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

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

發布時間:2021-10-01 05:37:38

1. 彷徨中《祝福》的賞析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2. 《彷徨》的人物介紹及簡單評價!急急急急!!!

收入《彷徨》的,有近11篇小說。
《祝福》寫祥林嫂毫無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
《在酒樓上》寫曾經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雲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濟的壓迫之下並不幸福;
《肥皂》則諷刺了一個或者幾個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們看見一個行乞的十七八歲的女子,就想著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銘就因著這個潛在的意識,竟也買了葵綠色的肥皂;
《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他就是要把廟里的長明燈打滅,被阻了,他就說:「我放火。」最後,他就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里的廂房之中;
《示眾》依然寫的是看客。中國人永遠只是看客,只會當看客。看了,就散了。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終於「洋」了起來,俄國有高爾基,那麼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爾礎」,不是基礎么?有基必有礎。他能叫高爾基,我為什麼不能叫高爾礎?成了高爾礎後,他就自覺「高大「起來,覺得不能與往日的麻友相提並論。然而最終他發現自己沒有「高爾什麼」的天份,他連書也教不了,又經不住麻雀牌的誘惑,也經不住籠一把吃冤大頭的誘惑,終於還是上了牌桌;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那是一個曾經大覺悟的人,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他曾經潦倒不堪,似在堅持著什麼,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著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幹凈,才解脫。魯迅其實是用著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裡面也寄託著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於找不到,他只有死;
《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濟對於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探討愛情是否可以長久。而經濟的窘迫困頓只是一個極現實極真實的誘因。因著這個誘因,愛情就無疑成為幻滅。傷逝了,這傷逝凄慘得令人傷感;
《兄弟》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
《離婚》就純屬一個鄉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只是一個鄉下人。
《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說,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同。

3. 魯迅《祝福》中人物性格

1.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2.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3.魯四嬸:是一位備受歧視而又剝削、歧視別人的女性形象。她作為魯鎮大戶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種自得其樂的優越感。

4.祥林嫂的婆婆:是一個精明強干、有心計的女人,也是封建社會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同時她也精明能幹,面對魯四爺的時候從容應對。

5.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柳媽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貞潔"在她心裡十分神聖。

6."我":是一個對魯四老爺充滿憎恨,對魯鎮保守、冷漠的社會氣氛感到憤懣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雖然無力拯救祥林嫂,但卻是小說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人。

(3)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後世影響

1949年,以「陝甘寧教育廳」編撰的《中等國文》為藍本修訂了一套臨時課本,在這一版本中收錄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祝福》這篇文章。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參考資料網路-《祝福》

4. 《彷徨》中有一篇小說為《祝福》其中的女主人公是誰

祥林嫂

5. 分析魯迅《祝福》一文中柳媽的形象。

在魯迅小說《祝福》中,柳媽是一個小人物,長舌婦,但正是這個長舌婦,卻對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柳媽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貞潔」在她心裡十分神聖!

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可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5)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1、作品評價

(1)這篇短篇小說是對美學特徵的完美呈現。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相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現出一般小說的審美特徵,具有典範性。(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王鐵仙)

(2)《祝福》是一篇極具民俗色彩的作品。(作家王華)

(3)魯迅的小說除了《阿Q正傳》,其他的在結構上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學者梁實秋)

2、作者通過祥林嫂對眾人的傾訴,通過祥林嫂和柳媽的對話,通過祥林嫂和「我」的對話,寫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創傷,這正是魯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現: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

3、小說採用了插敘的方式展現出了魯迅的小說風格的多變性,按時間順序來講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魯迅的「愛好」,這也是小說作者拋棄選擇祥林嫂身邊人特別是衛老婆子作為敘述者的原因。「我」這個角色做為敘述角度的合適點在於: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聽過來補充;有些事實直接發生在「我」的身上。

