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庸作品角色四個字金字開頭
應該是 金毛獅王-謝遜 吧。謝遜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
還有可能是 金輪法王(在新修版中改叫"金輪國師「),此人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的人物。
❷ 金庸小說名字連成的十四個字。分別指的是哪些書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指的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2)金庸小說人物文字擴展閱讀
自還珠樓主以下,武俠小說界名家輩出,惟金庸名頭最盛、享譽最長。「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聯中的14個字,正是他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劍》。
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洋洋大作。80年代初,金庸的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內地。時至今日,即便你始終不曾看過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兩岸三地不斷被改編成的影視劇,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長的一個標志。
金庸一生經歷極其豐富,獲頒榮銜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是一代傑出報人、是學者、是華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見證了上世紀中國無數重大歷史事件。1972年,金庸封筆;1989年,《明報》創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長職務;
90年代,金庸將《明報》集團賣給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此書成功之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洋洋大作。
❸ 金庸小說中男女主角談情的文字
這個太多了吧來,我可以給你自推薦一本書叫孔慶東品讀金庸俠語,那本書里把不同類型的段落都集中在了一起,有的寫感情有的寫歷史有的寫政治有的寫環境有的寫兵器有的寫拳腳有的寫奇功,很詳細,你可以買這個書看,就不用這么麻煩的找了,其實那本書找的並不是很全,但是那上面找的肯定比我們全!
❹ 金庸小說三個字的人物帶竹的
天龍八部 虛竹 阮星竹 竹劍
❺ 發揚柔道終待後生(金庸小說人物,2字)
發揚柔道終待後生(金庸小說人物,2字)
我猜:楊過。
釋謎:發揚柔道分別取揚-扌、木、辶,終待後生扣寸,組合為楊過。
拓展資料:
楊過,名過,字改之,是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的主人公,前作《射鵰英雄傳》中楊康與穆念慈之子,西毒歐陽鋒的義子。名字為郭靖、黃蓉所取。楊過喜歡嵇康詩詞,曾與公孫止比試中化詩句於劍法中。在小龍女的熏陶下略懂音律。
