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靜農的代表作
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⑵ 台靜農的介紹
台靜農(1902年-1990年),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六安葉集區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范學院,後為台灣大學教授。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⑶ 台敬農是誰
台靜農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台靜農(1903--1990),男,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縣葉集人。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系密切,友誼深厚。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台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⑷ 台靜農簡介和他與沈從文,廢名的關系是什麼
台靜農
(1903~1990)
現代小說家。字伯簡,安徽霍丘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范學院。現為台灣大學教授。書法家、作家。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曾在漢口上中學,未畢業即到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轉該校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勤工儉學。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台靜農為社員。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14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朴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魯迅認為,「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他是20年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說10篇,揭露新軍閥的血腥統治,歌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趨激進的產物。但由於生活積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台靜農曾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開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轉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大學典》編纂人之一。
董橋先生當年在主編《明報》時,看到台靜農先生的《傷逝》一文,台老的那種撲拙、不做作、少雕琢的文風讓董橋很喜歡,為此,他專門致信台靜農,要求在《明報》轉載該文。台靜農因為該文已在別的報刊刊用,回信說一篇文章被兩個刊物採用,「大可不必」。
因為太喜歡董橋的文字,我也就愛物及烏地喜歡上他推薦的人和書。說實在的,在讀董橋這篇文章前,我對台靜農先生和他的文章都注意得很少。但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趕緊找出一本多年前購買的散文選集,認認真真讀了一遍《傷逝》,一邊看著,心裡也一邊在責備自己,這么好的文章,自己以前怎麼一直不曾認真細讀。之後,我便開始到處尋找有關台先生的著作,卻一無所獲,找到的也僅限於一些選集中台先生的幾篇選作而已。後來,知道陳子善先生曾編過一本《台靜農散文選》,但恐怕在市場上也早已絕跡。無奈之餘,我只好把目光投向舊書市場,希望能找到遺落下來的,連續幾個月,我只要有空隙,便往書店鑽,往舊書攤逛,卻也終於遍尋不著。在這尋找的過程中,我又讀到了谷林先生的《丹心白發蕭條甚》一文,文中也提到了這本於1990年出版的《台靜農散文選》,谷先生「為求購此書,凡三往王府井,而終莫能致。無奈,又去托S兄,S兄為轉求於丁君,始遂所望。丁君寄書時有附字雲:『這是賣剩的最後一冊了。』然則子善先生所望再版增補的心願,其即可實現乎?」此文寫於1992年5月,也許後又再版亦未可知,而我始終未能購到,看來只有等第三版的機會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到河西去一朋友家玩,路過一舊書地攤,當時我不帶任何目的的蹲下翻看了一陣,沒有發現自己喜愛的書,正准備起身離開時,眼中突然映入「台靜農」三個字,我來不及細看,便一把就抓住它,一看,正是陳子善先生主編的《台靜農散文選》,我習慣地翻看出版日期,是1992年地第二次印刷版本,稍覺遺憾。書很薄,我卻找得非常辛苦。封面淡淡的綠色,配上台靜農先生古樸的楷書底紋,顯然與文章風格相映成趣。即夜,我躺在床上靜靜的讀,每篇都讓我感動。尤其喜歡書中《始經喪亂》、《傷逝》、《追思》、《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等。正如陳子善先生在編後記所說:「台老筆下,無論懷舊憶往,還是論文談藝,無不直抒胸臆,娓娓而談,字里行間學問和性情交相輝映,」「思想深而不晦,情極衷而不傷。」這樣的文字「非經百般磨練無法達到」。
通讀台老的散文,就非常明白台老在給董橋的信中說一篇文章兩個刊物發表「大可不必」,這是台老的文風,也是性情的表現。
⑸ 台靜農是20年代的寫實派作家嗎
台靜農是20年代的寫實派作家,是當時鄉土文學的代表,但他的生活經歷不夠,所以他的人物豐滿程度不夠。《地之子》有小說14篇,表現了作者擅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語言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⑹ 請推薦幾個短篇小說,最好是名作家的,謝謝!