這樣,文章就會呈現三個層面的內容:有直接發生的(如有無魂靈的對話);有所見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魯鎮生活的情況等);有是聽來的(如阿毛故事等)。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故事組合自然會採用「現實與過去,真與虛」的方式,使文章展現出多變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富有跳躍感。



6. 魯迅的《祝福》中魯四老爺的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祝福》中的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6)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祝福》通過描述祥林嫂悲慘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於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7. 《吶喊》《彷徨》人物作品分析

三、魚眼看世界

思想對白
犯「思想」罪
因為思想而犯罪甚至獻身。古代如古希臘蘇格拉底,近代如「文革」的受迫害者老舍等前輩。
犯罪是一個人在做出某種行為後……這種行為可能不是人人都可做得。而思想人人都有。
如果因別人思想與你思想不符而要加罪的話,那就 是這個社會有病了!

「英雄」不問出處
中國有句話:英雄不問出處。那麼為什麼在寫名人傳記或在研究一個人時要把人家的籍貫字型大小……統統進行研究要從出生開始寫,甚至就其到底在北京還是在南京出生進行論證考究,還要追溯到祖輩多少代是名門望族還是皇親國戚!

看到狗的不同反應
大人看到狗會漠然,裝作視而不見,因為大人知道你若一直盯著狗,狗也會惡狠狠的看你,甚至朝你大吼。而小孩們天真無邪,看到狗會非常友好的跟它汪汪叫,而且狗也會回他一聲「汪汪」。

文武卓絕
當一個人離思想、內心近了後,他發現他已經與競技場隔絕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世上搞文學、哲學的與搞體育的格格不入。走近寧靜,遠離喧囂。當然我說的是大多數人,比如文武卓絕的畫師兼哲學家兼武術家李小龍。

鸚鵡的故事
還記得泰戈爾的《鸚鵡的故事》嗎?
為了讓鸚鵡得到教育,鸚鵡的教育者們讓鸚鵡吃帶字的紙條,在教育的幌子下,將鸚鵡折磨至死。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討皇帝的開心。
一切有個性的事物被砍去了稜角,成了專制制度下平庸、順從的奴才。
那個皇帝就是「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

時事
時事——時代發生的事。
我們學習的歷史,就是古代時事的編排,很遙遠的時事稱古代史,比較近的時事稱近代史,而明天甚至明年的時事我們可稱其為預言。

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可以使一個柔弱多病的人在媒體上狂刀舞劍,被稱為「英雄」,而強健的真正以舞刀弄搶為生的人則要在下面觀看甚至奉為偶像。

評論家
那些哲學家,藝術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們總是把他們弄得很神秘。我如果這樣就肯定有人反對。因為哲學、藝術家評論都靠哲學家,藝術家混飯吃。
沒有了χχ家,也便沒有了χχ評論家。

民族劣根性
「中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中國人一度以這句話為榮,還拿著它到處炫耀,卻不理睬,那些把自己說成「侵犯人權「的人。
這使我想到了民族劣根性。
錢=權
在中國,誰有錢,誰就有權。
大人有錢,所以小孩聽大人的。
在校中小學生口袋裡沒幾個錢,所以聽老師的。
在校大學生出去攬活多少掙了點錢,所以經常逃課。

天下文章一大抄
天下的文章,都是抄出來的。你且別急,聽我慢慢解釋。
看看文學家們,哪個不是擁有藏書多少冊,以致床上一半放書,甚至廁所、飯桌上也放書。
季羨林在北大有兩套房子,他不把這房子別用,而純做藏書室。
錢鍾書在引用文學家的話語時,他不可能記得非常清晰,他也不可能有事沒事的背書。唯一的辦法是,想起某句適用的話好像在某本書上,於是翻開:「啊,在這里。」於是抄上。
他們寫文章就好比我們在課下寫作文時不時得拿起一本作文書翻翻,編上幾句。因此,這相當於開卷作文。
這只是「抄」的一種。
另外一種「抄」是這樣的。
中國話里有「默寫」這個詞,看了某句很好的話,但沒帶紙筆沒法抄,於是就把它背過,當然這個背也可以不是刻意的,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記住了,待有了紙筆後再寫下來,於是或添字或掉字這個句子就成了自己的,這就是你看到世界上有許多類似的話語的原因,這就是間接的「抄」。
總之,閉卷的閉多長時間都成不了文學家,如我們學生。開卷的倒成了文學家。
因此,抄襲又怎麼樣,只要不是明目張膽地「抄」。別人問你時你就說:「××文學家還抄襲了我們的新詞『新人類』呢!」