所學武功博雜,涉獵古墓派武功、獨孤求敗的劍法、蛤蟆功、打狗棒法、彈指神通、玉簫劍法及一些九陰真經,最終合成創作為黯然銷魂掌。
他是金庸筆下的「情俠」「道俠」,其人孤傲狂放,聰明機智,感情豐富,至情至性,滿腔熱血激憤,又號「西狂」,感情沖動做的事連他自己也難控制。他身邊有許多紅顏知己鍾情於他,而他卻一心只愛師傅小龍女,後結為夫婦;他和郭家恩怨難分,數度因誤會關系緊張,卻始終挺身而出相助他們,解除嫌隙,化氣為和;命運多舛,與小龍女分隔十六年裡,隨伴亦師亦友的神鵰行俠仗義,懲惡揚善。江湖人稱「神鵰大俠」。與小龍女重逢後攜手保衛襄陽城,楊過一展其曠世武學的威力,打敗金輪法王,飛石擊殺蒙古大汗,保大宋十三年和平。成為名揚天下的「神鵰俠侶」。最後一次華山論劍後,與妻子小龍女絕跡江湖。
❻ 求一篇金庸小說對一個人物的欣賞,要求普普通通的概過描述一千字這樣
張無忌個性比較復雜,也比較軟弱,一生總是受他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他一生輕信而隨和,只因他從小生長在遠離人生的北極冰火島,身邊只有父母,義父三位對他之人,這些人的話,他總是十分相信的,如此,他對於人世間其他人的相信就未免成了輕信,對他人的「遵從」,則成了沒主意的拖泥帶水了。在愛情上,他就始終猶豫不決,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與小昭這四為位姑娘,似乎對趙敏用情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究竟如何卻難預料,他的個性已是這樣,一切發展全得憑性格而定,連作者也無法干預了。他原先難下抉擇,依他心願,是要同娶四美,只是後來,連遭變故,才使他認定了趙敏這位異族的紅顏知己,其餘三人結局實是可悲可嘆,趙敏身為兵馬大元帥之子,統帥江湖,卻對「反賊」一見傾心,最終糞土諸侯,浪跡江河。
這也是金庸筆下第一對異族之間的愛情,它超出了民族仇恨,此安排表現了作者的非凡氣概。金庸前期作品中漢人為天下的思想太濃,於此,民族平等觀念崛起,他觀念轉變也由此開始。
張無忌其父是武當弟子,母親為「魔教」中人,再加上義父謝遜,「邪氣」占的比重稍重,而他又當了江湖中人人痛恨的魔教教主,又於蒙古君主-民族之敵相知,而圍在身邊的四人又各有各的「歇氣」:趙敏自不必說;殷離魔教,師從紫衫龍王,練邪門武功:周芷若雖出身名門,但依從師父,速成九陰真經,加之為血洗新婚之恥,弄得也帶了三分邪氣;小昭雖最為純潔善良,然而身份最為詭秘,竟是波斯明教之女,張無忌既不似郭靖得剛正守禮,剛毅果斷,大氣磅礴;也不似楊過的至性至情,慷慨激昂,沖動滅裂,他為人處世一點也不邪,所以他大業未成,便頹然舊隱,他雖「邪氣」倒並未漲多少,俠氣卻真的消退不少。
張無忌註定失敗。因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不能做政治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教主,勉強做了,結果就是必定失敗。中國3000年的政治史,早就有了定論,中國成功的領袖,一是「忍」,克已之忍,客人之忍還有對敵人之殘忍;二是決斷英明;三是有極強的權力欲,可他連半個條件也沒有。張無忌不如周芷若、趙敏,更不如部下朱元璋、陳友諒,簡直是望塵莫及;當然可說是他「不想干」,可他又「干」了,這本身就是一件苦澀之事,等待他的不僅是失敗,更有隨之而來的茫然,以至最後選擇歸隱,屈己從人。
