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麼好看的言情都市小說
「溫暖的弦」
溫暖的弦,溫暖與她的佔南弦,在這融融日光里,悠悠琴音下,講一個關於遠去和天長地久的故事。
年少時稚嫩卻深刻的愛情,沒有因殘忍的分手消亡,卻讓兩個人在各自天涯的十年裡,將那個禁忌的名字,養成了一道傷。即使身邊已有另一個人的陪伴,仍無法平息內心深處的思念。誰比誰更熬不住相思?是終於歸來的溫暖,還是用了十年時間布陣設局,誘她歸來的佔南弦?男女之間的愛情,直似一場戰爭。不見硝煙彌漫,只需一記眼神、一抹微笑、一個親吻、一句告白,便殺得她丟盔棄甲,舉手投降。然而他卻立刻宣布結婚,與別個女人。
「大愛晚成」
薛葵:冰雪聰明、妙語連珠,工作於某生物研究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性格使她無論在職場或生活中,都如魚得水。卓正揚:長在部隊大院、特種兵出身、自創明星企業的汽車業新貴,人前冉冉升起的商界精英,人後對戀人溫柔寵溺的個性男人。
薛葵的上司給她安排了一場相親,薛葵刻意打扮成一個梳公主頭穿雪紡裙配大胸花的惡俗女人,讓卓正揚無論如何都入不了眼,匆匆告別,從此各奔東西互不相干;再遇薛葵時,卓正揚看到的是一個機巧細思、語帶機鋒、咄咄逼人的女子,將他高高在上、老謀深算的姑姑逼得避無可避;再然後,看見的是那個和父親在一起時會笑意盈盈、控制場面的孝順女兒。冰冷,熱情,機智,聰慧,妙語連珠的薛葵豐富了卓正揚一直以來單調劃一的生活,她到底還有多少面是他不知道的?風光無兩的薛葵背後,上司絞盡腦汁琢磨如何能擠兌她,卓正揚由冷到熱步步追求讓她漸漸害怕,卓正揚的死黨展開插科打諢不斷惡作劇,心懷鬼胎的極品女人沈西西對她變態的蔑視與嫉妒,父母視若珍寶的表象之下引而不發的不滿,十五歲那年隱痛的過去與貪婪。自己喜歡的總是無法克服過去的陰影,自己想擺脫的又總是糾纏不放……
「君子一諾」
故事的開端,皆因一個來不及的承諾。初戀的離開,徹底改變了蘇措。原以為無法再愛,命運卻安排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熱切而溫暖的大學生活,張揚灑脫的青春,不期而遇的愛情也悄然來臨。英俊睿智的陳子嘉,冷靜平和的許一昊,關心體貼的邵煒,誰有可能走進她蒼涼的心?過往不能違背的承諾,前方觸手可及的愛情,看蘇措何去何從?
「落落清歡」
我不能哭因為你知道我的弱點我被迫去偽裝微笑,大笑,在我的生命當中的第一天。
善良聰明、自信開朗的高官之女喬落,對未來充滿朝氣與理想,然而喬父因貪污而鋃鐺入獄,一夜間世界坍塌,愛情友情一無所有。喬落飄零異鄉,面對母親的重病、男友的背叛、前途的灰暗、生活的顛覆……如何繼續她的驕傲與信仰?
愛情的背叛與回歸,青梅竹馬的戀情與患難之交的友誼。愛與不愛,一字之差,相隔豈止萬里?恨與不恨,兩難之間,如何跨越曾經迷失的青蔥歲月?
孤注一擲的堅持、不顧一切的勇氣、靜默溫情的守候、遺失歲月的誓言……此生是誰與誰的地老天荒?
「原來你還在這里」
蘇韻錦愛上了高中同學程錚,程錚也深深愛著她。但是家庭背景不同的二人,生活上的差異要彼此分開。而韻錦在分開之後才發覺有了程錚的孩子。個性強的韻錦沒有告知程錚。在幾年後,韻錦事業有成發覺程錚又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們的愛情會開花結果嗎?
