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戲》里的人物形象
「我」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心,觀察仔細,天真無邪,犯了錯敢於承擔,知錯就改。
母親慈愛,關心「我」,母親也很嚴厲,在「我」犯錯時會懲罰我,刀子嘴豆腐心。
外祖母對「我」很嚴厲,知道很多道理,同時也很為我著想,很愛「我」,很慈愛。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於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⑵ 社戲的主要人物性格特點
1、「我」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2、雙喜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3、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
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2)社戲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3、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4、語言生動簡練,富於表現力。「我」未能去趙庄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誇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願以償的喜悅。
5、用筆的濃淡疏密,即詳略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
6、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
看過戲之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
看過戲之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⑶ 社戲中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用意是什麼
社戲是魯迅回憶童年的一篇文章,回憶童年的文章,當然是作者充滿了眷回戀,深情和感答恩。
老實的說,魯迅的文章,對於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來說,領會起來確實非常難。
對於孩子們來說,可能只會簡簡單單的看一下熱鬧,至於這些文章背後所隱藏的深意,即使是老師講解了,孩子也很難深刻的去領會。
有些時候我們為什麼會去回憶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呢?我們可以簡單這樣了解,回憶過去,那是我們人生最美的背景,這背景很美好,可能會襯托現實的一些問題。
或許作者是在美好的童年回憶中來安慰自己,那疲倦的心靈。
也或許是在這美好的童年回憶中汲取積極向上的因素,勇敢的面對現實。
過去和現實是聯系著的,從來不是割裂的,我們學習一些作者的文章,一定要把這兩點聯系在一起,不能割裂開來,否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⑷ 社戲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次要人物有誰分別表現了他們怎樣的品質
主要人物是雙喜。次要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表達出作者對童年快樂的回憶,對鄉村生活熱愛,贊美人們的質朴。
⑸ 社戲練習題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與第一段的哪個詞相呼應?這兩個詞都寫出了什麼樣的情形?專________
2.對上文內容理解正確屬的是哪兩項?請將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弧內。
A.第一段第3句的「點」、「磕」、「退後」、「上前」等詞生動地表現了少年們駕船技術的熟練。
B.上文有三處寫到豆麥,都是為了說明夜氣里清香的來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聲音」,「那聲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漁火」、「也不是趙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寫的「漸望見依稀的趙庄」、「料想便是戲台」的猜測,表現了作者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答( )
3.從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處直接寫「我」心理活動的語句,用「~~~~」標出;然後分別從括弧里選出能恰當概括「我」的心理活動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第一段________(活潑 輕松)
第二段________(急切 焦慮)
第三段________(惘然 陶醉)
4.對上文大意概括恰當的是哪一項?請將序號填在括弧內。
A.去趙庄看社戲途中的情景。
B.去趙庄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
C.去趙庄看社戲途中「我」的心理活動。
D.去趙庄看社戲途中「我」的見聞和感受。答( )
⑹ 社戲中的人物賞析
人物雙喜賞析:
物形象的描繪。作者採取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例如課文里描寫的雙喜,由於看不到戲,「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心裡十分不高興。這個最聰明的雙喜便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為什麼寫他「大悟」還要加上「似的」兩個字呢?
這說明他早已想到這一點了,只是時機不成熟不便提出來,待到祖母也認為「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而且說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所沒有的」,小夥伴們也「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的時候,這才把他早就有了的想法彷彿偶然想到的樣子,適時地提出來,這樣既容易得到祖母的同意,又能夠得到夥伴們的支持。
及至祖母不放心,母親又有些遲疑的時候,又是這個雙喜看出了「底細」,立刻表示可以「寫包票」。為了說明「包票」可靠,還提出了三點有力的根據,不容你不首肯。他說:船大,不易出事;迅哥老實,不會闖禍;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萬一出了問題也容易解決。
從雙喜所說的話以及說話時表現的神情來看,雙喜有多麼聰明!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能看上戲,從這兒來看,他又是多麼熱情與友愛!劃船出發的時候,「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動手,敏捷能幹。看戲時,是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
這說明日里他來看過戲,知道最精彩的表演是什麼,這一次是特地陪我來看戲的,他主動地向我介紹這表演最精彩的地方,也都表現了他的熱情,友愛。但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立即就來安慰我,說是看客少,演員也懈了,況且「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這樣的解釋,「我」自然會感覺在情在理,於是心平氣和了……。
雙喜的這些語言,表現了他的善良和對同伴的體貼!
⑺ 《社戲》文中人物性格
1、作者本人: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2、母親:表面勢利、趨炎附勢,內心深處善良、關心子女、體貼他人。
3、外祖母:有禮、知識淵博,本分,簡朴,簡單,喜歡小孩子。
4、雙喜:心細如發,聰明伶俐、親切體貼、關心他人。
5、阿發:淳樸,善良、富有生活童趣。
6、桂生:淳樸、簡單。
7、六一公公:淳樸,老實,老實厚道、大方。
8、八公公:細心、生活簡單樸素、生活有序。
(7)社戲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1、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
2、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裡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
3、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系,有美的人情意味。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燒吃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
4、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柵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系的嚮往。
參考資料
網路-社戲
⑻ 小說社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句子
雙喜——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聰明)當外祖母擔版心都是孩子們時權,雙喜大聲打包票,
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應反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
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聰明)。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考慮事情周到)。
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考慮事情周到)。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