中無忌一生輕信,但他重入中原的所作所為,無不是英雄本色,少年時,受人之託奉送楊不悔萬里奔波尋找其父楊逍,力經風霜,生死之難,終於實現諾言,可見其英雄氣概、本色、本性。至於以後率領百萬之眾,成為中原無林領袖,其英雄形象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金庸關注人性重於俠義之神性,關注個性重於俠義之共性,關注內向性重於外向性,從而使其思想境界及藝術修養轉為更深層次。筆下人物也不是簡單的觀念演繹;正邪善惡並非壁壘分明,而是錯綜復雜,矛盾重重存在於人生經歷、人世、人性之中。金庸小說的精髓正如老子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❼ 急需!金庸筆下所有人物姓名
《飛狐外傳》人物(共有112人)
馬行空 馬春花 徐錚 商寶震 何思豪 閻基 田歸農 苗人鳳
南仁通 補鍋匠 腳夫 車夫 蔣調侯 店伴 鍾兆文 鍾兆英
鍾兆能 南蘭 苗若蘭 商老太 平四 胡斐 張總管 王劍英
王劍傑 陳禹 古若般 殷仲翔 福康安 趙半山 孫剛峰 呂小妹
鍾四嫂 鍾小二 鍾阿四 胖商人 瘦商人 鳳南天 鳳七 俞朝奉
蛇皮張 鄺寶官 鳳一鳴 大漢 孫伏虎 尉遲連 楊賓 中年武師
同桌後生 袁紫衣 劉鶴真 崔百勝 曹猛 藍秦 易吉 王仲萍
張飛雄 程靈素 慕容景岳 姜鐵山 薛鵲 王鐵匠 姜小鐵 田青文
張管家 聶鉞 上官 褚轟 汪鐵鶚 周鐵鶴 曾鐵鷗 秦耐之
姬曉峰 張九 任通武 相國夫人 蔡威 湯沛 無青子 海蘭弼
大智禪師 黃希節 歐陽公政 西靈道人 文醉翁 周隆 郭玉堂 齊伯濤
陳高波 安提督 宗雄 桑飛虹 倪不大 倪不小 常赫志 常伯志
上官鐵生 哈赤大師 心硯 石雙英 劉之餘 童懷道 李廷豹 石萬嗔
木文察 陳家洛 無塵道長 德布 李沅芷 余魚同 司徒雷 謝不當
《雪山飛狐》人物(共有25人)
於管家 田青文 左書僮 右書僮 平阿四 阮士忠 劉元鶴 杜希孟
周雲陽 鄭三娘 寶樹 苗若蘭 苗人鳳 范幫主 殷吉 胡一刀
胡夫人 胡斐 陶子安 陶百歲 曹雲奇 琴兒 熊元獻 靜智大師
賽總管
《連誠訣》人物(共有37人)
卜垣 丁典 萬震山 馬大鳴 萬圭 水福 水岱 水笙
孫均 馮坦 平工頭 劉乘風 血刀老祖 言達平 汪嘯風 張姓老者
吳坎 沈城 花鐵干 陸天抒 狄雲 寶象和尚 周圻 空心菜
魚販頭子 桃紅 耿天霜 高管家 教書先生 鐵匠 凌退思 凌霜華
菊友 梅念笙 戚芳 戚長發 魯坤
《天龍八部》人物(共有169人)
刀白鳳 丁春秋 馬夫人 馬五德 小翠 於光豪 巴天石 不平道人
鄧百川 風波惡 甘寶寶 公冶乾 木婉清 少林老僧 太皇太後 天狼子
天山童姥 王語嫣 烏老大 無崖子 雲島主 雲中鶴 止清 白世鏡
包不同 本參 本觀 本相 本因 出塵子 馮阿三 古篤誠
過彥之 蘭劍 平婆婆 石清露 石嫂 司空玄 司馬林 玄慈
玄寂 玄苦 玄難 玄生 玄痛 葉二娘 左子穆 華赫艮
李春來 李傀儡 李秋水 劉竹庄 朴者和尚 祁六三 喬峰 全冠清
阮星竹 西夏宮女 許卓誠 朱丹臣 竹劍 阿碧 阿洪 阿勝
阿朱 阿紫 波羅星 陳孤雁 何望海 鳩摩智 來福兒 孟師叔
努兒海 宋長老 蘇星河 蘇轍 完顏阿古打 吳長風 吳光勝 吳領軍
辛雙清 嚴媽媽 余婆婆 岳老三 張全祥 單伯山 單季山 單叔山
單小山 單正 段延慶 段譽 段正淳 段正明 范禹 范百齡
范驊 苟讀 和裡布 耶律洪基 耶律莫哥 耶律涅魯古 耶律重元 易大彪
郁游標 卓不凡 宗贊王子 哈大霸 姜師叔 枯榮長老 夢姑 神山上人
神音 獅鼻子 室里 項長老 姚伯當 幽草 趙錢孫 趙洵
哲羅星 鍾靈 鍾萬仇 高升泰 龔光傑 賈老者 康廣陵 秦紅棉
容子矩 桑土公 唐光雄 奚長老 徐長老 諸保昆 崔百泉 崔綠華
符敏儀 黃眉和尚 菊劍 聾啞婆婆 梅劍 蕭遠山 虛竹 游驥
游駒 游坦之 程青霜 傅思歸 葛光佩 緣根 智光大師 鮑千靈
