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出自哪兒什麼意思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作者相傳為左丘明,意思是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賢能的臣子會選擇為英明的君主效力,比喻優秀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好單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領導。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
《左傳》評價
賀循:「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劉熙載:「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朱熹認為《左傳》、《史記》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說「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
《左綉》:「左氏敘事、述言、論斷,色色精絕,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無字句處。凡聲情意態,緩者緩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筆有化工。若只向字句臨摹,便都不見得。」
東漢《公羊》學者李育以為《左氏》「雖有文采而不得聖人深意攻之,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⑵ 是良禽擇木而棲還是,禽擇良木而棲
是良禽擇木而棲。
讀音: liáng qín zé mù ér qī
意思:原意是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現比喻優秀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好單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領導。
出處:《左傳》孔文子之將攻太叔也,訪於仲尼。仲尼:「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將止,魯人以幣召之,乃歸。
同類詞語:
1、鳳棲梧桐[ fèng qī wú tóng ] 意思是鳳凰只在梧桐樹上棲息。
舉例:作為烈國的首都,永安城依傍在一片廣闊的林地旁邊,這片林地是烈國最為寶貴的財富,烈國人視這里的樹其為神樹,稱其為「鳳棲梧桐」。
2、君子不立危牆之下[jūn zǐ bù lì wēi qiáng zhī xià]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並採取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舉例: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講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⑶ 作文《良禽擇木而棲》
良禽擇木而棲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選主而侍。人要善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才能更好的施展才華。
漢代的韓信就是很好的例子。韓信原來在項羽的帳下,但才華橫溢的他並不得到項羽的重用,後來韓信追隨了劉邦,才得以施展拳腳。歷史告訴我們,如果韓信沒有追隨劉邦,那他就很可能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不會被我們記住。
韓信果斷的決定,讓他育史留名,但良禽擇木而更要獨具慧眼。
三國時的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輔佐劉備呢?正是因為他看到只有在劉備手下自己才會有一番作為,曹操手上能人異士非常多,諸葛亮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不會被曹操發現的,還有江東,江東的孫權手下有周瑜,有魯肅,到後來的陸遜,可謂是人才輩出,只有像劉備這樣白手起家,物資潰乏的主子手下,諸葛亮才能被重用。
諸葛的獨具慧眼,不僅成全了劉備,更成全了自己。
良禽擇木而棲不是三心二意,有許多人會誤解「良禽擇木而棲」,在電視劇里這句話也是叛徒們的借口,所以「良禽」要自己選好的樹後,專心致志的築巢。
也子的學生子貢非常看不起管仲,他認為管仲不忠,不配為人臣,但我認為管促不管輔佐那位公子,都專心致志,從不心生二念,這才被人們記住,被人們賞識。
「良禽」才有擇木而棲的能力。
如果我們只有空想,而不去鍛煉自己,讓自己羽翼豐滿那什麼好樹都被別人佔去了。當我想要展示自己才華的時候更要考慮自己是否具備那些能力。96年選秀大會,艾費森毛遂自薦,讓76人隊選自己做狀元,試想如果艾費森沒有過人的實力,76人隊怎麼會在之後的大會上選中這個身高不足1米9的小個子呢?
我們今天要展示自己,是需要改變生存環境,但我們也要提高自身素養,否則我們就像網路紅人「鳳姐」「HOLD」住姐「一樣成為大家的笑柄。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選主而侍,它不是大話,也不是遮恥布,它是有抱負,理想的人對自己說的話。
⑷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出自於哪部古典小說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回。
故事大概是:當李肅知悉董卓想讓呂布來輔佐的意圖之後,就找到呂布,對他為董卓做事。
李肅還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意思是,好的鳥兒會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落腳,有才乾的人會選擇明智的上司去做事。
但這句話在小說里被李肅說出來,卻完全變樣,因為呂布和董卓都不是「賢人」和「明主」。若是站在小說的角度,這句話確實起到了說服的作用。
⑸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女為悅己者容
好的鳥選擇好的樹木棲息,賢德的臣子選擇明主侍奉,男子為了解自己的人赴死,女子為欣賞自己的人打扮.
