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電影作家給妻子寫小說

電影作家給妻子寫小說

發布時間:2025-07-14 12:15:57

❶ 一部韓國電影男主是作家在鄉下寫小說愛上女主

大醬 된장(2010)
導演來:李曙君
編劇:張鎮自/李曙君
主演:李瑤媛/李東旭/柳承龍
類型:劇情/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0-10-21(韓國)
片長:105分鍾
又名:The Recipe

❷ 格雷厄姆·格林:《戀情的終結》

之前推過一本小說,叫做《獨居的一年》是美國作家約翰·歐文寫的,小說裡面有一本書反復被提及,那就是《格雷厄姆·格林傳》,裡面也經常說到這個格林這個作家,甚至小說女主人公的孩子名字也來源於格林。可見歐文對這個作家是真愛,於是打算找一找這個作家的書讀一讀。

喲嚯,不得了的呦。真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說起諾獎提名,絕大部分讀者腦中第一個想起的肯定是村上春樹。

但相比於陪跑7年的村上春樹,格林才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的最大輸家。

他一生被提名多達21次!是村上春樹提名次數的整整3倍!

而其一直不得獎的原因簡直讓人unbelievable,居然是因為: 他的書太能賣了!

1961年,也是格林距離諾獎最近的一年,但最後諾獎評委為了平衡獲獎的地區,將諾獎頒給了南斯拉夫的一位作家,自此以後,格林至1991年去世都沒有拿到諾獎。

對此,始終為格林憤憤不平的諾獎評委之一的拉斯·福塞爾則是痛心地指出: 「沒有把諾貝爾獎頒給格雷厄姆·格林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而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表示:「他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不過縱觀格林一生的創作,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錯失,對於格雷厄姆·格林本人來說,反而是一種成就。他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1976年,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大師獎。1981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1986年,由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英國功績勛章。直到格林去世,他一直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威廉·戈爾丁將他評為「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最卓越的記錄者」。

雖然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但是格林卻收獲了一大把的死忠粉。比如說上文提到的村上春樹的偶像約翰·歐文,讓女主角每天都讀格林傳不說,生個孩子還取名格林厄姆向大師致敬。

而傳說格林的「頭號粉絲」就是大名鼎鼎的馬爾克斯,光是馬爾克斯對格林的當眾表白,被記錄下來的就有三次。

一次是馬爾克斯拿了諾獎後,隔空表白:

「雖然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地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的書,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另一次是當著格林本人,馬爾克斯輕拍格林的肩膀,等他一回頭,開口便是:

「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第三次是在《番石榴飄香》一書中,馬爾克斯回憶從大學開始讀格林的作品:

「格林是我讀過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在探索熱帶的奧秘方面,他也是對我幫助最大的作家之一。」

馬爾克斯還在《番石榴飄香》里提到過這樣一段過往:一次與格林一起乘飛機時,他問格林,「你自己覺得為什麼不授予你諾貝爾文學獎?」而格林則迅速地回答: 「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的作家。」

馬爾克斯除了(超級難讀下去的)《百年孤獨》還有本小說叫做《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小說很好讀,想了解馬爾克斯的作品,但是對《百年孤獨》望而卻步的同學可以先讀一讀這一本。很好看,是說愛情的,下面說的格林的書也是說愛情的,下文會有兩者的比較。

格林的一生都在旅行,游盪在「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

他去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東等戰亂之地,甚至徒步穿越非洲。

二戰期間,在妹妹的引薦下,他加入了英國軍情六處擔任特工。

這些傳奇的冒險經歷,便成了他創作中最好的靈感來源。

比如《戀情的終結》,就來源於他的一次婚外戀;

而《命運的內核》,則來源於他做間諜時的親身經歷。

當格林把自己冒險中所見識到的人性、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救贖、內心的道德和精神斗爭一一記錄下來時,他的作品便成為了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

二戰期間,英國作家莫里斯愛上了公務員亨利的妻子薩拉。此後的種種交集中,愛、恨、猜疑、嫉妒、信仰……各種強烈的情感,都變本加厲地折磨著這幾個人。而此段戀情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莫里斯自己的預言,最後也不過成了一段「有開始也有結束的風流韻事」。

