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男主名字中含月字月字的小說,女主有個小孩,背上有十二個月形胎記,是一部玄幻女強的書
遮天??????????????好像沒這個情節~
㈡ 對月 賈平凹 閱讀答案 (詳解)
教學目的:
⒈探索語言風格,理解文章內容與形式上相互依存的關系;
⒉尋找童心,歸納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
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點: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⒉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板書「凸」、「凹」——問學生讀音 (tū、āo) 意義(向外突出、向內凹陷)
板書「賈平凹」——這是我國當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這個名字中「凹」念「wā」。
簡介賈平凹名字變音的由來。
賈平凹,1952年生於陝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後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陝西話中,娃凹同音。
簡介賈平凹。
引出課文《月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回答:文章主要什麼內容?
分析課題,「月跡」即「月亮的印跡、蹤跡」。
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麼不同的特點,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麼變化。
讀完課文,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答案。
引導學生從五個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鏡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裡(28)→眼睛裡(30)
同時板書如下:
悶
鏡中月 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驚喜→高興→緊張→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銀銀的 月色 高興
杯中月 小小的滿圓 、可憐兒樣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銀光 、多 月光 興奮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滿足
作者寫月亮,為什麼要寫鏡子、寫杯子、寫院子、寫小河,怎麼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這里用的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化實為虛。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借穿衣鏡、院子、酒杯、河水、眼睛這一個又一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月跡,也寫出了孩子們起伏變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讀下來,有沒有發現,賈平凹在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語言特點是什麼呢?
① 話音的使用(3)。親切、口語化,方言特色 ② 疊詞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兒童口吻
第二課時
簡單回顧上一課內容,提示地點的轉移。
作者一會兒寫這里,一會兒寫那裡,又是屋內又是屋外,還到了小河邊,文章是不是寫得很亂呢?不亂。
是什麼原因使地點的轉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領。
文章的線索是什麼?這篇散文的「神」是什麼呢?尋月
月亮代表的僅僅是簡單的月亮嗎??暫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
找3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奶奶、孩子們、我的旁白)
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們的對話。他們聊到的是月宮中的桂樹和嫦娥。
這一部分不是在寫尋月呀,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一段對話呢?能不能刪掉呢?
作者寫桂樹表達了什麼?
作者寫桂樹,感覺月宮中的桂樹和自己身後的桂樹重疊到了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意境,體驗到了一種美的愉悅。
作者為什麼要寫嫦娥是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文章將三妹比做嫦娥,將凡俗與神幻融為一體,使月亮美得實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麼一下就樂了?僅僅是因為誇她漂亮嗎?
17段「那麼好個地方……」「月亮是個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寫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寫的、間接寫的,這些說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不單單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們「尋月」,實際上是「追尋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這樣看來,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為什麼不能刪除呢?
因為這一部分也在表達孩子們對月亮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
22段:「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於自己的。」大家為什麼要爭論?
都希望月亮屬於自己,說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麗,表達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後:「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一句話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像力,
這樣看來,全文都是在圍繞一個中心,看似散亂,實際上沒有一點多餘的文字。這是體現了一個什麼特點?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頭想想,寫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態,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寫各處不同的月,實際只寫了一個心中的月亮。這也是「形散神聚」的體現。
童趣是活潑美妙的,是純潔天真的。作者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寫得很鮮活,同時又很好地傳達了要「不斷追求」的主旨。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屬於你們。如果你們受到這篇課文啟發,不斷地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追求理想與未知的世界,那麼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㈢ 《對月》的詳細閱讀答案
賈平凹寫的:
月,夜愈黑,你愈亮,煙火熏不臟你,灰塵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間的一面高懸的鏡
子嗎?
你夜夜出來,夜夜卻不盡相同;過幾天圓了,過幾天虧了;圓的那麼豐滿,虧的又如此缺
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會照了出來的。你照出來了,悲哀
的盼著你豐滿,雙眼欲穿;你豐滿了,卻使得意的大為遺憾,因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
哪些千年萬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還是學士,還是村孺,得意者得
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後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於是,便在這無窮無盡的變化之中統統消
失了,而你卻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恆!
你對於人就是那砍不斷的桂樹,人對於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吳剛?而吳剛是仙,可以長久,
而人卻要以短暫的生命付之於這種工作嗎?!
