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愛如暖陽為題,寫一篇作文
陽光,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地球不可缺少的東西。植物需要陽光;動物也需要陽光;我們的成長也需要陽光。陽光可以帶給我們溫暖,也可以照亮黑暗。我們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成長。
早晨,我們還沒有睜開朦朧的睡眼,陽光就從窗戶間擠了進來,沾染了整個房間。像一個調皮的小姑娘,在我身邊舞蹈。這時,我才睜開了眼,伸了個懶腰,享受早晨的陽光帶給我的溫暖。心裡想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推開窗戶,窗外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微風輕輕地吹,樹在風中搖曳,小鳥在電線上「嘰嘰喳喳」地叫,像五線譜一樣。到處充滿了鳥語花香。陽光奉獻給了每一片大地;每一個角落;每一根小草;每一個生命……綠色的生命正在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帶給自己的營養。
但陽光不僅僅指太陽的光芒。它也指人間渴求的那份溫暖,那份感動,一個幫助……
去年,我發了一場高燒,連續兩天也沒能康復。發過燒的人都知道發燒有多難受:頭暈,全身發冷,沒有胃口……我一個人躺在沒有任何生氣的床上,在心裡默默地訴苦。
這時,母親走了過來,手裡還捧著一杯還冒著裊裊熱氣的水。坐在我旁邊,撫摸著我的額頭,安慰道:「好些了沒?喝點水吧。」我接過水。母親又叮囑道:「小心燙。」我看著她點點頭,吹了吹杯中的熱氣,喝了下去。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這不是我們渴求的溫暖嗎?這不是我們渴求的陽光嗎?
是,這就是陽光,這就是人間最珍貴的寶藏。其實陽光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學會探索,學會發現,學會感受。在享受陽光帶給我們的溫暖時,也不忘把它傳達給他人,讓別人也享受陽光帶來的快樂與感動。
陽光,讓我們歡笑,伴我們成長。
Ⅱ 作文議論文論點是愛如暖陽,驅散陰霾 求論據
呵呵,高考過來的,下面發現講的蠻實用,就引過來啦。不要看這是小枝節,其實關乎老師對你的印象,在極短的批卷時間里,這些很重要,需要注意哦,呵呵,高考加油。其實高考與中考,你講的看住愛是首要的,即你要立正確題意哈。高考作文技巧指導_舉例六忌一忌知識錯誤知識錯誤,指舉例時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籍貫等細節方面的錯誤。我們知道文章的生命力在於真實,憑借張冠李戴、添枝加葉的論據,道聽途說或「想當然」的材料是難以服人的。此類錯誤一旦出現,必然使人對論據的真實度產生懷疑,從而必然影響對作文分數的評判。以下便是知識錯誤的特例:1、盡管司馬遷遭受各種宮刑,但他一次次忍受痛苦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2、居里夫人發明了魚鐳,她的願望實現了3、在桃花源過著田園生活的陶淵明寫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4、如果沒有蘋果砸在愛因斯坦的頭上也不會有著名的「萬有引力」的發現。5、因此項王總想找個機會把西楚霸王劉邦除掉。上面1、2例對「宮刑」「鐳」概念不清;3、4、5張冠李戴。造成以上錯誤的原因除了學生在作文時粗心外,主要是積累不足、知識掌握不準確。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錯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訓練,從而預防此類低級錯誤的出現。二忌陳舊僵化「陳舊」指事例本身。就事例本身來講,陳舊乏味就不利於中心的表達,甚至會削弱中心的表達,而新穎、妥貼的事例使主題不同凡響,令人耳目一新。但由於素材貧乏,選擇的餘地小,有些學生在作文中臨時抱佛腳。有的考生的作文思維僵化,千篇一律。人雲亦雲,老生常談,一覽無余,索然無味。如某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都是寫小時候家長離異,父親或母親再婚,自己就有了後媽或後爹,而後媽、後爹對自己很不好,比如不給自己買新衣服穿,偏愛親生的孩子等。而這類作文的結局也通常是兩種:近一半的考生寫後媽、後爹給自己造成了不幸的童年,還有一半考生寫後來誤解消除,原來後媽、後爹也是好人等等。這樣的文章在08年高考中也有不少。寫身殘志堅必稱史鐵生,寫勤奮必舉陳景潤,俗不可耐,使人如吞咽陳谷。「僵化」指運用事例的角度。雖然在材料的運用上我們要避熟避俗,但如果我們能把一個既熟又俗的例子挖掘出新鮮的意味來,便會使材料浴火重生。那末,這一例子同樣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作文時從材料中挖掘出一般人沒有看到的內涵和哲理尤為重要。2006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人與路》運用了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中的事例,但是他將唐僧三徒弟的作為,理解為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勇敢,八戒——堅持,沙僧——隱忍。從而揭示取經人的精神光彩,激勵人們用這種精神踏上中國文化復興之路。《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劑》(上海)「又如英國十六、七世紀的著名畫家喬治.摩蘭,他的油畫作品起初被當做貢品運往中國的時候,人們以為遠看還行,可近看一無是處,只看得見一片片的顏料。正是因為這種特色,他的油畫作品還是漸漸別國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為榮。」這種推陳出新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高超手段,是每一個追求舉例出新的人應該學習的。今年上海《獨一無二》「且說最近紅爆一時的小沈陽,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賦所吸引。小沈陽卻實在是別出心裁,獨樹新枝,但是小沈陽可有一,卻不可有二。