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過閱讀古詩、你知道《鋤禾》和《憫農》兩首詩分別表達什麼感情
鋤禾好像是憫農的一部分吧?這其實是一首詩,表達對農民艱辛生活的同情
2. 請 查出《鋤禾》詩的內容!
憫農●鋤禾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滿意勿忘採納,謝謝支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以上內容純手工敲打^_^
若沒有問題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
如有不詳之處可以繼續向我【追問】
————————來自【憂樂美!】團隊只為莫悠的回答!
3. 有沒有小說男主叫鋤禾
有個作者叫這個
4. 高三文學閱讀鋤禾日當午的題目和答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和題目是什麼
李紳(772—846),字公垂,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憫農
(一)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6. 《鋤禾》的作者是誰
唐代詩人李紳。
一、全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三、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
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四、作者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7. 海濱仲夏夜閱讀答案
這篇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相關詞語是:
1、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
2、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為淺紅。
3、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
海濱仲夏夜確實很美。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一幅晚霞圖。作者從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觀察晚霞,把霞光寫成「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滾動著,涌過來」。把海天連在一起寫。
2、一幅變化著的星空圖。先通過顏色的變化寫霞光的消失;再在「肅穆」、「高遠」、「深藍色」的天幕背景上,著力描繪那又大又亮「令人注目」的啟明星,並把它比做「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3、海濱燈火。先承上寫「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再由天上寫到海面,寫海港周圍山坡的燈火倒映在海面上,晃動著、閃爍著的動景;再由海面寫到天空,繪出蒼穹里的星斗與海面的燈火交相輝映的美妙景色。
4、沙灘的軟綿綿(觸覺),海水的刷刷聲(聽覺),海風的清新而又涼爽(嗅覺、觸覺並用),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覺),太陽炙曬的余溫(觸覺),綴滿星星的夜空(視覺)。
8. 求《鋤禾日當午》小說全文
網路小說里有,離線下載就行,遙聞寫的
9. 小說《鋤禾日當午》全文,要全的
小說嗎?那我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