《戀情的終結》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三角戀情。然而它卻是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傳性的小說。從小說中的二戰背景,莫里斯的作家職業,以及女主人公莎拉有夫之婦的身份來看,其真實程度甚至可以與現實中的格林所經歷的一段婚外戀一一對應。所以,拋開文學性本身不談,這本書在眾多喜歡格林的讀者眼中,也是能更多了解他必不可少的途徑。

偉大的愛情小說有很多。一種比如中國的《紅樓夢》(不過紅樓夢可不是單單說愛情的呀),《西廂記》、《牡丹亭》,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說到這里,插一句話。最近在讀一本書很有意思,是大英博物館的館長尼爾·麥克格雷格編寫的,選了英國博物館收藏的20件文物,以文物為切入點,還原莎士比亞時期的生活,名字叫做《莎士比亞的動盪世界》,河南大學出版社的,還不錯。)

上面列舉的一些書,屬於宏大敘事的作品,都是一些經典名著,可能有很多人覺得距離很遙遠,不願意讀。還比如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啊,甚至各種言情小說啊,比如辛夷塢的啊,桐華的呀,花千骨,三生三世種種,甚至還有最近熱播的小美好。都是說愛情的。還有就是今天要寫的《戀情的終結》。

上面說了,《戀情的終結》是格林最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甚至有資料表明這是格林從自己與一位富有的美國農場主的妻子,凱瑟琳·沃爾斯頓的戀情中獲得靈感而創作而成的,小說也是獻給她的。具體來說,就是講述了一個作家和他的情人的戀情如何開始,又是如何終結的。

書中的背景是二戰中的倫敦,在女主人公薩拉的丈夫亨利舉辦的一次聚會中,薩拉第一次遇到了男主人公莫里斯,很快兩人就相愛了。坦白來說,雖然說這是愛情,其實不過是「偷情」,不安全感始終困擾其中。這就為作者營造很多愛情情緒創造了條件,關於愛,關於恨,關於嫉妒,關於想念,關於痛苦,關於猜疑,關於信仰。一切都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現,如果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窮盡了愛情中所有的可能性,那麼《戀情的終結》則是窮盡了愛情中所有狂熱的情感。

雖然說自己沒有讀過幾本書,但是大大小小薄薄厚厚的言情小說還是讀了幾十本了。有關愛情中的情緒,真的沒有比《戀情的終結》寫得更好的一本書了。

當然,經典的愛情都是需要情節來推動的。小說以薩拉和莫里斯的再次相遇為開頭,薩拉的丈夫懷疑薩拉出軌,於是向朋友莫里斯傾訴。莫里斯以老情人的身份對不知道是誰的薩拉的新情人嫉妒,找了私人偵探公司對薩拉進行調查。然後用插敘的手法,描述了莫里斯和薩拉之前相愛時期的生活。後來得知了一個秘密,兩個人始終都沒有放下過這段感情。之後還有種種情節,在這里我不作多說明。

因為這本書真的很值得看,劇透太多就沒有意思了。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薩拉死後,莫里斯應邀搬進亨利和薩拉的家,聽起來有點諷刺對不對。但是就是這樣,至於原因,我想是莫里斯太愛,還有太想念薩拉了。所以願意住進她身前的家裡,甚至和她的丈夫一起生活,不過是這一切都和你有關。我用盡力氣,搜尋和你一切相關的東西,住你住過的房子,在你每天吃早飯的桌子上喝咖啡,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想念你。愛到最後,是包容一切的陪伴,或者僅僅是只想與她再有關聯的卑微存在。

還有一個片段是,莫里斯在薩拉的房間里發現一排書櫃,上面擺放著各種薩拉保存下來的她小時候的書。然後莫里斯就抱著一本有薩拉小時候在上面塗寫筆記的書躺在地板上,想薩拉。想薩拉小時候是什麼模樣,是怎麼長大的。

