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賈平凹的 浮躁的閱讀感悟
http://yue.org/books/book-20051028113335Ih.htm
用了兩天的時間,終於把賈平凹的《浮躁》看完了,,剛開始借這本書的時候,只不過想附庸風雅,看看中國的名作家,究竟可以寫些什麼出來,好讓自己以後出去說話的時候,積累一些資本,不過,慢慢的看下去,是真的被劇情吸引了,心中滿滿的都是惆悵,,,,正如書名一樣,浮躁啊!!!
我不敢,也沒能力去為這本書寫讀後感,因為,對於還沒進入社會的我,有什麼資格去評論這個社會呢??有什麼資格去評價應怎樣去做人呢??有好多無可奈何啊,,,去網路找了一篇別人寫的讀後感,如果大家有興趣,看看別人是怎樣評價這本書的。
2. 賈平凹的浮躁的讀後感,1500字,寫了就給分!!!!!!!!
《浮躁》讀後感
《浮躁》是賈平凹的長篇小說,該小說寫於1986年6月,當時我只有14歲,現在讀起這篇文章多多少少勾起了我那少年時期的隱隱約約的回憶。
該書記述的是在陝西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發生的一件件事情。那個山村叫仙游村,大一點的鎮叫做白石鎮,再大的地方就叫州縣,沒具體名稱。仙游村是個靠山臨河,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的地方,當時交通不發達,所以那時候是比較閉塞的。村中有田家和鞏家兩個大的姓氏。小說就圍繞這兩個姓氏和村中的雜姓的斗爭展開了。
小說的故事從清朝末年開始到80年代中期結束,跨度很大,各個時代的變革寫的很真實,在寫小水、金狗和福運等同田家、鞏家斗爭的過程中,贊美了山村百姓的高尚品德。整個故事情節和人物,讓我回憶起了沈從文的《邊城》,在賈平凹的《浮躁》中也體現了那種邊陲小鎮的人情美,人性美。
我非常喜歡小水這個女孩子,作品中她真的是個菩薩,從她的相貌到她的心靈,完全沒有被世俗沾染,真的是最純凈的,讓人生出敬畏之感,金狗愛小水,但又怕小水,就是小水的性格中有「菩薩」的一面,而田英英就不一樣,在金狗的眼中,那是個小獸,獸性佔了大半,所以,能把金狗拉到床上,主動投懷送抱。這又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也是小水一類的人物,大半時候,菩薩式的人物的下場都是很悲慘的,不知道為什麼。
我在閱讀《浮躁》的過程中,始終把這篇小說的人物和《邊城》中的人物混淆起來。例如:小水————翠翠; 金狗————大老(天保);福運————二老(儺送);韓文舉————爺爺 等等。我都能找到相對的。
呵呵,我真的不希望賈平凹老師的作品是抄襲沈從文老師的。
這里借用《邊城》里的最後一句話:這也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永遠不是巧合。
我還有一點不太理解,《浮躁》這篇作品,把80年代的社會現實以及社會弊端揭露淋漓盡致,為什麼我們的執政者視而不見呢?其中有些醜陋的社會現象,現代社會中也還是比比皆是啊!!這樣的一部作品為什麼沒引起社會的注意,沒能起到它該起的作用呢?????