小孩勝過大人
如果大人看到有人無緣無故地漂游起來,則會嚇得半死,別說去研究它,就連再看一眼也不敢,拔腿就跑。
因此,有些工作,小孩可以勝過大人,他們可以看到人們飄起來不會驚詫反而去看個究竟。
只因為:孩子太純了!

摩天大樓與農民工的關系
城市職工不願干臟活累活,鄉下的農民為了掙錢到城市來打工,於是他們被稱為「民工」。結果民工成為城市建設的一支獨秀。
最近,有一個丑聞,國家拖欠了農民4000萬,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領導們辦了一天的公從「摩天大樓中走出來,回望高拔的摩天大樓時,是否想到了民工以及民工們工作時的場景。

江郎才盡
有人出了張專輯或寫了本書(稱之為處女作),然而到後來大眾認為他再也無法創造出甚於處女作的好作品了,人們稱之為「江郎才盡」。
就我個人感受,「江郎才盡」有兩點原因:1、因本人有感而發的一些初始純潔的想法,大都在「第一次吃螃蟹」中展現,而本人對自己的後來的雖然有好的作品但卻超越不了從前,於是扼殺在純乎想念中;2、因大家的吹捧,「第一個吃螃蟹」的往往會像漲潮一樣被吹捧一番,然後再退潮。
江郎才盡不是「郎」之錯,而是大家的錯,大家給了「郎」太多壓力,即使,「郎」像以前一樣出好作品,大家也不會像從前一樣眾星捧月了。

從環保看國別
國慶日那天,成千上萬的人湧上街頭觀看遊行隊伍,大人孩子幾乎人手一瓶可樂或一個冰激淋。當遊行都散去,地面上卻見不到空可樂罐或包裝紙。它們的歸宿是路邊的垃圾箱。
請問:這是哪個國家?
答曰:反正不是中國!

小大之辯
在井裡的蛙是不可與它說「大」的,因為它們生活並適應了在狹窄的空間里觀看天空。
在俗世中是不可與他們說「純潔」的,因為他們生活在並適應在爾虞我詐中。
對孤陋寡聞的人不能與他談論大道,因為他們拘泥於世俗,被所接受的教育束縛。

不塞不流
大禹非常聰明,懂得「不塞不流」故他治水用導引 之法疏浚而非堵塞。
而古今的暴動起義,上面都用鎮壓的方法,這不是說他不會用疏浚之法,而是,此時已到了平常的疏浚方法不管用的地步,「亡羊補牢」矣!
感化應是順其自然,就似不塞不流,愈塞愈流。而今人不如古人,大抵採用後者,致「雖口辯而戶說之,不能化一人。」

色之王
美術權威們規定了,「黑、白、金、銀」這四色不是顏色,梵谷說:黑色是顏色。
為什麼白天為白,因為陽光是七彩的光疊加而成,它便成了明亮的白,而所有的顏色疊加便成了黑
所以,我稱白色、黑色乃色之王。

「眾所周知」不確切
世人用「三百六十行」評說行業之多,正是因此,人們對自己行業的精英很崇拜,而對別行業的精英不關心。
一個寫書法的,怎麼也不會熟掌IT業精英。
一個賣雞蛋的怎麼也不會知道哈佛大學的歷任校長是誰。
一個國家主席,如何也不會知道這一帶的「古惑仔」老大是誰。
周傑倫「眾所周知」這話不確切,盡管青少年奉之為偶像,而掉了牙的老年人和還沒有長牙的嬰兒卻不一定知道有此一人。

