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司湯達的<紅與黑>中女性角色的人物分析
1、女主角人物分析:
瑪蒂爾德:
這個任性得可憐的孩子,一出生就繼承了德.拉莫爾這個高貴的名字與一顆高傲的心。這顆美麗的花朵,內心蘊藏著強大的能量,渴望走出溫室,享受暴風驟雨帶來的刺激感,而那似乎只有愛情能夠辦到。
「在那場政治災難中真正打動她的,是瑪格麗特.德.納瓦爾王後藏在格萊沃廣場的一所房子里,竟敢派人向劊子手索要情人的腦袋。第二天午夜,她捧著那顆頭顱,坐上車,親手將她葬在蒙特瑪爾山腳下的小教堂里」
於連崇拜拿破崙,是著迷上了他由平民一躍成為法國最高統領的奇跡,而瑪蒂爾德卻崇拜愛情,偉大的愛情。她愛上了瑪格麗特.德.納瓦爾王後與她的死囚情人間的,那麼美麗的,充滿著凄美,巨大的絕望感的愛情。
她與於連戀愛了,這場愛情是一場冒險----一場能夠將她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冒險。他有著冷酷而高傲的虛榮心,最高程度的自尊,除此之外一無所有。而她的高傲同樣也不遜於他,而在這之外,她還於連所沒有的東西——最高貴的出生與令人垂涎的財富。高傲的心不允許自己做出任何違背自己高傲的事情,於是她與他之間的愛情就成為了一場戰爭,游移在攻擊與防禦之間。瑪蒂爾德將自己的驕傲與自己的愛情作斗爭,一旦於連在她的面前表現出了對愛情的臣服,她就會對這一段愛情不屑一顧,繼而懷疑起於連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於連這個從鄉下出來的小夥子,年少輕狂,雖然有著極高的聰明才智與狂熱的野心,但在愛情面前,軟弱得一塌糊塗。與之相比,瑪蒂爾德對於愛情的態度則是堅如磐石,直到事情的發展逐漸的脫離自己的掌控。
瑪蒂爾德:我愛你。於連:我不愛你。
瑪蒂爾德:我愛你。於連:我愛你。
瑪蒂爾德:我不愛你。於連:我愛你。
於連:我不愛你。瑪蒂爾德:我愛你,直到我死。
他們的愛情追逐由瑪蒂爾德發起,也由她結束,於連的最後虛假的拒絕使她絕對的臣服,而於連最後倔強的死亡,也與瑪格麗特.德.納瓦爾王後的情人的死亡是那樣的肖似:剩下的只是頭顱,那與身體相分離的,那樣美麗的頭顱````
於是愛情的地基撼動,之前播下的種子已經長成了蒼天大樹,枝葉茂密,每一片葉子上都透著血紅。她虔誠的閉上了眼,將情人的臉捧到自己的面前,把自己蒼白的嘴唇印上了自己在這一刻才如此愛戀的人的額頭。
她把自己影子與兩百年前的瑪格麗特.德.納瓦爾王後重合,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份凄楚的美。
2、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3、作者簡介:
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也是19世紀現實主義的先驅,在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倡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主張文學應"藝術的反映當代生活",反對因循守舊。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❷ 分析小說《紅與黑》裡面的主人公於連的形象 一千七百字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紅與黑》這本書來了個全方位的接觸,並碰出了火花。從此,我便被這本書所吸引,尤其對書中漂亮、勇敢、敢於攀登的小說主人公——於連,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從中,我讀出的,是一個年輕人追求理想的旋律。
於連,作為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只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奮斗。為了實現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還要採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偽、作假和違心之舉。然而當他爬上一定的位置,他才明白他仍然是一個「汝乃山區窮鄉下人」。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這就是於連·索黑爾的悲劇命運的過程。
縱觀這本書,可以看出全部《紅與黑》就是於連浮沉升降興衰榮辱的過程。如果讓我來說,我只能說他是一個極具野心的拿破崙崇拜者,或者說他是一個充滿才智,善良,敢於同封建貴族搏鬥的英雄。
有些研究者認為,從於連的身上,看到的是心靈的詩意和社會的平庸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是社會對個人的戕害以及個人對社會的反抗。我比較贊成這種說法,我認為於連的行為有一部分是社會造成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陰險偽善的神父,勾心鬥角的政客,專橫兇殘的貴族,貪污腐化的官吏,卑鄙庸俗的資產者,這一切不得不讓從小就受父親虐待而立志成為一名具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軍人的於連,像注入了興奮劑一樣,去瘋狂地實現他的野心。除社會原因以外,我還覺得這是他本身性格所制約的。他自小受拿破崙部下老軍醫的教育,喜歡讀拿破崙的英雄事跡。在他頭腦中有著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反抗王政、復辟社會的特點,但同時,他的出身,他的思想,又使他具有向上攀登的強烈願望。於連,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就這樣,被人所批評,指責,同時又被人所贊揚。