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裡面的一個片段,就是安妮凱瑟薇演的那個《一天》,女主出車禍死了,然後男主躺在他們的床上,抱著女主的睡衣默默流眼淚。具體截圖我找不到了,但是是這部電影。

這段真的是特別觸動我,我又想到我最喜歡的詩人蘇東坡江城子中的那句「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當代美國著名小說家上文提到的約翰·歐文評價這本書時稱:「極其寒冷刺骨的反愛情小說,可憐的莫里斯!可憐的莎拉!可憐的亨利!」而與格林同時期的英國作家伊夫林·沃則評價這部小說道: 「異常的感動和美麗,極好地描寫了他對情人丈夫的關系,從憐憫,到恨、嫉妒、蔑視的轉變。」

兩個時期的作家,對於格林這本完成於20世紀50年代的《戀情的終結》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而對於格林本人來說,這部小說或更像是他送給現實生活中的情人凱瑟琳·沃爾斯頓和自己的一份紀念。

這位信奉天主教的作家,一生沒有離婚,也一生沒有再婚,然而在諾曼·謝里為其編寫整理的三卷本傳記中,我們卻可以常常讀到一個女人的名字——凱瑟琳·沃爾斯頓。據說,格林曾一度對他們二人的關系十分苦惱,雖然偶爾見面,但凱瑟琳一直閃避格林的請求,不願離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去和格林生活。幾度失望之後,格林燒毀了她所有的信件,但他保留了自己寫給凱瑟琳的信件。甚至,為了逃避凱瑟琳帶給自己的情傷,格林還曾開啟過另一段戀情,向凱瑟琳報復、示威……

當然,這些都不過是作為作家的格林人生經歷中的一段插曲,但他從中獲取的成長與對愛情的理解,卻以文學的形式呈現出來,變成了可以與後世交流的介面。

「唯一能真正持續的愛是能接受一切的,能接受一切失望,一切失敗,一切背叛。甚至能接受這樣一種悲哀的事實,最終,最深的慾望只是簡單的相伴。」

這是格林在書中給愛的定義,而它也擊中了不少讀者的痛點。

「你對我的好,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東西。我們失去了聯系。我們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尋找的也許是同一眼泉水,但卻相互看不見,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我之所這么說,是因為要是我們在一起的話,沙漠就不再會是沙漠了。」

以及這段話的原文:

I rang off. At first I was happy, and then I was miserable again. I didn't know where he was. We were not in touch. In the same desert, seeking the same water-holes perhaps, but out of sight, always alone. For it wouldn't be a desert if we were together. I said to God, 'So that's it. I begin to believe in you, and if I believe in you I shall hate you. I have free will to break my promise, haven't I, but I haven't the power to gain anything from breaking it. You let me telephone, but then you close the door in my face. You let me sin, but you take away the fruits of my sin. You let me try to escape with D., but you don't allow me to enjoy it. You make me drive love out, and then you say there's no lust for you either.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now, God? Where do I go from here?

這樣的金句,書中還有很多很多。此書入選2015年《衛報》歷史百大英語小說;2015年BBC歷史百大英國小說;2014年英國《每日電訊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威廉·福克納將之評為:「我這個時代里最真實也是最感人的長篇小說之一,在任何語言里都是如此。」

好啦,不說啦。快去看!

