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閱讀懸念

小說閱讀懸念

發布時間:2021-06-25 09:02:52

1. 什麼是懸念,小說中怎麼設置懸念

簡單地說,懸念就是讓故事更具魅力的一種方法,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不管是愛情故事還是破案故事,只是通過情節的巧妙設置,使故事有了懸念,讓受眾欲罷不能.在一部小說中,懸念的作用是勾起讀者的興趣一直讀下去.

設懸念主要有這么三種方法:
一、倒敘法

所謂倒敘法,就是先寫事件的結果,讓讀者感到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激發讀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如原人教版初語二冊有一篇課文叫《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
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襯衫,凝聚著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群眾的階級深情。每當我看到它,周總理那高大光輝的形象就浮現在我的眼前;每當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往事。
讀了這段文字,讀者不禁要問:在「我」的家裡,為什麼會有一件與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有著密切關聯的襯衫呢?它是如何來到「我」家的呢?是不是周總理也穿過它呢?從而激起閱讀興趣。這就是懸念。
又如《羚羊木雕》(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開頭寫媽媽問「我」羚羊木雕到哪兒去了?「我」說收起來了;接著媽媽又問「我」放在哪兒了,並要「我」拿出來讓她看看,當她看出「我」在撒謊後,又懷疑「我」是不是拿出去賣了。在媽媽的一再追問下,「我」只得老實交代:送給好朋友萬芳了。那麼,「我」為什麼要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的這么名貴的工藝品送給好朋友萬芳呢?萬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這就是懸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人們往往都是先知道結果,然後才會根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可能與自己產生的關系,去追根溯源。

二、誤會法

所謂誤會,就是不正確的判斷。利用誤會設置懸念,能使文章情節曲折離奇,吊起讀者胃口,讀來妙趣橫生。
如《山中訪友》(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標題就讓人產生誤會。沒有讀過此文的人,一定以為這個「友」指的是人。然而讀罷全文,讀者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和懸崖等,作者是運用了擬人手法把它們當作自己的朋友了。在初中課文里,像這樣的標題誤會法,還有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因為這里的變色龍指的沙皇統治下的一個警察,而不是指善於根據周圍環境變幻膚色的蜥蜴類小動物。

三、欲揚先抑法

所謂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懸念,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麼還要禮遇他呢?(懸念)卻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

2. 閱讀題設置懸念的作用在小說或記敘文中,設置懸念的作用是什麼

為下文做鋪墊,為下文埋下伏筆,吸引讀者眼球,豐富文章內容
,使文章的結構跌宕起伏,可讀性增強.

3. 小說的懸念該如何去寫

倒敘,比如主角殺了一男孩,殺了之後再敘述是因為主角的老爸被這男孩的家族害死的,他要一步一步的殺死,摧毀他們的家族

4. 請問小說閱讀中有沒設置懸念卻直接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嗎

一、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
二、代入感強烈,要嘛煽情,要嘛引入入勝,情感豐富,讓人順著你的情緒起伏讀下去。
三、直接切入主題,500字以內就開始進入故事敘述。
四、勿在開頭就加入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5. 什麼是懸念,小說中怎麼設置懸念

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的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是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的一種表現技法,是吸引廣大群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

6. 求幾個簡短的懸念邏輯小小說或故事!!!

兩個人在餐館吃飯,桌上放著一杯熱芥末,其中一個人認為芥末是甜的,於是舀了滿滿一勺回放進嘴裡,立即淚如泉答涌.不過,他緊閉嘴巴,沒說一句話.
他的朋友迷惑不解:"你怎麼了?"
"我想起了我父親,就在十年前的今天,他出車禍了,然後永遠的離開了我."
他的朋友好好的安慰他一番,也舀了滿滿一勺芥末放進嘴裡,驟然,淚如水流.
第一位佯裝的問:"你怎麼也哭了?"
"我在想你爹地出車禍的時候,你怎麼沒有出車禍."第二個答道.

