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霍桑紅字小說人物分析

霍桑紅字小說人物分析

發布時間:2021-10-01 04:05:30

① 《紅字》的內容以及人物簡介

簡介:

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850年。《紅字》講述了發生在北美殖民時期的戀愛悲劇。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嫁給了醫生奇靈渥斯,他們之間卻沒有愛情。在孤獨中白蘭與牧師丁梅斯代爾相戀並生下女兒珠兒。白蘭被當眾懲罰,戴上標志「通姦」的紅色A字示眾。然而白蘭堅貞不屈,拒不說出孩子的父親。小說慣用象徵手法,人物、情節和語言都頗具主觀想像色彩,在描寫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動和直覺放在首位。因此,它不僅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同時也被稱作是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篇。
內容:

在十七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天,一天早晨,一大群波士頓居民擁擠在監獄前的草地上,庄嚴地目不轉睛地盯著牢房門。
隨著牢門的打開,一個懷抱三個月大的嬰兒的年輕女人緩緩地走到了人群前,在她的胸前佩帶著一個鮮紅的A 字,耀眼的紅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海絲特·白蘭太太。她由於被認為犯了通姦罪而受到審判,並要永遠佩帶那個代表著恥辱的紅字。
在絞刑台上,面對著總督貝靈漢和約翰·威爾遜牧師的威逼利誘,她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屈辱,忍受著人性所能承擔的一切,而站在她身旁的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卻流露出一種憂心忡忡、驚慌失措的神色,恰似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偏離了方向,感到非常迷惘,只有把自己封閉起來才覺得安然。海絲特·白蘭堅定地說:「我永遠不會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的」,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的眼睛沒有去看威爾遜牧師,而是凝視著那年輕牧師深沉而憂郁的眼睛。「這紅字烙得太深了。你是取不下來的。但願我能在忍受我的痛苦的同時,也忍受住他的痛苦!」海絲特·白蘭說。
這時,在人群中,海絲特·白蘭看到了一個相貌奇特的男人:矮小蒼老,左肩比右肩高,正用著陰晦的眼神注視著她,這個男人就是她失散了兩年之久的丈夫齊靈渥斯——一個才智出眾、學識淵博的醫生。當他發現海絲特·白蘭認出了他時,示意她不要聲張。在齊靈渥斯的眼裡燃燒著仇恨的怒火,他要向海絲特·白蘭及她的情人復仇,並且他相信一定能夠成功。
海絲特·白蘭被帶回獄中之後,齊靈渥斯以醫生的身份見到了她,但海絲特·白蘭不肯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並且向齊靈渥斯坦言她從他那裡從來沒有感受到過愛情,齊靈渥斯威脅海絲特·白蘭不要泄露他們的夫妻關系,他不能遭受一個不忠實女人的丈夫所要蒙受的恥辱,否則,他會讓她的情人名譽掃地,毀掉的不僅僅是他的名譽,地位,甚至還有他的靈魂和生命,海絲特·白蘭答應了。
海絲特·白蘭出獄後,帶著自己的女兒小珠兒靠著針線技藝維持著生活,她們離群索居,那鮮紅的A 字將屈辱深深烙在了海絲特·白蘭的心裡。小珠兒長得美麗脫俗,有著倔強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她和那紅字一起閃耀在世人的面前,在那個清教徒的社會里,他們是恥辱的象徵,但也只有他們是鮮亮的。