褚萬里 瑞婆婆 端木元 赫連鐵樹 黎夫人 慕容博 慕容復 譚公
譚婆 譚青 摘星子 慧方 慧觀 慧凈 慧真 穆貴妃
薛慕華
《射鵰英雄傳》人物(共有97人)
一燈大師 馬青雄 馬鈺 小沙彌 木華黎 丘處機 沈青剛 書記
書生 天竺僧人 王處一 王罕 尹志平 包惜弱 馮衡 術赤
孫不二 札木合 華箏 李萍 劉玄處 劉瑛姑 呂文德 農夫
喬寨主 曲三 曲傻姑 全金發 湯祖德 朱聰 陳玄風 赤老溫
靈智上人 陸乘風 陸冠英 沙通天 完顏洪烈 完顏洪熙 吳青烈 楊康
楊鐵心 余兆興 張阿生 張十五 忽都虎 歐陽峰 歐陽克 拖雷
者勒米 周伯通 段天德 郭靖 郭嘯天 郝大通 洪七公 侯通海
姜文 柯鎮惡 枯木 南希仁 胖婦人 胖丐 胖子 啞梢公
都史 錢青健 桑昆 鐵木真 蓋運聰 黃蓉 黃葯師 梁長老
梁子翁 梅超風 漁人 博爾忽 博爾術 程瑤迦 韓寶駒 韓小瑩
焦木和尚 魯有腳 穆念慈 彭長老 彭連虎 童子 窩闊台 簡長老
簡管家 裘千仞 裘千丈 瘦丐 察合台 酸儒文人 譚處端 黎生
樵子
《白馬嘯西風》人物(共有17人)
李三 霍元龍 史仲俊 陳達海 上官虹 李文秀 丁同 馬家駿
蘇普 蘇魯克 車爾庫 阿曼 桑斯 瓦爾拉齊 雲強盜 全強盜
寧強盜
《鹿鼎記》人物(共有183人)
九難 衛周祚 馬喇 馬佑 馬寶 馬博仁 於八 馬超興
小桂子 小玄子(玄燁) 馬齊 心溪 韋小寶 韋春花 毛文珠 巴顏法師
巴泰 方怡 風際中 鄧炳春 雲素梅 無根道人 王潭 方大洪
五符 元義方 巴郎星 王武通 王進寶 王琪 雙兒 史松
馮難敵 鄺天雄 平威 白寒松 白寒楓 盧一峰 歸辛樹 玄真道人
司徒鶴 司徒伯雷 對喀納 馮錫范 孫思克 歸鍾 歸二娘 玉林
湯若望 李自成 老吳 守備 米思翰 江百勝 齊元凱 華伯斯基
齊洛諾夫 西奧圖三世 劉一舟 沐劍聲 庄夫人 許雪亭 多隆 行痴
祁清彪 關安基 呂留良 陳珂 李西華 呂葆中 呂毅中 行顛
庄廷龍 庄允城 陸高軒 杜立德 吳之榮 蘇菲亞 陳圓圓 罕貼摩
吳大鵬 沐劍屏 吳三桂 阿濟赤 阿爾尼 張淡月 蘇荃 蘇岡
吳六奇 李式開 李力世 陳近南 吳應熊 楊溢之 佟國綱 吳立身
張康年 張勇 張媽 吳寶宇 何惕守 勞太監 明珠 皇甫閣
柳燕 圖海道 傑書 郎師傅 圖爾布青 凈清 凈濟 林興珠
林永超 柳大洪 呼巴音 昌齊 鄭克爽 趙齊賢 建寧公主 茅十八
神照上人 洪朝 姚春 施琅 費要多羅 胡逸之 南懷仁 鍾志靈
洪安通 胡德第 姚必達 趙良棟 查繼左 胖頭陀 郝太監 徐天川
陶紅英 索額圖 教士 陶師傅 高里津 敖彪 高顏超 錢老本
海大富 殷錦 賈老六 筆貼式 顧炎武 夏國相 桑結 晦聰禪師
章老三 黃甫 黃金魁 崔瞎子 黃宗羲 菊芳 彭參將 葛爾丹
程維藩 溫有方 溫有道 舒化龍 曾柔 富春 葛通 路副將
雷一嘯 瘦頭陀 蕊初 瑞棟 蔡德忠 察爾珠 潘先生 澄光
澄通 澄觀 澄心 澄識 樊綱 慕天顏 鰲拜
《笑傲江湖》人物(共有160人)
卜沉 丁堅 丁勉 上官雲 萬大平 於人豪 於嫂 不戒和尚
長青子 仇松年 丹青生 鄧八公 方人智 方生 方證 風清揚
計無施 木高峰 天門道人 天松道人 天乙道人 王伯奮 王誠 王二叔
王夫人 王家駒 王家駿 王元霸 王仲強 白二 白熊 叢不棄
東方不敗 樂厚 令狐沖 寧中則 平夫人 平一指 申人俊 史鏢頭
史登達 司馬大 田伯光 儀和 儀琳 儀清 玉璣子 玉靈道人
玉磬子 玉音子 玉鍾子 左冷禪 成不憂 成高道人 沖虛道長 吉人通
老不死 老頭子 劉菁 劉芹 劉正風 米為義 農婦 齊堂主
曲非煙 曲洋 任我行 英顎 西寶 向大年 向問天 陳七
陳歪嘴 遲百誠 狄鏢頭 狄修 定靜師太 杜長老 何三七 季鏢頭