⑹ 良禽擇木而棲。
鳥選擇高大樹木居住
⑺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講的是什麼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只有選對了貴人,你的才華和抱負才能實現,如果你一時不慎看走眼,另投他主是你唯一正確的選擇。
如果你手上有一粒理想的種子,就一定找一個理想的地方把它種下去,別讓你的理想因氣候或水土不服而埋沒了。聰明的人知道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註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他們會另尋他主,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讓自己的理想再度萌發。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愚忠之臣,他們死守做臣的道德准則,即使面對昏庸無比的皇帝,也死心踏地地跟著,到頭來一腔熱血最終灑在了崩潰王朝的廢墟中,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品,他們的精神固然值得欽佩,但他們的做法實在是有待商榷。
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思想也應該不斷跟著前進,姜子牙助文王滅紂便成為了永垂千古的美談,而那個可憐的比干臣相的下場便是愚忠之臣的鏡鑒,識時務者為俊傑,在非零的博弈中,審時度勢,尋找最佳的「主子」,便成了聰明人的選擇。
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三大謀臣之一的劉基(字伯溫),便是這樣一位「喜新厭舊」之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終為大明王朝的開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基少有大志,14歲的時候便才華橫溢了。
少年得志的劉基,頗想為元朝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貪官橫行,整個社會統治已是大廈將傾。但劉基並沒有感到獨木難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則,為官清廉,一方面與那些貪官污吏做斗爭。可是不久之後,他因上書彈劾監察御史失職得罪上司,被排擠回家。
官場的第一次失意並沒有使年輕的劉基灰心喪氣。回鄉隱居的日子裡,他刻苦鑽研易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准備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劉基的名聲越來越大,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幹足可以與諸葛亮相比,很多人紛紛登門求教。劉基覺得,他出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適值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黃岩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殺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數千騷擾江浙,朝廷幾次派兵都沒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兒都被其活捉,於是朝廷決定許以高官厚祿招降方國珍。但方國珍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深居簡出十幾年的劉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現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劉基做夢也沒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管在紹興。劉基一氣之下,頭發都白了一半,棄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隱居。
這次官場失意對劉基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此時的劉基已年近50,他以為此生將不再有什麼機會了,一身的才華抱負也就要付之東流。誰知道此時農民領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請劉基出山,劉基對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願意出山,經過朋友再三勸告,劉基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到了朱元璋駐扎的應天。
劉基到了應天之後,心情仍然很抑鬱。朱元璋召見他那天,他懶懶散散地來到朱元璋的帥府,見朱元璋時只略略一拜。當朱元璋問到關於如何建立功業時,劉基隨機想出了治國十八策,說得朱元璋點頭稱是,親自為劉基斟茶,繼續向他徵求有關軍事作戰等各方面的意見。
朱元璋為了籠絡像劉基這樣的文人,專門修了一所禮賢館,給予文人們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聽到他們有什麼高明的見解,立刻予以採納。劉基感到終於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隨朱元璋,他決心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朱元璋出謀劃策。
從此,朱元璋把劉基當成心腹謀士,事無大小,都要同劉基商量。朱元璋稱呼劉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別人談起也常把劉基比做漢初的張良。這就更加增強了劉基報答知遇之恩的願望。
最後在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眾多武將文臣的輔佐之下,朱元璋終於一統江山,開創了大明王朝的幾百年基業。
劉基審時度勢,不盲目愚忠於元朝,最後得以在朱元璋的蔭庇之下,成為大明的開國功臣,而他的一身才華和智慧也有了用武之地。我們每一個人在尋找自己的靠山時,都需要領悟這種靈活應變的博弈策略。
?
⑻ 「良禽擇木而棲」的典故
「良禽擇木而棲」出自《孔子》
「還有,」貞明夫人一面為丈夫戴正頭上的黑色官帽,一面又說:「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良禽擇木。
貞明夫人所引的「良禽擇木」是孔子在衛國時說過的話。當時衛靈公尋問孔子關於作戰布陣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註:祭祀禮儀之類的事,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我沒有學過。)」
之後,孔子便催促學生們准備離開衛國。學生們不知其故,於是孔子說道:「鳥擇木,無木擇鳥。」
此言後來演變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孔子認為,君子遇事之時應看清在哪才能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運用。
⑼ 「良禽擇木而棲」的下一句是什麼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此句是《三國演義》中李肅對呂布說的。
這句意思為:優秀的鳥兒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樹木安家棲息,優秀的大臣會選擇明君來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