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答案】【小題】A 【小題2】C 【小題3】A 【小題4】①一次拿不到葯錢,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謾罵,以致成為仇人,②(他人)得勢了就去依附,(他人)貧寒了就將其拋棄,很少有人能像宋清這樣做的。【答案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就:動詞,到……去。回到語境中就可判斷,此處「就」應為動詞,不能解釋為介詞,向。理解實詞一定要回語境,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小題2】試題分析:①葯好。⑥作者對其評價。解答類似題目要善於運用排除法,根據①可排除AB兩項,再揣摩⑥就可選出正確答案。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小題3】試題分析:宋清是葯商,山區水鄉的百姓都來找他售葯,他沒有開葯方。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第一句時注意「直」為名詞,價錢,「再」解釋為第二次;第二句時注意「鮮」解釋為少,「類」解釋為像。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參考譯文:宋清,是長安西邊葯材買賣市場的商人。(他)搜集好的葯材,有從山野采葯回來的人,一定會把葯材送到宋清這里,宋清總是好好地招待他們。長安的醫生得到宋清的葯材,用這些葯材輔助自己開出的葯方,往往容易出售,大家都稱贊宋清。那些生了病、生瘡瘍的人,也都樂於到宋清那裡求葯,希望病快點好了。宋清總是高興地答應他們的要求。即使沒帶錢的人,宋清也都給他好的葯材,借據、欠條堆積得像山一樣高,宋清也不曾前往收賬。有的人宋清不認識,從遠方給張欠條(賒葯),宋清並不拒絕對方。到了年終的時候,宋清估計(對方)不能還債了,就燒掉了債券,最後也不再說此事。一些商人認為宋清很奇怪,都笑他說:「宋清是個痴愚狂妄的人啊!」也有人說:「宋清大概是個通達事理的人吧!」宋清聽了這話後說:「我只是個經商賺錢來養活妻子兒女的人罷了,並不是個通達事理的人。然而說我痴愚狂妄的人也錯了。」 宋清搜集葯材四十年,被他燒掉債券的有一百好幾十人,這些人中有的做了大官,有的接連管理好幾個州,他們享受的俸祿很豐厚,那些等待饋贈宋清禮物的人在門前排成了隊。宋清雖然不能立刻得到他們的回報,並且因為賒賬而成為死賬的有千百人,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成為富有的人。宋清謀取利益放眼於長遠,因為考慮長遠所以獲得的利益很大。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得不到錢,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謾罵而成為仇人,他們的求利不也太短淺了嗎?我看痴愚的人是存在的。宋清實在是憑著這樣做法而獲得了大的利益,又不做狂妄的事,堅持這種做法不停止,最後憑借這個而成為富人。來向他求葯的人愈來愈多,他許諾的人也就愈來愈多。有些被黜免、沉淪頹廢的官吏,宋清照樣親自與他們交往;看起來有些凄涼潦倒的人,宋清也不因為這就怠慢地對待他們,一定照樣給他們好葯像原來一樣。一旦這些人又被信任而掌權,就會更加重重地酬答宋清。宋清著眼於長遠來賺錢取利,大都像這個樣子。我觀察現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他人得勢了就去依附,他人貧寒了就將其拋棄,很少有人能像宋清這樣子做的。唉!宋清是個商人,現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樣從長遠考慮回報的人嗎?希望或許會有,那麼天下那些窮困潦倒而還可以活下去的人就會多起來。柳先生說:「宋清身在集市卻不做經商交易的行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學校、鄉里,以士大夫自我標榜的人,反而爭搶著做經商交易的行為,真是悲哀啊。這樣說來,那麼宋清就不只是與商人不同了啊。」
⑵ 愛情最後的依靠叫什麼
回復:——〃真誠〃:"知己知彼"…人生難得—知己!