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謎語!從古至今,多少人萬般思想,卻如何不得其解,或是執迷,將便
為戰而死,相便為諫而亡,悲、歡、離、合,歸結於天命;或是自以為覺悟,求仙問道,放縱山
水,遁入空門;或是勃然而起,將你罵殺起來,說是徒為亮月,虛有朗光,只是得意時錦上添
花,悲哀時火上加油,是一個面慈心狠的陰婆,是一泊平平靜靜而溺死人命的淵潭。
月,我知道這是冤枉了你,是屈解了你。你出現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
你的本身就是說明著這個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著啟示:萬事萬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
個圓的完成啊!
試想,繞太陽而運行的地球是圓的,運行的軌道也是圓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彈球是圓的,
彈動起來也是圓的旋轉。圓就是運動,所以車輪能跑,浪渦能旋。人何嘗不是這樣呢?人再小,
要長老;人老了,卻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圓的接榫。冬過去了是春,春種秋收後又是
冬。老虎可以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蝕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
定,周而復始,一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
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
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託嗎?能知道我死後變成何物嗎?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樂,活著也
有苦,苦裡卻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氣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我的形,
到該落的時候,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長。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卻要
深深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盡我
的力量。
月,對著你,我還能說些什麼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間高懸的明鏡,讓我看見了這個世
界,看見了我自己,但願你在天地間長久,但願我的事業永存。
問題設計:
1.文章有三個自然段以「月」開頭,如果據此把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的話,你覺得三個部分寫
的各是什麼內容?
①寫月圓月虧,照盡人間的得意和悲哀,月亮永恆而人生短暫。
② ——————————————————
③ ——————————————————
2.文章中說:「萬事萬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啊!」作者由此形成了對
人生的怎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什麼?
3.文章以「你」稱代月亮,彷彿面對面向月亮傾訴,你覺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請打開你記憶的大門,寫出兩句古人描寫「月」的名句。(多答加一分)
解題指導: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很多閱讀理解題在老師評講之後一般都會覺得很容易,其實這
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把文章讀懂,只有讀懂文章,把握作者的真正寫作意圖之後,做題目才會
得心應手。而事實上,很多同學在做閱讀理解時常常把不肯花費必要的時間用來理解文章,總是
簡單地把文章讀一、二遍,然後就急匆匆地做題目,這是做閱讀理解所最忌諱的。所以,我們必
須明白必須在讀懂文章之後再揣摩題目,這就需要多花一點時間用來讀文章,一般不少於三遍。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本文而言,文章相對有些難度,要多讀幾遍才可以讀懂。在讀的過程中,要重點抓住這樣
幾句話來理解──「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說明著這個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著啟示:萬事萬
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啊!」「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一
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
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活著就是一切」「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
卻要深深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
盡我的力量。」抓住了這樣幾句話就不難明白作者的意圖:要以積極的姿態去把握現在的每一
天,使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就如同《泰坦尼克號》所揭示的令人受益一生的哲理──「盡情
享受每一天」。
答案提示:
1.第二部分,寫月亮啟示人們,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第三部分,寫月亮使人們
認清了整個世界和「我」自己。(意思對即可)
2.作者的看法,萬事萬物都有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界不斷地周而復始,沒有永恆。作者的看
法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因為看清了這一點,「成功」則不狂,「失敗」則不惑,「生兒」則
不喜,「老死」則不悲,關鍵是抓住現在,「深深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
圓」,可見是一種極為積極的人生態度。(意思對即可)
3.這樣寫彷彿與月亮直接溝通,直面傾訴,感情強烈。
4.略(多答加一分)
不懂可以追問!
望採納!
多謝合作!
