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1.揣摩小說的標題
很多小說的標題會運用雙關、比喻、象徵等手法來集中突顯主題。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小說閱讀的標題「鋤」,它象徵了六安爺的人生和精神,蘊含了六安爺對土地的熱愛,又暗含了他對土地的告別,集中體現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2.梳理小說的情節
情節是思想的載體,正是因為情節的波瀾起伏,所以作者的思想才能層層推進。如2016年山東卷的小說閱讀,對馬驍馭三次心理活動情節的設置使小說的主題逐漸得到升華。
3.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徵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體現著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寫作意圖。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的小說閱讀,文章對女主人公善良真誠、理性克制、對生活充滿希望形象的塑造,使考生能夠輕易地理解作者「反戰」的寫作意圖,從而准確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4.聯系寫作的時代背景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會帶有時代的烙印。聯系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把握小說情節和人物設置的合理性,從而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如2016年江蘇卷的小說閱讀,從作者沈從文的寫作背景入手,考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平靜生活的渴望。
在把握主題時,考生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不能出現認識上的偏見,以及情感、情緒上的偏激,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觀情感,這樣才能全面而准確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❷ 語文閱讀理解的主旨怎麼找
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貫穿著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x0d例如《藤野先生》主題是終生感激和懷念有的,文章的主題是是一扇門 你得認得這扇門是屬於誰家的 是什麼門 你才能了解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就是門內的主要風景 前面設計的門都是為了 中心服務的.只要了解了主題與中心 才能把握 文章的主旨 從而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說希望不是很模糊 還有就是 閱讀文章的語感也很重要~希望你成績進步詞目:\x0d主題1、也叫「主題思想」.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x0d2、(狹義)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x0d3、(廣義)廣義指題材概念,是社會生活或現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題、戰爭主題等.\x0d4、主題指作者通過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現形式所表達出的基本思想.[編輯本段]基本解釋\x0d1.文藝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 有足夠的材料來闡明這些主題\x0d2.文藝創作的主要題材 它正成為我們的文藝創作的重要主題\x0d3.音樂中重復的並由它擴展的短曲;主旋律(如奏鳴曲或交響曲中者)\x0d4.∶題目 主題卡 談話的\x0d主題[編輯本段]詳細解釋\x0d1.文藝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是文藝家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的表現.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每個演員都極賣力氣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戲劇的主題與效果.」\x0d2.指文藝創作的主要題材.周恩來 《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一:「[工人階級]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成為我們的文藝創作的重要主題.」\x0d3.泛指主要內容.巴金 《里昂》:「友誼一直是我們談話的主題.」\x0d4.音樂術語.指樂曲中具有特徵的、並處於顯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現一完整或相對完整的音樂思想,為樂曲的核心,亦為其結構與發展的基本要素.有些樂曲往往含有若干主題.[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主題在不同的文藝題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稱謂,一般在記事、抒情類文章和作品中稱作主題,而在論述類文章中稱作中心思想.有時也稱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個主題,也可以有多個主題.
❸ 小說的主旨是什麼
小說的主旨是:
1.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
2.猶主張,主意。更加抽象,有時可以理解為想要體現的一種精神。
3.在寫作教學中:指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是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在記敘文類中,主旨與主題是相同的概念;在議論等類文章中,寫作意圖一般稱主旨,不稱主題。
主旨是文章和作品的靈魂,決定文章和作品的質量高低、價值大小、作用強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統帥。
❹ 怎麼才能從文章中體會主旨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網站上的東西不能復制,挺有用的。自己去看哈啊~
