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聶鑫的人物評論
肝膽相照 榮辱與共
2011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照例在愛人和孩子們休息以後,進入網路世界,我不喜歡QQ聊天和打游戲,上網的時間全用在和博友們的交流和學習上。那晚,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不經意闖入「詩人聶鑫」的博客,看到這個博客名的第一反應,我想是不是著名作家聶鑫森的博客?抱著學習的虔誠態度,我一篇篇拜讀博文,我發現博主聶鑫跟我最初猜想的著名作家聶鑫森不是同一個人,聶鑫不但是國內著名的愛情詩人,而且還是一個短篇小說的寫作高手。系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聶鑫早年在國內詩歌界的知名刊物《星星》、《詩神》、《綠風》、《詩歌報月刊》、《中國詩歌》、《淮風詩刊》等發表了大量詩作,並在《新故事》、《諷刺幽默》、《小小說大世界》、《燕趙故事》、《為人與處世》等刊物發表了大量小說作品,以及在《北京青年報》、泰國《中華日報》副刊、印尼《棉蘭早報》、《香港文藝報》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了很多作品。作品曾獲《小小說月刊》主辦的全國小故事大獎賽一等獎,《香港文藝報》主辦的全球華人散文詩大獎賽一等獎;作品多次被選入品牌讀本。出版的著作有《花開的聲音》、《血色梅花》、《月光下初吻》、《你是我的一段神話》等數部。參與編輯的著作有《百家詩選》等。聶鑫現為香港《新文學》、和《大文豪》月刊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上個世紀末期,我也是活躍在當代詩壇的佼佼者,對於詩歌的熱愛至今不減當年,懷著對「謬詩」共同的崇拜和熱愛,我徜徉在聶鑫的詩歌里,細細品讀他的詩句:「學會在愛里感恩/學會握牢我的手/握牢你/學會把有吻的嘴唇還給你/學會讓一切愛/一切微笑/帶上重量/——《學會在愛里感恩》」「我也累了/月亮的燈里/我看見了床鋪/新娘的手/把領下的衣扣/一寸寸解開/——《愛需要幻想》」「我沒有多餘的太陽/我只能把自己變成太陽留給你/在冬天裡溫暖著你做夢的種子/在來年的春天裡開花/我開始長出羽毛/讓羽毛變成翅膀/我開始有一個飛的夢想/——《飛的夢想》」……聶鑫的詩句,於柔美中浸透著男子漢的剛毅,於平靜的描寫中鋪灑著內心的萬丈豪情,讓人心馳神往,深深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那晚,一直品讀到東方泛白,我仍然興致勃勃,愛人起來勸說,讓我趕緊休息,不要耽誤了白日忙碌的工作。想起當天上午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開,我只好在心底默默地跟博客里的詩友聶鑫道一聲別,之後,戀戀不舍地關閉了電腦。
當天晚上,忙完一切事務,我又在夜深人靜的時刻進入網路,直接在網路輸入「詩人聶鑫」,當博客首頁彈跳出來的時候,我感覺無比親切,彷彿跟一位神交已久的老友又謀面一般,心裡的感覺暖融融的。這一次的品讀,我沒有從詩歌的角度進入,而是細細品閱了聶鑫主持出版的《新文學》月刊。
夏洛特·凱瑟琳說:「一個人的激情與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激情能帶領人們尋找到幸福,所以人不僅需要進一步增加自己的激情,更要尋找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多的激情,這樣才能為幸福創造可能。詩人聶鑫顯然不滿足於詩歌所帶來的激情和幸福,在詩歌的領域里,他只能唱響自己的頌歌,而在大眾的團隊里,他唱響的將會是另一首頌歌,一首功德無量、舉世無雙的歌,他的激情,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於個人寫作所帶來的幸福,他所需要尋找的是一種融匯更多人的文化情節於一體的幸福,他說:「我們是一群想在文學界造反的人,我們手裡拿著筆桿的武器,揭竿而起,我們需要一片天空,讓我們這些沒有分量的人雲彩一樣,有一塊可以飄的天空。從今以後我們不吃烙餅卷大蔥了,不吃烤地瓜和山葯面了,我們不納鞋底了,我們靠著一分才氣,兩分名氣,鋼鐵一樣做一次結結實實的文化人。
讓鐵匠放下手裡的錘子,讓民工喘一口氣的時候,把這一口氣都變成錦綉文章。讓那些學者不用排著隊再在文學的大餐廳里買口糧,我們要修建一座文學的菜市場,在四周轉一轉,誰的蔬菜鮮,誰的蔬菜水靈,我們就掏錢買他的貨。我們要把陳舊的文學體制從腳下扳倒,要用嶄新的面貌送走這個歲月老人。
我期待著的一種文學,它始終是有趣的,甚至是頑皮的、精靈古怪的、不守規矩的;它的存在首先要滿足作者的需要,讓他在靈感的啟發下,把一隻丑小鴨變成天鵝,把一團烏雲變成光芒四射的太陽。把一種尋覓,當成自己一生的夢想。當成一種作家史鐵生所描述的『我之舞』的蘇醒。看似前方無路,但我們走過來走過去,我們的腳下就是路,這一條路就屬於我們自己的路。」