《天才兒子腹黑娘親》裡面的女主就有一把月權神杖,有靈氣,認了女主為主,順便把守護神獸給收服了,裡面的獸寵真是萌萌噠,男主女主一家都很強悍,天賦牛叉,跟開外掛似的
㈤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答案】
【小題1】B、E
【小題2】①為研究制訂經典畫作而不顧個人安危;②愛惜畫作勝於自己的身體;③面對夢寐以求的創作素材而不能如願作畫的悲傷。
【小題3】①熱愛繪畫藝術,視藝術為生命。②一生都在不斷探索創新,從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③淡泊名利,不計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把畢生心血奉獻給社會。④工作有激情,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工作熱情和旺盛的鬥志。
【小題4】含義:真正的藝術來自於真正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的樸素心靈,是通過內心對藝術的苦苦追求才得到的,(1分)這種樸素的思想和藝術的靈感不是用錢能買到的,(1分)這樣的藝術品是無價的,任何金錢都買不來,也不可能出賣的,(1分)藝術家不應該如其他一些職業那樣可以將自己的產品用金錢去衡量。(1分)
感想示例:現實中的許多人,表面看是對藝術的執著,標榜自己的才華,而真實的目的卻是藝術的附屬品――名和利。吳冠中稱之為「匠人」,而不是「大家」。如果藝術與利益相連,那麼藝術的價值就發生了改變,完全是為利益而創作的藝術不可能成為經典而永恆。真正的為藝術而生的人,心裡只有藝術,他的創作都是內心激情的表現,而不像許多人那樣是為了最大化的利益而苦思冥想。因此當今的社會需要有這樣思想的藝術家來引領藝術的發展,而不是被喧囂的世風所污。只有超然物外,心靈純凈,恬然淡泊的人,才能成為一代宗師,後世楷模。(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
A中的「沒有繪畫,就不會有吳冠中這個人了」理解有誤,應為「沒有繪畫就不會有畫家吳冠中了」;C中的「囊括了他為藝術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不對,是「囊括了他為藝術辛勤一生的所有重要作品」,范圍擴大了;D中的「他捐出的畫作不會帶來任何利益」不符合事實,為賑災助殘的捐贈要獲得相應的金錢來幫助他們。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2】
試題分析:「一是抗戰時期在昆明……讓他將自己反鎖在館內,臨摹古人畫冊。二是上世紀60年代,……慶幸作品們終於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紀70年代,……怎麼努力也畫不成了,極度失望之下,吳冠中競哭了起來!
」以上信息很明確地指出了三件事。
考點: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3】
試題分析:
由「他和繪畫的關系,可說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緣的關系——繪畫不是他的專業、職業、事業,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義」可得出第一點。由「吳冠中一輩子不停地追求創新,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可得出第二點。由「吳冠中把他一輩子的耕耘成果,悉數奉獻給了社會」可得出第三點。由「他當了一輩子美術教師,從第一天做助教開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後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終沒有變,這就是,一上講台就激動,越講越興奮,就像陷在戀愛中,不能自拔」可得出第四點。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4】
試題分析:
「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這句話要分三個層次來理解,「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一句應結合「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實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來理解,「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是出自於「樸素的心靈」。「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實際是指出自心靈和靈感的作品是無處買賣的。既然作品無處買賣,那麼藝術家也就無所謂職業了,他不同於以畫謀生的畫匠。感想還是要結合本段理解,以畫謀生與以畫為生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考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
㈥ 《免費》的閱讀答案
[美]雪莉·凱撒小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免費
[美]雪莉·凱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備晚飯,我10歲的兒子走進廚房遞給我一張紙,他在紙上寫了一些東西我在圍裙上擦了擦手,仔細地看了看,上面寫著:
割草,5美元;
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鋪,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購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單,5美元;
還有打掃院子,2美元
看著他滿懷期望地站在那裡,千萬個記憶一瞬間閃過我的腦海我接過那張紙,翻到背面,在上面寫道:
懷你9個月,免費;
為你熬夜,請醫生為你看病,免費;
多年來花在你身上的時光、為了你流過的淚、撫養你成長所付出的一切,免費;
日日夜夜為你擔憂,將來還要為你操心,免費;
給你忠告和教你知識,供你上學,免費;
給你買玩具、食品、衣服,為你擦鼻涕,免費
兒子,當你把這些都加到一起時,媽媽付出的所有的愛都是免費的
看完之後,兒子的眼睛裡噙滿了大滴的淚水他望著我說:「媽媽,我真的很愛你」說著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很大的幾個字:「賬已付清」
10.請聯系現實想像一下,當面對「兒子」開列的賬單的時候,除了文中的應對方法外,「我」還能採取什麼方法?請至少列舉三種
答:
11.聯系第10題,對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評價文中的「我」的方法,為什麼?