丁梅斯代爾牧師不僅年輕俊美,而且學識淵博,善於辭令,有著極高的秉賦和極深的造詣,在教民中有著極高的威望。但是,自從海絲特·白蘭受審以來,他的健康日趨羸弱,敏感,憂郁與恐慌彌漫了他的整個思緒,他常常夜不成寐的禱告,每逢略受驚恐或是突然遇到什麼意外事件時,他的手就會攏在心上,先是一陣紅潮,然後便是滿面蒼白,顯得十分苦痛。這一切都讓齊靈渥斯看在眼裡,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以醫生的身份與他形影相隨。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珠兒漸漸的長大了,她穿著母親為她做的紅天鵝絨裙衫,奔跑著,跳躍著,象一團小火焰在燃燒,這耀眼的紅色使清教徒們覺得孩子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貝靈漢總督和神甫約翰·威爾遜認為小珠兒應該與母親分開,因為她的母親是個罪人,沒有能力完成使孩子成為清教徒的重任。但是海絲特·白蘭堅決不同意。她大聲說珠兒是上帝給她的孩子,珠兒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折磨!是珠兒叫她還活在世上!也是珠兒叫她受著懲罰!如果他們奪走珠兒,海絲特·白蘭情願先死給他們看。海絲特·白蘭轉向丁梅斯代爾牧師,希望他能夠發表意見。丁梅斯代爾牧師面色蒼白,一隻手捂住心口,那雙又大又黑的眼睛深處,在煩惱和憂郁之中還有一個痛苦的天地,他認為珠兒是上帝給海絲特·白蘭的孩子,應該聽從上帝的安排,如果她能把孩子送上天國,那麼孩子也就能把她帶到天國,這是上帝神聖的旨意。這樣珠兒才沒有被帶走。
這一切,都被飽經世故的齊靈渥斯看在眼裡,他一點點地向丁梅斯代爾牧師內心逼近,齊靈渥斯象觀察病人一樣去觀察他,一方面觀察丁梅斯代爾牧師的日常生活,看他怎樣在慣有的思路中前進,另一方面觀察他被投入另一種道德境界時所表現的形態,他盡量發掘牧師內心的奧秘。隨著時間的推移,齊靈渥斯漸漸地走進了丁梅斯代爾牧師的心裡,並向他的靈魂深處探進。
一天,丁梅斯代爾牧師正在沉睡,齊靈渥斯走了進來,撥開了他的法衣,終於發現了丁梅斯代爾牧師一直隱藏的秘密——他的胸口上有著和海絲特·白蘭一樣的紅色標記,他欣喜若狂,那是一種狂野的驚奇、歡樂和恐懼的表情!那種駭人的狂喜,絕不僅僅是由眼睛和表情所表達的,甚至是從他整個的醜陋身軀迸發出來,他將兩臂伸向天花板,一隻腳使勁跺著地面,以這種非同尋常的姿態放縱地表現他的狂喜!當一個寶貴的人類靈魂失去了天國,墮入撒旦的地獄之中時,那魔王知道該如何舉動了。
齊靈渥斯精心地實施著他的復仇計劃,他利用丁梅斯代爾牧師敏感、富於想像的特點,抓住他的負罪心理,折磨他的心靈,他把自己裝扮成可信賴的朋友,讓對方向他吐露一切恐懼、自責、煩惱、懊悔、負罪感,那些向世界隱瞞著的一切內疚,本可以獲得世界的博大心胸的憐憫和原諒的,如今卻要揭示給他這個內心充滿了復仇火焰的人,最最恰如其分地讓他得償復仇之夙債。而此時的丁梅斯代爾牧師對齊靈渥斯卻沒有任何的懷疑,雖然他總是會感到有一種惡勢力在緊緊的盯著自己,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由於他不把任何人視為可信賴的朋友,故此當敵人實際上已出現時,仍然辨認不出。就在丁梅斯代爾牧師飽嘗肉體上的疾病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摧殘的同時,他在聖職上卻大放異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公眾的景仰更加加重了他的罪惡感,使他的心理不堪重負。
終於,在一天漆黑的夜裡,丁梅斯代爾牧師夢游般走到了市場上的絞刑台上,發出一聲悲痛的嘶喊。海絲特·白蘭和小珠兒剛剛守護著一個人去世,恰巧從這里經過,她看到丁梅斯代爾牧師已處於崩潰的邊緣,精神力量已經到了無能為力的地步。一種悔罪感使丁梅斯代爾邀請她們一同登上了絞刑台:「你們母女倆以前已經在這兒站過了,可是我當時沒和你們一起來。再上來一次吧,我們三個人一起站著吧!」海絲特·白蘭握著孩子的一隻手,牧師握著孩子的另一隻手,他們共同站在了絞刑台上。就在他這么做的瞬間,似有一般不同於他自己生命的新生命的激越之潮,急流般湧入他的心房,沖過他周身的血管,彷彿那母女倆正把她們生命的溫暖傳遞給他半麻木的身軀,三人構成了一條閉合的電路,此時,天空閃過了一絲亮光,丁梅斯代爾彷彿看見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字母「A 」。然而,這一切都讓跟蹤而至的齊靈渥斯看到了,這使得丁梅斯代爾牧師極為恐慌,但是,齊靈渥斯卻說丁梅斯代爾先生患了夜遊症,並把他帶回了家。丁梅斯代爾先生就象一個剛剛從噩夢中驚醒的人,心中懊喪得發冷,便聽憑那醫生把自己領走了。