此正是:閑來無事讀書,胡言亂語評點。
3. 賈平凹浮躁中的一個片段賞析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真是這個,我們作過這道題
4. 賈平凹的寫作風格
賈平凹在作品中不斷探索新的語言藝術。新時期以來,他注重從故鄉商州汲取語言的營養,逐漸形成了文言、方言與現代漢語融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他的語言有自然、平易、質朴、清新、含蓄、簡煉、幽默、玄幽、怪拙和空靈的特點。其中,「玄」是奧秘,「幽」是深藏,「怪」是奇異,「拙」是熟澀、朴訥而大巧若拙,「空」是多意而有想像的空間,「靈」是流動、意境和神來之筆。
進入21世紀,賈平凹對語言的探索上升到更高的層面,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人物對話,都力求更本色、傳神,最大程度保持文學語言的生活化,以達到原汁原味地還原凡人俗事,刻畫人物形象,他採用鄉土化的寫作,將文言、口語、方言、現代漢語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地域化、民族化、音樂化的語言特色。
賈平凹作品的主題思想
賈平凹的小說在思想內容上大多都是描寫現實的,如《浮躁》以農村青年金狗與小水之間的感情經歷為主線,描寫了改革開放初始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土門》講述了一個村莊城市化的過程,對城市當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鄉村的保守心態進行了雙重批判。
《高老莊》講述了大學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莊與往昔故人之間所發生的錯綜復雜的情感糾紛,體現了鄉村的封閉守舊和改革開放中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白夜》以主人公夜郎無以附著的精神遊盪為主線,表現了作為普通人的男男女女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不同境遇和心態;《秦腔》通過瑣碎的生活細節,刻寫了鄉土中國的變遷,伴隨對現實關注的是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
5. 我國小說作家賈平凹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呈現什麼特點
賈平凹的小說重點描寫了社會轉折期出現的「悲劇人物」,在經濟改革發生以後,他們原先的社會地位和在世人面前所樹立的形象發生動搖,陷入恐懼,但他們仍堅持原有的生活准則,想挽救將要失去的東西。作者描寫了他們必然「被剝奪」的命運,但也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因此,也使他這部分小說難以擺脫視域上的單一性,故事不免重復。
6. 誰能分析一下賈平凹小說《秦腔》裡面引生的人物形象
是一個線索人來物,這一人物貫穿源全書始終。通過這個人物的眼睛,展現了在廣闊的農村天地中發生的豐富的人物關系,隨著土地政策變遷,反映出了幾代農民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狀態,表現出作者對農民生存現狀深深的同情和憂慮。
引生被人說是」瘋子「。其實在這個人物身上寄託著作者一定的理想。在引生的眼裡,是社會瘋了。他對愛情忠貞、純潔,不可褻瀆的態度不同世俗;他對秦腔這一傳統文化有著不和時代的熱愛和繼承;他和長輩夏天義一起去溝里開荒挖地,意識到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等。同時又善良、樂觀、活的自得其樂。作者並沒有讓他離開生存的環境,在他身上也表現出了一些劣根性。但這些都瑕不掩瑜,恰恰還原了人物的真實。
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同時,也是對社會某些人物和現象的批判。
7. 《笨人賈平凹》中賈平凹是怎樣的性格特點
應該說,這個階段的賈平凹對作為保守的一方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他顯然認為他們屬於過時的應該遭到時代淘汰的人物,他們不配享有更好的命運。雖然回回擁有如上所引的自足生活,而禾禾一開始卻是多方折騰無果,妻離子散、寄人籬下,但最終是禾禾成了生活的主宰,而頑固的回回們即使拚命勞作也只能一天天沒落下去。賈平凹的這些作品都是以愛情、婚姻、家庭為敘事線索的,因為它們是中國農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存在形態,在賈平凹的敘述中,上述沖突最終都或輕或重地導致了原有的情感或家庭關系的變化或解體。最突出的就是《雞窩窪人家》,有的論者認為這部作品的婚變在藝術真實上處理得還不夠好,特別是缺乏人物性格的基礎,但禾禾、麥絨與回回、煙峰兩個家庭的重組在說明這場變革的力量以及人物對各自價值觀念的堅持上確實具有相當的藝術沖擊力,這也正如賈平凹在《古堡》中明確表現的主題,中國鄉村不但存在著、經歷著各種關系的變更,而且還亟待人的改革?quot;人變,什麼事都好辦。若人老不變,即便是錢得金山銀山,保不定倒會出別的亂子!"這是賈平凹以後在相當長時間探討的重要主題之一。
8. 製作一個關於介紹賈平凹《浮躁》的課件
呵呵 無利不起早,,,自己做吧,,很簡單得
9. 請教各位高人,賈平凹的小說的總體特徵特點,最好是結合作品說一下,擺脫各位老師了,急用。
賈平凹不愧為語言大師,其散文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樸素自然,他的散文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從不用氣勢去鼓動,而是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准確生動地表達作者此刻的情緒感悟,達到以俗為雅、以拙為巧的效果。具體表現為:樸素中見真情, 樸素中蘊哲理,樸素中含幽默,樸素中出詩畫。
賈平凹是當代著名作家,在創作上,既寫小說,又寫散文、詩歌,可謂是「多棲」作家。在散文創作方面,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驚人的巨大成就。在無須任何掩飾的散文創作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賈平凹。翻開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篇篇作品都讓你感覺清爽,讀著痛快。你會感嘆,這普普通通的漢字,怎麼一經過賈平凹的組合就有如此的魔力?賈平凹真不愧為語言大師,其散文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樸素自然。著名作家徐遲曾說:「散文作家不僅要掌握華麗的文采,而且要善於控制它,不僅要掌握樸素的文章,還要善於發揚它。寫得華麗並不容易,寫得樸素更難……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時,越是寫得樸素。」賈平凹的散文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從不用氣勢去鼓動,而是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准確生動地表達作者此刻的情緒感悟,達到以俗為雅、以拙為巧的效果。具體表現為:樸素中見真情, 樸素中蘊哲理,樸素中含幽默,樸素中出詩畫。