「會有天使替我來愛你」
小米因為死去男友的心臟移植給了另外一個男孩而轉學來到了他所在的學校,這個男孩——尹堂曜同明曉溪所有小說中的男主角一樣,高大英俊,家境優越,帥且酷……
小米用盡一切辦法去接近尹堂曜,替他寫作業、跑1500米……終於,尹堂曜接受了小米並開始同她交往,但有一天,小米突然發現,他死去男友的心臟其實並沒有移植到尹堂曜的身上……而尹堂曜也發現了小米接近他的真實目的……
「人生若只初相見」
都市白領趙子默,長年的獨自打拚加上少年失父的經歷,讓她養成了冷靜自持的性格,宛如浮世塵囂中一枝暗香浮動的寒梅,即使釣上了金龜,仍不敢抱任何幻想,或許就是這份淡泊明靜,吸引了情場浪子江修仁。在這場明知道沒有結果的糾纏中,江修仁懷疑自己的真心,子默也不做多想。門第的差異讓他們一面熱烈相戀,一面彼此冷視,
可愛情總是來得那樣猝不及防,子默耳鬢廝磨間的溫暖,以及清冷里不經意的嫵媚,教他一步步深陷,從此再也放不開。而江修仁蠻橫態度下的溫存,驕傲外表下的孩子氣,也讓子默的心一點點地融化,於是,他們清醒地看著自己一點點淪陷,都沒有愛情至上的天真,偏偏算了自己的感情……
「我在回憶里等你」
他有窮困的童年,沒有為愛痴狂的勇氣,她有最燦爛的笑容,沒有對殘酷現實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和她,有最傷感的幸福,只期待在回憶的盡頭相遇。從他成為她家養子的那一天起,他只會亦步亦趨,不會有哪怕一步的逾矩,卻為了她,瞞天過海,偷嘗愛神無意間灑落的絲絲甘甜,就算飲鴆止渴,也甘之若飴。而在那最最甜蜜的往昔啊,他卻沒有說過一句「我愛你」……他和她在一起,有一種孤零零的溫暖,好像在失落的世界裡相依為命,只有彼此,不可替代。而她卻在最愛的時候離開,一去七年。時光不可倒流,所以最動人的誓言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
「良辰詎可待」
蘇良辰,她攜有情郎即將擇日待嫁。凌亦風,他成為傳媒大亨衣錦榮歸。五年前校內一對人見人羨的愛侶,五年後再見卻處處感覺命運的諷刺與挑弄。原以為一切早是定局。只是當兩人再度一次次偶遇時,記憶的翻湧無力可擋。也許只是命運的捉弄。他們分離,他們相逢,他們再次相愛。還有那掩蓋在幸福下的——生與死的塹溝……
「一霎風雨我愛過你」
麗江的一次偶然邂逅,他們均是帶著心傷的淪落人。
繁華都市的再度相逢,她是新出道的小歌星,他是風流不羈的天之驕子。他們選擇以地下情的方式繼續,只要身體的溫度,不要情感的慰藉。
感情的戲,是誰最有演技?是誰先要求起「唯一」?
她不曾意識到,他的心如那顆藏在俄羅斯娃娃最深處的鑽石,需要去一層層打開,才能收獲那美麗的璀璨。
究竟什麼時候,他們之間的糾纏,變得唯有那個「愛」字可解呢?
