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啥是荒原狼
「不知這一切的意義何在,卻只能如此地走下去。」
這便是在通讀《荒原狼》這部小說後,它所留下的有關人類生存和去向的、一個形而上困惑而深刻的命題。
《原狼》是不朽的,它的不朽烘托出了德國作家黑塞燈塔式獨特的人格魅力。這同樣是一座隱喻的黑城,在暗含中隱射使讀它的人慾走不能、欲罷不休地被投置於其中,被深深磁引。
正猶如黑塞所有小說(也象他所有散文和詩)那樣,這部小說同樣拒絕的是集體的強制力量,強調的是個性和孤獨,抒寫的重心是浪漫而無羈的個人問和情懷。如許確切無疑的傾向又謂直捷了當,直奔、直、直點。這總會使人想到艾略特的長詩《荒原》,兩者在喻指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一個熱烈而浪漫些,一個理智而清冷些,但均在婉約中緊扣著時代的命脈!
這也是一個內在的信仰問題。作家黑塞自己就曾指出,《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在維持信仰的同時,揭露出我們那個時代對精神的蔑視,以及這種蔑視對於那些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養者的斫喪。只有真正的人,才會具備著所呼籲和渴望的一切。
每當這條荒原狼」竄出書籍的扉頁,在闐寂的深夜馳過一張四四方方的紙頁向遠方遁去,留下的便是一抹人性光輝的印跡,難怪有人跟隨。
一個人經歷過各種超越時間地域的宗教、哲學、藝術的洗禮之後,當他回到當前的問題、回到具體的事務中的時候,他會因為受到鍛煉而更加有力量。我們經過這種精神洗禮會變得更有耐心、更富幽默感和理解的意願,對於一切生命及其困頓不足、錯誤都能以新的愛心相待。這是小說《荒原狼》秘賜予我們的網性思索金穗式的收獲。
『貳』 荒原狼結尾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也譯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荒原狼》通過對個人精神疾病的講述,展示出現代社會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惡果。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赫爾曼·黑塞,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叄』 荒原狼的內容梗概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於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爾米娜,獲得肉慾歡樂;經赫爾米娜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爾米娜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於嫉妒將赫爾米娜殺死。
『肆』 《荒原狼》就簡單解釋一下,我年輕,有點看不懂
《荒原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 。
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伍』 荒原狼的點評鑒賞
《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如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寫的:「只有在兩個時代的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那種「經歷過靈魂死亡」,彷彿生錯了時代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生在了兩個時代的交替之中。
有理由說,哈勒的精神危機和疾病並不是個別現象,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時代特徵。正像作者借出版者的口所說的那樣, 「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個可憐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態幻覺,那麼我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公之於眾,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這是一個時代的記錄⋯⋯哈勒的心靈上的疾病並不是個別人的怪病,而是時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著名評論家漢斯·邁耶爾在《論荒原狼》一文中也已指出, 《荒原狼》和荷爾德林的《許佩利翁》、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以及亨利希·曼的《臣僕》一樣,是「一部批評德國狀況的小說」。黑塞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黑塞看到這個制度正在走向沒落,也感到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但他對這個新時代既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正確的認識,他既反對美國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又不贊同布爾什維克革命和蘇維埃制度。他的主人公哈勒就是那種「處於兩種時代交替時期的人,他們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無辜,他們的命運就是懷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作為個人的痛苦和劫數加以體驗」。
