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大師的名字叫什麼名字了

小說大師的名字叫什麼名字了

發布時間:2021-09-15 08:38:14

⑴ 小說《大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大師》:一八九五年,已被後輩作家稱為「大師」的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夢想著以一部戲劇征服倫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戲《蓋·多姆維爾》首演既告失敗。在失敗的陰影下,亨利接受了愛爾蘭貴族的邀請,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頓,舔舐內心深處的創傷。

作品就從這里開始,一直寫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長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鎮探望他。在這四年裡,他的生活相對平靜,心底卻波瀾起伏。他時常懷戀他生命中重要的過客,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靈魂中留下印痕;他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頓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親人對他人生的影響;他渴求溫暖和慰藉,卻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他希望創造傳世傑作,卻時時遭逢絕望……這是亨利一生至關重要的心理轉折點。 在托賓的同情而溫婉的筆下,亨利·詹姆斯這位心理寫作大師展示了他纖敏易感之心的橫剖面,這真是他零落他鄉、孤獨一生的縮影。

⑵ 求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姓名和簡介

冰心簡介

冰心(1900~1999》: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朱自清簡介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巴金簡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曾在四川廣元縣做縣令,為官清正,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隱。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舊歷年底,祖父去世,巴金慶幸「家裡再也沒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動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底,奔赴朝鮮前線,和志願軍一起生活、戰斗。回國後發表了一批文藝通訊,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從此,「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8月逝世後,魏巍靈堂設北京軍區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眾弔唁。遺體告別儀式於2008年8月3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劉心武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肖復興簡介

肖復興(即蕭復興),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滄縣,1947年生於河南信陽,在北京長大,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居北京。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

他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又名《中學生夢幻曲---一個女生的日記》》,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 、《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青春迴旋曲》,報告文學《和當代中學生對話》、《和當代中學生通信》。近著有《音樂筆記》、《音樂的隔膜》、《聆聽與吟唱》、《浪漫的喪失》、《紙的生命》、《遙遠的含蓄》等。曾經獲得過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嚮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願》、《尋找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他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到天堂的距離》。較近的作品還有長篇回憶錄式的紀實文學《黑白記憶》和散文集《藍調城南》。散文《擁你入睡》被選入北京版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寬容是一種愛》人選2006年江蘇徐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生命的平衡》入選2007年浙江紹興市中考語文試卷。

代表作:

線上作品閱讀 報告文學 《啊,老三屆》《當金山的母親》

中短篇小說 《面的司機》《今冬無雪》《遠在天邊》《影壁》

肖復興,北京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隊務農,大學畢業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新體育》編輯。1978開始發表作品。《人民文學》副主編。

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等。

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我叫兒子寫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還著有《一幅畫像》(現被選為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

鐵凝簡介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陳忠實簡介

陳忠實,一個厚積薄發的作者,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該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自然情況:1942年6月生,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已出版《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五卷。《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塬》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現任陝西省作協主席。

陳世旭簡介

陳世旭,男,漢族。1948年1月生於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畢業往贛北農場務農。1970年由九江縣委宣傳部借調從事新聞報道。

1977年12月調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 1979年創作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年由《十月》雜志推薦入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現魯迅文學院》學習。1981年調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5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學習,1987年畢業,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1991年轉為文學創作二級職稱,1993年晉升為文學創作一級。

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2000年當選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現任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聯主席。

創作作品 先後出版長篇小說《夢洲》、《裸體問題》、《將軍鎮》、《世紀神話》、《邊唱邊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風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陳世旭卷》等散文隨筆集、中短篇小說集多部。發表有關先秦諸子文論、中國小說史及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數十篇並有多篇被轉載。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

短篇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驚濤》獲全國第四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馬車》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小說獎,《鎮長之死》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等。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 》,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⑶ 求轉世小說,曾經是中醫大師,也是武學宗師,叫什麼名字

是《最輪回》 / 王袍 著
第一世,也是他能夠保存記憶和能力的開始。身為第一御醫的他,由於誤吞下為嘉靖皇帝煉制的一顆不死丹葯,而被賜死。他本以為,死亡,就是結束。卻沒想到,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第二世,他出生在光緒年間一個武學世家,十歲之前,他都是懵懵懂懂,讓人以為他是一個傻子。可是十歲之後他覺醒了記憶,也覺醒了醫術。這一世,他不但把醫術傳承了下去,甚至還成為一代武學宗師!
第三世,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都市,他覺醒的更晚,已經二十歲的他由於智商低下而被侮辱為弱智,受盡了人們的歧視……
直到二十歲之後的一天,他終於帶著兩世的記憶和神乎其技的醫術、出神入化的武功——覺醒了!!!

武俠小說 高人 名字

最鄙視一樓那個,復制一大堆沒用的網頁!樓大好象是自己寫小說吧,怎麼大回家都答弄些名家小說里的人名來哦。
我想既然是高人,名字就要有霸氣或者靈氣,不能太平凡,我用我很喜歡的莊子的一句話其中的字來回答「生有涯,知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惜光陰」,這人就叫什麼有涯來著,姓你自己想吧,有涯求無涯。。。雖然名叫有涯,知卻無涯。。。又帶點自謙的意思。。。。

⑸ 有一個寫小說的他筆名叫三藏大師!他的真名是什麼

親!他的真名叫~譚泉兵

⑹ 哪位大師能幫我想想那個小說的名叫什麼

是不是這個 《魅王掠妃》

閱讀全文

與小說大師的名字叫什麼名字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盜墓之開局馴獸系統小說 瀏覽:408
主角是偽娘系統小說排行榜 瀏覽:921
有人物高沖的小說 瀏覽:845
校園藝術百合小說 瀏覽:507
主角無敵的都市小說不要玄幻 瀏覽:111
小說好聽主角名字大全 瀏覽:448
周天疆主都市小說 瀏覽:328
無限歷史類的小說排行榜完本小說 瀏覽:848
主角帶一個蘿莉的小說 瀏覽:806
男主姓龍女主姓唐的現代小說 瀏覽:501
黑暗迪迦重生小說 瀏覽:499
主角是冰能力的小說 瀏覽:44
超甜穿越古代言情小說 瀏覽:102
緋雨傾城風雨小說網 瀏覽:91
文筆好的現代空間小說推薦 瀏覽:261
都市奇綠小說下載 瀏覽:961
馮驥才短篇小說大全在線閱讀 瀏覽:592
短篇小說和閨蜜的男朋友 瀏覽:630
小說獨家寵妻暴虐總裁狠狠愛 瀏覽:418
有個小說男主角姓霍女主角姓童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