祝大家好。

❸ 美夢成真的幕後花絮

「很難想像真的有人堅信真愛能使心靈相通,而且不會隨軀體的死亡而消逝,這種美好的信念令人聞之動容。除此之外,《美夢成真》觸及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和禁忌,教觀眾看完後不得不思考死後將面臨怎樣的世界。」本片執行製作史考特克魯夫有感而發做了以上的表示。
《美夢成真》拍攝過程要追溯到1978年,那年本片製作人史帝芬席蒙 (當時名為史蒂芬杜依奇Stephen Deutsch)收到一份禮物,一份近二十年後他才有能力拆封的禮物。 史帝芬席蒙當時正在籌拍《似曾相識》(時光倒流七十年),該片原著作者理察馬特森把尚未完稿的小說《美夢成真》交給史帝芬席蒙過目。這本書是理察馬特森為他老婆而寫的。看過初稿之後,史帝芬席蒙毫不遲疑立刻買下此書的 電影版權。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美夢成真》的拍攝計劃卻一再遭到擱置。
一直到1994年,史帝芬席蒙在一個玄學的研討會中,遇見了身兼作家及電影製片的柏奈特拜恩,兩人相談甚歡,發現彼此都對死後的另一個世界深感興趣,希望能開拍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二年後史帝芬席蒙和柏奈特拜恩 合組Metafilmics製作公司,以拍攝玄虛題材的電影為其宗旨。
《美夢成真》著墨最多的還是克里斯和安妮之間堅定不移的夫妻之情。羅賓·威廉姆斯表示:「安妮曾經瀕臨崩潰,但他對克理斯的愛不曾稍減,也是這份愛,使他們兩人得到救贖。視覺效果是一回事,但《美夢成真》最不凡的部份是在於電影中彰顯人性中的無私和愛,在子女、天堂使者、地獄使者身上也可以見到這種特質。這部電影會 讓觀眾忍不住說:『沒錯,我就是這么幸福。』或『唉﹗我怎麼沒這個福份呢﹖』這正是這部電影成功之處。」
「萬一,」羅賓·威廉姆斯以慣有的逗趣口吻說:「觀眾沒有這種反應,至少《美夢成真》算得上是很棒的「旅遊」電影,廣告效果十足。想參加「靈界之旅」的人,請打這支電話。」 最先登場的是一場從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於委內瑞拉的天使瀑布,一躍而下的特技。特技演員傑克蘭布德(Jake Lombard)從高達3212呎高(約81.6公尺)的懸崖上縱身下躍,十八秒後拉開隱形降落傘,再經四秒落地。 這場戲共拍了二十二次才大功告成。
觀眾在看到這幕時,就可以了解克里斯在死後,能夠從心所欲、完成任何他想做的事。他能飛翔。這就是特技和 視效共同打造而成的神奇世界。而這還只是《美夢成真》運用特技呈現故事的其中一個例子而已。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效畫面要歸功於,POP Films 和Digital Domain每一位參與其間的視效魔法師和藝術大師。 他們通力合作將毛片一次又一次地加工處理,使克里斯死後的世界呈現出現實與虛幻並陳的效果。
將平面的繪畫(2-D)轉化為立體的影像(3-D)的工作,從1996年10月展開。視效工作小組是由金像獎得主喬依海內特(及尼克布魯克斯領軍。他們第一個步驟就是使用最新的激光雷達(Lidar)技術,將冰河國家公園的 地形及地表形態製作成圖。這種創新的激光雷達乃是根據光學(light)和雷達(radar)技術沿生發展而來。 激光雷達技術的出現使得工作人員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繪出上百畝土地的圖表,並加以攝影。這種運用雷達 偵測的尖端科技可以提供視效設計的工作人員足夠的資料,作為重現攝影機移動和鏡頭變化的參考。據此他們可以在布滿橘色球體的毛片畫面上,更進一步製作出3D的效果。這些拍片現場散滿一地的橘球是用來作為激光雷達掃描的基準點(point of reference)。
暫且不論視效,製作人柏奈特拜恩也希望觀眾在看完《美夢成真》,步出電影院時,會覺得感動。「哪怕他們只是就此和家人更親蜜一些,和孩子擁抱時更靠近一點,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成就了最美好的事。 《美夢成真》於一九九七年六月底在蒙大拿的冰河國家公園開鏡,75天之後,在舊金山海灣殺青。監制亞倫.布朗奇斯特提到:「我們的首要之計是如何布置出壯闊的外景。雖然電影中有些畫面是用計算機做出來的特效,不過大部分畫面中都是實景。」負責園藝的工作人員必須將大量花草運進國家公園里,甚至覆滿整個灣區。
內景則搭建在舊金山的金銀島,該片道具組在當地廣闊的飛機停機棚中建構巨型布景,壯觀的程度比洛杉磯大多數劇院的舞台還更勝一籌。其中有一個大池蓄滿30萬加侖的水(約合1136立方公尺),四周是各個不同場次的布景。監制亞倫.布朗奇斯特就提到,場景設計的工作人員以歌劇舞台的方式搭建布景:「就像舞台劇每一幕都要換景, 我們也是每拍完一場戲之後,就把布景拆掉,再搭一個新的。唯一不必變換的就只有做為舞台中心的大水池而已。」
場景設計尤吉尼歐薩尼提及其它美術設計人員充分了解導演文生華德心目中「彩繪天堂」的模樣。咽氣之後,克里斯在彩筆輕刷出的花床上悠悠醒來,花瓣正兀自在風中搖曳。尤吉尼歐薩尼提說明:「第二幕主要就是在 這個景中進行,這幅畫面是對「另一個世界」很普遍的印象,不過,透過繪畫的觸感加以呈現,更可以傳達心靈 主觀的感受。我們以這一幕為藍本,再加以發揮、添加更多創意,延伸出其它的場景。」