懷著這個在文化人的心目中無比崇高的夢想,聶鑫在世界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入圍作家蔡麗雙博士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始著手《新文學》雜志的運作。2010年7月,第一期《新文學》月刊橫空出世,給國內外文壇呈現了一個驚喜。香港《新文學》(國際標准刊號)月刊是由香港文學報社主辦的世界性精品中文權威期刊,自創刊以來,香港《新文學》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本著弘揚主旋律兼顧多元化的原則,發表了一大批優秀文藝以及文藝理論作品。雜志設立有小說閱讀、散文精品、國際詩詞、新文學評論等欄目。張炯、雷達、二月河、高占祥、高明柱、劉廣運、穆家善、張永健、金雅、龍榮臻、李耀君等文化界知名人士擔任顧問。
看到這些,我的內心無比震撼。想到如今世風日下,在大多數人金錢至上的觀念里,文學早已不復多年前的神聖位置,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幾乎沒有一點文學的含金量了。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聶鑫卻做了這么一件對文化人來說,實屬壯舉的事情,不由得令當年也曾經為文學高聲唱過頌歌的我自慚形穢,想著自己近年來,為了生計而奔波,擱下的筆尖早已生銹,所幸這顆摯愛文學的心,還沒有沉寂,這顆一直未能酬現的文學所埋下的種子,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和天氣,就會心甘情願生根發芽,努力朝開花結果的方向挺進。於是,我激情滿懷地在詩人聶鑫的博客里留了言,希望共同學習,互相交流。沒想到,第二天,我竟然接到了他從遙遠的南方某城市打來的長途電話,他的聲音同他的詩歌一樣飽滿,讓人的心靈為之一震。在電話里,我們暢所欲言,他就《新文學》所面臨的困境和所面對的受眾作了詳盡的介紹,我就個人對《新文學》誕生的意義和發展前景也作了深入的談論。一個電話,足足打了半個多小時,在電話里,我向聶鑫詳細通報了我愛人陳爍數年來一直堅持文學創作的詳細情況以及我對文學多年痴懷的念想,聶鑫鄭重邀請我們夫妻二人加入《新文學》,並聘請我擔任《新文學》月刊副總編輯一職。我自知才疏學淺,極力推辭,終因這一腔對文學的熱愛而難辭重託,懷揣一顆忐忑之心,「走馬上任」,力求在《新文學》的天地里,結識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為《新文學》的發展獻策獻力。
就這樣,詩人聶鑫和《新文學》月刊,張開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我愛人陳爍這個在文學的殿堂里踽踽獨行多年的苦行僧,也「收容」了我這個為生計中斷寫作而仍然對文學滿懷敬仰的痴人。
沒過幾天,我收到了聶鑫寄來的《新文學》月刊,細細翻閱,《小說閱讀》欄目的作品大氣、清純、唯美,寫世相百態、情感況味、職場風雲、鄉村風情、玄幻武俠、花季雨季;《散文精品》欄目的海天片羽、蓓蕾初綻、心靈霽光、短章拾粹等作品則青春、溫暖、富有哲思、令人懷念並感動;《國際詩壇》里的詩歌清透、空靈、溫馨、有意境,能讓愛情產生火花,能讓一潭死水重新流動,能讓頹喪的心情產生希望……這不失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純文學期刊。我為我和愛人的加入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時,我也在心裡對自己說:一定要緊密團結在詩人聶鑫高舉的文學旗幟下,盡自己所有的力量,努力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為《新文學》的發展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成功策劃完成香港《新文學》月刊的出版以後,聶鑫不甘寂寞的一把寶刀又開始躍躍欲試了,他准備再籌劃一本《大文豪》期刊,接納更多被紊亂的新時代文化市場排擠在外、然而卻在苦苦堅守文學創作的文化人。這個身居南方的北方漢子,想到做到,以自己飽滿的激情,再度操刀上陣,於2011年5月1日,攜《大文豪》月刊再度面世。《大文豪》文學月刊是香港文學報社主管、《新文學》月刊編輯部編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一本大型純文學刊物,隨《新文學》月刊一起發行到中國內地、台灣、澳門、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刊物製作精美,內容厚重,重點刊載小說,兼及詩歌和散文。
我愛人陳爍先後在《新文學》發表《都市風情》、《放手》、《花凋》等小說作品,在文壇引起很大反響。