許多年過去了,小珠兒已經七歲了,海絲特·白蘭此時所處的地位已同她當初受辱時不完全一樣了。如果一個人在大家面前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地位,而同時又不幹涉任何公共或個人的利益,她就最終會贏得普遍的尊重。海絲特·白蘭從來與世無爭,只是毫無怨尤地屈從於社會的最不公平的待遇;她也沒有因自己的不幸而希冀什麼報償;她同樣不依重於人們的同情。於是,在她因犯罪而喪失了權利、被迫獨處一隅的這些年月里,大大地贏得了人心。她除了一心一意的打扮小珠兒外,她還盡自己所能去幫助窮人,用寬大的心去包容一切,人們開始不再把那紅字看作是罪過的標記,而是當成自那時起的許多善行的象徵。
在這幾年裡,許多人都發生著變化,齊靈渥斯變的更加蒼老了,海絲特·白蘭原來印象最深的他先前那種聰慧好學的品格,那種平和安詳的風度,如今已經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急切窺測的神色,近乎瘋狂而又竭力掩飾,而這種掩飾使旁人益發清楚地看出他的陰險。海絲特·白蘭請求齊靈渥斯放過丁梅斯代爾牧師,不要再摧殘他的靈魂了,但是丁梅斯代爾牧師的痛苦、復仇的快樂已經沖昏了齊靈渥斯的頭腦,他決定繼續實施自己的陰謀,他要慢慢地折磨丁梅斯代爾牧師,復仇已經成為他生活唯一的目的。海絲特·白蘭決定將齊靈渥斯的真實身份告訴丁梅斯代爾。
在一片濃密的森林裡,海絲特·白蘭見到了丁梅斯代爾,他們互訴衷腸,述說著幾年來心底的秘密,他們受著同樣的痛苦和煎熬,同樣受著良知和道德的嚙噬。丁梅斯代爾告訴她,雖然他的胸前沒有佩帶紅字,但是,同樣的紅字在他的生命里一直燃燒著。此時,海絲特·白蘭才意識到犧牲掉牧師的好名聲,甚至讓他死掉,都比她原先所選擇的途徑要強得多,她告訴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就是她的丈夫,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榮譽、地位及生命才隱瞞了這個秘密。陰暗兇猛的眼神瞬間湧上了丁梅斯代爾的臉上,他痛楚的把臉埋在雙手之中。海絲特·白蘭勸丁梅斯代爾離開這里,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去,到一個可以避開齊靈渥斯雙眼的地方去,她願意和他開始一段新的生活,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又何必去留戀呢?丁梅斯代爾猶豫著,他要麼承認是一名罪犯而逃走,要麼繼續充當一名偽君子而留下,但他的良心已難以從中取得平衡;為了避免死亡和恥辱的危險,以及一個敵人的莫測的詭計,丁梅斯代爾決定出走。
海絲特·白蘭的鼓勵及對新生活的憧憬,使丁梅斯代爾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氣和希望。剛好有一艘停泊在港灣的船三天之後就要到英國去,他們決定坐這艘船返回歐洲,一切都在順利地進行著。他們每天都被這種新的希望激勵著、興奮著,丁梅斯代爾決定演講完慶祝說教後就離開。新英格蘭的節日如期而至,丁梅斯代爾牧師的演講也按計劃進行著,海絲特·白蘭和小珠兒來到市場,她的臉上有一種前所未見的表情,特殊的不安和興奮,「再最後看一眼這紅字和佩戴紅字的人吧!」她想,「再過一段時間,她就會遠走高飛了!那深不可測的大海將把你們在她胸前灼燒的標記永遠淹沒無存!」這時,那艘准備開往英國船隻的船長走了過來,他告訴海絲特·白蘭,齊靈渥斯將同他們同行,海絲特·白蘭徹底絕望了。
丁梅斯代爾牧師的宣講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最輝煌成功,但隨後他變得非常衰弱和蒼白,他步履踉蹌,內心的負罪感及良心的譴責最終戰勝了他出逃的意志,在經過絞刑台的時候,他掙脫齊靈渥斯的羈絆,在海絲特·白蘭的攙扶下登上了絞刑台,他拉著珠兒,在眾人面前說出了在心底埋藏了七年的秘密,他就是小珠兒的父親,他扯開了法衣的飾帶,露出了紅字,在眾人的驚懼之聲中,這個受盡蹂躪的靈魂辭世了。
齊靈渥斯把復仇當作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可是當他勝利後,他扭曲的心靈再也找不到依託,他迅速枯萎了。不到一年,他死了,他把遺產贈給了小珠兒。不久,海絲特·白蘭和小珠兒也走了。紅字的故事漸漸變成了傳說。許多年以後,在大洋的另一邊,小珠兒出嫁了,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而海絲特·白蘭又回到了波士頓,胸前依舊佩帶著那個紅字,這里有過她的罪孽,這里有過她的悲傷,這里也還會有她的懺悔。又過了許多年,在一座下陷的老墳附近,又挖了一座新墳。兩座墳共用一塊墓碑。上面刻著這么一行銘文:
「一片墨黑的土地,一個血紅的A字。」