答:
12.請簡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答:
13.你認為這篇小小說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答:
參考答案:10.提示:或一笑置之,或以牙還牙,或當真付錢給「兒子」,或大聲呵斥,等等
11.「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因為「我」的「免費」,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與親情的無價,而且還使孩子明確了自己的職責與義務
12.具有博大胸懷、熱愛孩子、善於家教的母親形象
13.《免費》的最大價值,在於警示人們:良好的家教,不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㈦ 求作業答案:閱讀下面一篇微型小說
(1)①指「目的、意圖」;②指「表示心意」;③指「心機、頭腦」。 (2)那「我」就收下了。(或「張局長准備收下禮物的客氣說法」) |
㈧ 小說類型,都市,主角是孤兒,然而有一天他在街上無意間看見一位女孩長著和自己一樣的月牙形胎記,於是
龍潛花都
㈨ 求安妮寶貝《月》全文!~~
月 一
她說,這個世界上,你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微小顆粒,從來不停息運動。它組成一切:細菌,大海,血液,銀河,星辰,地球,雲朵,花瓣,眼淚,光線,糧食,石頭,蕨類……我們,他們,它們,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構成的。以同樣原子構成的植物在世界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也許,一切事物的區別只在於各自不同的結構體系。就如同母親喜歡所有的植物,惟獨偏愛的是有香氣的白色花朵。有一種滇藏木蘭,母親曾經種在庭院里。花瓣碩大,芳香撲鼻,在異常寒冷的早春開放,花先於葉開放。所以,這是一種自我體系格外堅硬而強烈的花朵。在夜色中,她們坐在雨檐長廊的竹凳上,觀望它光禿挺拔的枝幹上,如白色燈籠一樣懸掛的白色大花。月光給飽滿堅強的花瓣灑上一層光輝,如同散發出來的淡淡霧氣。
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遊玩。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
童年的歌謠,母親都會唱。不會唱的,買回來曲譜,也就一首一首地學會,再唱給她聽。母親嗓音清甜,即使年老之後,聽起來也如同少女,是糯脆的南方口音。為她唱歌,為她誦古詩,與她對話,在她看來十分重要,絕不忽視或忘記。最終,她又會告訴她,科學常識要說服我們的是,月亮本身沒有光芒,清涼如水的月光,是它折射的太陽光線。月亮上其實並沒有桂花樹,也沒有白兔。這是一個絕對荒蕪的無情的星球。有起伏的山嶺,碗狀凹坑結構的環形山,以及叫做月海的平原,而所謂平原,遠望時就是球體上的斑狀陰影。沒有大氣,也許有一些冰。如此而已。這個不毛之地,無法成為人類的樂園,也不是為人類而存在。就像無數螺旋架形狀的壯麗星系,是為一種秩序和規律而存在,絕不是為了人類。哪怕人類對它百般試探和琢磨,都是無用。一輪完滿冰冷的月亮,維系著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這是它的尊嚴所在。它的明凈潔白,滿缺變化,同樣,也是為一種秩序和規律而存在。人對自己的處境,其實沒有絲毫把握。因為宇宙中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存在的暗物質。暗物質是人所無法見到的無法想像的存在。
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或者想像。因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人與他的偏見之間的關系,是一面無法被打碎的明鏡。他走到哪裡,見解的影子跟隨到哪裡。