2011年6月,我獲悉著名社會活動家、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會長、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主席、國際作家書局總編輯冰凌先生從美國發來的消息,告之我和愛人陳爍合著的長篇小說《盛世戀歌》以及陳爍的中短篇小說集《你是我的青鳥》,由冰凌先生推薦,均被美國耶魯大學、哈弗大學圖書館收藏。我突然想到詩人聶鑫在創辦《新文學》和《大文豪》之初說的話:「中國的傳統文學,我一輩子也學不會欣賞,就像一輪月亮,從來都藐視星星發出的光,要用一把出生在文學里的鞭子,學會一種抽搐、痙攣、奔跑、刺激的快感。就像一匹瘋狂的馬駒,它不熱愛鞭子,但鞭子卻能讓它飛跑。讓文學變成一匹瘋馬奔跑,不落在任何生靈的背後。讓它負載著人們的目光去飛躍,讓人們在一段距離的奔跑後,產生一種深深的陶醉。
我們這個時代不是沒有英雄,而是忽略了創造英雄。一段時期以來,幾個文學里的臭皮匠,一直醞釀著一種創造的慾望,他們在荒野地上,撒下種子,希望長出芳草地、希望星火可以燎原。他們激動著,串聯著,並為書名大傷腦筋。什麼時候,你大喊一聲,那個失落的孩子會回家呢?所以名字很重要,哪個名字是你叫兩遍以後就會牢牢不忘的呢?我們中國的文學缺少哪一個名字呢?在諾貝爾文學獎上始終沒有我們的位置……」
冰凌,一個身在異國的中國人;聶鑫,一個身居南方的北方漢子。他們的身上流淌的該都是同一種激情,那就是為了中國文學以及中國的文人走向世界、走向諾貝爾而努力貢獻出自己所有力量的人。我覺得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為《新文學》做點什麼,於是,我從中牽線搭橋,讓這兩個性情男子身居異地卻得以時空鏈接,並就新時代新文學的發展達成了很多共識。
威廉·考伯說:「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全身心的投入到對我們目標的追求之中。」我想,聶鑫,冰凌,你們是世界上真正最幸福的人,我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㈡ 程童一父親是誰
中國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莊重文文學獎
中國文學獎——老舍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是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主辦的北京市文學藝術方面的最高獎勵
,用於獎勵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北京出版、發表的優秀作品。「老舍文學獎」於1999年
正式創立,並於2000年6月首次頒獎。目前,老舍文學獎已頒發兩屆,獎勵項目包括長
篇小說、中篇小說、戲劇劇本、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
附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屆老舍文學獎(2001年)
優秀長篇小說獎
《夢斷關河》 凌力
《古街》 劉育新
優秀中篇小說獎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劉恆
《永遠有多遠》 鐵凝
優秀戲劇劇本獎
曲劇《煙壺》 張永和、王保春
崑曲《司馬相如》 郭啟宏
廣播劇獎
電視連續劇
《一年又一年》 李曉明編劇,安戰軍、李小龍導演
《離開雷鋒的日子》 王興東編劇,雷獻禾、康寧導演
《脊樑》 羅金編劇,李健導演
《千古流芳》 劉寶毅編劇,李健導演
·第二屆老舍文學獎(2002年)
優秀長篇小說獎
《無字》 張潔
《蒙面之城》 寧肯
優秀中篇小說獎
《神木》 劉慶邦
《一年級二年級》 曾哲
《初三初四看月亮》 衣向東
優秀戲劇劇本獎
《正紅旗下》 李龍雲
《宰相劉羅鍋》 陳健秋
中國文學獎——魯迅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是為鼓勵中國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魯迅文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附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1995-1996)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老屋小記》 史鐵生
《霧月牛欄》 遲子建
《趙一曼女士》 阿 成
《鎮長之死》 陳世旭
《哺乳期的女人》 畢飛宇
《心比身先老》 池 莉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父親是個兵》 鄧一光
《小的兒》 林 希
《挑擔茶葉上北京》 劉醒龍
《年前年後》 何 申
《天知地知》 劉 恆
《沒有語言的生活》 東 西
《黃金洞》 閻連科
《天缺一角》 李貫通
《雙魚星座》 徐小斌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錦州之戀》 邢軍紀 曹岩
《靈魂何歸》(亦名:《沒有家園的靈魂》) 楊黎光
《黃河大移民》 冷 夢
《黑 臉》 一 合
《慟問蒼冥》 金 輝
《沒有掌聲的征途》 江宛柳
《東方大審判》 郭曉嘩
《溫故戊戌年》 張建偉
《淮河的警告》 陳桂棣
《大國長劍》 徐 劍