推薦世界短篇小說三位大師的作品
莫泊桑作品:
西蒙的爸爸
羊脂球
一名農場女傭的故內事
春天
輿論
一家子容
一次野餐
兩個朋友
項鏈
我的叔叔於勒
歸來
嫁妝
火星人
魔椅
契柯夫作品:
一個文官的死
嫁妝
胖子和瘦子
變色龍
苦惱
萬卡
渴睡
跳來跳去的女人
第六病室
掛在脖子上的安娜
農民
套中人
醋粟
約內奇
出診
寶貝兒
新娘
歐·亨利作品:
愛的犧牲
警察與贊美詩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麥琪的禮物
最後一片藤葉
回答者:三好中學生 - 舉人 五級 8-27 08:59
⑺ 台靜農的《拜堂》在情節設計,敘事節奏有什麼長處
長處就是用了一些細節的描寫,把整個的氛圍烘托的非常的到位
⑻ 台靜農燭焰的讀後感
1925年,在魯迅的鼓勵下,台靜農和幾個同鄉—起成立了「未名社」,著力於鄉土小說的創作,深層次揭露出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1927年初,台靜農發表短篇小說《燭焰》,批判了封建陋俗對勞動婦女的摧殘。1928年,台靜農將發表在《莽原》上的小說結集出版,取名為《地之子》,《燭焰》被收入此書。
短篇小說《燭焰》的最後一段: "伊的雙親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燈光,籠罩了全室,好像有無數
陰靈隱伏在這昏沉的陰影里。"
中國國家圖書館已將台靜農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列入為建設國家總書庫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獻。
台靜農短篇小說集
二、長篇小說,可列入「社會問題小說」題材。武漢出版社2008年9月第1 版。作者:鄭義華,(1956—— ) ,湖北省作協會員,祖籍安徽合肥。
長篇小說《燭焰》深切關注信仰與現實、物質財富與人性、社會發展與精神歸宿等人生基本問題,真實展現了既往年代的生活圖景,彌漫著澄澈晴朗的氣息和書卷氣。
作品描寫了幾個普通少年的成長經歷,他們的人生命運和情感都發生了裂變,內心世界漸趨豐富或枯萎。作品真實地重構了既往時代的社會環境氣氛,凸顯出幾道特別的痕跡,描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生活細節,從歷史的角度尋找人們對信仰的堅守或丟失的軌跡。作品對生活中曾經存在過的善好清朗充滿了懷想和眷戀,對那個漸漸遠去的年代的背影,發出了最後的孤獨的一聲嘆息,表達了作者對商品經濟背景下的人性蛻化程度所產生的憐憫和憂慮。
中國國家圖書館已將長篇小說《燭焰》列入為建設國家總書庫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獻。
⑼ 求好看的鄉土小說,最好完本!如果有TXT文件的鄉土小說請發到我郵箱里,謝謝!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所謂「鄉土文學」,往往讓人聯想到某種奇趣盎然、野氣撲人的田園詩意,月下小景、水鄉夜色或空靈雨景常常成為鄉土文學恬靜怡人的意境,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黃狗更是時常作為一種鄉土文學的典型背景,昭示著鄉土文學所可能具備的某種超然的美學特徵。不過,鄉土文學中也亦時常出現粗獷的民俗,剽悍的民風,甚至是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和殘酷的階級壓迫,所以,如果認為鄉土文學只是敘述心靈的凈土或只描寫詩意的田園風光,顯然不夠全面。鄉土文學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階級斗爭都可以為鄉土文學所容納,而愚昧與文明的沖突,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更是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主題。至於鄉土文學的作家,如沈從文,自命為「鄉下人」,劉紹棠,自稱為「土著」,他們的鄉土作品的視野,表面上看,似乎只專注於鄉土間的純美故事;細究起來,現當代任何一位以鄉土文學為題材的小說家,幾乎都無法完全迴避關於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以直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另一些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可能間接地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某種否定態度。但是,不管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對現代文明取何種態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文學」並非封閉的「鄉土文學」,這一題材的文學類型,總是直接或間接應對著現代文明的挑戰。
據考證,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在現代中國,最早的是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 「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盡管魯迅對「鄉土文學」未做出正面的定義,但他勾畫了當時的鄉土小說的創作面貌。當時的鄉土文學的作家群體多寄寓在都市,沐浴著現代都市的文明,領受著「五四」新潮的洗禮。現代文明和進步思想的燭照,幾乎成為當時作家書寫「鄉土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準備。1936年,茅盾更進一步指出「鄉土文學」最主要特徵並不在於對鄉土風情的單純描繪:「關於『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後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2)如果以茅盾的「鄉土文學」觀念為圭臬,那麼,魯迅筆下的鄉土世界無疑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烏蓬船、咸亨酒店構成的鄉土環境中,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的眼光揭示著鄉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殘酷。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世界里,鄉土環境,絕對不是寄予著某種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殺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魯鎮和末庄幾乎可以等同於魯迅所說的「鐵屋子」。