所以,她說,也許可以認為,你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由你的意識構成。意識從不消逝,一次一次輪回反復,如同永遠不會結束的夢魘,使你漸漸相信它是真實的一面,而你的生命,則是對岸的海市蜃樓。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內心焦灼深刻。這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在我們的幻象之中,這可觸及可念想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種焦灼深刻:疼痛,慾望,躥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懺悔,激越……你沒有過錯。你只是不懂。因為你無法懂。你不明白超越你可觸及可念想的范圍之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哪怕是從原子開始。你如同一隻沒有離開樹洞范圍的螞蟻,螞蟻群落中的一隻,細小卑微,在這無盡繁盛的繁殖之中,在這潮濕逼仄的處境之中。這是你的意識得以存在的基礎。你不知道樹洞之外是樹林,樹林之外是森林,森林之外是高山,高山之外是平原,平原之外是大海……你怎麼可能知道會有大海。你從未見過它,也想像不到它。你只能堅定地維持自己的原則,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樹洞,不可能有大海。說世界有大海的人是痴妄,他們唯心而不唯物。說有大海的人,未必也真的見過大海。或許他也只能是一隻螞蟻。但他與你的不同,是,他是一隻雖然沒有見過大海但相信有大海的螞蟻。所以,他是一隻有信仰的螞蟻。你們之間的區別,就只是,信仰的問題。
他未必比你幸福。他未必比你多擁有任何一件一物。他未必比你永恆。我們為什麼要討論是否有大海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一朝一夕之間。如果一朝一夕之間,能夠被明確感知的,只是飢餓,勞累,寒冷,焦慮……這些最為本能的需求。那麼,覓食比什麼都重要。他喜歡與你討論大海。或許這會令他覺得充實。他在一片凋落的紅色槭樹葉上,嗅聞到了原子的氣味。他趴在上面,安寧地酣睡,在夢中踏上去往遠途的盡頭。路的盡頭,是一片碧藍大海。它們的氣味相通。一片槭樹葉的氣味,也是鹽的氣味,水分子的氣味,月光的氣味,岩石的氣味。他離開擁擠掙扎的群落,沒有參與它們的勞動,因此也不獲得榮譽,也不存在危險。孤立意味著被放棄。被放棄,意味著失去權力可能性。失去權力可能性,導致他體內的腎上腺激素漸漸平息,激素平息導致他過早地衰老。過早地衰老導致過早地死去。在死去的瞬間,他發現自己在一片真正的潮水之上。他竭盡一隻螞蟻的一生所能夠擁有的生命力,在此刻體驗到這從未感受到過的明亮,動盪,起伏,廣闊。但是他無法用語言用聲音用標記告訴任何其他同類。樹洞在對岸。此刻看來,它完全是不真實的。他對自己說,要相信。我做到了。但是這一生,的確未必比你幸福。我有信仰,失去種種當下的可能性。但當下種種,若比什麼都重要,那麼……你怎麼能知道遠方畢竟還是有大海。
月 二
是從她很小的時候開始,母親在她的房間里,在床邊的白色護牆板上,用水彩筆曾寫下細細的一段話:宇宙與地球上的事物要遠遠超出你的哲學所幻想的。其他的母親會做這樣的事情嗎。她不得知。這段話,來自Horatio。這段話,如果因為玩耍或游戲而抹擦掉了,母親會要求她重新寫上。她一遍一遍地,重復地臨摹或寫過它們無數次。用熊貓牌水彩筆的不同顏色。她最喜歡的顏色曾經是紅色,之後是藍色和綠色,又回復到紅色,最終是黑色。
在她出生後六個月的時候,母親搭飛機第一次帶她出門,回南方家鄉,為此專程買了昂貴的頭等艙座位。只有在她兩歲之後,她們開始一起坐最低折扣的經濟艙,並開始四處旅行。幼小的她,跟隨著母親,母親帶著背囊,在包里放上奶瓶,毯子和一隻撥浪鼓。在飛機起飛的時候,讓她吸吮奶嘴,當她覺得無聊時,母親輕輕搖動那隻波浪鼓。她帶著她,從未令她感覺有任何不適或勉強,所以她很少哭鬧。任何陌生人都會走過來,說,好乖的嬰兒。一個乖順的嬰兒,自然就是一個被滿足了一切明顯或潛在要求的嬰兒。她洞察人的內心,所以,只要她願意,她就能夠讓人舒適。她與這段話的關系密不可分,直到腦海里可以條件反射般地出現它被組成的任何一個字。直到她從一無所知,到半知半覺,到最終理解了它在說些什麼,到她決定推倒這段話。以及,到最後,她重新又記憶了它,把它放在自己心裡的另一個層面。
一個人若在二十餘年裡,一直與一句用以壓制個人性的自信與亢奮的言論共眠,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她二十二歲時,嫁給來自南半球的男子,並生下一對混血的孿生子。告訴母親決定的時候,她的反應很輕淡,只說,哦,知道。就像她幼時帶小夥伴回家裡開派對,用玩具食物把家裡攪得一團糟,母親只是微笑著收拾,有時還一起加入放縱的游戲,沒有任何責怪。但母親從未讓她穿過任何有卡通形象的鮮艷的衣服,買的衣服都是淡淡的藍,灰,米白,袖子或領口綉著絲線花卉,穿圓口的純正皮質的鞋子。母親亦從不讓她吃零食,只給予新鮮潔凈的水和食物,也不讓她吃外餐,始終親自動手給她做飯。從未給過她任何工業化的玩具,包括塑料製品。小時候的玩具,都是用布,棉花,乾草,或純紙等天然材料手工做出來的。她從未被允許玩過電子游戲。她也不給她粉紅色的東西。一個女孩的生命里不需要粉紅色。母親說。有些選擇,她要幫她提前設定。自由,只有從規則和禁忌里才能產生。這是她的原則。母親與她的生活里,有諸多限定。她在限定她生活某些部分的同時,對另一部分從不幹涉,只有鼓勵,允許她自在地去探索和冒犯世界。