答案是權威
答案擺在那裡,就不要自作聰明與老師作無畏的爭執(比如,你問:為什麼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否則,你不但不會得逞,他會先看了答案,然後努力把你往那裡轉,最終把你轉暈了。
在老師與學生面前,答案是權威。

中國老了
美國是個新生國家,各國的精英移民到這個國家成為一個新的民族。
1796年華盛頓告別政治舞台,並謝絕再列為下一任總統候選人。這一年,中國的乾隆皇帝傳位嘉慶,在整整做了60年皇帝之後。

鄭和與哥倫布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首次下西洋比哥倫布早87年,船破天荒達二百零八艘,隨員兩萬七八千人,出於政治目的,炫耀國威,所謂「貢賜」去消耗了國家大量財力。
哥倫布首航率船三艘,船員87人,出於對黃金的追求,去掠奪財富。
鄭和下西洋堪稱壯舉,卻並未促進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哥倫布航行規模小得多,卻對西方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
我的結論是:中國人喜歡自作多情,在希望中遭到自己的打擊從而失望。
物質天下與精神天下
「許由小看天下而不肯代替堯的位置,是因為他的志向寄予了整個天下。他連堯的小天下都沒有,談何物質的大天下!」故曰儒家說得是物質,道家說的是精神。

哥倫布的對與錯
如果沒有哥倫布也就沒有後來的歐洲移民,也就沒有「美利堅合眾國」。但要事先打一針,哥倫布本人是個典型的殖民強盜,他知識為了掠奪黃金……
有人說:「哥倫布使印第安人走出原始的野蠻狀態,進入『文明時代』。
文明?什麼是文明?掠奪即是文明?
那我寧願去山林深處以草根為食!

假如馬克思還存活
假如馬克思還存活,他會移居美國,在那裡過消遙自在的生活。
為什麼?大家不要忘了,當時他處在資本主義最困難時期,人民深處最水深火熱時期,馬克思只不過想要求一個福利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
而現在,假如他還活著,他一定會痛罵中國人盜用他的「社會主義」名義,罵中國虛偽,現在我們可以看看,哪個國家福利最好,民主程度最高,哪兒的人民生活最幸福。是被稱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嗎?

所謂「科學家」
幾乎每個發明家的初衷都不是造福人類,他們不是為興趣就是為私利。為了滿足自己的平衡,於是,他們專心致至,成就愈大,成就愈大,就越被吹捧。
這是個怪圈。

不要干涉
別人說我沒有集體榮譽感,這很好,說明它思考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想,它這么想自然有它的道理。
生在這世上,人人平等,誰的思想都是對的,只要它不違心。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既然謀不了別人的政,請你不要站在旁邊說空話,瞎指揮。
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說我是完美主義者,說我應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我不認為這世上有什麼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是人們尤其是所謂的「共產主義者」的遐想,他們利用人們渴望安定、渴望美好生活的心理,標榜共產主義美好,是讓人堅持其所謂「社會主義」的領導。

貧富差距
「All zoo Animals Have Controlled Piets. Do Not Feed Them.」(動物園動物需控制飲食,不準餵食動物。)這是美國一家動物園的標語。
中國的動物園大都沒有這樣的牌子。園丁一般少餵食而靠遊客們給它們餵食,還有街上賣小寵物的,也很少餵食給它們,餓得它們很「活潑」,販賣小寵物者正好想讓消費者看到它們「活潑」很能吃而促使其買下。
中國人不會連飼料都買不起吧!
這是小農狹隘性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拿動物作奴隸、當玩物,國外則把它們作朋友、作夥伴。

今人之進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因此,常人很少敢去險遠,所以現代城市的人們喜歡去野外……
因「人之罕至」而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去尋找美麗,真正的美麗。於是有人攀登珠峰,有人挑戰羅布泊、南北極。
敢想敢做,此乃今人之進步。

警鍾
「世界上現存的大約6000種語言中有一半瀕臨消失,而大量的人類知識也將與之消亡。來自英語、法語等的壓力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使弱勢語言走向滅亡。」
文化正在消亡?