Ⅱ 《大秦帝國》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謹凱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前兩天,同事推薦《大秦帝國》,於是就找來看看。
這是一部雄渾、厚重、沉鬱的書,這是一部輕松、熱血、青春的書,這是一部怎麼形容也不為過的書,因為它敘述的內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為它描繪的時代呈現了太多的元素。
讀這書的時間,我非常快樂也非常感懷,這是這部書的魅力,作者筆力蒼勁、描繪細膩,為我們刻畫了戰國時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隨著書中的情節跌宕起伏:為祥中喚「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錚錚誓詞而熱血澎湃;為商鞅大義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懷敬意。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培灶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體的思想延續,在中華歷史的演變中,最終融合成我們能看見的那些儒道釋法墨等哲學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見卻遺傳在骨子裡的一些勇氣或處事方法。然而,也是在歷史的流轉中,我們也失去了或者遺忘了許多。作者孫皓輝在開篇前言里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卻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與創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國家的脊樑,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秦國這個地處西北,文化和經濟相對落後,被中原諸侯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最終統一了六國。根源在哪裡?在於「大爭之世」求變圖存的毅力,在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田井,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使秦國率先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換,極大的調動了下層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至此國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雖然有無數人指責秦政是暴政、秦國是虎狼之師,但是我們應該處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考慮,秦法無疑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法家在大秦裡面出盡風頭,而後世獨尊的儒術被摒棄在一旁!諸子百家都對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為商君。因為秦國近200年堅持法治,而在戰國中最後脫穎而出,六國拍馬難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策略,是秦國在人才戰爭完勝山東六國,為秦的統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雖然本國人才不多,但對於招攬山東人才卻不遺餘力。不問出身門第,但凡有真才實學一律委以重任,絕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張儀縱橫家、蔡澤計然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於學派出身,有才利國則用之。秦非人傑地靈之地,歷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相反六國人才濟濟,卻置之而不顧。譬如魏惠王時期,先後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每一個人之後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國之實才,卻只是禮待像孟子這種所謂的聖人。聖人的大道永遠是摸不著邊際的,講了幾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實現。治國在於務實,所以孟子之道永遠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終導致魏國的衰敗。
秦國用人之務實還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相反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也終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更為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為之後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戰國的最後一位戰神李牧也因「叛國」的罪名被殺,用人之不信,自毀其長城,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墳墓。
小說以秦獻公的死去作為開端,引出了本書的第一個關鍵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說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種,那秦孝公無疑扮演了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國正面臨內外交困的艱難局勢。野蠻貧弱本已是頑強盤踞的痼疾,其他國家的全面敵對,一致仇視更是一把高懸於秦國不屈頭顱之上的三尺利劍。六國卑秦,不與會盟,一個瀕臨崩潰的小國,生還是死,繼續還是終結,這是作者拋出的的沉重問題。用手段和計謀解決當下的困難只是治標,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個國家的標本兼治。
法!用法治國!這是一個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答案。於是,在商鞅的霹靂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絕對信任之上,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變法過程中,有反對,有抵抗,有陰謀,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誠,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揮灑自如的筆墨,把原本隔了簾幕的歷史故事演繹顯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轉跌宕。「法」的芽終於在秦國萌發了,可這一切,在大秦帝國的締造過程里,僅僅是個引,也僅僅只是序幕。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無比的坎坷崎嶇,要改變一個落後國家的面貌並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幾代人的努力。所幸,在歷史的風起雲涌當中,秦國人沒有退縮,接下去的幾代君王也沒有改變初衷,在百家爭鳴的大格局內,他們始終奉行法家之學,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國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巔峰。而秦國的文明,那在剽悍堅毅的血性土壤上誕生的文明,也最終戰勝了並統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綻放出無比絢爛的光芒。