http://www.xgzww.com/xx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下面還有一些。
關於文章主題把握方法的案例
廈門市禾山中學 凌明月
作者寫一篇文章,總是要表達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這樣,作者就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納入一種感官媒介中,使讀者可以從中體驗到這種目的、感受或思想(H·帕克《美學原理》)」。與作者的寫作相反,閱讀對讀者來說則是一種逆向接受的過程,讀者要通過文字這一感官媒介去領會作者所要表現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題),作者的表現與讀者的領會構成一種雙向逆反的辯證過程。
對文章主題的把握無疑是重要的,它來自於讀者對文本的分析,卻又指導讀者深入分析文本,從而體會作者在表現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性,獲得審美愉悅,提升自己的審美品味及境界,最終提高自己表現美的能力。
讀者要領會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表現的主題,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教學中採用了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下面結合幾篇課文說說這些方法,權作案例。
一、標題分析法
標題的擬定大都是作者思想內核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煉體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同樣,凡落筆必留下作者思想的印痕,因此,它必然會成為我們解讀文章主題的鑰匙。當然,有時標題的擬定也會有隨意性,它或許是作者「福至心靈」的閃念靈思,但這種偶然性中卻蘊含著某種必然性,作者忽然發現某個標題,並認可之,說明這個標題切合了作者的表現意圖。表現意圖必然在先,發現的的行為在後(比如:「中國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句話蘊含著一個意思,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實在世上早已存在,我們只是發現了這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而已。)標題泄露了作者思想內在的「秘密」。對標題的分析往往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握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種傳統的方法,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卻往往重視不夠。
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能抓住標題來分析,則全文的脈絡清晰可見。文章由兩個地點名詞「百草園」、「三味書屋」和兩個介詞「從」、「到」組成,文章寫了作者在兩個地方的生活,展現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教參中認為本文的寫法是:兩部分所寫的兩種生活形成對比。筆者認為,標題可以揭示文章的結構及寫法,但在寫法上卻不是對比,因為介詞「從」和「到」除了揭示了文章在行文上的時間順序,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層進的邏輯關系。對文章的兩個部分進行細讀,不難發現作者筆下的百草園生活是生動活潑的,但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趣味盎然的,以前我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這實在值得斟酌。本文選自《朝花夕拾》,一個回首往事的人,在心理上應該會更溫和一點,而不是批判;再者,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加入「語絲社」之後(1926年),此時期語絲社的文章大部分是情思散文,魯迅作為語絲社的一個成員應該與其他主要成員的創作傾向有某些方面是能夠切合的;另外,文章中時時也流露出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懷念(如對壽鏡吾先生的刻畫,作者未有一筆鞭撻)。「從」「到」的介詞關系其本質是在說明人生階段的嬗遞,作者顯然在文章中表達了一種溫暖的情感回味,這樣的回憶或者也可以說是嚴酷的社會斗爭中的短暫的心靈避難。我想在文章主題的挖掘上,標題是泄露了一定秘密的。新教材對舊教材認同的文章主題的修改,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進步。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一篇每讀必有所獲的美文,但對文章七個部分結構上的內在脈絡與主題的理解卻一直爭議頗多。我先簡述本文七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寫作者在地壇里對自己「殘疾」的命運的思考,兒子的命運給母親的命運帶來了苦難;第二部分寫了母親面對這樣的苦難時的「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第三部分其實是一個過渡,作者在這個部分中表達了對地壇的「感恩」與對母親的「想念」。第四部分寫了幾個(組)人物,中年夫婦在時光中變老,愛唱歌的小夥子日復一日地等待命運之神的鍾情,飲酒的老頭悠閑地品味生活,捕鳥的漢子等待著或許不能實現的希望,女工程師在作者的想像中生活著,長跑家與命運之神一次次錯肩。不管這些人怎樣地生活著,他們 「在生活著」就是最基本的現狀,世界以其紛紜多態顯示了它本來的面目。第五部分,作者寫了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但她卻是一個弱智者,作者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除了接受命運的安排能做什麼?作者由自己不幸的命運而拓展到其他所有不幸的命運,他追問「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裡呢?」第六部分,作者對人生的質詢達到高潮,他認為人都是命運的「人質」,「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人活著是慾望驅使的造就的結果,同時,對慾望的追求也給予了人活下去的動力,象第四、五部分中的幾個(組)人,他們都在某種的「慾望」中生活著,這構成了生活的常態。第七部分中,作者設想自己面對死神的召喚時的平靜,因為他畢竟是活得有意義的,因為他以其不息的慾望將生命的歌舞「煉為永恆」!