「獨處時方見其本性」是誤
一條金塊與土放在一起,才顯示出金之堅硬閃閃發光,土之松沃厚實凝重。
金在真空中,亦或土在真空中,卻不得見其本性。
人亦然,在人與人的斡旋中方見其人之本。

看《大染坊》
看《大染坊》,我記住了一句話:「一個國家太弱,而一個人太強會吃虧!」

懲罰
人類製造了那麼多的殘余物,而大自然根本無法收容它們。忍無可忍之日,大自然便會懲罰人類一下,比如弄個小「印度洋海嘯」、小「台灣台風災害」,小「沙塵暴」什麼的,給人類提個醒:不要做得太絕!

畫家村· 流浪畫家
北京有個畫家村,裡面住著出名畫家、未出名畫家、作家、地下搖滾樂隊、行為藝術「家」……
一部分學純藝的中央美院畢業生到此聚集,想搞創作,當畫家,像梵谷一樣成名天下,窮的窮死,挨家挨戶蹭飯吃,富的富死,一幅畫賣幾十萬,上百萬。
很多人都喜歡他們尤其是「窮的」狀態。
而且很多年輕人想做流浪畫家。
我說:流浪畫家不好當。現在還有流浪畫家嗎?不知道,即使有,他也會是藏著躲著不為人知。若是為人知了,大家都會找他簽名,他便成了名畫家了。
「流浪畫家」是一個詞,它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那是一種美好的殘美的「感覺」,只因它是一種感覺,很多人去追求。最終人們追尋的不是「流浪畫家」,而是、僅是一種感覺,就像「希望就是虛擬」一樣。
記得某雜志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吉普賽人曾說,生命是用來流浪的,愛是用來償還的,那麼因為愛而流浪,生命才得以償還嗎?其實很多的流浪都是這樣開始的,因愛而開始,也因愛而結束。空間的轉移可以淡忘你,也可以更牽掛你。
旅行,有時是一段愛的冬眠、心的針灸,是逃離,是重生,是夢想,是沉澱,也是一塊擦掉心碎的橡皮擦。即使擦不掉愛的往事,總可以清出一點點的空白吧!」
流浪……畫家……
許魏《旅行》歌詞

符合標准
世界上一切都有套路。
這個世界評判的標準是你符不符合套路。
縱使你懂得這個套路,你卻不屑於使用,而用很創新的方法,你也不會得到應有的評價。
換一種思維:
如果說諾貝爾評委們沒有把你的作品評為諾貝爾獎,那是因為他們看不懂你的作品。
用在教育上,也是再合適不過。
在權威以及權威們造就的學生中,一切都是固定的,就好像小時候看電視問爸爸媽媽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現在的教學也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對與錯是有界限的。
有人知道毛澤東的很多故事,便用「善用心計」來形容他,而閱卷人評語:注意用詞准確!在他們眼裡,毛澤東當且僅當用「偉大」二字形容。

時代產物
恩格斯在大談著:「拿破崙是時代的產物,是必然要產生的。」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他恩格斯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必然要產生的?
(一方面,人們在談論別人時總是頭頭是道,另一方面,恩格斯很有自知之明:怎能自比拿破崙,拿破崙多有名望!)

生與死
莊周說:齊生死。
歐陽修說:一死生為虛誕。
其實生與死本無界限,只是人們很樂意去討論這個奇妙神秘而毫無意義的話題。於是,堅持「生」的人多,這個世界便成了「生」了!