大概只有在回憶童年的敘述中,魯迅才對故鄉表現出些許的溫情。而魯迅對鄉土環境的嚴峻態度,實際上為現代的許多進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隨。在鄉土生活和風習畫面中寄予重大的社會命題,顯示社會的變遷和變遷社會中的人物成為中國現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種鄉土文學的敘事模式。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宗法制的農村中的世態炎涼和無產者的不幸,封建等級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邏輯和社會心理對賤者、弱者不動聲色的毀滅,封閉的邊遠鄉村中原始野蠻習俗對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這些鄉土文學中,被台靜農稱為「地之子」的現代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們,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而小說敘述者所營造出的愚昧與冷漠、悲哀與陰郁交織著的鄉村氛圍,表現出這批鄉土作家對當時中國最低層社會的強烈使命感。當然,這批鄉土作家同時還是農村痼疾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銳的諷刺的筆法,寫出了「半人半獸」「土著」人物把持的鄉鎮中的黑暗和無常。
對鄉土世界中政治、經濟、階級斗爭問題的關注,乃是現當代中國的鄉土文學的相當重要的一個敘事潮流。從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鄉土文學創作開始,延續到抗戰期間的趙樹理、孫犁,形成了「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鄉土小說流派。在趙樹理、孫犁的鄉土小說中,政治斗爭故事和戰爭故事已經成為主宰。不過,在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敘述中,這些作家通常以普通農民為視角,所以,他們的敘述和思維依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孫犁,他的鄉土小說,塑造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鄉村普通百姓的樂觀、無私和勇敢,具有一種鼓舞大眾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詩意向上的力量。而這種以革命為脈絡的鄉土文學,發展到合作化題材階段,事實上其敘述者都轉變為的具有敏銳政治意識的全知者,他們以鄉土小說為輸出革命和繼續革命理念的所在,並十分注意塑造鄉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覺悟的農村「革命新人」,這些作家,以柳青和浩然為主要代表。
與具有進步色彩或直接參加革命的鄉土作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於田園風光的現代鄉土作家,其中成名於20、30年代的廢名和沈從文最有代表性。廢名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陽下逗留嬉戲,行人挑夫在楊柳樹下乘涼喝茶,農家樂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樂景象完全抹去了現代農村中血腥的一面,譜寫出一曲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至於沈從文的創作,也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在汪曾祺等作家的鄉土文學作品中,沈從文式的清澈空靈被賦予更為樂觀明朗的特徵。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新時期為韓少功、李銳這樣的作家所承繼。不過,韓少功式的視角要比沈從文更「客觀」、更「中性」,他們更直接地也更熱衷於敘述、分析他們所看到的「異質文化」之內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李慶西對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敘述者態度的分析:「就審美主體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態度,對一切都保持著老於世故的緘默。這倒並非自以為是的冷眼觀照,而是一種寬宏、曠達的心境。所以不奇怪,這里沒有魯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敘述者的意向,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認同。」(3)韓少功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認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韓少功的確善於模擬「局外人」的視角,反復打量他眼中的鄉土人物鄉土習俗的種種文化規定性。這種冷靜的寫作態度,在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達到了極為自覺的階段。《馬橋詞典》中,鄉土,特別是鄉土語言,成了鄉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歷史深度的縮影和索引。表面上,馬橋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視角,才可能將現代文明對馬橋的影響看得如此透徹,並獲得豐富的詮釋。在「地球村」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代,以韓少功、李銳、張煒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們,已經不再象劉紹棠那樣以自我情感的過分投入作為呵護鄉土文學的寫作姿態,而是站在一個更自覺更冷峻的制高點,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
⑽ 台靜農算不算是鄉土小說家
台靜農先生是我國上世紀20年代鄉土小說的傑出代表,也是魯迅先生的學生和魯迅研究專家,並對通俗文學等的研究頗為關注;晚年在教書讀書之餘,奉晉唐書則,研習書法,終成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