《我與地壇》標題中有一個主詞「地壇」是很值得研究的,地壇是一個圓形的建築物,從上面文章內容的簡介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結構其實也是一種圓形的、向外拓展的「地壇式」結構。作者以地壇作為敘事、抒情的起始點,由自己的命運擴展到對母親命運的思考,進而思考周圍的人的生活,更進一步思考不幸的人的「救贖」問題,逐層外化,使文章的主題逐層深化。標題中的「與」聯結「我」、「地壇」兩個主詞,揭示的是我與地壇(包括地壇里的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我給予地壇生氣,地壇給予我生命的感悟。通過標題的分析,文章的結構與主題極為清晰。
二、文脈把握法
亞里斯多德的美學思想里有一個最基本的內容——有機整體觀念。他在《詩學》第八章中說:「一個完善的整體之中各部分須緊密結合起來,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刪去,就會拆散整體。因為一件東西既然可有可無,就不是整體的真正部分。」形式上的有機整體其實就是內容(或主題)內在規律的反映,這種規律性在文章里體現為文章脈絡(文脈)。文脈主要指線索性的詞語(表示時間、地點、邏輯關系的詞語),這些詞顯示了文章情感與理性思維的推進,因此要領會文章的主題,就要有整體性觀念,把握清楚文脈。
富蘭克林的《哨子》是一篇深刻雋永的短文,對文中三個詞(「七歲」、「長大」、「總之」)的把握,就把握了文脈,也就可以從整體性上清晰理解全文的結構,從而深入領會文章主題。第一段記述的是「七歲的時候」自己為了一個哨子付出了過高的價錢,它帶來的悔恨遠遠超過所帶來的快樂。第三段寫「長大進入社會」,看到人們為了哨子付出的了過高的代價(為「恩寵榮祿」,為「名望」,為「財產」,為「尋歡作樂」,為「外表、裝束、住宅、上等傢具、精緻的設備」等),最後一段,作者以「總之」作結,引出觀點。顯然,這篇文章是以自己的經歷為生發點,聯繫到生活現象,而文中寫人們為之付出過高的代價的「哨子」與作者經歷中的哨子同質卻不同物,可見「哨子」在這里具有象徵意味——不良的人生慾望,「總之」一詞引入對人生「悲苦」主題的探討,揭示了人類探尋幸福之路的途徑,向讀者展現了宏大的人生命題,而這也正是本文的主題所在。這篇文章10段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情感與理性思維的脈絡循序推進,主題的表現自然水到渠成。
三、關鍵詞把握法
恩斯特·卡西爾在《歌德的潘多拉》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概念和思維形式不是一開始就完全消融在體驗和詩歌形式中,相反,它們擁有與後者相對的獨立和可分解部分。但是原初建構的主題越是廣泛地展開,它們也就不再保持這種二元論,在歌德晚年成熟的詩歌中,意義與直觀、思想和體驗顯示了一種全新和真正的統一。」這段話說明作者的思想必須通過文字的感官媒介來表現的,文字就象腳印顯露了作者思想的傾向。文字在人們的運用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傾向與意蘊內涵(「意義與直觀、思想和體驗顯示了一種全新和真正的統一」),「玫瑰」能夠象徵愛情,是因為人們一次次地把它作為表達愛情的物質工具,這個詞也就逐漸具有了精神內涵,然後文人墨士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其意義在使用的過程中疊加沉澱下來,最終形成了其獨有的精神內涵。蘇東坡在他一首詠雪詩前面的小序里說,決不用「鹽」這個字指雪,「雪」這個字總是勝過「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明月」隱喻思鄉,其實也是在人們一次次舉首仰望和落筆書寫表達思鄉之情的行為中凝固下來的。不僅實詞如此,虛詞亦同。「唉——」表示感嘆,是人的情意通過發聲的行為而後凝定下來的。可見,作者在行文中選擇情感傾向與意蘊內涵不同的字詞,反應了作者不同的情思,進而可以咀嚼出文章的主題意旨所在,或者至少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思想傾向。
張曉風的《敬畏生命》中,面對一棵樹無止無盡地飄送種子的情景,她在文章中用了一個詞「動人心魄」。這個詞所透露的正是作者對造物的偉岸、生命傳承的神奇、生命的執著意志、生命突破困境及有限性之慷慨的震撼與敬畏。抓住這個關鍵詞,仔細咀嚼,就可以舉重若輕地分析文章、把握主題。
葉聖陶的《蘇州園林》是一篇典範的美文,我在講課伊始對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本課有一個詞用得極其頻繁,這個詞是作者對蘇州園林景緻的一種比喻,這個詞是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畫」、「畫意」,都沒錯,就是這個詞。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蘇州園林富於『畫意』?」很顯然有五個方面: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每一個細部的圖畫美,由此可見,文章的四個「講究」與「一切」兩個詞是對下文的總說,此篇文章的結構歷歷在目,條分縷析,絲毫不亂。而文章的主題也可由「畫意」二字引申出來(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說明文並沒有主題,但是凡是文章都是作者意圖的一種表現,因此它必然是有主題的),顯然作者是要「鑒賞」蘇州園林,而這個詞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出現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另一個詞——第八段中的「贊嘆」,「鑒賞」與「贊嘆」正是本文的主題。分析文章時,抓住了這些詞語,作者寫作的本意就很清楚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心」去旅遊了。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表現生活,因此對「藝術」有這樣一種的定義:「藝術即是表現。」每一種生活都有一種不可讓與的權利去得到表現,文章的使命就是去表現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情感、思考及偉大的想像力,讀者的使命之一則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現的主題,希望以上幾種方法能幫助學生准確、快速、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題。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609/2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