勞德諾 陸伯 陸大有 任盈盈 沙天江 禿筆翁 吳柏英 吳天德
辛國梁 嚴三星 楊蓮亭 余滄海 餘人彥 岳靈珊 張夫人 張金鏊
定逸 建除 林平之 林遠圖 林震南 羅人傑 易國梓 易師爺
易堂主 英白羅 英長老 岳不群 鄭鏢頭 鄭萼 周孤桐 費彬
封不平 洪人雄 侯人英 覺月 施戴子 施令威 聞先生 啞婆婆
鍾鎮 祝鏢頭 祖千秋 高克新 高明根 賈布 賈人達 莫大
秦娟 秦偉幫 桑三娘 桃干仙 桃根仙 桃花仙 桃實仙 桃葉仙
桃枝仙 陶鈞 夏老拳師 崔鏢頭 黃伯流 黃國柏 黃鍾公 假東方不敗
梁發 綠竹翁 麻衣漢子 清虛道人 游迅 葛長老 黑白子 黑熊
魯連榮 舒奇 童百熊 鮑大楚 解風 藍鳳凰 譚迪人 震山子
《書劍恩仇錄》人物(共有120人)
大痴 衛春華 馬善均 於萬亭 大癲 馬敬俠 大苦 馬真
萬慶瀾 馬大挺 上官毅山 文泰來 心硯 天鏡 無塵道人 木卓倫
元傷 元痛 元悲 方有德 王維揚 王道 貝人龍 尹章垓
天虹禪師 馮輝 石雙英 玉如意 平旺先 孫大善 龍駿 白振
孫老三 孫克通 安健剛 成璜 兆惠 關明梅 李可秀 朱祖蔭
李沅芷 吳國棟 遲玄 沈德潛 楊成協 余魚同 陳家洛 張安官
納斯爾丁·阿凡提 瑪米爾 陸菲青 孟健雄 陳正德 宋善朋 張召重
言伯乾 汪浩天 阿凡提妻 阿里 宋天保 和珅 武銘 凱別興
鄭板橋 忽倫大虎 忽倫二虎 忽倫三虎 忽倫四虎 周阿三 范中恩 周綺
和爾大 羅信 周仲英 呼音克 周大奶奶 周英傑 趙半山 哈合台
皇太後 駱冰 胡老爺 唐六爺 閻世章 閻世魁 徐天宏 袁枚
顧金標 桑拉巴 袁士霄 教長 錢正倫 梅良鳴 曹司朋 章進
曹能 常伯志 常赫志 乾隆皇帝 韓春霖 蔣天壽 瑞芳 晴畫
焦文期 蔣四根 蔣士銓 褚圓 曾圖南 喀絲麗 童兆和 韓文沖
覃天丞 彭三春 騰一雷 瑞大林 福康安 霍青桐 德鄂 霍阿伊
戴永明
《神鵰俠侶》人物(共有126人)
一燈大師 子聰 丁大全 人廚子 九死生 馬鈺 小棒頭 大頭鬼
馬光佐 小王將軍 小龍女 尹志平 丘處機 王處一 王十三 公孫止
王志坦 王惟忠 無常鬼 尹克西 天竺僧 少婦 公孫綠萼 孫婆婆
孫不二 皮清雲 申志凡 馮默風 討債鬼 史伯威 史仲猛 史叔剛
史季強 史孟龍 聖因師太 尼摩星 李莫愁 達爾巴 劉處玄 朱子柳
曲傻姑 呂文德 祁志誠 李志常 劉瑛姑 弔死鬼 百草仙 陸鼎立
陸二娘 阿根 張志光 完顏萍 陸冠英 宋德方 陳大方 宋五
沙通天 靈智上人 張君寶 張一氓 陳老丐 張二叔 陸無雙 楊過
武三通 武敦儒 武修文 武三娘 林朝英 耶律晉 耶律楚材 耶律燕
忽必烈 喪門鬼 狗頭陀 青靈子 歐陽峰 耶律齊 金輪法王 周伯通
洪凌波 點蒼漁隱 柔兒 郭破虜 侯通海 覺遠大師 俏鬼 柯鎮惡
趙志敬 洪七公 郭靖 郭芙 郭襄 姬清玄 笑臉鬼 鹿清篤
崔志方 鄂爾多 薩多 黃葯師 黃蓉 程遙迦 魯有腳 彭連虎
韓無垢 童大海 韓老丐 彭長老 瘦丐 程瑛 雷猛 裘千尺
蒙哥 煞神鬼 催命鬼 藍天和 裘千仞 赫大通 瀟湘子 霍都
樊一翁 藏邊大丑 藏邊二丑 藏邊三丑 藏邊四丑 藏邊五丑
《俠客行》人物(共有67人)
丁不三 丁不四 丁璫 大悲老人 貝海石 木島主 王掌櫃 元澄道人
王萬仞 王老六 尤得勝 天虛 風良 丑臉漢子 白自在 龍島主
馮振武 孫萬年 司徒橫 漢子 石清 白萬劍 石中玉 白阿綉
史小翠 石破天 李四 李大元 安奉日 米橫野 李萬山 老李
沖虛 呂正平 齊自勉 成自學 西門觀止 張三 吳道通 花萬紫
邱山風 陳沖之 汪萬翼 楊光 閔柔 周牧 侍劍 呼延萬善
范一飛 鄭光芝 封萬里 柯萬鈞 聞萬夫 胡大哥 耿萬鍾 展飛
高三娘子 梁自進 梅文馨 梅芳姑 黃面道人 溫仁厚 謝煙客 褚萬春
照虛 解文豹 廖自礪