這群藝術工作者獨到的創作概念,被文森特·沃德形容為「在蒙著十九世紀面紗的油畫上,再覆以一片沾染顏料的透明玻璃。這種影像處理結合未乾油畫的黏濕觸感,及動態的影像攝影,使得成品既符合我的預期,又看得出他們自己的詮釋。」由於這種影像呈現方式前所未見,因此工作人員共耗時兩年,才將計算機特效和傳統繪畫如此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
漢納克又更進一步說明:「任何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例如達芬奇(Da Vinci),要是聽到我們以穿過一幅幅畫的方式來表現靈界旅程的話,一定會嗤之以鼻的。但是我們賦予景物主觀的意涵,因此觀眾大可以 有他們自己的遐想空間。」 ·片中閃回畫面中的航空母艦是根據梅爾島海軍造船廠中的航空母艦繪制而成。
·導演文森特·沃德的母親曾出現在天堂圖書館的場景中。
·影片拍攝中使用了少量的Fuji Velvia電影膠片,這種膠片善於在靜態攝影中取景,以極高的色彩飽和度見長,但它很少在電影拍攝中應用,只有在特效中經常使用。
·克里斯的墓地位於加州奧克蘭的山景公墓,在拍攝地點附近,確實立有安娜·尼爾森及其丈夫的墓碑。
·影片片名源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影片配樂最初由埃尼奧·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創作,但在試映會上反響欠佳,於是莫里康的音樂被全部撤換下來。 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逃不脫死亡的終結,但他們不知道那恐怖的時刻何時會到來,也不知道在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麼。死後的世界一直是讓理論家、科學家、宗教領袖和不可知論者困惑的話題。迄今為止,關於死後有過三種體驗,分別是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脫體體驗(Out of Body Experience)和死後重生(Life After Death)。
1998年,芝加哥大學的國民意見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1%的美國人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成為25年來的新高。後來又有電視節目稱,有三分之二的無神論者承認相信死後世界。另據報導,有150萬美國人曾經徘徊在生死邊緣。
在《美夢成真》里,對死後世界的描寫並非基於宗教信仰,而是源於靈魂。影片提出了疑問:除了我們知道的世界之外還有別樣的世界嗎?擁有了永恆的愛能否永遠幸福?
「很難想像真的有人堅信真愛能使心靈相通,而且不會隨軀體的死亡而消逝,這種美好的靈魂伴侶令人聞之動容。除此之外,《美夢成真》觸及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和禁忌,令觀眾不得不思考死後將面臨怎樣的世界,」本片執行製片斯科特·克魯夫(Scott Kroopf)如是說。
將《美夢成真》搬上大銀幕的想法始於1978年,當時製片人斯蒂芬·西蒙(Stephen Simon)正在著手《時光倒流七十年》的前期籌備工作,該片同樣改編自理查德·麥瑟森(Richard Matheson)的小說。麥瑟森交給西蒙一份新書的版樣,那就是《美夢成真》,麥瑟森寫給妻子的小說。西蒙立即買下了小說的改編權。在隨後的16年中,西蒙一直希望將小說拍成電影,直到1994年,他在有關超自然科學的會議上邂逅了編劇兼製片人巴尼特·貝恩(Barnet Bain),兩人發現彼此都對人死之後的故事很感興趣。兩年後,兩人成立了Metafilmics製片公司,致力於超自然題材電影的拍攝。他們找來曾憑《雨人》榮獲奧斯卡獎的著名編劇羅納德·巴斯(Ronald Bass)將麥瑟森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而導演的人選則鎖定了文森特·沃德。
之所以看中了文森特·沃德,是因為他於1993年執導的《愛在我心深處》給西蒙和貝恩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在沃德看來,拍攝這部《美夢成真》可謂苦樂參半,因為他雖然很喜歡這個本子,但也深知難度的所在。「我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故事的75%都發生在死後世界,」沃德說,「而這個死後世界無跡可尋,只知道是被雲霧籠罩著。在過去的2000年間,藝術家們一直在努力嘗試設想地獄和天堂的景象,我想如果吸取一些以往的傳統放到影片中,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在小說里,安妮在餐飲公司工作,我想,如果將她變成一個畫家和十九世紀藝術品修復師,情節就更加順理成章,於是克里斯死後進入天堂之後,他會相信自己真的就在安妮的畫作里,那是安妮送給他的禮物。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繪畫作品來傳達天堂和地獄,這是非常主觀的版本。」這些虛幻場景的呈現歸功於特效技術的發展,貝恩曾承認,在早年間,這個故事根本無法被搬上大銀幕。