《敦煌之戀》 王家達
《共和國告急》 何建明
《走出地球村》 李鳴聲
《開 埠》 程童一等
《毛澤東和蒙哥馬利》 董葆存
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生命是一片葉子》 李 瑛
《今天沒有空難》 匡 滿
《韓作榮自選集》 韓作榮
《在瞬間逗留》 沈 葦
《鳥落民間》 張新泉
《狂 雪》 王久辛
《尋覓光榮》 辛 茹
《拒絕末日》 李松濤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獲獎作品
《我的家在哪裡》 冰 心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
《牽牛花蔓》 嚴 秀
《半月隨筆二集》 雷 加
《郭風散文選集》 郭 風
《煙水江南綠》 艾 煊
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認識老舍》 樊 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論》 敏 澤
《自傳統至現代 --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變遷論》 陳 伯
《論魯迅與林語堂的幽默觀》 曾鎮南
《茅盾幾部重要作品的評價問題》 邵伯周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華茲華斯抒情詩選》 楊德豫 譯
《艾青詩百首》 燕漢生 譯
《浮士德》 綠 原 譯
《修道院紀事》 范維信 譯
《萊蒙托夫全集2·抒情詩Ⅱ》 顧蘊璞 譯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1997-2000)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鞋》 劉慶邦
《清水裡的刀子》 石舒清
《吹牛》 紅 柯
《廚房》 徐 坤
《清水洗塵》 遲子建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夢也何曾到謝橋》 葉廣芩
《被雨淋濕的河》 鬼 子
《永遠有多遠》 鐵 凝
《吹滿風的山谷》 衣向東
《年月日》 閻連科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流淚是金》 何建明
《遠東朝鮮戰爭》 王樹增
《西部的傾訴》 梅 潔
《中國863》 李鳴生
《生死一線》 楊黎光
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羞澀》 楊曉民
《曲有源白話詩選》 曲有源
《地球是一隻淚眼》 朱增泉
《西川的詩》 西 川
《純粹陽光》 曹宇翔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獲獎作品
《大雅村言》 李國文
《山居筆記》 余秋雨
《精神的歸宿》 朱鐵志
《昨夜西風凋碧樹》 徐光耀
《張抗抗散文》 張抗抗
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評價》 陳 涌
《1903:前夜的涌動》 程文超
《12個:1998年的孩子》 何向陽
《西部:偏遠省份的文學寫作》 韓子勇
《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 錢中文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濟慈詩選》 屠 岸 譯
《堂吉訶德》 董燕生 譯
《奧德賽》 王煥生 譯
《秧歌》 董 純 譯
《聖殿》 陶 潔 譯
中國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根據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而於1981年設立的,是中國文學界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至今已頒發到第五屆。
附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1971-1981)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東方》 魏巍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將軍吟》 莫應豐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芙蓉鎮》 古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1982-1984)
《黃河東流去》 李隼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沉重的翅膀》(1984年修訂本)張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2版