按照黑塞的看法,技術的發展,機器的使用,使社會越來越物化,「越來越掃盪著創造精神的最後巢穴,美國化的機器喧鬧聲總是站在暴力一邊反對靈魂,站在死神一邊反對生命」,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在這種「技術與金錢的時代,戰爭與貪欲的時代」,人們崇尚物質,崇尚技術,追求赤裸裸的物質利益,精神道德不受重視,傳統文化和人道思想遭到摧殘。像哈勒這樣正直的知識分子與嚴酷的現實發生沖突,他們既不願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改造社會的出路,看不見群眾的力量。 但哈立·哈勒的思想矛盾不僅存在於他與社會外界環境的沖突中,還存在於他內心自身的不協調,不一致。「荒原狼」與「赫爾米娜」邂逅正是在他無路可走的時候。被死亡追逐得無路可逃的「荒原狼」在酒館一碰到「赫爾米娜」,就把「赫爾米娜」當作了上帝:「赫爾米娜」的聲音不僅悅耳,而且還充滿關心和理解。一但「荒原狼」在魔幻劇場中發現「赫爾米娜」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她赤裸裸地跟帕勃羅睡在一起),就毫不猶豫地用刀殺死了她。儼然再一次上演了人類殺死上帝(自己所相信的)的那一幕。
哈勒的知識分子與嚴酷的現實發生沖突,是他與外部世界的矛盾。他的內心也充滿矛盾,他既有人性,又有獸性,既有高尚光明的一面,又有庸俗陰暗的一面,他憎恨小市民,又習慣於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擺脫不了秩序。他在魔劇院中剖析了自己的靈魂,看見自己分裂為無數個自我。他發現馴獸師、部長、將軍、瘋子在他們的頭腦中想得出來的思想也同樣潛藏在自己的身上,也是那樣可憎、野蠻、凶惡、粗野、愚蠢。他聽見莫扎特的笑聲,於是決心把邪惡忍受到底,再次游歷自己的內心地獄,凈化自己的靈魂,以求得心靈的和諧統一。可以說,《荒原狼》是為了凈化靈魂的目的而寫下的一部小說。
在這技術與金錢橫流的時代,在這暴力與功利橫行的時代,知識者的彷徨歧途與迷惘失蹤,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又不僅如此,除了時代精神危機外,還有人性本身永恆的危機,後者不過在前者的刺激誘發之下更加劇了人生的動盪感。在維持信仰的同時,只有真正的人,才會具備著所呼籲和渴望的一切。《荒原狼》是不朽的,它的不朽烘托出了德國作家黑塞燈塔式獨特的人格魅力。這部小說強調的是個性和孤獨,抒寫的重心是浪漫而無羈的個人問題和情懷,在婉約中緊扣著時代的命脈。 這也是一個內在的信仰問題。作家黑塞自己就曾指出,《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在維持信仰的同時,揭露出那個時代對精神的蔑視,以及這種蔑視對於那些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養者的斫喪。只有真正的人,才會具備著所呼籲和渴望的一切。
另外,《荒原狼》不僅是一本以凈化靈魂為目的的書,也是一本發出「卡桑德拉警告」的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民族沙文主義十分強大,軍國主義和復仇情緒抬頭。黑塞通過主人公的口指出,人們並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教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熱心地准備下一場戰爭,成千家報紙、雜志,成千次講演、公開的或秘密的會議在宣揚虛假的愛國主義,煽動復仇情緒。「我的同胞中三分之二的人閱讀這種報紙,每天早晨和每天晚上聽到的都是這種調子,他們每天被灌輸、被提醒、被煽動、被攪得不滿和發火,這一切的目的和結局就是爆發一場戰爭。」然而,黑塞充滿恐懼的警告沒有被傾聽,反而遭到輿論的嘲笑。 《荒原狼》是一部充滿了狂暴幻想、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小說。黑塞在小說中大量運用了夢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個中年歐洲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運用意識流的嫻熟技巧,文筆優美細膩,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與黑塞的其他小說不一樣,它明顯地體現出一種德國特色的艱澀的抽象哲思,乃至大膽的心理意識流手法的運用。與《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表現出詩音的淙淙流淌與哲思的婉轉悠揚不同,與《在輪下》中表現出的成長之痛與淡淡哀傷也有異,這里呈現出的,是整個時代的病症與病人的哀號,那種急促的探尋與困頓的掙扎,多少有「困獸猶斗」的意味在內。