醫院奇遇記
一天,我去醫院看我姥姥,尋到一人便問:「住院部在哪兒?」那人回答:「有錢的住那邊,沒錢的住這邊。」我聽了一愣,還有這種說法!
我琢磨著,我姥爺開私家車應該算是有錢的,於是去了那邊,結果還真在那邊的最好的院房找到了姥姥。
我於是感嘆,這種方法還真絕!
但轉念一想:這是社會主義嗎?

京味兒
我懷疑大部分北京人,會不會是現在東北人的後代。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前是清朝,統治者是滿族,滿族的祖先在今天的遼寧。
北京人講普通話都帶個味兒,東北人講話也有那麼點同於京味兒又甚於京味的味兒。

印刷品
印刷品就好像是給原畫加了層別色後又加了層膜(參觀「全國美展」有感於印刷品的粗劣,還有看不出原畫的質地,不真實)

美術考場高手
美術考場高手們就像在默畫,而非在寫生(言外之意就是畫的不像而很機械,深入點說,他們在沿用套路),這才是真正的考場高手,只因他們遵循了套路。
就像是作文套路,他們很快就會被錄取。真的!

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向大自然學習。這是一般人所無法做到的,而且他們走向另一極端:利用自然,瓦解自然。
人類和獅子吃小動物,不同的是:
獅子及其殘忍地殺害他們,將他們撕裂生吃了。
可方法再怎麼殘忍,都不能與人類相匹敵,人類可將其先砍了,剁了,切了,再煮、炸、爆炒等方式隨便怎麼著了。
航天技術在科學家研究下日益商品化,批量生產。
放心,人類在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踐踏的第二顆「星星」前,不會停止對地球的破壞!
而越來越放心的是:人類已在月球建立了基地並且發現了人類製造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體積越來越大。
海浪不住的問岩石,岩石以沉默回答它;
人類不住仰頭「天問」,天以沉默回答人類。

成就夢想
「成就夢想,源自教育」——中央電視台公益廣告。
我沒有看出夢想與教育的關系,我倒看出了夢想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應試教育會將夢想推遲,20歲可成就的夢想,應試教育能將它推遲到40歲。甚至埋沒、荒廢。如果你真的要成就夢想, 你就不能依靠甚至要摒棄應試教育,而真正的為夢想而做。
成就夢想,是啊!成就光耀門楣,成就賺錢、當官的夢想,成就獲得科學院士稱號的夢想,這一切真的源於應試教育!

華爾與「洋槍隊」
還記得太平天國時期。
華爾曾在美國犯罪,後逃亡到中國,混跡於上海,後在中國官員贊助下,組建了「洋槍隊」,在「剿匪」(太平軍)中戰績卓越,清政府特准許華爾加入中國國籍。
華爾來中國冒險真是太成功了!

弱智兒問題
如果你將政、史、地課本上的東西都背過,包括注釋、後記甚至編書作者,都記住後,考滿分絕對沒問題!我敢打包票。
但是,人一旦到了那種愚昧的狀態,即時他是個狀元又有什麼用?那時的他,恐怕已經成為弱智晚期了!

花生蘿卜原理
同樣是失水。
硬脆的蘿卜在鹽水中浸泡後失去了硬脆感。
大家都吃過曬干後的鹽煮花生,這種花生比平常的花生更為硬脆。
這是因為使蘿卜硬脆的是水,水失去了,自然蔫了!
使花生硬脆的是它本身,因為失水使它顯出硬脆本色!
用這個道理,我們看出了有學位的庸者與無學位的天才!
這使我想到「依靠」二字,依靠別人生活的人如同蘿卜失水,失去別人依靠就失去了生命的資本。而像花生一樣的人,越是失去別人的幫助,越是顯出英雄孤膽本色!
大家都快快做花生吧!