⑶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後的長春藤葉》 閱讀理解,並有題目。。。
瓊珊在最後的長春藤葉的鼓勵下最終喚起了對生命的渴望,這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 最後的任務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最後的任務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最後的任務
作者:初來閘道
無
更新時間2010-1-30 23:10:36 字數:2
暫無
前言+一、二章
更新時間2010-1-30 23:32:14 字數:4939
前言
在一個布滿烏雲閃電的夜空中,一架沒有任何標志圖案的雙翼直升機冒著暴風閃電穿行在一個不明的海域。
而此時,機內運載的全都是身著黑衣的士兵,零散的坐著一些士兵,有的士兵視乎是受了傷,用醫療綳帶包紮之處被鮮血染紅一片,有的甚至透過綳帶往外流,看得出是剛剛才受的傷。每個人都好像失了魂一樣的呆坐著,除了雷聲和機翼轉動聲就再也沒有其他的聲音,一片死寂,就好像這里坐著的都不是活人。就在這時,一具屍體像是有了靈魂,在這沒有生機的空間里做出了第一個活人的動作。
他緩緩的站了起身,從臉上的痕跡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經驗豐富的老兵。他用手扶著壁上的把手,略過那些空著的座位,來到一個比他身形矮小許多的人身邊。
從外表上看應該還是很年輕,像是一個新兵。此時,他正用手抱著頭半趴著坐著。
他把手輕輕的搭在他的背上,想給予他安慰,可是從他背部傳來微微顫抖,讓老兵不經意又想起了剛才所發生的事。
某XX島辦公室內,一個穿著白色長袍戴眼鏡的老者正焦急來回走動。突然,一個全副武裝戴著防毒面具士兵長匆匆跑了過來,還沒進來便大喊了起來:博…博士,局勢失控了,它們已經突破了我們的第一道防線。聽到此消息,蓋諾博士的臉一下就沉了下來,沒想到這次試……
⑸ 最後的猶太閱讀答案
最後的猶太
李黎
這可能是個真實的故事,也可能是個寓言。
那時,在納粹政府統治下,先是純種的猶太人被一批一批抓起來,送進集中營去.後來混血的猶太人也在被 捕之列.清查家族中的混血成分,是不折不扣的"查三式"---直到曾祖父輩.任何一個人,只要上三代中有一個猶太裔的,即只要有八分之一的猶太血統,就算是猶太人,就屬於被消滅之列。
這樣的大搜捕,對納粹政府的"蓋世太保"們是極為繁重的工作.於是他們想到僱傭"線民".有這么一個猶太人,被選上擔任"線民".他的工作是每周抱上城裡是個猶太人的名字;工價是:他自己可以享受豁免。
開始的一段時間非常容易.他只需在街上閑逛,或者坐在酒館里,就能像獵鷹般准確的看出隱藏自己身份的猶太人.他又可以從種種渠道得知:某某人有個祖父或外祖母是猶太人.10名額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報足。
過了一陣子,城裡 的猶太人幾乎抓光了,他便開始感到吃力.閑逛已經沒有用了,別人家的小道消息也用得差不多了...他只得到城市比較偏僻的地區,去尋找藏匿起來的同胞.這真是辛苦而又危險的工作.他時時感到惶恐不安。
連這些人也捕風捉影似的找不到時,他只得開始誣陷.發色濃黑,鼻樑高大點的,即使沒有證據證明是猶太裔,他也把人家的名字抱上去----只好看人家的造化了.他想要是有辦法向蓋世太保提出有利的證據證明自己祖宗三代全是日耳曼裔,就沒事了。
然而這也行不通.蓋世太保發現他在胡亂湊數,非常憤怒,勒令他此後只准交上正確無誤的猶太人,一星期10個.弄不出來的話......"別忘了,你是在跟蓋世太保做交易."他們提醒他。
於是,他每一刻都在冷汗和焦慮中度過.他度日如年,然後一天天飛快過去,眼看一星期的期限要到了,而他連一個名字都還沒有.他走遍城裡的大街小巷,最後走到郊外,仍是一無所獲,卻看見原出煙囪冒出蓬蓬濃煙的黑煙-----那是集中營信箋的大型焚屍爐在工作。
死亡這樣迫近,使他對死的恐懼巨大得要發瘋.他像困獸一般關在屋裡繞室疾走,喃喃道:10名字,就可以再活一個星期-----一個星期,7天,168小時......