《鍾鼓樓》 劉心武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遙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1987、1988年版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都市風流》 孫力、余小惠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獲獎名單
《浴血羅霄》 肖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金甌缺》 徐興業 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1989-1994)
《白鹿原》(修定本) 陳忠實
《戰爭和人》(一、二、三、四) 王火
《白門柳》(一、二部) 劉斯奮
《騷動之秋》 劉玉民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1995-1998)
《塵埃落定》 阿來
《長恨歌》 王安憶
《抉擇》 張平
《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
中國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
莊重文文學獎是香港著名人士莊重文先生於1987年倡議出資,由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的一項青年文學獎。主要用來獎勵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年青作家和優秀的青年文學刊物。
附歷屆獲獎名單:
· 1988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刊物:《青年文學》、《青春》、《萌芽》
獲獎人員:北京大學作家班優秀學員
黃堯 孫桂貞 聶震寧 張石山 高洪波 傅星 賀曉彤 葉之蓁
聶鑫森 蕭建國 張奧列 陳秀庭 唐棟 高紅十 呂雷 袁和平
劉孟沐 喬良 秦文玉 簡嘉 李小雨 梅紹靜 張遼民
·1989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人員:南京大學作家班優秀學員
胡正言 李蘭妮 徐志耕 鄧海南 於國穎 陳詠華 錢國丹 蘇葉 白夢
趙踐 唐炳良 蔣曉勤 余小華 鄭春華 吳碧蓮 錢玉亮 夏堅勇
·1990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作品:《江西十年文學作品選》《湖南新時期十年優秀文藝作品選》
《小說界文庫·長篇小說系列》《河北新時期文學叢書》
《越秀叢書》《內蒙古當代文學叢書·蒙文部分》
獲獎人員:賈平凹 楊爭光 高建群 阿爾斯朗 托乎擔·阿尤甫 章德益
夏莫斯·庫馬爾 張馳 浩嶺 閻國強 查舜 李唯 劉國堯 井石
鮑義志 屠·格桑
·1992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人員:王安憶 王曉明 李小棠 王光明 閻欣寧 南帆 舒婷 余華
張廷竹 陳軍 葉兆言 蘇童 儲福金 苗長水 張煒 張海迪
·1993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人員:陳建功 史鐵生 劉恆 張曼菱 余小惠 孫力 趙玫 鐵凝
陳超 何申 張立勤 李銳 張平 呂新 阿泰 烏熱爾圖
蕭亦農 劉兆森 馬秋芬 於德才 趙洪峰 薛衛民 王述平 張抗抗
常新港 遲子健 畢淑敏 劉震雲 梁曉聲 斯妤 張志忠 黃傅會
·1994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人員:扎西達娃 馬麗華 扎西班典 王英琦 陳源斌 許輝 張宇 李佩甫
陳繼會 吉狄馬加 鄧賢 莫懷戚 張放 唐亞平 徐新建 潘年英
存文學 拉木·嘎吐薩 於堅
·1995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人員:郭小東 張欣 袁小敏 喬雪竹 傅太平 熊正良 程維 方方
池莉 劉醒龍 彭見明 蔡測海 何立衛 蔣子丹 曉劍 陳劍暉
潘大林 黃衛林 龐儉克 張波 何繼青
此外馮牧文學獎以鼓勵新人為主,每年評選一次,下設三個獎項:1.青年批評家獎;2.文學新人獎;3.軍旅文學創作獎。三個獎項把重點放在了中青年作家、評論家上,其中青年批評家授予年齡為40周歲以內;軍旅文學創作獎授予年齡為50 周歲以內;文學新人獎現尚未規定具體年齡。
㈢ 以周立波為代表的茶子花派,其創作風格是什麼除立波外請再舉兩位代表作家作品。
茶子花派」是中國當代最有實力的一個鄉土型、審美型與開放型相結合的文學流派。我們湖南不僅有著奇特的山川和豐富的資源,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閃耀的文明。源遠流長的湘楚文化,多采多姿的民俗風情,別具一格的民間文藝,交相輝映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域環境,以及與此相諧配的文化傳統意識漓淀、歷史沿革與變革創新。「……包含了歷史與人文精氣的瀟湘,無處不在孕育著新的詩情,無處不在激活著美的想像,無處不在響徹著音樂的韻律……在歷史與現實的血脈相貫之際,在時代與命運搏擊的火光之中,在思想與美感升華的交互里,這片土地,又怎能不以獨特的氣質、獨特的魅力,推出自己的作家,推出無愧於一個民族的史詩般的巨著呢?——正是吸取了三湘四水的靈氣,一個『茶子花派』的文學流派才得以形成,才得以燦爛,才讓舉世矚目。」
