其俘獲的中朝人員施行極其野蠻的摧殘和迫害,引起了中朝人民的極大憤慨。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和聲明,揭露和譴責美軍迫害戰俘的罪行。全國人民也積極掀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全部釋放戰俘。
為了挽回敗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國的談判條件,克拉克於1952年10月14日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先後投入6萬多人的兵力,出動3千架飛機和170多輛坦克,動用18個炮兵營,進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在44天的激戰中,美軍向上甘嶺發射了200萬發炮彈和5千枚炸彈,發動了900多次沖鋒。但是,志願軍戰士,守住了陣地。此戰役志願軍殲敵2.7萬人。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配合停戰談判,先後發動兩次進攻性作戰,殲敵4萬餘人。7月13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
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中朝軍隊共殲敵百餘萬人,其中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餘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擊毀和繳獲敵軍各種作戰物資無數。至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1984年,中共中央為當年志願軍被俘人員平反,落實政策
❷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的戰略運輸是如何保障的
朝鮮戰爭爆發後,東北局的工作重點就轉到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支援前線的中心上來。我每天要看大量中共、蘇共、朝共往來電報,志願軍、東北軍區電報和電話記錄,有些要立即作出決定,工作異常繁忙。
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正是我們自己剛剛解放不久,國民經濟狀況才開始好轉,許多地方還存在大量的困難。這些困難對我們搞好抗美援朝的後勤供給工作帶來的困難就更大了。我也是打過二十來年仗的人,這次戰爭與我們所經歷的戰斗不同。過去國內作戰,物資都是就地補充,或是由繳獲的敵人物資做補充,廣大群眾就是我們的後勤部隊。但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的一切作戰物資必須由國內運去,還包括一部分朝鮮部隊所需的物資。保證物資供應是一個大問題。
開始時,我們幾乎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後勤兵站還沒有建立起來,後勤補給渠道不暢通,加之敵人對朝鮮和我國邊境地區的鐵路、公路、橋梁進行狂轟濫炸,後勤補給的運輸任務十分艱巨,困難極大。
在東北局會議上,我提出:先從各縣緊急抽調一批縣長、縣委書記以及一批幹部,去組建後勤兵站,並到朝鮮去組織建立後勤分部。軍區人員不夠可從東北局、東北人民政府機關以及各省抽調一些負責幹部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東北局常委會同意了我的意見。在此期間,先後抽調六名東北局委員、四名東北人民政府部長及數名省級幹部等,充實到軍區後勤保障工作中。以後,中央軍委陸續從全國抽調來了一批批後勤工作人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後勤分部。我們東北局調出去搞後勤供給工作的黨政幹部陸續地調回。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志留在了後勤分部。以後他們就長期在部隊搞後勤工作了。
這時,張明遠兼任東北軍區後勤司令部政委。他在遼沈和平津戰役期間,在冀東負責支前工作很有成效,受到參戰部隊的高度贊揚。東北局決定他全力以赴地來抓物資運輸工作。
戰爭開始後,在後勤保障工作最艱難的時期1950年11月初到12月中,我三次入朝解決志願軍所需物資供應以及運輸問題。
從10月25日開始,我志願軍在雲山地區經過13個晝夜的艱苦奮戰,殲敵1.5萬人,取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我第一次赴朝,代表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慰問志願軍將士。當我們聽到,我軍凌晨突入美軍陣地,敵人是在睡袋裡舉手投降的情況時,我笑著對秘書王興華說:「這是美國西點軍校訓練的投降方式吧。」在前線,我們詳細地調查了解志願軍的後勤保障情況。
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對穩定民心,使我軍站穩腳跟,堅持繼續作戰,有重大意義。但是這次作戰,部隊比較疲勞,急需休整。尤其作戰中運輸車輛損失較大,使物資供應更加困難,面臨朝鮮寒冬的到來,部隊長期露宿,難於保存戰鬥力。同時此次勝利雖然阻止了美軍作戰的順利進行,但美軍仍然繼續堅持軍事進攻的計劃。美軍向朝鮮戰場空運大批作戰物資,出動大批飛機轟炸鴨綠江上的橋梁、渡口和朝鮮北部的我軍交通運輸線及集結地區,使我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面臨著空前嚴峻的形勢。我們向中央作了匯報。中央領導極為重視。為了確保運輸暢通,周恩來說:「只要東北提出要求,我們願全力以赴,幫助你們解決問題。」
為了貫徹黨中央指示,打好第二次戰役,11月13日,志願軍黨委在志願軍總部召開擴大會議,總結第一次戰役經驗,研究第二戰役的作戰方針、中朝雙方相互配合作戰等問題。根據會議要求,中央指示東北軍區與朝方商討後勤供應問題。
11月中,我第二次入朝,與金日成首相會面,主要是聽取朝鮮方面的意見。這次走的很急,我只帶了秘書王興華、行政處長和警衛員,乘吉普車直接到達朝鮮的江界鎮。天氣非常冷,路面被炸彈炸得破破爛爛全是坑,路上又結滿了冰,車輪直打滑,有幾次險些撞到路邊的房子上。在到達金日成的 駐地後,我與金日成單獨進行了面談,聽取他對我方援助的意見。之後,他又提出:美軍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有兩個軍團,計十個師被分割在三八線以南,與後方失去聯系,也失去供應,情況現在不明。東北可否暫時接收一批朝鮮兒童。因為這些兒童已失去父母,現在無法生活。談話後,我們連夜返回安東,我把與金日成會談的情況向中央和東北局作了匯報,並提出對朝援助的一些意見。
11月下旬,高崗和張明遠去朝鮮,與彭德懷等一起研究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問題。並向中央提出:僅靠東北軍區後勤部門已不能滿足朝鮮戰場的需要,決定建立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由洪學智和鄧華分別任司令員和政委,所需幹部由東北局負責調配,並決定把九兵團的後勤部擴建為第四分部。到第二次戰役發起時,我們已經在朝鮮建立了四個後勤分部,後勤保障人員逐步達到六萬多人
❸ 朝鮮戰爭時中國為什麼不在東北留出海口
中國東北為什麼沒有日本海出海口?原因說出來後,令人非常惋惜