與黑塞其他小說相同的是(也像他所有散文和詩歌)那樣,這部小說同樣拒絕的是集體的強制力量,強調的是個性和孤獨,抒寫的重心是浪漫而無羈的個人問題和情懷。如許確切無疑的傾向又謂直捷了當,直奔、直刺、直點。這總會使人想到艾略特的長詩《荒原》,兩者在喻指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一個熱烈而浪漫些,一個理智而清冷些,但均在婉約中緊扣著時代的命脈。
『陸』 荒原狼的人物介紹
這本小說的中心人物哈立·哈勒爾(Harry Haller)是黑塞本人第二次婚姻觸礁後的寫照。習慣於布爾喬亞(Bourgeois)生活的哈立,深入又獨立的思想使他看出德國受到軍事與工業勢力的影響與控制,正一步步的邁向戰爭。他和平主義的意見與周遭平庸的布爾喬亞格格不入。缺乏家庭溫暖又無社交活動的哈立在強烈理性又孤立的生活中,已經不知道感覺與感情為何物。他只覺得心中有一隻原始有野性的荒原狼(Steppenwolf),時時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一方面他是受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他是沖動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深陷入矛盾接近自殺邊緣的哈立依靠他本身無意識(Unconscious)中的阿尼瑪與自性引導調和心靈中的理性與感性。
赫爾米娜一般認作為阿尼瑪一樣的角色,並對哈勒爾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哈勒爾是在徘徊於自殺的邊緣的時候遇到她的,並且在她的影響下變得不再想自殺。因此,可以說赫爾米娜的存在緩和了哈勒爾內心的痛苦。從她教哈勒爾跳舞,介紹瑪麗亞可以看出,赫爾米娜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哈勒爾的問題,而僅僅是想辦法幫助哈勒爾在生活中忘掉它,使哈勒爾選擇逃離 ,而沒有像帕勃羅和「莫扎特」那樣刺激哈勒爾。但這並不代表她是帶有現實色彩麻醉劑,因為赫爾米娜一直被哈勒爾所相信,以至於有點和上帝相似的神聖感。因此不能將她作為某種事實存在的力量,只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屏障或者是依賴,將哈勒爾和他的痛苦隔離開來。
帕勃羅的存在范圍囊括了文中的現實和魔劇院,時常伴隨哈勒爾左右,因此可以認作是另一個哈勒爾,並帶有自性的色彩。而文中可以發現的是,哈勒爾總是由帕勃羅所引導,被帕勃羅所影響,因此帕勃羅可以看作是一個理想,面對他就必須面對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哈勒爾在他面前有種無地自容的感覺。他和「莫扎特」、「歌德」等「不朽者」一樣,作為哈勒爾心中引導他走出困境的力量。
「莫扎特」、「歌德」等「不朽者」共同的特點都是屬於文藝世界,這和《東方之旅》中的「盟會」非常類似,象徵的是人類文明的登峰造極者,亦是黑塞在人類社會中所敬仰的力量。莫扎特作為一個天才一樣的人物被哈勒爾所崇敬,同時起到引導作用。因此他們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理想,一種境界,但是其層次要比帕勃羅要高,對於哈勒爾來講,可信度也比帕勃羅要大。是獨立於哈勒爾自身以外的理想。可見,小說中的莫扎特和不朽者象徵著具有永恆價值的、美好的、人性的、神聖的精神,在哈勒爾痛苦的生活之上存在著一個有信仰而愉悅的世界。
『柒』 關於狼的文學作品
1、《狼圖騰》
《狼圖騰》,是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1971年起腹稿於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於北京,2003年歲末定稿於北京,2004年4月出版。該書在中國出版後,被譯為30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捌』 荒原狼的介紹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也譯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1《荒原狼》通過對個人精神疾病的講述,展示出現代社會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惡果。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2赫爾曼·黑塞,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玖』 荒原狼 讀後感400 中學生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於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 「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納,獲得肉慾歡樂;經赫米納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他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米納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於嫉妒將赫米納殺死。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這本小說反映黑塞在1920年代心靈所面臨的危機。黑塞在1926年曾接受心理治療。他的醫師是容格的學生。這篇小說明顯受到容格分析心理學的強烈影響。全書主題是容格式的心靈成長,稱為個性化或自我實現。