蔣靜的專著《茶子花流派研究》,將「茶派」的主幹作家劃分成三個階段。一、形成期主要有:未央、周健明、謝璞、孫健忠、劉勇、柯藍、葉蔚林、胡英、張步真、肖育軒、彭倫乎、胡光凡等;二、興盛期主要有:古華、莫應豐、韓少功、劉健安、陳蕪、譚談、彭見明、劉艦平、蔡測海等;三、發展期主要有:唐浩明、楊友今、向本貴、廖靜仁、譚元亨、聶鑫森、劉春來、葉夢等。周健明的三部長篇小說《湖邊》《柳林前傳》和《柳林後傳》,莫應豐的短篇小說《竹葉子》
㈣ 聶鑫森的個人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夫人黨》、《浪漫人生》、《霜天梅影》、《詩鬼畫神》;中短篇小說集《太平洋樂隊的最後一次演奏》、《愛的和弦與變奏》、《鏢頭楊三》(英文版)、《誘惑》、《都市江湖》、《生死一局》、《塑料人》、《鐵支子》、《吃官倉考》、《轎杠》、《老號手》、《萬筍樓》、《車在旅途》、《星下雙劍》、《煙波芥舟》、《話里畫外叢書—闌干拍遍》;詩歌集《地面與地底的開拓》、《他們脖子上掛著鑰匙》;散文隨筆集《旅遊最佳選擇》、《收藏世界的誘惑》、《優雅的存在》、《闌干拍遍》、《一個作家的讀畫筆記》、《觸摸古建築》;以及《紅樓夢性愛揭秘》、《陳姓》、《羅姓》等文化專著共25部。目前全力創作中、短篇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
㈤ 《小說選刊》2011年第一期讀後感
[《小說選刊》2011年第一期讀後感]由於春節前雜事較多,《小說選刊》第一期收到很長時間了,才剛剛讀完,《小說選刊》2011年第一期讀後感。總體感覺不錯,但也沒發現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現將各篇的讀後感受記下來,以期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1、賈平凹的《古爐》。上面剛說讀完了第一期,其實並不確切,也許《古爐》是大家手筆,一定是曲高和寡吧,這一篇沒能看完,雖然三番兩次告誡自己,這是陽春白春(雖然寫的是下里巴人),一定要抱著學習的態度仔細品賞才行,但還是沒有讀完。以後再讀吧。2、邵麗的《村北的王庭柱》。一幅鄉村風景畫。人物形象立體鮮明:既有點大智若愚,又有點阿Q精神,尤其風趣幽默的行為和談吐讓我的閱讀無法"庭柱"。3、徐則臣的《小城市》。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是大城市好?是小城市好?還是鄉村好?作品通過主人公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再到鄉村的經歷,把大城市、小城市和鄉村尤其是小城市的風景風俗、人情事故、人性特徵刻畫得細致到位,准確無誤,闡釋了適者生存的樸素真理。小說最後寫奶奶摔傷了,只有平地才適合她,"我"退掉了原本想孝順她的樓房,是神來之筆。4、聶鑫森的《生死之交》,讀後感《《小說選刊》2011年第一期讀後感》。讀此作就像欣賞一尊古青花瓷器,厚重、典雅、精緻、古樸。語言靈巧生動,結構匠心獨具,人物鮮活如生。用短篇小說的篇幅寫了兩個人幾十年的錯綜復雜的交往史,直覺枝蔓太少,豐滿度不足。5、王秀梅的《坦克》。非常贊同馬征《在虛構和現實之間飛翔》中對該作品的評析。我最大的感愛是這篇小說故事好讀,讓人慾罷不能。我向來認為,是否好讀是衡量小說好孬的首要標准。對本作印象最深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人物角色和心理的巨大轉變,深刻映射了當下紛繁浮躁的社會對人生、人性的巨大影響。6、吳軍的《十二條》。沒看完。7、里快的《神祉》。這是本期我最欣賞的作品。小說有著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意境像草原一樣深遠、遼闊。讀此作,眼前彷彿看到了一個精壯的蒙古漢子正在與一個現代化機器較力比拼,看到了一輛飛馳的汽車正輾軋過馬群、羊群而傲慢地飛奔,讓人感受到古老的草原文明正在現代文明的踐踏蠶食下快速消亡。只是作品通過對諾日瑪這一偉大女性的刻畫,也讓人看到了草原人心守神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可掩卷沉思:這種抗爭會有多大效果?會阻止汽車輾過馬群羊群嗎?8、季棟梁的《鄭元你好福氣》。題目引人,敘述從容,但故事不很新鮮。9、裘山山的《打平伙》。語言生動,有內涵。對年輕妻子"寶貝"的描寫有些表面化。10、鍾二毛的《我們的怕與愛》。情感細膩,敘述順暢,好讀。兩個女人,兩段故事,缺少情節交叉,缺少情感融合和聯系。()〔《小說選刊》2011年第一期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