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年世界災荒時間
九分天災一分人禍 ——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天災」和「人禍」關系
六哥
一.引言
本文採用兩種可互為對照的計算方法來估計「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因特大自然災害減產的糧食數量。這兩種方法都是糧食專家提出的,據此得出三年因災減產的糧食總量在1349億公斤~1359億公斤之間,佔三年實際減產(以1958年為基準)1390億公斤的約97%。在折算進其他因素之後,本文得出有關「三年自然災害」中「九分天災、一分人禍」的結論。
在本文的其他部分考察所謂的「人禍」因素,並駁斥某些流行的說法。對於所謂「高征購引起人口損失」的說法,本文使用全國分省數據所作的回歸分析表明,三年期間就全國范圍而言,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與糧食征購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性。對於「人禍」因素的分析,本文著重考察了三年期間糧食的供應和調撥方面,指出中央政府下放管理許可權、實行「分級包干、差額調撥」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糧食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糧食調撥的困難。此外,本文還考察了三年期間的集市貿易和國家收購的價格與數量的變動情況,指出實際上部分農民手中有糧,他們賣到集市貿易去的農副產品(主要是糧食等)數量是賣給國家的 1.01~1.5倍。天災、糧食調撥困難、部分農民拒售余糧給國家,是造成少數重災區缺糧甚至短期斷糧的主要原因。
二.同異平怪 -- 與災荒有關的幾個基本事實
眾所周知,1959年至1961年間我國農業連續三年遭受了特大氣象乾旱災害。此次災害的持續時間之長和程度之嚴重,為百年來罕見,由此造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極大困難,同時引發了人口損失的慘事。筆者相信,三年之中因這場罕見的氣象災害而死亡的人口在數百萬人到一千萬人之間。但是,由於人口統計數字的不準確性,以及歷來人們對於突如其來的特大自然災害(特別是旱災)的後果缺乏一種與近代災害史相互銜接和相互印證的充分認識,缺乏對於國力微弱、國家所擁有的外匯和糧食儲備根本無力抗拒特大自然災害、以及帝國主義實行經濟封鎖等基本國情的了解,於是,有關人口數字和所謂的「天災」、「人禍」關系便成為各方爭論不休的焦點,成了一樁似乎永遠也無法搞清的公案。
有句老話說「同異平怪」:「異」代表某個客觀事實,「怪」表示人們對於這個事實的主觀反映。如果把相關事實都擺出來,指出那些事實與現在這個事實不僅在性質上相同,並且在程度上還要嚴重,那麼,人們也就見怪不怪了。筆者注意到,在幾乎所有非難「大躍進」的有一定份量的論作中,作者都有意迴避或者根本否認下述的基本事實。
(一)近代史上的「災荒之國」
第一個事實,近代中國是世界上發生人口損失慘事最多最嚴重的國家,究其根源,乃因我國是世界上發生特大氣象災害(尤其旱災)最為頻繁、影響面最廣、危害最慘重的國家,有「災荒之國」之稱。這里的危害,主要指受災直接造成、或者通過糧食、住房和土地等財產損失所間接造成的人口損失。《中國災荒史記》記載,清嘉慶十五年至光緒十四年(1810年~1888年)的78年間,農村人口因災死亡達6278萬之多。民國9年至25年(1910年~1936 年)共16年間,據不完全統計的因災死亡人口又有1800餘萬,其中1000萬人(一說1300萬)死於1928~1929年的十一省大旱:僅甘肅省就死亡了230萬,陝西省「全境940萬人中受災死亡達250萬人」。1934年,長江中下游大旱遍及220餘縣,安徽省「禾苗盡枯,赤地千里,為百年來所未有」,江西省受災40餘縣,「餓莩載途,草根樹皮掘剝殆盡,災民有餓死者,有服毒自盡者」。如此災害,在文獻中卻很難找到死亡人數的記載,對此筆者根據富庶地區江陰縣1936年的資料所得出的保守估計表明,至少有260萬人在這場旱災中喪命。自然,這個數字不出現在上述的1800萬死亡人數中。民國26年(1937年)以後情況仍無好轉,僅以河南一省為例,就有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決花園口黃河大堤,死亡47萬人(全流域「因黃災出逃390萬人,死亡 89萬人」)的慘案發生;四年之後的1942年一年之中,該省又因大旱和蝗災「餓死300萬人,頻於死亡邊緣等待救濟的災民有1500萬人」:「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餓莩遍野」、「人相食」,餓死的人口相當於該省後來在1959~1961年三年中全部死亡人口的總和(後者包括正常死亡)。根據民國期間人均壽命不到40歲的事實,筆者相信在國民黨執政的三十八年中(1912~1949年),不考慮兵荒和戰亂,全國僅自然災害一項死亡的人口大概達到5000 萬人到上億人之多。
(二)1950年代末:天行有常
第二個事實,就是我國確實在1959年~1961年的連續三年期間遭受了百年罕見的氣象災害。
