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童小說《米》的寫作特徵
民以食為天,蘇童的一部《米》講述了主人翁五龍擺脫飢餓貧困的人生歷程,伴著一個家族三代人的頹敗,鄉村與都市的糾纏與沖突,隨著食慾的滿足而又落入性慾的陷阱。五龍為「米」而來,也終於死於回鄉火車的米堆上。整部長篇充滿著可閱讀的快感,且不乏深層的寓意。有評論家稱之為「一半是歷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稱之為一部精緻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米雕」。總之,《米》是蘇童為數不多的長篇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部小說。
⑵ 蘇童的一部小說里有個地名叫楓溪,請問這部小說叫什麼名字
《楓楊樹山歌》 一個作家總是建立自己風格獨特的藝術世界,譜寫自己的藝術譜系。福克納執著於「一塊郵票大小的地方」,馬爾克斯鍾情於魔幻小鎮,莫言則把筆端投入到高密紅高梁故鄉,都是這種努力的結果。植根於自己的生活土壤,以回憶的方式來營造這樣的故鄉家園,是這些作家成功的嘗試。 和他們相比,蘇童並沒有鄉村生活的經驗,他對鄉村生活的體驗都來自父輩的回憶和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因而他的楓楊樹故鄉是虛擬的,他小說中出現的罌粟、紅馬、牧鵝人、農具、紡車、柴草、牛車都是來自間接的觀察和閱讀。好在蘇童是一個超經驗型的作家,他並不喜愛直接地迅速地反映當下生活,他的優點在於筆端始終充盈追憶和想像的詩意,這讓他與一般的作家拉開了距離。創作即回憶是蘇童小說的敘述前提,而明白創作即想像則能弄清蘇童小說爆發力之所在。《妻妾成群》的成功,就在於蘇童超越了時空(舊時代的老式家庭生活)超越了性別(以頌蓮的女性視角)展現了一個現代目光下的古老悲劇,在《米》中,五龍作為楓楊樹的靈魂人物,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徘徊,孤魂般地找不到自己的歸宿。 在《楓楊樹山歌》中,蘇童筆下的人物同樣為自己的歸宿而惶惑,老冬爺便是這樣一個代表,「他的墳頭如今弧單單立在河的左岸,與童姓家庭的祖墳隔河相望」。老冬爺作為外鄉人始終沒能和楓楊樹人融成一片,體驗著無根的痛苦。但那些楓楊樹人也同樣被歸宿感煎熬著,幺叔的靈牌丟了,成了孤魂野鬼,財主的兩個兒子演義和沉草,一個瘋了,一個出逃,都是飄浮在慾望之海而找不到精神棲息地的流浪兒。 出走和還鄉是蘇童小說的兩大母題,在《楓楊樹山歌》中,這樣兩種母題被交織在一起。現代人的焦慮被蘇童注射歷史之幕之後,楓楊樹人對故鄉的愛和恨便轉化為出走與還鄉兩大外在行為。《財主的兩個兒子》讓我們嗅到了《米》的不少氣息,地主劉老俠家族的故事或者並不新鮮,在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張煒的《古船》中都有類似的描寫,但蘇童並不關注土改本身的意識形態內容,而是展現楓楊樹人的愛和恨在這場歷史變革中的人性沖突,財主劉老俠與長工陳茂,沉草與演義,廬方與沉草,陳茂與翠花花,都在人性的拷問下放射出令人凜冽的藍光,血絲的糾纏,性慾的骯臟,家族的陰暗,都在楓楊樹人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應該說,《楓楊樹山歌》抒寫了一種殘忍的詩意,一種恐懼的審美,這都源於作家本人對楓楊樹的熱愛和仇恨,愛恨交織才會出現這樣優美而苦難的文字。
⑶ 誰有影片《大鴻米店》啊由蘇童《米》改編過來的,急要
這個對你有幫助
黛藍搖頭:「她不在這里,天知道她心怎麼想,當初整天把抗金掛嘴上的是她,現在臨陣脫逃的也是她,師祖交待了,沈默那件事由你我兩人揭開,我來殺了他。」
思雪點點頭:「洞庭華家的十五條無頭命案,黔州沈望的死,終於可以有個著落。」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幾段唏噓,幾度悲歡
(1)揚州,處決祁連山的情仇
吟』兒大怒,勝南趕緊上前道:「未請教兩位尊姓大名?」
原以為他們會禮貌回答,誰料先前那個竟然怒氣沖沖道:「你!你竟然連我們倆都不認識!」
⑷ 急求~有關蘇童《米》這部長篇小說的介紹與評論~!