② 紅字中的人物分析

《紅字》的故事一開篇,映入讀者眼簾的,昔先是「新殖民地的開拓者們」在萬事草創之時忘不了與墓地同時修建的監獄,這株「文明社會的黑花「從來不曾經歷過自己的青春韶華」,因為它「與罪惡二字息息相關」,它那猙獰陰森的外貌,連同門前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的不堪入目的雜革」,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調,然而在這一片灰黑之中,卻傲然挺立著一叢玫魂,「盛開著寶石船的花朵」,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接下來,便出觀了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抱初生的珠兒,「她煥發的美麗,竟把籠盡著她的不幸和恥辱凝成一輪光環」,令人聯想起「聖母的形象」。這樣一段胡胡如生的文字,不但為我們展現了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而且啟發讀者去思考作品的主題。
這種用略帶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環境、渣染氣氛和映襯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爾牧師和海絲特及珠兒在夜晚和密林中的兩次會見:由紅字連系在一起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同時出場,如同戲劇中迭起的高潮,把全書緊織在一個嚴密的結構之中。
作者還把這種手法用於刻畫人物液他的筆下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惡和他們之間的思恩怨怨寫得十分含蓄,而幾個主要人物則通過個別的心理挖掘、成雙的組合的沖突和同時出場亮相的交匯,交待出各人與紅字相關的象徵。
全書寫到的人物不過十多個,其中有姓名的不超過十個。值得注意的是貝靈漢總督、威爾遜牧師、西賓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輕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這四個次要人物,他們分別是珠兒、丁梅斯代爾牧師、羅傑·齊靈握斯和海絲特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反襯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兩對,使他們的個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暢淋漓的表現。
海絲特·白蘭是有形的紅字。她出身沒落的世家,父母貧窮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兩年中丈夫音訊皆無.謠傳他已葬身海底,這個孤苦夫依的少婦與才貌相當的丁梅斯代爾的愛情便顯得合情合理。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愛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與恥辱。出於對他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這個勇敢的女性還精心刺綉那紅字,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在作者的筆下,海絲特遠不只是個爭取個性解放的女人,她還汲取了「比紅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惡還要致命」的精神,把矛頭指向了「與古代准則密切相關的古代偏見的
完整體系——這是那些王室貴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稱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傳統宣戰的鬥士了。這樣的高度,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所難以企及的。她的這種精神境界盡管沒有為她的那些請教徒鄉親和愚不可及的長官們所理解(否則,不分要和來何等橫禍),但無論如何,由於她的合辛茹苦、助人為樂等種兩美德,使她胸前的紅字不再是「通姦」(入lt「y)的恥辱徽記,面成了「能幹」(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標志了。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凈化與靈魂的飛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齊靈握斯是紅字的製造音。他那醜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軀體,正是他醜陋和畸形的靈魂的寫照。他選擇了讓丁梅斯代爾話著受煎熬的復仇手段,實際上成了阻止他贖罪的惡魔。他和海絲特的結合雖然出於他追求家庭溫暖和個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畢竟是一種愛,原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愛轉變成恨,把復仇作為生活目標,不惜拋棄「博愛」的基督精神,以嚙噬他人的靈魂為樂之後,反倒由被害者墮落成「最壞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復仇這一生活目標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後也不會得到新生。
小珠兒則是活的紅字,「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這個私生的小精靈和她母親胸前的紅字交相輝映,既是「罪惡」的產物又是愛情的結晶。海絲特把紅字用金色絲線裝飾得十分華美,小珠兒也給打扮得鮮麗異常。她的美勃齊靈漫斯的丑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體觀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觀點一老醫生的博學多識使他成為深受文咖虧染的社會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憚的狂野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識——齊靈涯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兒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從而具備了更積極的合義。恰拾是在這個含義上,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霍桑是一位世界觀相當復雜的作家,他選擇愛情悲劇作為《紅字》的主題,使自己深深陷入難解的矛盾之中。愛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義。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歡女愛,不再靠上帝創造而由自已繁衍人類,這本身正是「原罪」,至於私情,更觸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雖深受教會影響,但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愛情早已成了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時時受到歌頌,他即使再保守,也不會不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了。於是,書中便處處可見作者難言的苦衷:他雖然譴責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說成是「神聖的貢獻」,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只能讓齊靈渥斯在死前「良心發現」,把遺產全部留給珠兒。