速時代
這是一個速食時代,文化快餐,速讀,知識爆炸……速時代的成功就是「速成」。
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
「是金子,總會發光」已不適用於今日,在這個競爭的速時代,要及時成功,否則就是失敗。
就像你是一本內容無比深刻的精品書,但沒有出版商的炒作、宣傳,便苟得被束之高閣的命運。
因此,我們要速成。

童言無忌
有人說余傑只不過說了一些人不敢說的露骨的話而已!
「你敢說嗎?」我反問。他無言。「為什麼?」我自問。
一些正常或晚熟的人大了以後才明白了許多事理,然而大了以後,這些話便不能說了,於是它便埋在心裡到能說的時代說出來甚至埋著直到死去。
人們說孩子們不成熟。是因為孩子們總是在不該說實話時說了實話,在不該做實事時作了實事。
小孩嗎,童言無忌,想說什麼說什麼。
大人會罵你,但你不會坐牢。
所以大家趁年齡小趕緊說,大了以後就沒法說了。
《鐵與犁》的開頭這樣寫道:「少年余傑的橫空出世,在整個二十世紀恐怕只有五四時期的胡適先生,台灣六十年代李敖庶幾可以比擬。短短幾年,余傑給沉悶已久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他的文字清新,尖銳,甚至無不稚嫩,但卻說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相。他說的一切無甚高論,無非是一些常識而已,可是在那麼多德高望重、聲明顯赫的名流學者都不敢說真話,不敢承認常識的時候,少年余傑直言皇帝無衣當然打動了千萬讀者的心靈。(網上說余傑被捕,難怪啊,余傑畢竟都32歲了,然而如果一個三歲小孩在街上大喊「社會主義……」他是決計不會被捕的!頂多被大人訓斥一聲「閉嘴!」)。

人與人,動物與動物
人與人,就是動物與動物。
動物與動物之間,你如果表現的軟弱。他就會認為你是弱者,受怕,懦夫。反之,你如果表現得很強悍,他就會覺得你很高大不可欺。比如你畫的一手好畫,但別人都不知道,老師也不知怎麼重視你,一旦你辦了畫展,盡情展現了自己,不只是別的同學,就連老師、主任、校長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說白了,就是把你當回事!
有才能,不發揮展示出來,就不能說明你有才能!
這就是展現自己推銷自己的社會!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的含義:
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
2、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產品傾銷市場。
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原材料市場。
自豪吧!

連戰此人
今日看電視,有這么一個鏡頭:一位國民黨官員在講話,背景是一個什麼堂,堂上掛著一個匾:天下為公。落筆是孫中山。
本是一個被共產黨逼到台灣的國民黨,此刻,似乎異常高大。
孫中山,這是國父啊!他創立的國民黨要早於共產黨。因此,國民黨都以此為榮。似乎是在野不野的架勢。
連戰,我看他本人的勁頭,似乎是要說:我來大陸,並不是臣服於共產黨,我只要完成兩岸人民早晚要完成的心願,我給它提前完成了,我的作為就是歷史性的,在台灣政界中獲得地位、優勢。
猛一看他,就是不服氣的樣子。

欺騙、麻木
「同一品質的商品,由於名聲的變換而身價倍增,有人認為這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有人認為有買有賣,只要自願,無可非議。」
當然,政治課的答案是:這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若如此,梵谷當年只賣出一幅畫而且只賣了幾美元,而現在一張畫幾百萬、幾千萬美元而成本只需幾十美元,這是不是欺騙行為?
供求關系,我反其「政道」而用之: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當人們需要某種商品時,也就無在乎價格,無論價格多少,欣然接受甚至努力尋求,而當供不應求時,價格日漲是在所難免,名聲的變換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比如,同是服裝,在地方上的小買賣與在每日在中央電視台播放廣告的「品牌」當然不可同語而比。「品牌」貴,只因為人家是牌子,不論是質量還是廣告宣傳上用的費用都比普通貨高。
我就很納悶,為什麼這些權威麻木到了如此地步!