一、樸素中見真情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質量的重要標准和依據,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認為那種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矯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識與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相碰撞而閃爍的火花。正是對「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這一美學原則的堅持,使賈平凹的作品無處不顯現出真情美。這種真情首先表現在對故土的眷戀;「商州」這一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熟悉的行政區域,對於賈平凹來說已融進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異常美麗,其山川走勢、流水脈向、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乃至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構成了極豐富的、獨特的神秘天地。在這個天地里,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從這段描寫中,我們看到作者對家鄉的愛之深,情之切。家鄉原本是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作者卻說「異常美麗」,用盡美好的語言,極寫家鄉的富有,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真有「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味道。「商州曾經是我認識世界的一個法門……十幾年裡,商州確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體,商州也成全著我作為一個作家的存在」。此時的商州,對於賈平凹來說,已不再是行政區域的商州,它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現在對親人的思念中;讀過賈平凹《 祭父 》《 酒 》《 我不是個好兒子 》的人都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淚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賈平凹對父親的孝敬是出名的。現在,父親去世了,他說「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義上我全明白,面對著父親我卻無法超脫」。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終於完成了《 祭父 》這篇充滿至愛真情的紀念文字。「父親去世後,我仍是常常夢到父親,父親依然還是有病痛的樣子,醒來就傷心落淚」。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麼兒子呢?於是作家又寫出了《 我不是個好兒子 》:「母親的偉大不僅生下血肉的兒子,還在於她並不指望兒子的回報,不管兒子離她多遠又回來多近,她永遠使兒子有親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車途上,母親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還表現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賈平凹認為:「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痴,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無需掩飾的散文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賈平凹,這里既表現他對生活的熱情,也披露他對人世的超脫;既抒發他對美的追求嚮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鬱煩惱。無怪三毛在給賈平凹的信中所說:「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時里有些驚嚇。原先看您的小說,作者是躲在幕後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沒有窗簾可擋,我輕輕地翻了數頁。合上了書,有些想退的感覺。令人不舍一下子進入作者的家園。」可見在散文創作中,賈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個重情之人,對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內涵的人,會引為終身知己。當得知三毛死訊後,賈平凹悲痛著筆,寫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這些天來,我一直處於恍惚之中,總覺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現在,我的筆無法把我的心情寫出,我把筆放下來,又關了門,不讓任何人進來,讓我靜靜地坐一坐,不,屋裡不是我獨坐,對著的是您和我了,雖然您在冥中,雖然一切無聲,但我們在談著話,我們在交流著文學,交流著靈魂。這一切多好啊,那麼,三毛,就讓我們在往後的長長久久的歲月里一直這么交流吧。三毛!」多麼令人感動啊!真情的袒露無遮無擋,淋漓盡致。
二、樸素中蘊哲理
翻開賈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隨處可見。這種感悟,不是對某種現成思想的形象闡釋,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說教,而是來自鮮活的生活體驗。作家往往能從身邊點點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諦,隨感而發。《 三游華山 》,是充滿哲理的文章,作者從三次游歷華山寫起,看似寫游記,但最後筆鋒一轉,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巧妙地點出:「好東西不可一次飽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這種智慧的語句,在許多篇章中都可以見到。評論家費秉勛指出:「除了游記作品外,賈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結穴,都歸總到哲理的闡發。」這種哲理闡發,並非現成哲學結論的形象注腳,並非美文寫成的講義,而是出自作家的特異感受和體察生活所獲得的獨特見解。再如:「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遲歡;於囂煩塵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好讀書 》)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說讀書的好處怎樣,而是與讀者平等地娓娓敘談,給人無窮的沉思。