《倚天屠龍記》人物(共有184人)
卜泰 丁敏尹 馬法通 衛天望 衛四娘 小翠 小虹 小玲
小鳳 小昭 衛璧 王難姑 元廣波 鄧愈 方天勞 雲鶴
韋一笑 天鳴方丈 無相禪師 無色 王八衰 方東白 五姑 貝錦儀
烏旺阿普 王保保 太虛子 史鏢頭 滅絕師太 史火龍 史紅石 平等寶樹王
葉長青 孫三毀 白龜壽 司徒千鍾 執法長老 傳功長老 湯和 朱元璋
祁天彪 紀曉芙 朱長齡 西華子 劉敖 陽頂天 齊心寶樹王 庄錚
李四摧 過三拳 李天恆 剛相 朱九真 喬福 蘇夢清 陳友諒
季長老 花雲 吳良 吳禎 張無忌 麥鯨 何足道 冷謙
杜百當 楊逍 辛然 妙風使 邵鶴 邵燕 吳勁草 壽南山
吳六破 張中 何太沖 孟正鴻 靈虛 宋青書 張三豐 阿二
阿三 楊不悔 麥少幫主 楊姐姐 宋遠橋 張松溪 張翠山 蘇習之
周芷若 鄭長老 宗維俠 范遙 撥速台 周顛 空聞 空智
空性 空見 空性 周五輸 鄭七滅 明月 武青嬰 金花婆婆
武烈 易三娘 說不得 胡青牛 泉建男 郝密 聞蒼松 哈總管
覺遠 趙敏 趙一傷 封壇主 賀老三 歐陽牧之 郭襄 宮九佳
姚清泉 胡青羊 俞連舟 俞岱岩 都大錦 徐達 唐洋 高老者
圓真(成昆) 唐文亮 高則成 流雲使 俱明寶樹王 夏胄 秦老五 圓音
圓業 圓心 錢二敗 殷野王 殷天正 殷無祿 殷無福 殷無壽
殷離 班淑嫻 殷素素 殷梨亭 莫聲谷 常敬之 常遇春 常勝寶樹王
渡劫 渡難 渡厄 常金鵬 清風 鹿杖客 掌缽龍頭 掌棒龍頭
彭瑩玉 謝遜 蔣濤 輝月使 程壇主 韓千葉 韓林兒 矮老者
簡捷 詹春 靜虛師太 靜玄師太 靜空 靜照 靜迦 靜慧
察罕特穆爾 鮮於通 摩訶巴思 德成 潘天耕 顏恆 鶴筆翁 薛公遠
《碧血劍》人物(共有108人)
丁游 小菊 萬里風 水鑒 義生 馬公子 玉真子 水雲道人
王師兄 木桑道長 歸辛樹 歸二娘 孫仲壽 田見秀 龍德鄰 孫仲尹
馮同知 寧完我 石駿 史秉文 史秉光 馮難敵 馮不摧 馮不破
白臉人 安大娘 劉芳亮 呂七 楊景亭 劉培生 安劍清 多爾袞
劉宗敏 紅娘子 朱安國 老王 安小慧 齊雲 張朝唐 張信
張康 楊鵬舉 張春九 沙老大 閔子華 吳平 沙廣天 孟伯飛
張若谷 孟鑄 孟錚 李岩 單鐵生 陳圓圓 宋獻策 應松
岑其斯 何紅葯 李自成 阿九 何鐵手 鄭起雲 範文程 羅大千
羅立如 彼得 若克琳 榮彩 洞玄 侯飛文 皇太極 祖大壽
倪浩 啞巴 胡桂南 胡老三 洪勝海 秦棟 錢通四 高師弟
袁承志 夏雪宜 崔秋山 黃真 崔希敏 黃二毛子 曹化淳 黃須人
梅劍和 溫正 溫南揚 焦公禮 程青竹 褚紅柏 董開山 溫方施
溫方山 溫方悟 溫方達 溫方義 焦宛兒 溫青 溫儀 鮑承先
譚文理 黎剛 潘秀達 穆人清
《鴛鴦刀》人物(共有15人)
書僮 任飛燕 劉於義 楊夫人 花劍影 林玉龍 周威信 卓天雄
逍遙子 袁夫人 袁冠南 常長風 蓋一鳴 蕭半和 蕭中慧(楊中慧)
❽ 金庸小說中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200字
只見湖面一條水線向東伸去,忽喇一聲,那少女的頭在花樹叢中鑽了起來,青翠的樹內木空隙之間容,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膚,漆黑的長發散在湖面,一雙像天上星星那麼亮的眼睛凝望過來。只見湖邊紅花樹下,坐著一個全身白衣如雪的少女,長發垂肩,正拿著一把梳子慢慢梳理。她赤了雙腳,臉上發上都是水珠。只見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邊,明艷聖潔,儀態不可方物,白衣倒映水中,落花一瓣一瓣的掉在她頭上、衣上、影子上。
出自<<書劍恩仇錄>>第十三回.