她決定結婚,從香港跟著男子去了異國生活,定居在一個小城郊外。十二年的家庭主婦的生活體系,是由帶花園的大房子,淘氣的孩子,早出晚歸很少溝通的男子組成。她自己動手做麵包,在家照顧孩子,推車帶他們去鎮上的超級市場購物,歸途中於街邊小咖啡店坐下,抽根煙,喝杯咖啡,孩子們笨拙地給店裡鸚鵡餵食。日復一日。只有周末,她有可能獨自坐地鐵進城消遣。天有時下細細雨絲,她帶了一把長柄雨傘,穿上收在抽屜里精工細作的綢裙,化上妝。她只喜歡鮮紅的指甲油和唇膏,純正的中國大紅,紅得略微發暗發沉,如同血液凝固之後的發黑。這不與人言說的細節,給予她明確的自我存在感。會知道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要去往何處。她說過,一個人要明確個人性的標記是重要的。這比任何群體概念都要重大。即使只是選擇一款純正鮮紅指甲油。在人群里,要做一個卓爾不群的人,即使是沉默的,被孤立的,也不能消亡自我。童年時,她帶她去動物園,她不過三歲,穿白色小圓領襯衣和灰藍色羊毛背心裙,戴綉花絨線圓帽。她從小是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有審美能力的人而存在的。這種存在感,貫穿了她成長的所有受教育的歲月,以及自我教育和成長階段。大學畢業後從事過的惟一一份工作是在慈善基金會。她所在的城市,一個寧靜溫和的小城,依據山形而建。在城裡她逛書店,找一家新開的小餐廳吃飯,喝點酒,有時也會面稀少的幾個朋友,更多的時間,只是在街道上走走,四處漫遊。街道陡而有坡度,這個地形也像香港。似乎生活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都是一樣。耳邊是哪一種語言,又有何重要。母親從小給予她的四海為家的生活,使她突破了對空間概念性的界限。她們曾經嘗試在不同的山頂與海邊,眺望星空。繁星的排列,是被一種自然而嚴謹的有秩序的規律所限定的。這種有秩序的規律,顯然與護牆板上水彩筆寫下的字有關。
你以何種方式存在,選擇何種方式生活,這是你的選擇。你所選擇的,就是你所要的。當然,你可以改變。隨著你內心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汽車站,火車站,機場,甚至地鐵,公車,一輛可以自己操作的交通工具……都是為人的選擇而存在的。可以利用它們走上任何一條改變的道路。遠方以無限和有限的地標,始終存在。在自己的心裏面兜轉,心有多大,路才有多遠。我們一生下來就註定不自由,因為我們在一個坐標里被設定了位置,這個位置由我們的國籍,家庭,父母,經濟,政治,文化,語言……而決定。你被迫歸屬一個團體,一個機構,一個組織,一個分工有序的工場或作坊,或者僅僅是一個家庭。在窮困的家庭里,人只能以努力和掙扎先滿足基本的需求。在富有的家庭里,則可以盡早開始嘗試進行審美,自我教育以及擴大心胸地生活。而同時,你可以選擇做一個樂觀自足具備美德的窮人,也可能是一個內心焦慮缺乏安全的富人。沒有誰高誰低,誰是誰非。可以推翻一切,獨自走向大海。我們確實又是生而自由的。在這條道路上,你追尋感情,或者得不到感情,追尋愛與被愛,或者註定孤獨,追尋信仰,或者只能一意孤行,確立自我,或者竭力地與自我對抗,企圖消亡它,都是你的行動,你的選擇。
她剛出生的時候,母親還未與父親分開。這段時間十分煎熬。母親消瘦而沉默,有時在書房裡不發出任何聲音,一坐良久。但即使是在他們決定分開之後,母親只要出現在她的床邊,展露出來的始終是微笑。抱起她,下巴枕著她小小肩頭,輕聲說,我的囡囡,囡囡,媽媽這樣愛你。緊緊擁抱她。一個從來不抱怨不訴苦的母親,一個在她面前只有笑容沒有愁容的母親。一個時刻在以她的擁抱為愛立誓的母親。隨時小心地用一塊華美的絲絨布把生活的黑洞覆蓋起來。那些真相,那些痛苦,那些深淵。一塊一塊地遮掩起來。這是她給她的玩具。不要碰觸那些焦灼深刻:疼痛,慾望,躥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懺悔,激越……你沒有過錯。你只是不懂。你亦不需要懂。牽著我的手,帶我走上去往大海的路途。這塊發出微光的厚重溫暖的絲絨。美麗的絲絨。就是你給我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