有一,可謂之新潮,有二,有三則不然,不僅大大削減了其新意,還大大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這可就不討好了。因此,無論怎樣,我們的社會都需要「板橋體」,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豐富的元素,就像字體一樣。」湖南《踮起腳尖》「朱鎔基總理說「買100口棺材,99口送給貪官,一口留給自己」,他的偉大,我們絕不會讓歷史的塵埃將其抹去,而下一個,下一個,踮起腳尖行走的人,你在哪裡?我們都在呼喚你,你決定出來了嗎?」「正如柯林頓踮起腳尖與偶像肯尼迪親密握手之後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在日記本中寫下「我希望長大以後成為總統」的豪言壯語,少年意氣,他們敢於踮起腳尖,他們最終也在回望,瞻仰中成就了自己極富意義的一生。」三忌繁瑣冗長高考閱卷中對議論文中議論文字和記敘文字的比例有嚴格的要求,規定議論文字不得少於三分之二。這就要求考生用例一定要簡短,莫要過細、過詳,只要能證明論點即可。可是很多學生總是前面用一個故事演繹題目,然後在結尾象徵性發點議論,這種安排事例的方式是議論寫作的大忌;有的雖然採用幾個例子,但繁瑣啰嗦,喧賓奪主,真正深入本質的議論卻貧乏蒼白。我認為事例的安排應是關鍵例子適當詳些,其他例子可以用排比方式羅列。這樣既能顯示論據的充分,又能使議論文字的比例增加,有利於深入本質的分析,突出文章的主旨。四忌不夠典型用來充當論據的事例一定要典型。所謂典型,是指在與論點有證明關系的「這一類」中比較突出、有個性,能夠揭示事物本質,因而具有代表性,在證明論點的功能上也具有「以一當十」的說服力。這是議論文對材料的基本要求。觀點要立住腳,如果沒有典型事例作支柱很難使人信服。但學生由於生活面窄、閱歷淺、閱讀量小、擁有材料有限,作文事例貧乏,找不到恰當典型的例子,於是將身邊的或道聽途說的事情當作論據,動輒「我的同學」我的鄰居」等等,這是很忌諱的寫法。2006年河南考生寫的《找准人生的坐標》在選材上運用了德國前總理勃蘭特,日本前首相小泉,台灣政要陳水扁、連戰、宋楚瑜等例子,也有2005年感動中國的人物王順友、從飛的事跡,由於富於典型性,正反對比中證明了「找了正義的坐標,會被世人銘記;找了罪惡的座標,會被世人唾棄」的觀點。由此可見精彩典型的材料的確是作文制勝的法寶。五忌時空倒置議論文在材料運用上,要考慮材料的時間和空間因素,恰當地排列材料。材料的排列方式一般是「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同一時代的事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排列。如有一篇《逆境造就強者》的文章,事例排列方式如下:司馬遷——史鐵生——林肯——霍金。這樣的排列方式非常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認識規律,否則會給人一種思維混亂、時空倒置之感。請看下面一段文字:正如唐太宗以魏徴為肱股,廣納諫言,成就了「貞觀之治」;劉備三顧茅廬重用孔明,成就了「『三國鼎立』有其一」的局面;周文王屈尊任用姜太公,終於滅商興周開一代基業。顯然此段文字在時間的安排上倒置了。《在追求自我價值中成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有忠心,卻報國無門,而他的肝膽卻永照青史,在那個渾濁的世界中,他感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是那個時代的先驅者,不願與其他人同流合污,他懷石怒沉汨羅。……在他心裡,國最重,家最輕,五年回歸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事業,他是先行者。他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梯,留給後來者攀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千年的悲歌,或許吹乾了易水,但卻吹不散這位民族英雄的英魂。荊軻——這個刺秦路上的英雄,他直率、忠貞的個性讓他選擇了永不回頭。……2006年河南滿分作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為了證明「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的觀點,先後引用了孔子——卓別林——比爾•蓋茨的例子。事例的排列符合「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的原則。這恐怕也是此篇作文之所以能得滿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六忌逆情背理有些論據單獨來看並沒有什麽不妥,甚至認為是很恰當的,但是細致推敲卻不符合國情或民族習慣,與讀者容易產生心靈上的抵觸,難以產生道義上的力量。這種論據的運用往往有負面影響,其錯誤的導向還可能造成讀者的思想混亂。比如,作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有人引用中東戰爭時當選世界小姐的以色列美女的故事。她謝絕留美,毅然回國,使以色列軍心大振,只用七天就消滅了阿拉伯軍隊。我們知道,中國的一貫立場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聲援阿拉伯人民的正義事業的,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引用這一例子難免使懂得有關歷史的人產生不舒服感。還有一篇作文題目是《後生可畏》。內容是鄭板橋與其師面對漂浮的女屍吟詩的故事。以其師詩太主觀,有失真實,鄭詩用詞貼切的對比證明「後生可畏」的主題。可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略有人性的人面對此情誰能漠然置之從容賦詩,煞有介事地去計較是「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准確,還是「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貼切呢。如果真用此例也只能將此作「性惡論」的佐證。逆情背理的論據是讀者所難以接受的,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這也是高考中為秦檜等為人不齒者平反難獲高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