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對後來的古典小說人物塑造起至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過對比、襯托、誇張幾個方面,雖然這些人物性格缺少發展變化,屬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認《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昀高、影響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對後來的古典小說人物塑造起至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②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出自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書中塑造的(),()等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書中的許多故
周瑜 、諸葛亮、魯肅、曹操等,望樓主採納
③ 論述《三國志通俗演義》塑造人物的手法
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用相貌、神態、語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作者通常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多角度、全方位對人物進行相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既能展現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從而塑造出成功而豐滿的人物形象。演義作者羅貫中,常常使用使用白描手法,並藉助人物自身的語言、行動,以形傳神,做到形神兼備,勾勒出一位位鮮活的人物形象。 先,《三國演義》中人物出場便通過相貌的描寫來展現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張飛的出場,「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可見張飛的威武,再加一句「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便將一個莽撞的張飛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句話是第二十八回描寫諸葛亮出場的,惟妙惟肖,傳神的很,與後文關於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輝映,宛然成章。「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短短30個字把關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現到人物面前,透過這些描寫,讀者可以體會到一團團英雄的氣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過對人物細致的語言與神態描寫對人物個性特徵加以渲染、突出。「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徑入館驛把門人那裡阻擋得住,直奔後堂,見督郵正坐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么?」督郵未及開言,早被張飛揪住頭發,扯出館驛,直到縣前馬樁上縛住;攀下柳條,去督郵兩腿上著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這段文字是《三國演義》中比較經典的一個切面:鞭打督郵。通過上述這段文字,讀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張飛直爽火暴的性格;書中兩處對關羽形象的塑造,「雲長曰:「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句話采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是關羽單刀赴會前和屬下的對話。字里行間,關羽衿傲高揚的神態流露無遺,浩浩盪盪,氣勢不凡;「關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每每讀這段文字,都會感動得流淚,被關羽的氣概所折服。《三國演義》通過這段文字把人們心中的關公形象推至頂峰,完全確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凜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戰」前,作者連續用了幾處神態描寫來表現孫權的優柔寡斷性格,「張昭曰:『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權沉吟不語。張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權低頭不語。」「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曰:『何事在心,寢食俱廢?』權曰:『今曹操屯兵於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通過外貌、語言、神態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來越多的生動人物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他們由此而生機盎然,同時,牽動讀者的心扉去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領悟那個時代的精神。
二、通過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 綜觀《三國演義》,羅貫中特意布置了諸多對比情節,用來烘托英雄人物偉岸神情。 比如同樣是抓鬮,就有兩處描寫: 第一處是第二十二回中劉岱、王忠二將抓鬮。「忽曹操差人催劉岱、王忠進戰。二人在寨中商議。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將,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與你拈鬮,拈著的便去。」王忠拈著「先」字,只得分一半軍馬,來攻徐州。」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戰,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景。 第二處是第七十一回黃忠、趙雲二將抓鬮。「忠曰:「看我先去,如何?」雲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將,你是副將,如何先爭?」雲曰:「我與你都一般為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二人拈鬮,拈著的先去。」忠依允。當時黃忠拈著先去。雲曰:「既將軍先去,某當相助。可約定時刻。如將軍依時而還,某按兵不動;若將軍過時而不還,某即引軍來接應。」忠曰:「公言是也。」這段突出的是二人爭為先鋒。讀者相互對比兩段文字,就可以發現褒貶。前者給人的是消極和沮喪;後者給人的是昂揚鬥志和蜀漢集團的自信滿滿。同樣的抓鬮,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確了。 《三國演義》中,對比方式是一種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時候在人物言語中給予對比;有時是在激烈的戰爭、矛盾中進行對比;有時是一個畫面中的兩個人物行為的對照。言語的對比在《三國演義》里多次都有記錄。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雙方實力時,就有相當精彩的對比言語。「嘉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當之!」這段「十勝十敗」論是《三國演義》里的經典之一。字里行間把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對比。 在「官渡之戰」激烈的斗爭及矛盾沖突中,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對比。曹操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袁紹,先是採用劉曄設計的「霹靂車」來對付袁紹的 「掘子軍」;又跣足迎接許攸,依靠許攸之計火燒烏巢;隨後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計在倉亭大敗袁本初。充分表現了曹操的深謀遠慮、禮賢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紹在戰役之初,斷然拒絕沮授提出「宜且緩守」的主張;許攸建議奔襲許都,又被他輕率否定;之後又聽信逢紀、郭圖讒言,致使許攸、張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戰敗,袁紹後悔未聽田豐之言,卻又羞於面子,竟將田豐殺死於獄中。