忽然,他充滿血絲的眼睛發亮了!他坐下來,用興奮的發抖的手,寫下父親,母親,妻子,三個兄弟以及三個孩子的名字。
寫完,數一數,9個.
還差一個.他再苦苦思索,忽然快樂地想起:有了!他寫下-----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1.小說為何藉助猶太人的視線描寫新建的大型焚屍爐冒出「一蓬蓬濃密的黑煙」?(不超過20個字)
2.小說寫這個猶太人最後把自己父母,兄弟,妻子以及自己寫進名單是「眼睛發亮」「興奮的發抖」「快樂」,這些描寫是說他精神失常嗎?表現了什麼?
3.小說一開頭就指出:「這可能是個真實的故事,可能是個寓言。」讀完小說並認真思考
(1)概括故事內容(30個字以內)
(2)揭示故事寓意(12字以內)
4.作者為何給這篇文章取名為「最後的猶太」?
小說以納粹政府殘酷屠殺猶太人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個猶太人充當線民,出賣了同胞,也葬送了自己的故事.結局出人意料,又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奴才投靠主子,為虎作倀,難逃覆亡.小說表現這個猶太人人倫喪盡,毫無廉恥,也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罪惡!
⑹ 《免費》的閱讀答案
[美]雪莉·凱撒小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免費
[美]雪莉·凱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備晚飯,我10歲的兒子走進廚房遞給我一張紙,他在紙上寫了一些東西我在圍裙上擦了擦手,仔細地看了看,上面寫著:
割草,5美元;
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鋪,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購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單,5美元;
還有打掃院子,2美元
看著他滿懷期望地站在那裡,千萬個記憶一瞬間閃過我的腦海我接過那張紙,翻到背面,在上面寫道:
懷你9個月,免費;
為你熬夜,請醫生為你看病,免費;
多年來花在你身上的時光、為了你流過的淚、撫養你成長所付出的一切,免費;
日日夜夜為你擔憂,將來還要為你操心,免費;
給你忠告和教你知識,供你上學,免費;
給你買玩具、食品、衣服,為你擦鼻涕,免費
兒子,當你把這些都加到一起時,媽媽付出的所有的愛都是免費的
看完之後,兒子的眼睛裡噙滿了大滴的淚水他望著我說:「媽媽,我真的很愛你」說著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很大的幾個字:「賬已付清」
10.請聯系現實想像一下,當面對「兒子」開列的賬單的時候,除了文中的應對方法外,「我」還能採取什麼方法?請至少列舉三種
答:
11.聯系第10題,對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評價文中的「我」的方法,為什麼?