(呵呵,人生也就是這樣,不知道誰會對你說芥末是甜的,
呵呵呵呵,就算人生是苦的,也要樂觀點,就像享受甜一樣去享受他..........)

7. 小說伏筆、懸念的設置與運用。

嘛,所謂懸念不就是設疑嘛,想讓讀者急切的尋求答案,這種東西一般不太好說出來的,但是換種方法說,高考的語文試卷的大閱讀的小說題材一般都會有懸念,在沒解開答案之前很難猜出來的,這樣的小說多看看,很快就能學好的,至於伏筆,那是寫出來的,有的時候你看看,不知不覺的就寫出來了。
關於伏筆,你要是想要設的話,想好下面打算怎麼進行故事發展,再從文中把線索一點點透露出來。
比如你要是想寫A非常恨B,想把他殺掉,你就可以這樣寫:
A看著B,眼中閃過一絲晦暗不明的流光。
這就可以表示A對B有什麼不好的企圖嘛~~

8. 有哪些短篇小說是設置懸念的

很多短篇小說都是設置懸念的,特別是破案方面的。

9. 小說是怎樣巧設懸念引人入勝的

設懸念主要有這么三種方法:
一、倒敘法

所謂倒敘法,就是先寫事件的結果,讓讀者感到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激發讀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如原人教版初語二冊有一篇課文叫《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
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襯衫,凝聚著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群眾的階級深情。每當我看到它,周總理那高大光輝的形象就浮現在我的眼前;每當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往事。
讀了這段文字,讀者不禁要問:在「我」的家裡,為什麼會有一件與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有著密切關聯的襯衫呢?它是如何來到「我」家的呢?是不是周總理也穿過它呢?從而激起閱讀興趣。這就是懸念。
又如《羚羊木雕》(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開頭寫媽媽問「我」羚羊木雕到哪兒去了?「我」說收起來了;接著媽媽又問「我」放在哪兒了,並要「我」拿出來讓她看看,當她看出「我」在撒謊後,又懷疑「我」是不是拿出去賣了。在媽媽的一再追問下,「我」只得老實交代:送給好朋友萬芳了。那麼,「我」為什麼要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的這么名貴的工藝品送給好朋友萬芳呢?萬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這就是懸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人們往往都是先知道結果,然後才會根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可能與自己產生的關系,去追根溯源。

二、誤會法

所謂誤會,就是不正確的判斷。利用誤會設置懸念,能使文章情節曲折離奇,吊起讀者胃口,讀來妙趣橫生。
如《山中訪友》(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標題就讓人產生誤會。沒有讀過此文的人,一定以為這個「友」指的是人。然而讀罷全文,讀者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和懸崖等,作者是運用了擬人手法把它們當作自己的朋友了。在初中課文里,像這樣的標題誤會法,還有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因為這里的變色龍指的沙皇統治下的一個警察,而不是指善於根據周圍環境變幻膚色的蜥蜴類小動物。

三、欲揚先抑法

所謂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懸念,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麼還要禮遇他呢?(懸念)卻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

閱讀全文

與小說閱讀懸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後花顏小說在線閱讀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432
本王想靜靜小說好看嗎 瀏覽:15
經典古風小說推薦必看 瀏覽:193
重生穿越小說搞笑 瀏覽:809
抖音比寫小說有市場 瀏覽:886
好看的絲襪空姐小說 瀏覽:667
主人公叫葉星河的都市小說 瀏覽:227
短篇小說百合小說合集 瀏覽:749
有聲小說天幕迷圖 瀏覽:9
小說主角被傭兵救 瀏覽:57
重續前緣小說女主塵兒 瀏覽:333
現代女主重生女主有系統空間小說 瀏覽:602
主人公葉晨都市重生小說 瀏覽:847
女友領導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1000
主角是龍霸的都市小說 瀏覽:18
豪門重生透視小說 瀏覽:742
重生干王語嫣小說合集 瀏覽:527
求仙草小說推薦 瀏覽:530
秦若夏妃暄小說名字 瀏覽:589
弗烏x泰德同人小說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