對於於連來說:愛情是手段,飛黃騰達、社會成功是目的;然而於連畢竟是善良的,他不能在愛情中始終藏著心計,反而極易動真情。在獄中,他真誠地對待情人,對待朋友,甚至對待敵人。因為他徹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容的,是不道德的,他開始為自己的行為後悔。入獄後的於連,是大徹大悟的,此刻他具有了「少數幸福人」的基本品質,恢復了真正的自我。其實,入獄後他完全可以有機會逃離監獄,完全可以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但他卻放棄,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在獄中,他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可以說,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正如他所認為的那樣:在狼的社會里,他也必須把自己變成狼,然後去和他們相咬。如果我們指責他,那麼在指責的同時,應更多地去指責他所身處的那個社會環境和社會道德觀念。這也就不能不引起了我們對現實更多的思索。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也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我們也許早就忘卻了小時候第一篇關於理想的習作了。為了順應時間的潮流,為了遵循利益的法則,我們不停地改變著,追隨著更體面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哪怕在紛繁的人流中難以呼吸,遍體鱗傷,仍要強忍著華麗外表下內心的焦慮和煎熬。
人流中一雙雙幾近木訥的眼睛,也曾經閃閃發光,也曾經懷抱著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為科學家、軍人、老師的種種過程中漸漸變質,變得更能趨合別人的需要,變得只為肉體而存在,而代價卻常常是誠實、無私與開朗。當我們一邊成長,一邊想方設法用種種面具遮蔽起我們純真的本質時,我們便在重重復復地上演著於連的悲劇,而這時,誰又會想到自己孩提時,其實嚮往的是永遠快樂。
不過細心閱讀,我們可以注意到,於連口口聲聲說的「成功」、「發跡」、「飛黃騰達」之類的話,時時處處羨慕有錢人的「幸福」,卻從來沒有說清楚他究竟要什麼。金錢當然是要的,他是想當一名主教比當一位將軍多掙多少法郎,然而他更關心和誰一起吃飯勝過拿多少薪水,他拒絕和愛麗莎的有利婚姻,他不肯走富凱那樣的穩妥發財之路,他也從不接沒有名分的饋贈……
總之,於連不是一個愛錢的人,這是他和當時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間的很大區別,包括貴族和資產者。看見阿格德主教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就為他的「馬刺感到羞愧」,「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當了輕騎兵中尉,有了騎士的封號就「喜出望外」……,這一切,給他帶來的首先是榮譽,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金錢、財富和享受。可以說,他得到的幸福是很少物質的成份,多為自尊心的滿足,能力的實現甚至讀書的自由。總之,說於連是一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一個追求個人幸福而不幸走入歧途的年輕人更來得准確。
對於於連,對於《紅與黑》,很多人都評價過,而且各有所異。一般讀者都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因為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但人們常常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司湯達所進行的精神思考。作為一篇讀書筆記,小作者從深刻古奧的故事中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將作品與感悟,虛擬與現實渾然天成地結合在一起,對人生進行了一定的哲學思考。本文構思新穎,用語精美,堪稱佳作,拿起它你會了解於連,你也會被它所打動。
❸ 紅與黑中於連形象分析
A、於連的階級地位和其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
B、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迫後就反抗,當個人利益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C、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