在確定文森特·沃德擔綱本片導演後,找到合適的演員成為隨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主創人員看來,羅賓·威廉斯是扮演克里斯的唯一人選。威廉斯說:「當我第一次看劇本時,我就知道克里斯這個角色是屬於我的,因為我的妻子就是位藝術家,這個故事會讓我們聯繫到自己。」導演沃德說:「從每件事中,你都會發現羅賓的博愛。有一群臨時演員參加了影片的拍攝,在拍攝期間難免枯燥乏味,於是在場景的間歇中,你會發現羅賓在300人面前講起了笑話,他希望用自己的風趣來給大家解悶。」
小庫珀·馬丁在片中扮演了守護天使阿爾伯特,除了與威廉斯的合作機會之外,馬丁還認為這個角色是前所未有的。他說:「作為一名天堂向導,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傳授我的經驗和知識,我在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思想是真實的,身體是虛幻的』,我必須將這個概念灌輸給克里斯,讓他放鬆,開始適應這個新世界。」
在物色扮演安妮的女演員時,沃德稱之所以看中了安娜貝拉·莎拉是因為她和威廉斯有種默契,會讓觀眾相信這對靈魂伴侶的獨特品質。
影片的主要拍攝於1997年6月末在蒙大拿的冰河國家公園拉開序幕,75天之後在舊金山灣區畫上完滿的句號。製片人艾倫·C·布朗奇斯特(Alan C. Blomquist)說:「我們的首要之計是如何布置出壯美的外景。雖然有些畫面是用電腦特效合成的,但大部分畫面都是實景拍攝。」負責園藝的工作人員必須移植大量花草,甚至覆滿了整個灣區。
影片的內景是在舊金山金銀島上的飛機庫中搭建而成,整個佔地面積超過了洛衫磯的絕大多數攝影棚,其中注入了30萬噸水,布景為多層結構,就像歌劇舞台一樣。為了營造出整體的畫面感,導演沃德從莫奈、梵高和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帕·達維德·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中獲取了靈感,他說:「德國浪漫主義風格很迷人,他們篤信大自然的力量超越了一切,你會在這些畫家的畫作中發現,天堂的感覺並不柔順,那裡狂風肆虐,樹木扭曲,山石嶙峋,被薄霧所籠罩,在驚人美妙景緻的背後,還顯現出濃重的孤獨。和別人相比,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中更多的傳達出這種信息。」影片將油畫的質感同動態影像結合到一起,把電腦程序同繪畫作品融為一體,這種完美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
本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這一切都歸功於特效總監喬爾·海內克(Joel Hynek)和尼古拉斯·布魯克斯(Nicholas Brooks)率領的特效團隊的精心打造。將平面繪畫轉化為立體影像的工作開始於1996年10月,在繪製冰河國家公園的圖景過程中使用了革命性的新技術「Lidar」。Lidar是一種先進的主動感測系統,該系統本身發射受控制的激光以照射地面和地面上的目標,不依賴太陽光照,可以全天候的獲得地面三維數據。它直接獲取地面三維數據,比傳統測量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密集、高效率和成本低的優點。運用這種技術,冰河國家公園幾百英畝的全息圖像便被一次性掃描收錄了下來。
布魯克斯說:「毫無疑問,現存的視覺特效和電腦圖形技術根本無法將劇本中描述的場景呈現到大銀幕上,從早期同文森特的商談開始,我們就很清楚需要創造的影像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必須從弗里德里希和莫奈的繪畫作品中學習各種畫面技巧,從而將油畫同真實的物體和景物自然緊密的銜接到一起。」
片中克里斯從瀑布上躍下的場景是在世界最高瀑布、委內瑞拉的天使瀑布拍攝完成,特技人傑克·朗伯德(Jake Lombard)從3212英尺高的崖頂縱身跳下,整個墜落過程時長22秒,18秒時朗伯德會打開隱形降落傘,這個鏡頭共拍了22次。
在後來發行的DVD版中導演把一些被減掉的片段放到了DVD影碟中,這其中就有一段被刪除的另一個結局,這個結局與電影公映時的結局完全不一樣。在此片段中老人告訴安妮要仔細看清眼前的人,安妮才發現那二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最後艾伯特告訴她和克里斯,安妮下一世將會降生在斯里蘭卡,而克理斯將出生在美國。兩人下一世將再續前緣,但安妮的下一世會得不治之症,在20多歲的時候便會離開人世,而克理斯的下一世卻很能活過80歲,帶著對她的愛一個人孤獨的渡過餘生。片段最後兩個不同地方、兩個不同的母親幾乎是在同時分別生下了一個男嬰與一個女嬰,他們的命運在降生到世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這個結局其實比較接近現實,但當初為了照顧觀眾的感受讓大家歡喜的大團圓結局能出現,導演文森特·沃德就將這個結局整個減掉了(「飛越來生緣」這個譯名應該是根據這個片段來翻譯的)。