③ 霍桑的《紅字》有哪些特點

霍桑關注人性和命運,熱衷於探討人物的內心世界,《紅字》正是這樣一本書。它著力表現了「罪孽」這一概念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海斯特是作家著力塑造的人物,這一形象刻畫的成功,使她胸襟上那個大紅「A」字的原意(Alteress:女通姦犯),似乎被人們遺忘了,人們轉而把字當作燦Able(有能力的)的象徵。這也正是本書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④ 小說紅字,女主角的悲慘命運分析

《紅字》講述了白蘭的悲劇式愛情,她是一個抗爭命運、追求幸福的女性,她的一生是在情人的叛逃、丈夫的報復、宗教與社會的壓制下奏起的一首女性悲歌。充斥著濃重男權色彩的幾種力量把白蘭推到了苦難的谷底。
霍桑的《紅字》命名為Scarlet Letter(紅字),字母「A」和「紅色」在小說中有多重的象徵意義,「A」是通姦(altery)、能幹(able)、天使(angle)的首字母,但是紅字更象徵著異化(alienation)、孤獨(alone)、痛苦(agony)紅色是愛情的色彩,是反抗,是陽光,是白蘭飽受煉獄之火的焚燒。白蘭的一生中,沒有勝利,沒有獲得,只是一個痛徹心扉的悲劇。
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她違背了宗教教義和道德准則,一生都成為導師和道德家眾手所指的對象,她是一個體現女性脆弱和邪惡情慾的典型,在刑台上、市場內、教堂里、豪門之家,她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鄙薄和唾棄,盡管她外表美麗、氣質高貴、內心堅強,但恥辱是永久伴隨她的;正是因為人們對她的不齒,所以她是孤獨的,孤獨得對於社會無所依附,在接受世俗的審判時,她永遠是孤獨地承受痛苦,最後她依然是被愛人孤獨地留在塵世,孤獨地死去,孤獨地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如果這些她都可以堅強忍受,可以義無返顧地與力量遠勝於自己的敵人抗爭,爭取幸福,但當她的愛人告訴她,他永遠也不會與她在一起,哪怕是死後——他的精神是屬於上帝的,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用鮮血所勾勒的未來,用痛苦所澆灌的幸福,卻一切成空,最後一刻來臨的絕望是摧毀這個女人最鋒利的匕首;從人性的角度看,白蘭有強烈的反抗性格,但她又不是一個徹底的反抗者:強烈的宗教情感強迫自己相信自己對上帝的「真誠」;她以自己的苦行和克己助人的善行洗滌自己的靈魂;重回波士頓後,她主動戴上了紅字,不是出於外界的壓力,而是她發自肺腑的懺悔,可以說,與世俗社會有形的折磨相比,宗教對於人性通徹骨髓的扭曲是白蘭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最大悲哀。