D、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於連是王政復辟時期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她的希望、追求、奮斗、失敗,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小資產階級的命運。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他的反抗性產生於社會對他的壓制,基於個人向上爬的野心。他所以追念大革命時代,是因為那時像他這樣有才乾的青年有數不清的機會可以在公共事務的廣大場合大顯身手,可是在扼殺一切生機的王政復辟時代,他只能扮演「一個叛逆平民的悲慘角色」,成了「一個跟整個社會作戰的不幸的人」。他蔑視貴族階級「合法的權威」,憎惡教會的虛偽卑鄙,鄙夷資產階級的「污穢財產」。他對社會進行了絕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法國人民對復辟社會的抗議情緒。
❹ 紅與黑的人物分析
1、性格的復雜性及其根源
於連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隸,父親是農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視。自小就身體瘦弱,臉色蒼白,不適於勞動。
西朗神父和拿破崙的老外科軍醫從相反的兩方面為他指引了兩條道路:參軍或當神父。拿破崙的騎兵遠征義大利的雄姿「使他發狂」「熱血沸騰」,拿破崙的垮台又使他憑借才幹做將軍的美夢破滅。
他懷著要出人頭地改變自己貧賤地位的強烈願望,在不斷的嚮往和屈辱中養成了孤獨、內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視、反抗的復雜性性格。
於連的多元化性格是從自幼生活時就埋下種子的,隨著他在復雜社會中的淬煉,表現得越來越鮮明、復雜。
當於連由皮拉爾神父援引以秘書身份出現在拉莫爾侯爵府時,他的忍耐與偽善更加成熟了,在這社會竹竿的第三高度他達到了人生階梯的最高峰。
他的野心迫使他以征服上流社會的決心征服了瑪蒂爾德小姐。終於觸犯了這個以金錢門第為基礎的社會。
於連生活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他思想性格的復雜性。小說在不同的社會層次上向我們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不同角度映照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各種扭結的社會矛盾。
既提示了於連的生活軌跡,又寫出他性格走向的社會歷史原因。給他提供了一幅厚實的社會斗爭的立體背景。
2、多元性格呈現的矛盾性
於連的性格具有復雜的多元性,多元性在他的性格表現中又是矛盾的。他既反抗又妥協、既自尊又自卑、既有雄心又有野心、既正直又虛偽,多重性格交替演變,相互依存又相互滲透。
於連的反抗性格是其突出的特徵,他的反抗貫串於他的全部生活歷程。於連從小受父兄的歧視,反抗性格就基本形成。
在維里埃爾城、貝尚松神學院和拉莫爾侯爵府這三個典型環境中,既定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強化。在等級門第觀念的刺激下,他自尊自傲的性格引發他對貴族社會強烈仇恨和反抗。
總之,於連復雜矛盾的性格是王朝復辟時期貴族資產階級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投機取巧、腐化享樂的社會風氣和第三等級復辟逆流的革命情緒組合的時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
抗衡和反抗是復雜的環境造就的復雜典型。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3、復雜形象具有的社會意義
於連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卻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像自己所嚮往的那樣一節一節地爬上去了。
但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無論是世俗社會還是宗教社會,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每一次成功都要遭到嫉妒和打擊。
他對上流社會的仇恨和反抗使上流社會對他難以容忍。他的悲劇命運是註定了的,於連扮演的是一個叛逆平民的角色。
於連的奮斗史概括了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他的反抗體現了平民階級對特權階級的抗議,對復辟社會的否定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於連是在頭腦清醒時接受死刑的。如果他把野心看得高於一切,他可以在貴族小姐並未完全拋棄他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苟活下來,然而他選擇了死亡。
於連這個藝術典型,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他我們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批判地吸收精華,至於糟粕應毫無疑問地剔除。
《紅與黑》主要內容
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
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
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❺ 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的人物性格分析
