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傲慢與偏見》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請詳細說一下。
《傲慢與偏見》簡介
作者珍妮・奧斯汀(JaneAusten),生於1775
年,卒於1817年,英國著名女作家,以描繪日
常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名世。一生著有六
部小說,《傲慢與偏見》是她的代表作。
《傲慢與偏見》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的愛情
故事,因一方的傲慢與另一方的偏見而導致
好事多磨。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和細膩觀
察、描繪了有錢、有閑階級恬靜舒適的田園生
活以及紳士淑女的愛情與婚姻,以高超的藝
術技巧反映了18世紀英國鄉鎮日常生活情
景,給當時小說創作吹進了樸素的現實主義
之風,在英國小說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
用。
小說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語言清新流
暢,充滿機智,是奧斯汀最受歡迎的一部小
說。
這本著作距離我們已經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但在作者珍‧奧斯汀的筆下,我們可以感覺到,雖然它的內容是那麼的平凡,但讓我們有種身在其境的感覺,同時有種非要一次把整本書看完的慾望。有人認為,文學作品嚴格來說是不能翻譯的,因為這些文字組成的完美,一旦經過他人的更改,所有原創性的精華必定只剩輪廓,其實各國文化天生差異的可愛之處亦正式在此,因為要人人精通各國文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翻譯」於是成了文化中的文化,它使得文學本身除了土壤性,更具備了共通性,甚至突破時空的隔閡,拉近歷史與地理的先天距離,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而「傲慢與偏見」正是透過翻譯才能讓我們得以閱讀這樣的一本的好書。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內容篇:
全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在擁有五個千金女兒的班耐特一家人,雖然他們一家人家境並不是非常富有,也無任何顯赫的社會地位,但班耐特太太卻處心積慮想替五個女兒尋找到和上流社會的貴族聯婚的機會,而美麗而善良的大女兒琴恩,和機智勇敢的二女兒莉琪,她們置身在整個附庸風雅、貴氣逼人的上流生活圈中,仍執著面對自我,並勇於維護自尊,卻也因而喪失了對真愛的判斷和實情的追求,以致忽視了優柔溫文的賓格利和恃才傲物的達希,在撲朔迷離的形勢中所表現出的難得摯情。
然而就在重重誤解、心機、成見與持續華麗表面生活的遮掩下,擋不住的愛情仍如結晶的璞玉一般,終究不能不脫穎而出,傲慢與偏見的人性兩貌,在種種環環相扣的沖突中清晰的突出,作者以她圓潤、敏銳、幽默而細致的筆觸,十足盪氣回腸的描繪這一群人的恩怨愛恨。
此書另一特色就是所有主人翁活動性,以達希為例,他是個不受人喜愛的傲慢男人,他向來亦不屑周圍膚淺的人際關系,此種僵化的對立就在他終於為莉琪動心的那一刻起了劇變,他在壓抑多時之後決定勇敢示愛,不意卻遭受毫無情面可言的拒絕,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有理,偏見卻是無情,此兩者交之而產生的沖擊在所難免,這種「沖擊」可稱為The Shock Of Recognition(認知之沖擊),達希與莉琪形同水火的命運,掙扎在其他事件接連的失序演出,達希痛定思痛,而有了劇力萬均峰迴路轉,這種「認知」的功夫,往往就是小說人物中主角人物的再生,一個人物之所以能夠生動,在性格上必有無法測度的地方(Incalculability)。
所謂無法測度,就是小說人物的「認知」、「權變」和成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推動力,大多數生動的小說人物都是經由這種「長大」(Growth)過程的,莉琪飽嘗自己對人偏見所產生下的苦果便是一例,當然,愛情能使人盲目,也能使人清醒而重新出發,達希和莉琪當屬幸運的後者了。
「傲慢與偏見」雖是一出閃爍著鬥智意味的愛情輕喜劇,實則說明了人必須行動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嚴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行動和自省中淬煉獲得,透過理性的行動,把人類的王國建立得具有一個心靈價值的模式,以與物質俗世有別。大體上,人的生存沒有意義,但從小體上看,人本身的行動卻深具意義,即使只是兒女私情的往來。
❷ jane austen為什麼終身不嫁卻擅長寫愛情小說
她選擇終生不嫁就肯定是有故事的人,1796年,20歲的奧斯汀遇到勒弗羅伊。回
情竇初開的她對這個聰明答狡黠的愛爾蘭年輕律師一見鍾情。然而,奧斯汀的牧師家庭希望未來女婿擁有經濟實力,而偏偏那時的勒弗羅伊還是個窮小子。而擁有6個孩子的勒弗羅伊家也執意與富貴之家聯姻,因此要求勒弗羅伊返回愛爾蘭。從此兩人便再沒有相見。當年,奧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達了無奈傷心:「終於,這一天還是到來了,我將與湯姆·勒弗羅伊告別。而當你收到這封信時,一切都已結束。一想到這些,我不禁淚流。」後來,勒弗羅伊如家人所願地娶了個大家閨秀,還成為愛爾蘭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與一位作家有過一段「少年之愛」。
初戀以被迫分手告終,奧斯汀選擇終身不嫁,而將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學創作。這段戀情沒有讓奧斯汀成為勒弗羅伊太太,卻激勵她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
❸ jane austen出生於哪國
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 出生英國
❹ 簡·奧斯汀代表作
簡·奧斯汀代表作品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 《愛瑪》和 《勸導》。
人物簡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
簡·奧斯丁21歲時寫成她的第一部小說,題名《最初的印象》,她與出版商聯系出版,沒有結果。就在這一年,她又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以後她又寫《諾桑覺寺》,於1799年寫完。十幾年後,《最初的印象》經過改寫,換名為《傲慢與偏見》,《埃莉諾與瑪麗安》經過改寫,換名為《理智與情感》,分別得到出版。至於《諾桑覺寺》,作者生前沒有出書。以上這三部是奧斯丁前期作品,寫於她的故鄉史蒂文頓。她的後期作品同樣也是三部:《曼斯菲爾德庄園》、《愛瑪》和《勸導》,都是作者遷居喬頓以後所作。前兩部先後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勸導》,因為作者對原來的結局不滿意,要重寫,沒有出版過。她病逝以後,哥哥亨利·奧斯丁負責出版了《諾桑覺寺》和《勸導》,並且第一次用了簡·奧斯丁這個真名。
❺ 求Jane Austin簡介(中文)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 簡·奧斯汀