⑤ 誰能幫我找找除了《紅字》外,霍桑其他小說的女性人物和評論,分析!~ 謝謝大家了!!!

納撒尼爾·霍桑生於1804年,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長篇小說《紅字》是他的代表作。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 長篇小說《紅字》是他的代表作。霍桑1804年生於新英格蘭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全家篤信基督教清教。 父親去世後,他隨母親遷至薩萊姆外公家,薩萊姆濃厚的宗教氣氛和激烈的宗教派別斗爭以及霍桑一家的宗教傳統都對霍桑的思想和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從小愛好文藝,大學畢業後曾在海關任職,後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辭職,在布魯克農場制訂實施空想社會主義計劃。霍桑對當時美國社會道德論喪和資產階級的偽善不滿,但是他又不想從根本上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謀求社會道德的改進,宣揚上帝,主張道德的自我完善。

1850年《紅字》發表後,霍桑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從此確定。 1851、1852年又分別出版了「兩部羅曼史」,即《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和《福谷傳奇》,前者以宗教迫害案為起點,描寫了一個關於美國資產階級家庭的故事,表現了罪惡代代相襲的悲觀主義的思想;後者描寫了一群內心苦悶的上層知識分子,離開城市到農村去組織村社,終因一事無成,失望離去的故事。同時還出版了幾部兒童文學作品, 1860年又寫了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玉石雕像》,1864年霍桑去世。

霍桑的作品幾乎全部取材於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地區的歷史。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體現了霍桑的復雜思想和矛盾性格,一方面他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相信「原罪」,另一方面,他又深深體驗到加爾文教的狂熱、專橫與虛偽;一方面他接受愛默生的哲學觀,相信在現實社會中存在著神秘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宗教意識的控制,把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准,探尋固有的「惡」,認為「惡」才是社會問題的根源。

藝術上,他擅長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心理描寫,想像豐富,常用象徵手法,善於挖掘潛藏於事物深處的意義,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較為晦澀,作品充滿陰郁的調子。其作品被稱為「心理羅曼史」。

⑥ 關於<紅字>中海絲特性格特徵

flaurence朋友,你好。盡然你在提問中直接問到「海絲特性格特徵」,我想再此之前你一定已經看過霍桑的這部作品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正如我們常常說到的那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心得體會。所以我個人認為,讀者欣賞一部作品時角度沒有對錯之分;從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沒有好壞之處,所不同的只是讀者個人的生活閱歷所導致的對一部作品的理解與評價。
關於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後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夥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夥人之間的沖突;然後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范」。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志a字也被她綉得光彩奪目,並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姦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麼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後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里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聖的人,並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並奢望通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佈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沖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並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游離於社會之外,並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沖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沖突的一個焦點。」〔4〕這里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於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佈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並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像,我的心裡多麼害怕這次會面,又多麼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准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願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後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甦,並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占勝了他外強中乾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麼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麼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並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裡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並終於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後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復雜痛苦的內心斗爭,『人性』終於獲取了勝利」。