答:
12.請簡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答:
13.你認為這篇小小說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答:
參考答案:10.提示:或一笑置之,或以牙還牙,或當真付錢給「兒子」,或大聲呵斥,等等
11.「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因為「我」的「免費」,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與親情的無價,而且還使孩子明確了自己的職責與義務
12.具有博大胸懷、熱愛孩子、善於家教的母親形象
13.《免費》的最大價值,在於警示人們:良好的家教,不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⑺ 閱讀答案
15.文章寫與老師相見,說了很多舊事。請概括出「我」初中時做的那件事。(3分)
16.請說說文章題目「老師!老師!」有什麼特點?用這個標題有什麼妙處(4分)
17.結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劃線句子的含義。 (3分)
18.為什麼說張夢庚老師的一生「清寂中夾纏暖意,暖意里裹藏著刺骨的寒涼」? (4分)
19.作者說,就是覺得老師偉大。結合全文,說說張老師的「偉大」表現在哪裡?(4分)
15.(3分)我在酷暑的一天帶同學逃課幫母親捉蚜蟲,還強詞奪理頂撞張老師。(「逃課」「捉蚜蟲」「頂撞」各1分)
16.(4分)文章題目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方法和感嘆號(感嘆句)。(2分)這樣既強調了人物的身份,又表達了作者對老師崇敬和贊美的強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讀者的作用。(2分)
17.(3分)雖然張老師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張老師的形象和精神還留在我心中,(1分)讓我像聽心跳一樣時常清晰記起,(1分)這表達了我對張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深情難忘。(1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義即可)
18.(4分)張老師默默紮根教育,輾轉多校,過著一種平凡清貧的教書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分)他事業有成,為教育做出了貢獻;(1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1分)。因此充滿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運坎坷,不被人重視,不被人記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滿「寒涼」。(1分)
19.(4分)他熱愛教育,默默堅守教壇43年,一生的金貴歲月奉獻給了教育,培養學生成才;(2分)他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受學生敬仰。(2分)
望採納!!!
⑻ 閱讀理解答案
1、本篇小小說主要是通過人物的 描寫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2分)
2、小說第②小節加點的「那個」能否換成「洋激凌」?第⑾節加點處作者為什麼用「拍」不用「打」?請分別說出理由。(4分)
不可以。因為這個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因為打比拍嚴重,孩子只是鬧別扭,想要冰淇淋。可是因為她母親生活困窘,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看得人多了,她就心急起來。而且她又疼愛孩子,孩子沒有錯,只是提出他想要的要求,不是做錯什麼事情。所以不應該用打,否則是真的傷害了孩子。
3、第⑨節和第⑿節中都寫到了周圍人的反應,這些文字能否刪去?為什麼?(2分)
不可以,因為這是說明當今的人,態度如何冷談,如何刻薄!也為後面的婦人出場做鋪墊對比。
4、請從內容和形式方面說說這篇小說結尾的作用。(3分)
這個社會仍然存在愛,雖然舉動很小,可世界因為這種愛的小事而美麗!
5、當今社會發展、經濟繁榮,但還有許多弱勢群體有待關注和幫助。文中這位婦人的做法,給了你什麼啟示?(不少於30字)(4分)
我們要熱心助人,而且助人的時候,要體諒對方的心情,要尊重對方的人格。不可以施捨的口吻或者憐憫的語氣去幫助別人,否則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在同情他,看不起他。雖然他需要愛護和幫助,但是這樣他就會失去自尊!
⑼ 《最後一課》這篇閱讀的答案
一 、通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設題意圖:通過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變化情況的把握,理解小說的主體情節內容。小弗郎士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心態就是作者所要著力表現的主題。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小說。
參考答案: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後,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後深為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為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於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 、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1.……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麼要這樣穿戴?)
2.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麼?)
3.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設題意圖: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動作、語言等外部特徵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分別從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體會人物的心理。
參考答案:參見「整體把握」與「問題研究2」。
三、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
設題意圖:這一題是為了讓學生從另一角度對人物進行解讀。這種變換視角的練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說中的情境氛圍來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難度較高,需要學生調動更多的積累。由於敘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過外在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還應該根據作品提供的場景展開豐富的想像,補充大量的細節來豐富這一人物形象。這種變化視角的閱讀,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便於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所達到的程度。
其實,對於來到課堂聽課的小鎮上的居民們,我們也可以運用變換視角的方式來體會他們的心理。
答題提示:
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寫: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到教室聽課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他看到小弗郎士遲到時心裡會想些什麼?當他坐在椅子里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教堂的鍾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麼?……
四、△課文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麼新的認識?
本題旨在使學生學會把握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認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內涵,就抓住了小說的主旨。對於母語的作用,教師可以略加點撥解說,而對於母語的態度則必須依賴學生的自我體驗,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三省之後,也是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佔領還不是真正的佔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