蘇童,1963年1月出生於蘇州市。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85年開始小說創作,出版有《蘇童文集》等。主要作品有《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武則天》、《米》、《蛇為什麼會飛》等。
民以食為天,蘇童的一部《米》講述了主人翁五龍擺脫飢餓貧困的人生歷程,伴著一個家族三代人的頹敗,鄉村與都市的糾纏與沖突,隨著食慾的滿足而又落入性慾的陷阱。五龍為「米」而來,也終於死於回鄉火車的米堆上。整部長篇充滿著可閱讀的快感,且不乏深層的寓意。有評論家稱之為「一半是歷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稱之為一部精緻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米雕」。總之,《米》是蘇童為數不多的長篇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部小說。
小說中的人物特別是五龍身上充滿著原始獸性,他對權利和女人的
追求從來不滿足。仇恨、怨恨是小說中彌漫的主要情感,人與人之間沒有親情和溫情關系。盡管小說中的人物語言稍顯粗俗,但讀者總是禁不住想要繼續讀下去,以希望看看後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說主要講述楓楊樹的一位叫五龍的農民,他在洪災中逃難到城裡謀生。碼頭上,他為了一塊畜生吃剩的肉,受到碼頭惡霸阿保的捉弄。阿保將他踩在腳下讓叫「爹」,五龍受到侮辱後就此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仇恨是他所有復仇計劃的根源,也是他後來發跡的動力。
為了生存,五龍本能地從碼頭跟著裝米的大板車到米店門口;米店馮老闆收留他做了伙計。馮老闆有兩個女兒:姐姐織雲,生性風騷,14歲那年被呂六爺包下做姘婦;妹妹綺雲是個禁慾、清高的女子。她起初痛恨五龍來米店做事,千方百計刁難他。五龍在發現織雲與呂六爺手下的阿保通姦之後,寫信向六爺告發,阿保被扔到江里餵了魚。這是五龍朝他嚮往的權利(惡霸勢力)邁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復仇成功的首次嘗試。
【專家評論】
美國《出版周刊》認為:五龍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性格主要被
慾望所支配,一種不正當的有破壞性的慾望。他的佔有慾望主要通過霸佔米
店、奪取黑幫權利、敲掉真正的牙齒換金牙等情節所展現出來。他對性愛的
貪婪慾望已經被扭曲,表現為對女人的仇恨、對姐妹兩人的亂倫、對其他妓
女的虐待。企鵝出版社在新書推薦中說:蘇童的小說《米》裡面,蘊含有巴
爾扎克和左拉在作品中所張揚的精神。
美國讀者約翰·沃爾什認為:「這是一本在許多方面都給人以極大震
撼力的書」,「3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缺少溫馨的、醜陋的亂世,可喜的是那
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本書反映出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可怕的冷漠關
系,這種冷漠關系也是該書的核心和靈魂」。
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紐約時報》上說:「拿起那本小說就很難放下
。蘇先生是一個富於想像力的技巧嫻熟的小說大家。」安琪閔在袖珍叢書出
版社新書推薦中寫道:「我特別佩服蘇童的創作風格。中國南方的作家,比
較注重精巧和奇異的手法。蘇童的筆法顯得既節儉又殘忍,他可以說是一個
真正的文學天才。葛浩文的翻譯也是非常傑出的,他就像在手裡掬一捧水而
從不讓漏掉一滴。」
《米》在美國及英國先後有多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9月由袖珍叢書出版社(Pocket Books)出版,1996年11月由企鵝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由威廉·莫羅出版社(William Morrow)出版,2000年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出版,2004年7月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還將出版該書。
⑸ 是不是有一部電視劇時根據蘇童的米改編的,類似大鴻米店,主要好像是黃磊
沒有改編成電視劇,只有你說的電影大鴻米店。
⑹ 怎樣理解蘇童小說《米》
蘇童的一部《米》講述了主人翁五龍擺脫飢餓貧困的人生歷程,伴著一個家族三代人的頹敗,鄉村與都市的糾纏與沖突,隨著食慾的滿足而又落入性慾的陷阱。五龍為「米」而來,也終於死於回鄉火車的米堆上;人性的惡在小說中暴露無疑,蘇童似乎又把它極力誇張了;是蘇童拆解陳舊的歷史文本,進行重新的拼合,以實現原有意義的解構;它不同於以前所讀的小說的地方,是裡面沒有所謂正面人物。小說的主人翁五龍,織雲是沉淪和墮落的象徵,裡面所有的人物都是變態的,都是人生的失敗者。
《米》中的女主人翁--織雲和綺雲,同樣脫離不了惡的命運。不同的性格,卻同樣被扭曲,以不同的方式沉淪著!
蘇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蜚聲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