縱覽全書,剔除宮闈陰謀,政局斗爭,情感發展,個人興亡,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國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時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誕生源自於法治的興起,而儒學則不符合戰國之道。針對他的這一觀點,我深感贊同。首先,從先秦歷史來看,儒家之學本就是亡國之論。講求仁義道德,禮讓謙遜,大爭之世,這種論調何能立國?其次,退一步說,儒學即便可用於安邦,也非用於開國。只有用「法」這一冷峻客觀的利器,才能掃除亂世時因人治而產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亂,創建全新的國家運行平台,從而使國家達到一個更高的競爭起點。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並非依靠人力。作者的這一理念,頗具現實意義。
這部書的作者叫孫皓暉,為了創作這部書,隱居海南歷時十六年,只為向我們展現真正的大秦歷史,希望國人重新認識被誤解的「暴秦」,整部書五百萬言,可惜只讀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體的將整部書的框架勾勒出來,對於整部書的概括,權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歷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國群雄並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國風雲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後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容歸納
戰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為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梁靈前繼位,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書國恥碑、發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國群雄中佔一席之地。名士衛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導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後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於公戰,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為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為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野二十餘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並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後,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餘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系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致。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斗,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歷了千辛萬苦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為後世、為我們開創了這樣的偉業。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商鞅為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為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彷彿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餘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為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讀者對於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幾度落淚,書中情節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表達。
幸得老師推薦,我才能接觸到《大秦帝國》,了解大秦帝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似乎真的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熟知的「暴秦」給我們評判秦帝國帶上了有色眼鏡。僅序言中的寥寥幾句,便已勾起我對這部小說濃厚的興趣,使我廢寢忘食地品讀這部小說,這才有了這讀後之感。
我的閱讀能力薄弱,耗費了大半個寒假也只是欣賞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著實慚愧,但我從中獲得的收獲很多。小說情節環環相扣,以動盪的戰國為背景,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共存,這樣的小說情節安排,讓我不忍將其分割成一個個小故事來品味,它們是一個整體,由它們拼湊出大秦帝國的輝煌。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隱隱從中看到的《三國演義》的影子,它們都是歷史小說,真實的故事加上作者畫龍點睛般的藝術加工,使人讀後文學、歷史雙豐收。相較於《三國演義》,《大秦帝國》以現代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詞的煩惱,使我們品讀起來游刃有餘、回味無窮。
小說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統治的數十年的時世變遷為主線,給我們剖析了秦由弱變強的涅磐重生的緣起緣由。小說情節大致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國聯盟滅秦,秦國陷入覆滅危機;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變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於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黃泉。故事中不乏人間真情,兩段愛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說富有情感;小說中也包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鄒忌與徐公比美、田榫與晏舛、孫臏圍魏救趙等。小說確實帶給了我一個非常生動立體的秦國,這與從《資治通鑒》里讀到的秦國不近相同,可以說是別樣的享受。
從自身而言,讀了這小說,我開始對自己將來要選擇怎樣的道路,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說中,商鞅與申不害的對道路的選擇;孫臏與龐涓對做人的選擇都讓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與申不害在選擇道路時,認真思考了自身才學的特點,分析了各國的需要,以此確定了自己出仕的國家;孫臏繼承先賢孫子的遺訓,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欲找尋一個過招施展自己的才華,龐涓為人孤傲,熱衷功名,想要出將入相,成為曠世名將,在他達成目的的道路中,變得心狠手辣,這兩對宿敵的對決在小說中亦是一大看點。在這個年紀,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離成年僅有一步之遙,很快就要自己擔當了,如何規劃人生,如何為人處事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了!