從氣象史上來看,這場災害的到來絕非偶然。專家認為,20世紀的「中國處在一個大乾旱期的中間」。按照特大乾旱發生周期有11年和22年諸種說法,1900年、1920年、1928、1942年我國均遇大旱,1978年和1992~1994年也遇大旱;因此,處在1942年~1978年這36年的中點,1959~1961年發生特大旱災也就不是什麼巧合了。這次災害的嚴重程度,超過了1876~1878年三年大旱(死亡1300萬人)之後的歷次氣象災害,其中僅因旱一項,「三年全國共減產糧食611.5億公斤」,相當於1949~1959年平均每年33.97億公斤(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辦公室編《災害管理文庫》,1999年)的6倍,亦為「近30年來損失糧食1532.1億公斤」(「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種類:氣象災害」)按年平均的4倍。這樣大的災害是在1943年以來16年間未發生過全國性氣象災害、特別是建國九年來農業生產基本上年年風調雨順、豐產豐收的大背景之上發生,因此它既在事理當中,又出乎當時人們的意料之外。執政的共產黨人在措手不及之後迅速行動起來,為救濟這場特大災害殫精竭慮,不遺餘力。
(三)1970年代:災荒歷史的終焉
第三個事實,中國農業真正解決「靠天吃飯」、做到大災之年不死人,是1970年代的事情。在這之前,在連年連片的全國性大災害中發生大面積非正常死人現象,都應被視作順乎事理和無可奈何的事情。這不是願望不願望的問題,而是抵禦得了抵禦不了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候的人口已達5.4億,人均佔有的耕種面積(含復種面積)不足5畝,是美國的1/160和日本的1/4,每年因自然災害的農業損失占 GNP的比重反達到美國的40倍和日本的5倍。人多地少、災害嚴重的基本國情是我國農業增產穩產的主要制約,是中國人貧困並引發出無數次災變的總根源。另一方面,新中國自成立起至50年代末,農田水利和農機動力方面仍大致與民國時期相彷彿,處在很低水平的狀態,完全不具備抗禦特大自然災害的底力,對此「三年經濟困難」就是明證。「三年經濟困難」深化了國家對於特大天災的危害性的認識,毛澤東指出,農業的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農業集體化入手,命脈在於水利化,而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毛澤東承認:「過去制定計劃的方法基本上是學蘇聯的,先定下多少鋼,然後根據它來計算要多少煤炭、電力和運輸力量,再計算要增加多少城鎮人口、多少福利;鋼的產量變小,別的跟著減。這是搖計算機的辦法,不符合實際,行不通。這樣計算,把老天爺計算不進去,國際援助也計劃不進去,天災來了,偏不給你們那麼多糧食,城市人口不增加那麼多,別的就落空」;他強調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按照這個方針制定計劃,先看能生產多少糧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農葯、機械、鋼鐵,還要考慮打仗的需要」(1964年6月6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是年,毛澤東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全國繼大躍進後又一次掀起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熱潮,到1970年北方農業會議以後更進入了一個持續的高潮期。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組織起來的廣大農民意氣風發,不計私利、歷時20餘年堅持不懈地大修農田水利和改良土壤,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耕地的基礎面貌。1966年,國家進一步提出在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奮斗目標,並對實現這一目標做了規劃和部署。盡管這一目標由於「文革」的結束沒有最終完成,但從下面的表1可以看出,建國50年來幾乎所有可用來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礎條件,都是在前30年、特別是在農業集體化的1958~1980年這22年之中形成的。
表1:建國50年來農用動力機械擁有量和農田水利條件的變化情況(單位:倍)
⑵ 穿越空間種田文,文中有災荒戰亂之類的情節或者流放
我全復家都是穿來的
作者制:YTT桃桃
簡介:一家三口穿越古代,穿越過來就遇戰亂,只能帶著油帶著酒,浪跡天涯一起走。冷了,沒法加外套;餓了,沒地買麵包;遇到搶劫要人命,沒有醫院給看病。就這樣,即便哭著去流浪,仍要笑著相信未來能綻放。
⑶ 讀「1950~2008年世界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次數分類統計表」,回答1~2題。 1、由表中數據可知,全球
1、C 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