日本的西北方向和大陸架之間有一個半封閉的海域,被稱為日本海。而這個日本海並不是日本的海,這是一片公害,不僅有著豐富的物產,而且有六條海峽和西太平洋直接相連。而這片海域在元朝的時候我們叫鯨海,在遼宋時期被稱為金海,為什麼現在叫日本海,是因為在一八一五年俄國的一位航海家克魯森斯特根據海的東邊有一個國家,就是日本,之後,這片海域就被稱為日本海了。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東北沿岸有著很多出海口,但是現在卻一個都不準進入日本海。
因為中國的東北出海口全都被當時的沙俄奪走了,當時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瑗琿條約》上面顯示清政府自主放棄烏蘇里江和興凱湖東面的所有土地。,不過在實際劃分國界的時候興凱湖南邊的土地也被沙俄強行拿走了,而在中日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俄羅斯為了能夠直接進入朝鮮半島,將圖們江下游固定在他的版圖之上。而圖們江和日本海的地段就成為朝鮮和俄羅斯兩國共有的,這就導致了日本海的出海口在我國全部沒有了。
對於這些要求,一開始清政府也是不同意的,但是在後來鴉片戰爭爆發的第二次之後,本來是英國和清朝在那裡對抗,但是沙俄又過來橫插一腳,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在條約中顯示,承認了《瑗琿條約》是有效的,至此中國就喪事了日本海的出海口權,並且上市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更可笑的是,曾經的日本海出海口離得最近的只有十五公里。
在十九世紀就是年代的時候,中國也曾試圖恢復圖們江的出海權,但是當時俄羅斯低估了淤泥,所以不準商業船出海,為了能夠成功的發展起來東北的經濟,我國還是積極的尋找合作希望能夠尋找出東北的出海口,不過最直接的還是和俄羅斯合作,這樣就可以抵禦港口進行升級,並且東北的出海權也能獲得。
中國和俄羅斯一起合作的扎魯比諾大型海港,在未來的扎魯比亞海港60%的貨物會在那裡裝在,並且是中國東北各省,和南方各省份的貿易往來,中國也能獲得日本海的出海權,這對國家的戰略意義,和東北經濟振興也同樣有著非凡的意義。
❹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轟炸中國東北邊境是什麼行為
准確的說,這是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個人行為,當時美國政府是不同意吧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的,但剛愎自用的麥克阿瑟不顧政府的命令,硬是轟炸中國東北邊境,這是一種挑釁和試探的行為,不屬於侵略行為。
❺ 談談對抗美援朝的認識 !!!
一是維護國家主權。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時,就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佔了中國領土,干涉中國內政,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中國不能沒有反應。當時除了抗議、聲討之外,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已經考慮可能要同美國打一仗。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給了我們新的課題: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台灣。」
二是保衛東北地區安全。美國投入朝鮮戰爭的空軍飛機於8月27日起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鄉村,地面部隊准備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界推進,嚴重威脅中國東北地區安全。
三是維護東北地區經濟建設。東北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地區,經濟恢復和建設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和示範作用。新中國工業基地一半在東北,而東北工業基地一半在遼東、遼南。如果中國不出兵,讓美國壓至鴨綠江邊,整個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無法進行正常建設。
四是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美國出兵朝鮮後,國內各種反動勢力就活躍起來,活動明顯猖獗。不將美國在朝鮮的氣焰打下去,國內反動氣焰就會更加增高,不利於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
五是從遲早要打的利弊得失上的考慮。如果不出兵,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一千多公里的邊防線需要部署很多兵力,還要改善裝備和修建機場,隨時准備打,與其如此,從經濟上說,從國家長遠建設上說,遲打早打,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
(5)東北朝鮮戰爭小說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國家利益面臨挑戰的時候能不能應對,敢不敢出手,確實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60年前的中國,面對這樣的歷史考卷,敢於對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說「不」,交出了令後人驕傲和滿意的答卷。
在關繫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和平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賜。面對侵略者的威脅和挑戰,退縮、忍讓只能助長其囂張氣焰,使其更加肆無忌憚。堅決回擊,用勝利昭示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才能挫敗侵略者,贏得真正的和平。
❻ 抗美援朝東北挨炸了嗎
丹東(今安東)曾遭到美軍空襲北朝鮮的海空軍飛機的轟炸,美軍對此並未作出合回理解釋,也沒答道歉賠償。不僅中國被炸,蘇聯人在遠東靠近朝鮮的一個機場也被空襲,損失11架飛機,美國人對此宣布是「誤炸」,提出賠償,蘇聯人沒要,提出了嚴重警告。
❼ 為什麼朝鮮戰爭沒有讓更抗凍的東北軍隊去
第一批入朝的多數都是東北野戰軍,而且都是主力王牌
後續入朝的南方部隊是由於准備倉促沒有裝備足夠的冬裝造成凍傷
實際上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抗凍,但是對於零下3、40度的低溫,沒有充分的冬裝都會凍傷減員
❽ 抗美援朝中國志願軍
50年前,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應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保衛中國安全的需要,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並派出部隊開赴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中國派出的部隊,為什麼稱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而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呢?