從大方面說,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確實,每個國家的興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衰的歷史規律,這條規律伴隨著一個個帝國王朝的出現與消亡,未曾改變,對今日的社會,這仍然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黃金定律,民眾並不是統治者下的勞役,而是凌駕於統治者之上的一個社會主體!一個國家,統治者迷失,這個國家還沒亡;民眾迷失了,則這個國家就名存實亡了。小說中韓昭侯的例子鐵一般印證了這一點,魏國大兵壓境,新鄭舉國捍衛國家尊嚴,民眾護城熱情高漲,唯獨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膽怯與絕望中……國民撐起一片天,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熔鑄在每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血液中,想想沒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將何去何從?中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舉國上下有著共同的中國夢,夢想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回顧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外敵入侵,內亂不斷,豈不與當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國如出一轍?國恥昭昭,秦孝公尋大才以求改革,這與新中國成立後的改革又有幾分相似。故秦國當年的發展可以為今天提供一個指導,我十分敬佩當年毛主席拍案決定研製兩彈一星與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前者給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後者以前無古人的創新思維,給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描繪了藍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得更遠,接下前人的歷史火炬,繼續朝著我們的中國夢前進,是我這一輩所有有志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今,中國經濟的脆弱引起了我無限的擔憂,房價的過快增長,物價過高,使得現在的錢越來越不是錢,金錢購買力的下降速度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總而言之,現在的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國讀後感。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進行了闡述。原想,在全部完結後,好好寫一篇讀後感的,以表達我對此書的贊嘆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時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老公說,讀書貴在指導生活。將閱讀大秦帝國的總結落腳於此兩點,於作者,於歷史而言,是小了。然,於我,於老公,於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為人為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後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曾和老公說過,《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於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獲會更多吧。
因整部書閱讀期間,適逢孕期。劉岸開玩笑說:你們家寶寶長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國》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貝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閱讀此書時候的感受的。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於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秦帝國,經歷過從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墮落,最後飛灰煙滅。歷史證據幾乎沒有。
但是孫皓暉先生卻把歷史證據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寫成了大秦帝國這本書,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這本書里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孫皓暉先生的勇氣。
故事的開頭就描寫了秦魏河西大戰,秦朝失敗還失去了函谷關,那時的秦孝公斷指用血在碑上刻了兩個字:國恥。如果要收復失地,就要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他發布了一道「求賢令」,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過了好長時間,終於遇到了一代變法奇才衛鞅入秦,為秦孝公講述變法,並說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秦孝公便任命衛鞅負責變法,他對秦國的田制和其他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衛鞅非常認真處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鏟除老世族的勢力。
衛鞅變法後,大秦不僅收復了曾經的失地,還抗擊了的山東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魏國,衛鞅被封為商君。眼看秦國將要一躍而起,進入天下強國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沒有看到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衛鞅也被反對變法的老世族們車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衛鞅的新法,使秦國的強大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輝煌,而是永遠。其實衛鞅的死這裡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幫忙老世族車裂衛鞅,因為他想把秦國的實力拿到手,暫時讓朝局穩定,最後老世族還是被惠文王殺掉了。