境界——師法自然
「人生不滿百,常壞千歲憂」。我且活了十幾歲,就擔憂開人類了,不為別的,只因它太令我們擔憂了。
(一)工業
務農的 人越來越少,世界人口越來越多,吃飯便成了問題。
「工業,原子核子的製造,那不是民生所絕對必須,而唯有在土地上,生長食物,是上帝當初創造生命時的基本條件」,「唯有躲開過分囂張的工業,才能保持空氣和水的純凈。」羅蘭《相逢何必曾相識》
工業化的結果是:地球人將來要以買清潔的瓶裝空氣或飲水來生存。(然,沒有工業,人類的物質世界如何發展?)
(二)動物生來平等
劇達爾文的理論,一切動物生來平等,競爭,天擇。
「人類吃獸類卻振振有詞說是為營養,我們有時也『振振有詞』的說要保護動物,其實保護斑馬或天鵝是因為不願失去這可以賞心悅目的異獸珍禽。而假如斑瑪或天鵝如老鼠或蒼蠅般的危害人類,則不論它們少到何種程度,我們也決不會去保護它們。」羅蘭
英國的奧威爾在他的《動物農庄》寫道:以公豬拿破崙為首的動物推翻人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動物王國……
假設這個世界不是人在主宰,而是螞蟻、貓或是別的什麼動物主宰世界,那麼我們人類會不會像老鼠一樣,被追著打,被用各種「人夾,滅人葯,老鼠危害人類健康,我們且不說。單就獅子、老虎這些猛獸,因為它們比我們人類強大,人類就要將它們關在牢籠里,牢外的人類則一副得意:「小樣,弄不了你?」
假如,人做狗 的寵物,人類會不會也像狗一樣被踢被踹,被怎麼著了。
不用假如,早晚有一天會這樣,我便罵一句:報應!
(三)、電影《後天》
21世紀有一部電影叫做《後天》,後天?說白了意即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人類會怎樣呢?電影的海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畫面:高樓大廈被海洋淹沒,人類瘋狂逃生。
這是美國的一部影片,顯然這是極有預見性的影片。
溫室效應,導致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以「文明」爾著稱的城市。
這讓我想起印度洋海嘯,這其實是大自然給人類提了個醒「不要做的太絕!」
大自然稍稍大了個噴嚏,就使的人類亂作一團,大自然的威力足矣!
據說,美國建了防海堤,若是全世界一片汪洋時,只有美國的防海堤能夠有還活著的人。
再看看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每年呈越演越烈的趨勢,每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也越演越多。
風在哭訴,海在長嘯,還有……
人類,醒醒吧!

8.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朴、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於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為了反對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為了贖「罪」,她去土地廟里捐了門檻。她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進行掙扎進行反抗的。這決定了她不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劇的苦海,而且最終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淵。從某種意義上說,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她臨終時對「靈魂」的懷疑,包含著反抗命運的意義,她希望死後能見到兒子,這是對命運的反抗;她又希望沒有地獄,死後不被鋸成兩半,這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不過,她對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劇的真正原因,她當然也更不懂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只能推翻這造成人們人生悲劇的萬惡的封建制度。

閱讀全文

與彷徨祝福小說人物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靈溪蝌蚪的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67
重生做國家主席干孫子的小說 瀏覽:927
類似玄幻我能變身神話人物的小說 瀏覽:831
主角說是蘿莉無限流小說 瀏覽:104
女主胃疼的言情小說 瀏覽:885
甲午戰爭小說排行榜 瀏覽:346
有聲小說諜戰故事 瀏覽:350
紅簾小說網 瀏覽:994
在初中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瀏覽:992
找一本小說主角叫楚祁 瀏覽:347
都市關於逍遙的小說 瀏覽:392
主角穿越成小說人物 瀏覽:997
大灰狼寫的小說周燕回 瀏覽:340
本年度渣男排行榜小說 瀏覽:982
寫秦羽和王珍珠的小說 瀏覽:373
張悅然什麼小說好看 瀏覽:333
古代王爺王妃小說推薦 瀏覽:137
玄幻小說主角用扇子 瀏覽:166
高飛的有聲小說 瀏覽:174
能穿梭不同世界的小說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