通過對比,袁紹優柔寡斷、胸無點策、不辯忠奸、心胸狹隘的性格弱點也在此暴露無遺。 同一畫面的對照,褒貶色彩溢於言表。最經典的莫過於關羽水淹七軍後的畫面。「關公曰:「汝怎敢抗吾?」(於)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公綽髯笑曰:「吾殺汝,猶殺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縛送荊州大牢內監候:「待吾回,別作區處。」發落去訖。關公又令押過龐德。德睜眉怒目,立而不跪,關公曰:「汝兄現在漢中;汝故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寧死於刀下,豈降汝耶!」罵不絕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畫面,便將膽小怕事、苟且偷生的於禁和威武英勇、大義凜然的龐德形象躍然於紙上。 對比可謂是《三國演義》的一經典布置,運用這種手段,羅貫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貶傾向都滲透出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
三、藉助次要人物來陪襯、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崗評價《三國演義》時,說它「有以賓襯主之妙」。所謂以賓襯主,表現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襯、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著墨雖是在配角上,實際落點卻在主角,這在《三國演義》中是用來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顯特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千百萬讀者所最尊敬、喜愛的人物,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對諸葛亮的形象,用盡筆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場,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過一系列的鋪墊來進行烘托。 首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卧龍,並對劉備身邊的謀士加以貶低,用來反襯「卧龍」與「鳳雛」的才能。接著徐庶出場,並通過幾次對曹操的戰斗表現了徐庶的軍事的才能。後來徐庶被曹操以計騙走,這時作者再次襯托,徐庶走馬薦諸葛,並且說出「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把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個台階。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又通過劉備遇到的各個與諸葛亮有關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廣平,孟公威、諸葛均及黃承彥等,他們的才能以及高風亮節,實質上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諸葛亮雖未出場,但他的性格、品德已藉助這些人物烘託了出來。 在正部《三國演義》中,為了對諸葛亮形象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來進行陪襯。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連續使用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等使曹操難以應對,然而這些計謀雖然瞞過了曹操,卻都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為由殺害諸葛亮,諸葛亮明知其意,卻沒有報復周瑜,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計從曹操那裡「借」得十萬枝箭。之後周瑜為奪回荊州,對劉備發動了軍事斗爭,然而在與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處於下風,他的計策一次次被諸葛亮識破,最終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場。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筆墨,卻是通過層層深入的描寫,不僅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且通過周瑜的忌賢妒能、氣量狹小反襯出諸葛亮的寬宏大量、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 書中曹操對諸葛亮形象的襯托也非常鮮明。在赤壁戰敗後,曹操逃至烏林、葫蘆口和華容道處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但笑聲未止,在三處分別殺出了趙雲、張飛和關羽。此處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曹操的狡猾、奸詐,也正由此襯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另外,兩人都曾擔任丞相,總攬朝政,但通過「許田打圍」中曹操的描寫便以其「奸」來反襯出「白帝託孤」的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後語所說那樣「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作為作者不遺餘力刻畫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襯諸葛亮形象最為可貴的一片「綠葉」。 到了後期,司馬懿便成了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同時藉助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形象做了進一步的映襯,如「空城計」一節,司馬懿領大軍殺至城下,見諸葛亮坐於四門大開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因此領兵退去。司馬懿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通謀略,極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來映襯了諸葛亮隨機應變、奇謀妙算的形象特點。 通過以上諸多人物的襯托,諸葛亮的藝術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動的展現,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豐滿。在《三國演義》中,像這樣的處理還有很多,如「溫酒斬華雄」,先是寫了各路諸侯的幾位上將出戰,但都不出數合便敗於華雄之手,表現出了華雄的勇猛。經過層層鋪墊,作者才寫關羽出場,「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而此處作者對於關羽如何英勇善戰、華雄如何被斬,沒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寫,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側面烘托及氣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華雄及其他上將的陪襯,一個高大勇武的關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了。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恰當地運用映襯、烘托等藝術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四、採用誇張手法表現人物形象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使用最獨特的手法就是通過藝術的誇張,刻畫出更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張飛形象的刻畫大量地使用了誇張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張)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三聲誇張的大喝,便將張飛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現的活靈活現。