後來,這部小說又生動地描寫了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趙長平之戰、呂不韋棄商從政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直到秦國一統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當然,《大秦帝國》並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事業,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井田制等,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的寫作手法也令人心醉。無論是不同人物的說話風格,就連那麼一點點的想法都有描述。細節部分寫的非常完美,孫皓暉的認真透露到書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國》如此引人入勝,我花費了上個學期和整個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孫皓暉為寫這部書,整整十六年,他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時光奉獻給了這部書。感謝孫皓暉寫下了這部宏大的歷史巨著,揭開了說秦政是暴政的假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Ⅲ 找幾本開始主角就無敵的玄幻小說,要有扮豬吃虎的情節的。
一開始就無敵啊? 這樣的小說不太多哎。畢竟剛開始要是無敵了,後面就不好寫內了。
《生肖守護容神》額……這個帶了點YY。現代修真。
《大羅金仙異界銷魂》這個算是剛開始就無敵了
《魔獸劍聖異界縱橫》這個剛開始一兩章罷了,隨後就很強。越級殺人
《重生成神》這個一開始就牛B
《朱雀記》
《仙葫》
都市的一般,我不太看,看得都是穿越的。直接的這么多了
Ⅳ 述平的個人經歷
述平1984年考入大連輕工學院機電系,大學期間開始嘗試小說創作,並於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由於熱愛文學,大學畢業後,述平沒有選擇自己所學專業,而是先後在《新文化報》及《大家健康》雜志做記者和編輯。在此期間,述平大量閱讀西方小說,從事小說創作,並於1994年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晚報新聞》,獲得長白山文藝獎。述平的小說創作一般被認為屬於中國文學中的「晚生代」作家群,但述平不是一個高產的作家,他還創作了《葯》(1996)等小說,並任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
述平也是一個影迷,除小說之外,電影是他的最大愛好,早年曾托朋友在香港購買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影片的錄像帶和書籍。漸漸的,他對電影的興趣超過了文學。1997年,張藝謀拍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之後,決定轉型嘗試現代城市題材,他發現了述平的小說《晚報新聞》,於是,述平第一次涉足電影編劇,張藝謀導演、張偉平製片、姜文、李保田主演,拍攝了帶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喜劇《有話好好說》。在拍攝《有話好好說》期間,述平認識了姜文,從此,兩個人開始了10年的合作和友誼,述平先後參與了《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的劇本創作,是姜文創作隊伍的重要成員之一。此外,1998年,述平為導演呂樂擔任編劇,創作了《趙先生》。 1994年,大學期間就嘗試小說創作的述平發表了短篇小說代表作《晚報新聞》。3年後,這部作品被剛剛拍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張藝謀看中,並視為其轉型現代城市題材電影的最好文學母本。於是,張藝謀邀請述平擔任電影編劇,姜文、李保田主演,拍攝了帶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喜劇《有話好好說》。張藝謀曾對記者稱:「最初我們想把述平的五部中篇小說改編成三部獨立的故事片並一次性拍攝完成,但不幸發現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然後又企圖將其中的兩部小說改編成兩部電影湊成姐妹篇,結果還是無法完成;最後只好將他的《晚報新聞》改編成了電影《有話好好說》。」
述平也因這部電影與姜文結下友誼。隨後,他在姜文的三部影片《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中擔任電影劇本主筆。姜文始終選擇述平合作,就是因為「述平是個會寫書的人,我可不會,但我可以看點兒,因為我認為看總比寫省些力氣。那就讓他繼續寫吧,我們來看。多好。他好多小說寫得特別好,而且特別色。不是那種貶義的色情,它主要是寫男女,但是不僅僅局限在男女這個事兒上。」
早在1999年,遠在墨爾本的姜文就力主一貫低調的述平出書,並為其「默畫」肖像速寫,以供文集封面用圖。如今文集終於塵埃落定,這幅非常傳神的肖像也作為扉頁被收進集中。 編劇之道
編劇是一個協助性的工作,你不能越位了,說白了,你得知道你是幹嘛的吧,根上的話,我不覺得那是我的作品。既然這樣,那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你不能說我這個劇本寫得牛B,誰拍都行,沒哪回事。
在我看來,電影劇本它就是個二度創作,就是在原著基礎之上來展示你編劇的技藝和才能,編劇是有技巧的,你小說再好也只是一個素材,你要進行剪裁,進行刪減和放大,有一個選擇的過程。
原創是昆汀、伍迪艾倫那種少數人乾的事兒,昆汀要是不拍電影,寫小說也能寫得非常好,他本身是個作者,他不是個職業編劇,他是憑借他的興趣去做的,他不會像投資人、策劃人那樣來做這個事兒,過份考慮市場這事兒。
如果從原創來講,很多所謂的職業編劇是不具備原創能力的。不具備原創能力,最終造成什麼呢,東抄西抄,扒人家的東西,所以用了很多橋段,我最討厭橋段這個詞了,這就是一個模式,把它拿來用了。這就形成了一種現象――近親繁殖的現象,電影抄電影,抄得又不聰明,昆汀也抄,但抄得很有智慧,他不是照搬,很多人是照搬,這顯得很沒有智力。
而且在中國我所知道的那些編劇,能沉浸在那種編劇的樂趣里的人好像不是很多,都是在忙著幹活,我寫一個大綱,我在多長時間寫出本子,那是碼字。都是在幹活,不是在創作。雖然是二度創作,它也是有選擇的,你把它當成一個創作來對待與當成幹活還是不一樣的,當成活兒就是掙錢了。當成創作,起碼還能把你的想法融入到裡面,還有一些用心的東西在裡面。這么說吧,有樂趣在裡面,是創作,沒樂趣在裡面,是幹活。對我來說,如果有樂趣,聊一聊還挺好的,但如果是純粹干一活兒,讓我去干挺難的。
對現階段爛片比較多的看法
這沒什麼可責備的,這都是一個應該有的階段,我們國家可能正好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浮躁的,完全商業化的,不太注重電影品質的。這種東西不會持久的,也許過不了多久觀眾自己就煩了,就會不滿足,但你希望哥們上來一個就是精品,接下來一個還是精品,永遠精品,這也太理想化了吧。
記者問:你好像並不那麼憂心忡忡?