外文名: Jane Austen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斯蒂文頓小鎮
出生日期: 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7年7月18日
職業: 小說家
主要成就: 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代表作品: 《理智與情感》 《傲慢與偏見》 《愛瑪》 《勸導》
❻ jane austen是屬於哪個文學時期
Jane Austen 的作品屬於現實主義時期 (19世紀30年代 - 1918)。
雖然Jane Austen (1775 - 1817)生活在浪漫主義詩歌層出的時代(1798 - 1832),但她的作品,如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准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她的作品通過紳士太太們的日常對話交際來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百態,用幽默的語言來諷刺了惟利是圖、愛慕虛榮的現象,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這些顯然是屬於現實文學的特點。
❼ 簡奧斯丁簡介英漢互譯的
簡·奧斯汀簡介
JaneAusten is a famous British female novelist, her work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the squire family female marriage life, to female specific nuanced observationand lively and humorous text truly depicts the one's own little world in heraround the world.
JaneAusten.
Foreignname: Austen Jane
Nationality:British
Birthplace:Steven Don Town, UK
Dateof birth: December 16, 1775
Dateof death:
July18, 1817
Occupation:novelist
Mainachievement:
Writea lot of world famous masterpiece
Representativeworks: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Pride and Prejudice""Emma" "Persuasion"
Austenwas unmarried, a well-to-do family. Because of living in the rural town, accessto the middle and small landlords, priests and others
JaneAusten
Aswell as their quiet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social contradiction in her works. She to the female specific nuancedobservation, truly depicts the one's own little world in her around the world,especially amo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n marriage and love affair. Her workstyle is relaxed and humorous, full of comedy conflict, popular with readers.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vulgarand boring "sentimental novel" and the "Gothic novel" fullof British literary scene, and Austen iconoclastic, an anti conventional showed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capitalist instrial revolution of Britishcountryside middle class daily life and pastoral scenery. She often worksthrough the comic scenes of people ridiculed the stupid, selfish, snobbish andblind confidence as contemptible ridiculous weakness. Austin'snovel appear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all the rage swept offthe tide of romanticism,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outstandingrealist tradition, the climax of the realistic novels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Although the works reflect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limited, buther works such as "two inches ivory, from a small window peep to the wholesociety to form and worldly wisdom, then to change the vulgar ethos in thecreation of the novel the good
Roleas a connecting l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novel,was hailed as the status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Shakespeare"writer.
❽ 請教有關簡·奧斯丁(JANE·AUSTEN)的生平資料與對其小說具有相當深度的研究性文章!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外國小說,也不得不感嘆奧斯丁這姐妹仨真了不起。
一、書評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風格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奧斯丁的小說比較溫馨,能在其不同的作品中發現她反對當時流行的歌特風格小說的印記。
三、下載
http://www.xxsy.net/wgwx/7_10280_29576.html
❾ 傲慢與偏見作者簡介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