在《對月》中,借月亮來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長老;人老了,卻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圓的接榫。冬過去了是春,春種秋收後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蝕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一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裡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氣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卻要深深地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盡我的力量」。到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態:真正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並且勸誡人們:活著就是一種榮幸,盡管活著有苦,但苦裡面也有樂。因此,我們要珍惜現在,努力去完成屬於我們自己的大圓。作者借月亮的圓缺變幻,對人生進行思考,由月及人,飽含人生啟迪,充滿哲理趣味。《地平線》道出了人生命運和理想抱負之間的關系和人生追求的意義,「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穎、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這些作品在簡短的篇幅中,既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歷者的身份講述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動聽,從容不迫,決不自以為是,不炫耀、不張揚,在樸素自然的描述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
三、樸素中含幽默
幽默是賈平凹散文語言的又一大特色。《說話》就是賈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門不大說話,因為我不會說普通話。我曾經努力學過普通話,但我一學說,舌頭就發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兒的一字步,有醋熘過的味兒。自己都惡心自己的聲調,也便羞於出口讓別人聽,所以終沒有學成。數年前同一個朋友上京,他會普通話,一切應酬由他說,遺憾的是他口吃,話雖說得很慢,仍結結巴巴,常讓人有沒氣兒了,要過去了的危險感覺。偏有一日在長安街上有人問路,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語不發,過後我問怎麼不說,他說,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啟示,以後我更不願說話。我現在常提一個提包,是一家聾啞學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聾啞學校』的字樣亮出來,出門在外覺得很自在」。看到這你會笑出聲來,真是太幽默了,把學說普通話,比成有醋熘過的味兒,一定會讓人想起酸酸的感覺。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問話,想一想還真有點學問。因自己出門不大愛說話,因此就提一個印有「聾啞學校」字樣的包,覺得很自在。真是既真實又幽默。
《飲者》又是一篇讓人發笑的作品,「飲者一般都彬彬有禮,酒席上差不多經歷三個境界,先輕聲細語,再高聲粗語,最後無聲無語」。短短幾個詞,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態和形態,引發人們無窮的想像。《笑口常開》描述無數個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發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極感幸福,即趨而前去搭話,女子閃進一家商店,尾隨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紐扣錯位,不禁樂而開笑。」在《說孩子》中,對於那些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的人,他認為「愈是這般強烈地要培養兒女的人,愈是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沒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這一見解既深刻又獨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說她的孩子——她會全不顧你的厭煩和疲勞,沒句號地說下去」。這觀察真是細致入微,語言純熟老到,在說笑中,在幽默的閑聊之中,將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和盤托出。正如評論家所說:「是天籟之音,人籟之聲,極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絕了硬做的痕跡,里邊的幽默,機智,無奈,都是生活與心靈自身就有的,無需外加,渾然天成,可謂有什麼話,說什麼話的最佳實踐。」
四、樸素中出詩畫
賈平凹說他最早的文學創作就是寫詩,他曾說:「詩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動和發狂,使心中涌動著寫不盡的東西,永遠保持不竭的精力。」同時他對中國的書法、繪畫和戲曲又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常以詩的激情和語言去熔鑄他散文的美感意蘊,把獨特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於對客觀事物的敘述描寫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觀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諧,形成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看其作品就像欣賞一幅畫,內涵極為豐富,韻味無窮。《商州又錄》是賈平凹關於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這是一篇帶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寫景散文。全文有十一個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寫意的素描畫組成的畫卷。如第一部分開頭寫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紅,褪了綠,清清奇奇的瘦;像是從皇宮里走到民間的女子,淪落或許是淪落了,卻還原了本來的面目。石頭裸裸的顯露,依稀在草木之間」。這里「紅」「綠」「瘦」形成一個有形有色的藝術畫面,營造了一個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靜虛村記 》也是作者為我們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動靜結合帶有古典神韻的藝術畫面。在這幅畫中,形、色、聲俱全。有被高高低低綠樹、莊稼包圍著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濃得像綠雲一樣、枝葉交錯的樹木及持續不斷的雞鳴狗叫之聲,它們構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圖。
《 月跡 》更是一幅詩情與畫意相融,且富有動感的畫面。賈平凹散文描寫的客觀景物或人文景觀大多是靜物,但這些靜物在他筆下卻是婀娜多姿,極富生命的動感。他善於運用動詞和比喻,用擬人化手法寓動於靜,使靜態的月亮有了動作,有了形象,生動有趣。月「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月「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以動寫靜, 將靜物寫活,動靜交融地寫出了月跡的可愛可憐、美輪美奐。「杯酒里邊果真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不僅新鮮生動,而且還極富詩情畫意,「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比喻新穎。賈平凹就是善於從紛繁的事物表現中巧妙地提煉出一個字、一個詞、一個短句,簡潔生動地表情達意。一切都自然流暢,無雕琢之痕,無矯揉之態,給人樸素自然之美。
有點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