❾ 我想成為金庸筆下的(人物)500字作文
作為一名狂愛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一直以來,我很想寫一篇讀後心得。但又由於總總原因,總無法如願。這也一直是我的遺憾。然而,這種狂熱、洶涌的感受一直並未減弱,反而日益增強,就像能量在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會有隨時爆發的趨勢。也正因為在這種能量的強烈激發下,我感覺到那股一直埋藏於心底的、無法言抑的感受如潮水般迸涌而出。
——楔子
談起金庸的武俠小說,也許可以這樣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凡是有炎黃子孫之處,就有盪氣回腸的磅礴豪邁。這足見其武俠小說所得成就之高,影響之大!也許我這么說會遭到那些思想頑固、落後者的強烈反對與鄙視,但我仍然堅持我的立場——作為一名華夏子孫,不可不讀金庸之武俠小說(這么說也許有些太過分了,但請原諒我的執著吧)!既然如此,那麼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有何可讀價值?在這里,我就以我最鍾愛的射鵰三部曲為例,闡述我個人對其理解及內心感受。
金庸的武俠小說內容豐富龐大,結構性強,可以說在眾多武俠小說中獨樹一幟。這方面首推其經典之作——射鵰三部曲,也即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這三部小說在構造上具有很強的創造性。這主要體現在其內容及情節上。這三部小說中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極其廣泛。譬如,書中曾多次涉及到《周易》、《道德經》、若干古詩詞、各類奇門遁甲、文化地名及宗教知識等糅雜為一體,大大開拓了小說之視野,這實可謂當做網路全書來讀亦不為過。其次,小說的情節安排懸念性極強,達到一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意味。何也?如郭靖與黃蓉的巧遇及經歷,楊過與小龍女的坎坷遭遇,張無忌與趙敏、周芷若、小昭及殷離之間的情感糾紛。。。。。。。。這一切無不扣人心弦,令人慾罷不能。而這一切雖看似偶然,其實非然,是必然,是情節的需要(這主要由人物的性格所決定的)。我們在感嘆他們命運的同時,卻也不禁意味猶遠。而能在這樣巨大、復雜的鴻著中做到如此,非有超凡之想像及高超的文字駕馭功底不足以如此。我想,這也許是射鵰三部曲偉大處之一吧。
金庸武俠小說的另一大特色便是人物塑造極其生動,栩栩如生。我相信,每一個看過射鵰三部曲的人,無不對裡面的人物產生極深刻的印象,乃至欲忘不能。可以這樣來形容裡面的人物:俠肝義膽,鐵骨柔情。試想,郭靖、楊過、張無忌。。。。。。他們哪一個不是俠肝義膽,為大義而不惜捨身?再如黃蓉、小龍女、趙敏。。。。。。。她們哪一個不是柔情鐵骨,貞情可烈?在她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俠義的仁士,柔情的貞女。這就是小說中最令人嚮往的世界。而這,也無疑是對現實的一大譏諷!要知道,在現實中,追名逐利者何其多!而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那些欺世盜名之輩,而是一群淡泊名利、仁義貞潔的江湖兒女。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也正是這三部小說中最成功的一筆。其次,就是人物的選擇與搭配簡直是天造地和,巧妙至極。何以見得?如黃蓉的聰明機靈與郭靖的愚拙忠厚、楊過的謹慎機智與小龍女的單純、趙敏的精明強干與張無忌的老實厚道,這都形成了一種巧拙互補之勢,達到完美的結合,從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簡直躍然紙上!這也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之精。
歷史性也是金庸作品的另一大特色,同時也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在金庸的小說中,基本都是以歷史為背景的。例如在《射鵰英雄傳》中,是以宋、金、元為時代背景,在《神鵰俠侶》中則以宋、元交戰來展開(主要以後半部分為主),在《倚天屠龍記》中則是以元末農民起義為框架。。。。。。這在其他武俠小說中是較少見的。而以歷史為背景,不僅可以使視界擴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使得故事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此外,使用歷史為背景,亦可增強其可信度(金庸的小說背景大都以真實歷史為主,這點可以考證)及趣味性,且可使情節充滿一種古樸之氣,令人彷彿有種穿越時空之感。不管你信與否,金庸的小說確實可當成一部歷史卷來讀。就我個人來說吧,一些歷史知識的確來源於其武俠小說,這也算是一種收獲吧。在這里,請允許我這樣說,能真正看透金庸小說的人,其思想境界可能要比一般人高些(當然,我除外,因為我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這也許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但即使沒有很明智,也相對於別人來講更有獨到的見解吧?我想,這就是一個能真正看透金庸小說的讀者欣慰的收獲吧!