至於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慾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規范。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於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占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象《紅字》這樣題材的故事,如果由一個平庸之才去寫,很容易流於兒女私情的淺薄傳奇,充其量也只能寫成主人公抗爭逆境之類的通俗作品。但霍桑畢竟是個勤於思考、長於挖掘的大手筆。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又從家族的負罪感出發,反過來對清教的專制統治痛心疚首;他一方面接受了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觀,相信客觀的物質世界只是某種隱蔽的神秘力量的象徵,但又受個人的宗教意識的左右,去探尋固有的、獨象的「惡」。因此,他在作品中加意描繪荒謬可怖的現象,竭力挖掘陰暗怪誕的心理。然而,正因為這種晦澀的神秘主義傾向,反面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境和餘音繞梁的效果,引導我們透過種種象徵去探究人物深藏的心理和主題背後的哲理。
為了表達深篷的主題,霍桑在位自稱為「心理羅曼司」的小說中,極盡諷示隱喻和象徵比擬之能事。
《紅字》的故事一開篇,映入讀者眼簾的,昔先是「新殖民地的開拓者們」在萬事草創之時忘不了與墓地同時修建的監獄,這株「文明社會的黑花「從來不曾經歷過自己的青春韶華」,因為它「與罪惡二字息息相關」,它那猙獰陰森的外貌,連同門前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的不堪入目的雜革」,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調,然而在這一片灰黑之中,卻傲然挺立著一叢玫魂,「盛開著寶石船的花朵」,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接下來,便出觀了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抱初生的珠兒,「她煥發的美麗,竟把籠盡著她的不幸和恥辱凝成一輪光環」,令人聯想起「聖母的形象」。這樣一段胡胡如生的文字,不但為我們展現了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而且啟發讀者去思考作品的主題。
這種用略帶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環境、渣染氣氛和映襯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爾牧師和海絲特及珠兒在夜晚和密林中的兩次會見:由紅字連系在一起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同時出場,如同戲劇中迭起的高潮,把全書緊織在一個嚴密的結構之中。
作者還把這種手法用於刻畫人物液他的筆下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惡和他們之間的思恩怨怨寫得十分含蓄,而幾個主要人物則通過個別的心理挖掘、成雙的組合的沖突和同時出場亮相的交匯,交待出各人與紅字相關的象徵。
全書寫到的人物不過十多個,其中有姓名的不超過十個。值得注意的是貝靈漢總督、威爾遜牧師、西賓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輕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這四個次要人物,他們分別是珠兒、丁梅斯代爾牧師、羅傑·齊靈握斯和海絲特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反襯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兩對,使他們的個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暢淋漓的表現。
海絲特·白蘭是有形的紅字。她出身沒落的世家,父母貧窮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兩年中丈夫音訊皆無.謠傳他已葬身海底,這個孤苦夫依的少婦與才貌相當的丁梅斯代爾的愛情便顯得合情合理。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愛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與恥辱。出於對他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這個勇敢的女性還精心刺綉那紅字,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在作者的筆下,海絲特遠不只是個爭取個性解放的女人,她還汲取了「比紅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惡還要致命」的精神,把矛頭指向了「與古代准則密切相關的古代偏見的完整體系——這是那些王室貴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稱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傳統宣戰的鬥士了。這樣的高度,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所難以企及的。她的這種精神境界盡管沒有為她的那些請教徒鄉親和愚不可及的長官們所理解(否則,不分要和來何等橫禍),但無論如何,由於她的合辛茹苦、助人為樂等種兩美德,使她胸前的紅字不再是「通姦」(入lt「y)的恥辱徽記,面成了「能幹」(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標志了。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凈化與靈魂的飛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齊靈握斯是紅字的製造音。他那醜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軀體,正是他醜陋和畸形的靈魂的寫照。他選擇了讓丁梅斯代爾話著受煎熬的復仇手段,實際上成了阻止他贖罪的惡魔。他和海絲特的結合雖然出於他追求家庭溫暖和個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畢竟是一種愛,原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愛轉變成恨,把復仇作為生活目標,不惜拋棄「博愛」的基督精神,以嚙噬他人的靈魂為樂之後,反倒由被害者墮落成「最壞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復仇這一生活目標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後也不會得到新生。
小珠兒則是活的紅字,「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這個私生的小精靈和她母親胸前的紅字交相輝映,既是「罪惡」的產物又是愛情的結晶。海絲特把紅字用金色絲線裝飾得十分華美,小珠兒也給打扮得鮮麗異常。她的美勃齊靈漫斯的丑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體觀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觀點一老醫生的博學多識使他成為深受文咖虧染的社會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憚的狂野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識——齊靈涯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兒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從而具備了更積極的合義。恰拾是在這個含義上,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霍桑是一位世界觀相當復雜的作家,他選擇愛情悲劇作為《紅字》的主題,使自己深深陷入難解的矛盾之中。愛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義。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歡女愛,不再靠上帝創造而由自已繁衍人類,這本身正是「原罪」,至於私情,更觸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雖深受教會影響,但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愛情早已成了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時時受到歌頌,他即使再保守,也不會不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了。於是,書中便處處可見作者難言的苦衷:他雖然譴責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說成是「神聖的貢獻」,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只能讓齊靈渥斯在死前「良心發現」,把遺產全部留給珠兒。
實際上,霍桑在《紅字》中要表達的,是社會現狀和人類命運,並藉以進一步探討他所關心的「善」與「惡」的哲理。
那座構成《紅字》故事中心場景的示眾刑台,時面被描述成「象是教堂的附屬建築」,似是要把社會的丑惡及不人道歸咎於宗教,但繼而又被寫作「如同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黨人的斷頭台」,表明了他對社會變革的不解與疑懼。從這一例證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家以敏銳的目光洞悉了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並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他從人道主義出發,把社會的不合理現狀和人類的悲慘命運,歸結為「善」與「惡」之爭,但他的善惡觀又深受宗教教條的浸染,成了纏夾不清的空泛議論,說什麼「愛總要比恨來得容易,這正是人類本性之所在。……恨甚至會通過悄悄漸進的過程變成愛。」還提出「恨和愛,歸根結底是不是同一的東西……」;而書中那種濃重的陰郁色彩,也給人壓抑多於振奮。
然而,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名著時,既不應苛求作家,也不該圍於他的局限。的確,霍桑本人有保守思想和神秘主義傾向.他的《紅字》也並非革命的教科書。但如果我們讀了這部作品後,能夠看到舊制度的黑暗,並喚起變革社會的理想,願意為更美好的人類命運去奮爭,不也是積極的嗎?誠如作者在與全書開篇遙相呼應的結尾寧所寫:「這傳說實在陰慘,只有一點比陰影還要幽暗的永恆的光斑稍稍給人一點寬慰:『一片墨黑的土地.一個血紅的A字。」霍桑作品的一大長處是引人深思、發人聯想;讓我們就從這一「永恆的光斑」和「血紅的A字」出發,去浮想聯翩吧,「A」字又何嘗不可以代表「前進」(Advance)呢!