❹ 求一部韓國電影,一個男的是寫書的,一個女的本來是在家是個好老婆但後來被一

樓主你好

你找的電影叫《戀之罪》

市日本的電影 不是韓國

話說樓主你是不是提了兩個同樣的問題啊

http://ke..com/view/5164276.htm?fr=aladdin

❺ 求一部電影男主角是作家幻想妻子不忠,並把妻子寫進小說的

約翰尼德普演過一部類似你說的情節的電影,叫《神秘窗》

閱讀全文

與電影作家給妻子寫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地道戰在線閱讀 瀏覽:920
最好看的重生天後小說 瀏覽:441
將軍寵女主的免費全文小說 瀏覽:193
男主角叫風清揚的小說 瀏覽:109
女主人公叫於暖暖的小說 瀏覽:486
免費生活小說排行榜 瀏覽:702
陳陽小說免費全文閱讀 瀏覽:156
電影作家給妻子寫小說 瀏覽:161
鄰居人妻和我做愛免費小說 瀏覽:779
男主追重生復仇女主的小說 瀏覽:82
情深不過相思語小說全文 瀏覽:601
泰劇紅繩小說txt 瀏覽:373
類似超強掌門系統的小說 瀏覽:620
地下城邂逅神大人同人小說 瀏覽:454
網路小說app排行榜 瀏覽:719
玄幻小說男主角叫朱什麼名字 瀏覽:771
女主姓紅的古言小說 瀏覽:718
魏七類似的小說推薦 瀏覽:66
江湖武俠網路小說 瀏覽:978
華麗回歸小說免費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