同樣,像小說中許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誇張手法進行塑造,像孫策挾死於糜,喝死樊能,凸現「小霸王」形象;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斬將奪旗,單騎救主成為千古美談;張遼威震逍遙津後,江東小兒夜不敢啼等等。 另一種誇張手法則是使用虛構的故事情節對人物進行誇張想像,像演義中諸葛亮形象的刻畫就大量地使用了虛構誇張的情節因素,像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五丈禳星等在史實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國志》的《吳主傳》、《文聘傳》中記載,「借箭」與「空城計」的故事分別為孫權和文聘所為,把兩則故事放在孫權、文聘身上,從整部書的結構來說,實在意義不大,而誇張化地放在諸葛亮身上,卻能顯出諸葛孔明的智慧過人。作者之所以進行如此的虛構誇張描寫,就是要將諸葛亮刻畫成智慧的化身,並將其神化成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魯迅先生曾評論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羅貫中在使用誇張手法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將誇張用在了對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語言的描寫上。因此,作者在這方面的描寫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性,使其藝術形象豐滿,給人一種躍然紙上的感覺。 總上所述,《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過上述幾個方面,雖然這些人物性格缺少發展變化,屬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認《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優美、生動、鮮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還讓我們認識了作者卓越的文學才能,並對後來的古典小說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您可以關注博KE「快活林品三國」或者添加「快活林品三國」為好友,和愛好者們討論下。
④ 明清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歷史進程
我只知道當時的小說塑造人物多有反禮教色彩
⑤ 三國演義論英雄故事中,曹操與劉備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多用語言描寫。劉備有動作描寫。還有場景的烘托,自然景物烘托氣氛。
⑥ 分析《三國演義》在塑造歷史人物方面所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
曹操寫得太奸,劉備寫得太仁。
⑦ 演義之所以能成為名著,角色塑造有哪些成功之處
商業化小說幾乎都有固定的公式,就是如何編織一個虛無縹緲的美夢。現實中我們很難看到崇高、偉大、浪漫、激情、奇緣、機遇、理想和夢想等等元素,在商業化的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讀者在閱讀類似書籍的時候,常常是基於一種情感的渲泄或滿足,並不是為了學到什麼了不起的知識。
但這對於作者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美夢,但也希望作者在編織美夢的同時,盡量讓夢境看起來更真實一些,至少在情理和邏輯上可以自圓其說。否則,讀者很難沉迷於其中。
怎樣讓虛幻的美極具真實感和邏輯性,這就是高手和庸才之間的最大區別。同樣的題材,有些作家就能寫得讓人大呼過癮,而有些作家卻只能寫成神劇。
對於曹操的塑造也不是標準的反派塑造法,而是再用一次反襯。
曹操三次大笑引來三波伏兵,最後要不是關羽重義氣,曹操早就人頭落地了。但就在這種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曹操也沒有哭過。
而就在曹操回到後方,可以稍作休整的時候,曹操卻哭了,哭得撕心裂肺。
立刻有人問曹操:「生死存亡的時候,主公都沒有哭過,現在安全了,主公為何要哭呢?」曹操哭著說:「我不是為自己哭的,我哭郭嘉啊!郭嘉要是還活著,我怎麼會敗呢?」接下來仰天長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前一刻還在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而拍手叫好的讀者們,又紛紛沉默了。
是啊,堪比諸葛亮的郭嘉要是不早亡,曹操未必會敗呢,真是可惜郭嘉這位大才了。對於曹操的憎惡感,又被郭嘉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人物沖淡了許多。
什麼叫高?這就叫高!
在《三國演義》中,類似的事例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只講與赤壁相關的內容。而其他的演義故事,卻缺乏這種深度的人物塑造功力,這也是《三國演義》被稱為名著的原因。
⑧ 史傳文學和演義小說塑造人物方面的不同特點
史傳文學除去幾個大家名作,往往會把重心多放在勝利者或是說當朝君王身上,成王敗寇這也無可厚非,不過對人物感情描寫較淡,長於寫大局。
演義小說例如《三國演義》,常常會描寫出一些忠肝義膽亦或是姦邪險惡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但是人物重心也是隨作者喜好的,以此鑒史是不可取的。
⑨ 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新發展的是哪一部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
小說的結構頗為講究,作者把復雜的故事情節,組織得嚴整有序。
⑩ 《三國志演義》與《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水滸傳》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傑出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滸傳》塑造的人物不是一兩個,而是一系列性格鮮明,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如林沖、武松、楊志等都家喻戶曉,長期活在人們的心中。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滸傳》有它獨特的藝術成就和特色,比起《三國演義》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善於組織生動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通過矛盾沖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夠抓住並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注意寫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性(《三國演義》主要表現在對曹操這一人物的塑造上,寫反面人物而敢於寫他的優點,寫優點卻不妨礙寫出令人憎惡的一面。《水滸傳》主要表現在寫正面人物卻敢於寫他們的缺點和弱點,但仍然不妨礙寫出讓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在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上,渲染、烘托、對比等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更突現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現的獨特的藝術成就和特色。比起《三國演義》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金聖嘆曾說,《水滸傳》「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所狀,人有其聲口」,茅盾先生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按語」,大師們總結概括了《水滸傳》人物描寫的藝術特色,本文將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來試加分析。(一) 在人物描寫上,《水滸傳》能從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出發,去把握和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二) 《水滸傳》在人物塑造上表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定程度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