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彷彿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斗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❻ 名著《紅與黑》的主要人物和內容梗概是什麼
《紅與黑》主要人物:
於連.索黑爾
市長德.瑞那
德.瑞那夫人
女僕愛麗沙
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
神甫西朗
木爾侯爵
瑪特兒.木爾小姐
安倍主教
彼拉神父
俄國柯哈莎夫王子
內容梗概:
網頁鏈接
❼ 紅與黑中於連的人物分析
1、性格的復雜性及其根源
於連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隸,父親是農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視。自小就身體瘦弱,臉色蒼白,不適於勞動。
西朗神父和拿破崙的老外科軍醫從相反的兩方面為他指引了兩條道路:參軍或當神父。拿破崙的騎兵遠征義大利的雄姿「使他發狂」「熱血沸騰」,拿破崙的垮台又使他憑借才幹做將軍的美夢破滅。
他懷著要出人頭地改變自己貧賤地位的強烈願望,在不斷的嚮往和屈辱中養成了孤獨、內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視、反抗的復雜性性格。
於連的多元化性格是從自幼生活時就埋下種子的,隨著他在復雜社會中的淬煉,表現得越來越鮮明、復雜。
當於連由皮拉爾神父援引以秘書身份出現在拉莫爾侯爵府時,他的忍耐與偽善更加成熟了,在這社會竹竿的第三高度他達到了人生階梯的最高峰。
他的野心迫使他以征服上流社會的決心征服了瑪蒂爾德小姐。終於觸犯了這個以金錢門第為基礎的社會。
於連生活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他思想性格的復雜性。小說在不同的社會層次上向我們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不同角度映照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各種扭結的社會矛盾。
既提示了於連的生活軌跡,又寫出他性格走向的社會歷史原因。給他提供了一幅厚實的社會斗爭的立體背景。
2、多元性格呈現的矛盾性
於連的性格具有復雜的多元性,多元性在他的性格表現中又是矛盾的。他既反抗又妥協、既自尊又自卑、既有雄心又有野心、既正直又虛偽,多重性格交替演變,相互依存又相互滲透。
於連的反抗性格是其突出的特徵,他的反抗貫串於他的全部生活歷程。於連從小受父兄的歧視,反抗性格就基本形成。
在維里埃爾城、貝尚松神學院和拉莫爾侯爵府這三個典型環境中,既定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強化。在等級門第觀念的刺激下,他自尊自傲的性格引發他對貴族社會強烈仇恨和反抗。
總之,於連復雜矛盾的性格是王朝復辟時期貴族資產階級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投機取巧、腐化享樂的社會風氣和第三等級復辟逆流的革命情緒組合的時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
抗衡和反抗是復雜的環境造就的復雜典型。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3、復雜形象具有的社會意義
於連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卻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像自己所嚮往的那樣一節一節地爬上去了。
但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無論是世俗社會還是宗教社會,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每一次成功都要遭到嫉妒和打擊。
他對上流社會的仇恨和反抗使上流社會對他難以容忍。他的悲劇命運是註定了的,於連扮演的是一個叛逆平民的角色。
於連的奮斗史概括了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他的反抗體現了平民階級對特權階級的抗議,對復辟社會的否定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於連是在頭腦清醒時接受死刑的。如果他把野心看得高於一切,他可以在貴族小姐並未完全拋棄他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苟活下來,然而他選擇了死亡。
於連這個藝術典型,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他我們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批判地吸收精華,至於糟粕應毫無疑問地剔除。
(7)紅與黑小說中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
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
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連
❽ 紅與黑中於連的人物形象分析
紅與黑中於連「無信仰的現代個人主義者」德表徵
❾ 《紅與黑》中主要人物的角色賞析
裡面主要講了於連和得雷納爾夫人的故事,帶有客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