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清小說里的屠夫形象
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描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 。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突出了屠夫的機智勇敢.
《水滸傳》
操刀鬼曹正--"小人殺的好牲口,挑筋剮骨,開剝推剝,只此被人喚做操刀鬼曹正。"同為屠夫,曹正同學還算比較低調的,要是像鄭屠那樣號稱"鎮關西",估計早就被魯智深給做了。
孫二娘,從她身上,我們感受不到作為女性的絲毫含蓄柔美,她的兇狠不下須眉。她繼承父業,夥同丈夫、伙計,在孟州開得一個小店,經營人肉饅頭的買賣,干著殺人越貨的勾當。看人生得肥胖,或是包裹沉重,便要作翻人家,活剝了,肥的當黃牛肉買,瘦的當水牛肉買,至於那些零碎,則剁了做人肉包子。她的膽氣之高,手段之狠,比她丈夫張青要強的多。張青每天不過揀現成的,把孫二娘及其伙製作、分配好的「牛肉」及人肉包子挑了村裡買。一般的屠夫,幹得只是殺牛宰羊,而她卻能臉不紅心不跳、順順當當地把這些手段加之於人身上。一個女人,兇悍至此,著實讓人咋舌!
❷ 如何評價讀者在明清通俗小說傳播中的作用繼續教育
明清小說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城市經濟繁榮和商業的發展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兩個王朝,是中國古代小說最為繁盛的時期. 從漢末以來延綿不絕的筆記小說(包括志怪小說與軼事小說),從唐代以來日新月異的傳奇小說,從宋代以來流傳廣泛的話本小說,從元末以來蔚為大觀的章回小說,在明清時期無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在明清時期終於大踏步地闖入文壇,展示了矯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吒風雲的氣魄.明清小說凝聚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說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讀本. 1、在藝術結構上,明清小說借鑒並發展了古代史傳編纂體制的傳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說結構.如歷史演義小說基本借鑒了編年體史書的結構體制,按照時間發展順序,依次記述一段歷史時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諷刺小說主要取資於記傳體史書的結構體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經歷事跡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2、在語言風格上,明清小說把文言、白話等傳統書面語言和社會上流行的生活語言熔為一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 3、在表現方法上,明清小說具有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特點.在強調寫實的同時,明清小說家也毫不諱言藝術虛構,甚至以虛構作為小說藝術創作的准則. 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說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現出與西方古典小說不同的民族特色. 5、明清小說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表現為對社會歷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現在為我們提供了人生歷程的生動象徵.還表現在它是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鮮明展示.
❸ 了解明清小說的文體和代表人物
明清小說多是章回體,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
明朝-施耐庵《水滸傳》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❹ 明清小說的文學成就
明清小說:
一.四大奇書
1.三國演義
該書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及民間傳說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該書中,人物形象分明。
2.水滸傳
該書是施耐庵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改編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人物形象分明。僅日本作家改編的餓作品就有許多。
3.西遊記
該書是吳承恩寫就的一不長篇浪漫主義神話小說。
4.紅樓夢
清曹雪芹寫就的中國最優秀的古典小說。(曹雪芹寫前80回,高諤續後40回)該書深入細膩的描寫了封建社會末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其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有學者將該書與俄國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相提並論,認為不讀它們便不能妄談世界小說。
二.「三言二拍」
1.三言是指馮夢龍寫就的三部小說集。全書將許多短小精悍的故事組合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2.二拍是指凌濛初在馮夢龍三言的影響下直接寫就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形式與三言相同,但影響遠不及三言。
三.神怪小說
多寫狐仙鬼魅的故事,但實際上是揭露了現世的餓醜陋。代表作有《聊齋志異》《鏡花緣》
四.譴責小說
譴責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代表作有《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儒林外史》《櫱海花》等
❺ 〖明清小說〗誰幫我評價一下明清小說
文學是歷史的反映。明清小說繁榮,有其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的原因。
就社會歷史角度來分析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明中葉以後,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新的經濟因素必然要在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得到反映,所以最能夠反映市民階層思想感情和復雜的社會生活的通俗文藝形式小說和戲曲,便打破正統詩文的一統天下而得到長足的發展。
其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的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的趣味性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需要而廣泛流傳。當時無論是士人還是商賈農工,都喜歡讀小說,聽說書,而清代時更有人將小說視為與儒、佛、道三教並列而影響更廣的又一教。
其三是,明清兩代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採用籠絡和高壓兩手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人心有餘悸,不敢在詩文創作中觸及現實政治,唐宋以來的正統詩文創作在明清時期發展受阻,文人墨客將創作的潛力發揮在小說創作上,客觀上加強了小說創作的力量與空間。
就其文學發展角度來分析,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中國古典小說經過由唐至元三代的醞釀、准備、發展,無論在藝術方法以及情節、人物塑造、結構和語言諸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藝術經驗,為明清時期小說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小說、戲曲以其自身的創作成就,顯示了它們不容忽視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明中後期就有一些文學家如李贄、袁宏道等人,打破傳統的文學偏見,起來為一向被人輕視的小說戲曲爭文學地位,作出極為崇高的評價,這就在理論上為小說戲曲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其二是明嘉靖、萬曆以後,以王艮、李贄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學,反對「存天理,滅人慾」的反動說教。李贄又倡「童心說」,認為表現童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些進步思想對小說戲曲的創作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在《牡丹亭》和一些擬話本小說中就有鮮明的反映。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進步思想,對《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創作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回答者:Tanworld
❻ 試分析明清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形象
林黛玉抄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襲,和寶玉一樣,憎恨繁文縟節,從不逼寶玉做不願意做的事。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雍正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林黛玉淚盡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首詞中盡現了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美麗和氣質,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形容詞來綜合形容這樣脫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見幾回!」 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
❼ 有哪些歷史人物被寫進明清小說中,其與真實歷史相差甚遠
其實被寫進小說的人物和事實都有偏差,只是偏差多少的問題。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小說和歷史相差很遠的人物是劉娥,也就是狸貓換太子中的人物。其實現實中的劉娥並沒有那麼壞,小說對她黑的比較厲害。
於是劉妃將李妃的兒子收過來撫養了,她也因此成為了皇後。這種事情其實還比較正常,古代妾室生的孩子正妻養育教養是很正常的。而且劉妃對李妃還比較的不錯,優勢給錢又是給官的,劉娥在李妃死後將她以皇後之禮下葬。
❽ 大家幫幫我寫 一部清代和明代小說,分析其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形象,並說明喜歡這部小說的理由。 好評
紅樓夢 曹雪芹 清朝 金陵十二釵 首冊 林黛玉 清高自許 飄然遺世 才情卓越 落筆即詩 一曲葬花吟 萬千愁情
❾ 明清小說人物形象的模式有哪些
你首先要知道明清時期人物穿著,接下來要了解文化趨向,剩下的就好說了,什麼都是編造出來的,看你敢不敢下筆了,呵呵!
❿ 對於明清古典小說的評價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絲絲入扣的心理描寫 逼真細致的環境描寫 豐富具體的細節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