我沒那麼憤青,我也不會罵這就是一堆狗屎。市場它也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它有一個盤旋上升的過程,不必那麼過份譴責,憂心忡忡,好像我國沒有好電影,你就不活了似的,不看中國的,看點外國的唄,不就是個電影嘛,不就是個娛樂嘛,牛鬼蛇神都出來晃一晃唄,給他們一點空間,別不帶人玩,用一種聲音壓制另一種聲音,這也不好,人家也是費了點勁的,也挺不容易的攢一個東西。
創作觀
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沒什麼位置, 我也想過這個事兒,這么個泱泱大國,十幾億人口,怎麼就出不來大家期望的電影呢?
這可能跟文化觀念,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有關系。跟我們的教育培養機制都有關系,對一個文藝創作來說,它不鼓勵創作,鼓勵的都是規矩和框框。
這些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些人可能不贊同,比如談劇本時,就要談人物性格,當然這是一種創作方法,但我就覺得這有點傻。所謂有性格的人,往往就會變成了一個概念性的單面人物,很容易就把人物的豐富性拿掉了。
前一段時間,我參加過一個手機電影節,有韓國日本的,一看我們國家學生拍的那些東西都特別蒼白,都被老師騙了,你們要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所以全都是談個戀愛,彈個吉他,泡個酒吧,來點音樂,來來回回走兩步道,太傻了,你說你一個學生的生活有什麼可寫的,你太小了,就這么點破事唄。這么說吧,也許你有些生活,但你沒有那個認識。
還有一種,我們要寫小人物怎麼著怎麼著的,好像把小人物當作一種標准了,你寫小人物是你寫不了大人物,沒有寫的能力。比如寫孫子,你能寫得了嗎?孫子是個什麼人,是個玩兵法的人,你根本達不到他的程度,你怎麼寫孫子,你寫諸葛亮,你腦袋比得上諸葛亮腦袋嗎,最終寫也就寫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駕馭不了這個東西。我不是說不可以寫小人物,而是不能總是掛在嘴邊,作為標准,作為倡導性的東西來談。
對新編劇的建議
最好的學習辦法,就是面對作品本身,你得琢磨,它是怎麼講的故事,它是怎麼把它講的生活了,有趣了,不光電影,小說也是一樣。
悉德·菲爾德,包括《故事》那類的書 ,它當然有一些可取的東西,但你要看寫書都是一些什麼人,寫書的都不是編劇,都是一些教授,研究者,他們都是事後研究。是電影出來以後才說這說那,都是馬後炮。我寧願看創作者的訪談,它裡面有一些感性的東西,哪怕它說得偏激,但你看的時候會有會心一笑的東西。我覺得什麼情節點一,情節點二,這些都是扯淡,你知道這些點沒用,你知道了就能寫到嗎?你比如說某足球解說員吧,解說的時候頭頭是道,比很多人都明白,但你讓他下去踢一場我看看。說球的和踢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樣,評電影的和寫電影的也不是一回事。
作為一個創作者,也包括編劇,天份不在的話,啥也別談了,天份,大概只有1%,但是沒有的話,你就入錯行,這還真不是一個努力就能成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