好了,談了這么久,該說說其意境了。很多人都認為,武俠小說低級庸俗,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盡然,這種說法未免有點以篇概全了。金庸的小說最大區別於其它武俠小說便是其思想意境高。確實得承認,某些武俠小說的確較粗俗,可是在金庸的小說中卻完全感覺不到低俗之風。相反,你卻能感覺到一股清新。盡管書中離不開男女情愛,離不開刀光劍影,但那種情感不是庸俗的花前月下、風花雪月,那種刀光劍影也非酒肉之徒的無事生非。何以這樣說呢?我們知道,郭靖與黃蓉的真摯情感、楊過與小龍女的相濡以沫、張無忌與趙敏的纏綿情意,這些都是美好的,是不摻雜任何灰塵的,是如此高潔!因而只能說,那種情感是美好而清純的人間真情,那種刀光劍影是為了行俠仗義,書寫人間正義!這也正是小說中所要弘揚的可貴的美好真情和俠義精神。
綜上所述,金庸的武俠小說之特色可歸結為:內容豐富,情節錯雜有序;人物塑造活靈活現,趣味橫生;歷史性濃;意境高。這四點,不僅在射鵰三部曲中可見,在金庸其它作品中亦可看出(限於能力和時間,其它的不能一一舉例加以議論)。
後註:其實一直以來,我之所以熱衷於金庸的小說,不僅因其小說文采斐然,氣勢恢弘磅礴,更深層的是與個人的性格、情趣密切相關吧。也許只有在武俠小說的天地中,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吧(這么說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悲世疾俗,庸人自擾,但其實不盡然,希望大家理解)。盡管這個世界難以避免兵荒馬亂,可是卻有人性的光輝與美好!而相對於現實的虛假來說,金庸武俠的天地更令人傾然(猶以最鍾愛的射鵰三部曲為首)!因為在那個世界,沒有現實的人性復雜,可以仗劍攜酒江湖行,無拘無束,豈不樂哉?!這正所謂:一劍飄飄,一生笑傲!
❿ 分析金庸小說的一個人物(400字以上)
金庸小說人物評——包不同
在一部情節緊張的小說中,高明的作者常常會塑造一個或幾個有趣的人物。
這種發噱的角色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憨大,如《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英烈傳》中的胡大海,《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另一類人物以機智令人發噱,如《三俠五義》中的翻江鼠蔣平。《天龍八部》中的包不同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包不同亮相在劍拔弩張的香水榭,當時雲州秦家寨寨主姚伯當與四川青城派高手司馬林正在慕容府斗毆,人稱包三先生的包不同像耍小孩子一樣,把兩派武林高手戲弄一番。
讀者看好包不同,不僅因為他武藝出眾,而是他出口便是「非也非也」。包不同當然不是咬文嚼字的書獃子,他脾氣剛烈,出手狠毒,但為人正直,「以彼之道,還施其身」。金庸寫包不同讓姚伯當、司馬林大出洋相,是為了襯托出喬峰的拔俗超群,包不同在一般好手面前如魚得水,但在喬峰手下,他精嫻的武藝卻一點也施展不出來,於是,學乖的包不同性子再怪,也自知與喬峰交手只是雞蛋碰石頭,自己多說一句話,就是多丟一分臉。他輸得極為瀟灑:「走罷,走罷,技不如人兮,臉上無光,再待十年兮,又輸精光!不如罷休兮,吃盡當光!」包三先生高聲而吟,揚長而去。可見包不同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魯莽有趣其實卻很有心機的睿智人物。
慕容復手下有四員大將:鄧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風波惡。這四人的相貌也與其性格相仿:鄧百川方面大耳,身形魁梧,身穿棗紅長袍;公冶乾五十上下,青色儒巾,微眯眼睛,背了個酒葫蘆;包不同瘦骨稜稜,身材極高,滿臉病容,大有戾色;風波惡則身材瘦小,神色剽悍。這四個人的外貌與個性,大抵與《三俠五義》中的五鼠相似。鄧百川寬厚,公冶乾風雅,包不同精怪,風波惡勇猛,金庸都寫得恰到好處,其中寫風波惡的喜歡打架與包不同的胡扯爭鬧最為傳神。
包不同與人爭辯,一是引經據典,常常搬出不相關的古人來與人胡纏;二是好開玩笑,嘴巴上佔人便宜。正因如此,他的手上功夫還不如嘴上功夫厲害,沒理也要說成有理,是個武林中有名的「鐵嘴」。
鄧、公冶、包、風四人隨慕容復多年,一直以為慕容復是人中龍鳳,直到慕容復認段延慶為父,他們才與主人絕交。其中以包不同最為大義凜然,痛斥慕容復那番話,令人肅然起敬,慕容復惱羞成怒,居然將這個看著他長大的包三先生一掌斃命。包三先生雖死猶榮,而慕容復則如行屍走肉。
摘自 曹正文 《金庸小說人物譜》
個人忠告:如果你是搜集資料素材的,我覺得這篇文章該很值得推薦,如果你是為了抄襲的,假如被人追究的話,我可不為你負責任的,因為我已經註明了文章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