一、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就曾考慮和提出,一旦部隊赴朝參戰,即使用「志願軍」的名義。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並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在此嚴重形勢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於7月7日和10日兩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會議討論了保衛東北邊防,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根據兩次國防會議討論的結果,中央軍委於7月13日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 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那麼,必要時以什麼名義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呢?對此問題,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國防會議即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參戰,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8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朝鮮戰爭的形勢時,進一步明確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准備。次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東北軍區負責人,要求於8月中旬召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明確作戰的目的意義和大略方向;令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准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並准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8月13日,東北軍區負責人在沈陽主持召開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大會,進一步明確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就是准備出動到朝鮮,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
由此可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就曾考慮和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赴朝參戰,即採用志願軍的名義。
二、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後,將東北邊防軍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此後,中國赴朝參戰部隊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9月15日,美軍從朝鮮中部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轉入戰略退卻。美軍隨即大舉進攻,全線進抵「三八線」,妄圖以速戰速決的戰略佔領全朝鮮。在此前後,美軍還派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危急。中國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0月1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政府首相金日成約見中國駐朝鮮大使,直接向中國提出了出兵援助的請求,並特派內務相、人民軍次帥朴一禹持金日成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前往北京。信中提出:「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面對美國侵略的威脅,面對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不得不做出重大的戰略抉擇。10月1日晚,毛澤東即召集中央有關領導人開會,研究出兵援朝問題,初步議定以志願軍的名義援助朝鮮。次日晨,中央軍委電令「 邊防軍提前結束准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當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到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3日,金日成首相再次約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向其介紹朝鮮的危急形勢,並稱恐非請中國援助不可。10月4日和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面對國內百廢待興的各種困難,面對美國侵略的嚴重威脅,面對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了參戰的困難和有利條件,分析了出兵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10月8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策,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指出:「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至此,東北邊防軍不僅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且,以後陸續出國赴朝參戰的部隊,都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三、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赴朝參戰,是一個重大的策略。但實際上,赴朝參戰部隊又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赴朝參戰,而不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家的軍隊,是官方的,如果以此名義出國參戰,表明是國家派出去的,等於中國向美國宣戰。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出國參戰,雖然實際上是國家派出去的,但從形式上、名義上看,是民間的,是人民群眾志願組織的。這樣做,不給美國對中國宣戰以口實,更為策略,對中國更為有利。正如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於 1950年10月14日在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目前並不怕打,但我們並不希望大打,也不等於向美國宣戰,只是以人民志願軍名義支援朝鮮革命戰爭。」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曾把中國人民志願軍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
志願軍出國參戰後,美國軍隊遭到志願軍的沉重打擊後,他們知道遇到的是 「中共正規軍」,而不是什麼「志願軍」。但是後來他們也承認了志願軍這個名字,因為他們害怕把戰爭擴大,以此表明自己不是和新中國開戰,中、美兩國還未進入戰爭狀態,以安撫其國內人民及其盟國。關於中國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美國出版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說:「中共政府給這些部隊起了一個好名———『志願軍』。」「中國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兩全其美。」
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從名義上,而且從實際上看也是志願軍。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指戰員滿懷著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為正義、和平而戰的堅強決心,紛紛報名自願赴朝參戰,國內幾百萬名社會各界青年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從這個意義上講,赴朝參戰部隊,又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即中國人民志願軍。
參考資料: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20001016/gb/20001016001209_Army.html
❾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轟炸中國東北邊境是什麼行為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轟炸中國東北邊境是侵略行為、戰爭行為。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直接威脅新中國的國家安全。
中國在作出出兵決策之前,曾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美國發出警告,但是美國完全無視中國的警告,不斷擴大對朝鮮的侵略。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不懼強敵的決心和信心,符合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得到全國各階層和各民族人民的熱烈擁護。
正如毛澤東當時所說的,抗美援朝出兵參戰的決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9)東北朝鮮戰爭小說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