這本小說的中心人物哈瑞·黑勒是黑塞本人第二次婚姻觸礁後的寫照。習慣於布爾喬亞生活的哈瑞,其深入又獨立的思想使他看出德國受到軍事與工業勢力的影響與控制,正一步步的邁向戰爭。他和平主義的意見與周遭平庸的布爾喬亞格格不入。缺乏家庭溫暖又無社交活動的哈瑞在強烈理性又孤立的生活中,已經不知道感覺與感情為何物。他只覺得心中有一隻原始有野性的荒原狼,時時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一方面他是受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他是沖動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深陷入矛盾接近自殺邊緣的哈瑞依靠他本身無意識中的阿尼瑪與自性引導調和心靈中的理性與感性。
根據容格的分析心理學,本書是黑塞本人的獨白。幾乎所有情節都是他心中的掙扎。書中的人物是他本身心靈中的原型:
·哈瑞是有意識的自我。他是受良好教育的溫和知識分子。
·荒原狼是無意識中的負面的陰影。它是沖動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
·赫爾米娜是阿尼瑪。她是哈瑞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創造力與智慧之源,在這里是他調和矛盾之旅的向導。
·莫扎特是心,或自性。本書中的不朽者相當於容格分析心理學中的老智者。給哈瑞條約與引哈瑞入舞廳的皆可視為哈瑞的自性。
·巴布羅是一個很會體驗生活的爵士樂薩克斯風手。他具有哈瑞想要成為的性格。在魔術劇場中他是主人,是另一自性。
·瑪麗亞是一個理想的女友,提供包括性愛的愛情,卻不要求哈瑞負任何責任。
魔術劇場中種種矛盾的組合,讓哈瑞認識自己內心的矛盾與多面性。讀者可看出容格式的心靈成長。有意識的自我靠無意識中阿尼瑪與自性引導與啟發而認識自己的矛盾,進而化解矛盾以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拾』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中:「 因為我跟你一樣。因為我也和你一樣孤獨,和你一樣不能愛生活,不能
感謝推薦向我推薦這本書的朋友,我沒有看得很懂,但是這本書向我敞開一扇門,讓我接觸到一個深層次或者說未知的世界,讓我對自己有多一分了解。以我自己的品位大概也就看看流行小說和暢銷書,最多一些哲學和心理學的書。
一些句子很有感觸,摘抄如下: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過的是平平常常、規規矩矩,然而又是有保障的、充滿義務的生活。
因為我跟你一樣。因為我也和你一樣孤獨,和你一樣不能愛生活,不能愛人,不能愛我自己,我不能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對待別人和自己。世上總有幾個這樣的人,他們對生活要求很高,對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是的,我們是魔鬼的孩子。魔鬼就是精神,它的不幸的孩子就是我們。我們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軌道,游離在虛空中。
我們不得不越過這么多的污泥濁水,經歷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裡!而且沒有人指引我們,我們唯一的向導是鄉愁。
我不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狼嗎?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和人類有隔閡,覺得孤獨,不留戀生命,期待有一天早點結束。有意無意地在人海中尋找和自己類似的人。
今天和朋友討論了一點,他問我是否喜歡,我說不知道,我沒有看懂後面魔劇院的部分,他說那是說明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家庭?理想?孩子?還是工作?有誰知道人生的意義嗎?他說藝術和家庭都是美好的,但是他也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他說我教會他享受生活,自己快樂才能讓身邊的人快樂。可是我自己呢?我不熱愛生命,也不熱愛生活,不懼怕死亡,期待來世,但也絕不自殺。
讀《荒原狼》彷彿在讀一個人的內心。我曾經認識過這樣一個人,他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甚至和自己的家人都無法好好相處,總是忿忿不平。不知道他有沒有讀過這本書。
感謝您對派派求書尋文區的支持,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