⑦ 霍桑的《紅字》,從浪漫主義角度如何分析

紅字A原本是Altery(通姦)的象徵,在文中卻被應身為Angle及Able
Pearl 是Hester,Dimmesdale罪惡恥辱邪惡的標志,也是他們共有的財富,而Hawthrone卻運用Pearl作為純真自然陽光的代表
Dimmesdale作為牧師表裡不一的矛盾

以上通過充滿矛盾的寫法,真實地揭示了宗教及舊的倫理道德的偏執偽善,鞭撻(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代美國)了社會法典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

閱讀全文

與霍桑紅字小說人物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靈溪蝌蚪的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67
重生做國家主席干孫子的小說 瀏覽:927
類似玄幻我能變身神話人物的小說 瀏覽:831
主角說是蘿莉無限流小說 瀏覽:104
女主胃疼的言情小說 瀏覽:885
甲午戰爭小說排行榜 瀏覽:346
有聲小說諜戰故事 瀏覽:350
紅簾小說網 瀏覽:994
在初中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瀏覽:992
找一本小說主角叫楚祁 瀏覽:347
都市關於逍遙的小說 瀏覽:392
主角穿越成小說人物 瀏覽:997
大灰狼寫的小說周燕回 瀏覽:340
本年度渣男排行榜小說 瀏覽:982
寫秦羽和王珍珠的小說 瀏覽:373
張悅然什麼小說好看 瀏覽:333
古代王爺王妃小說推薦 瀏覽:137
玄幻小說主角用扇子 瀏覽:166
高飛的有聲小說 瀏覽:174
能穿梭不同世界的小說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