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朝一日龍得水全文
全文如下:
龍在沙灘被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虎伏深山聽風嘯,龍卧淺灘等海潮。
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如日東山能在起,大鵬展翅恨天低。
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風山再起時。
有朝一日龍得水,必令長江水倒流。
有朝一日鳳囬巢,必讓長城永不倒。
有朝一日虎歸山,必要血染半邊天。
有朝一日獅入林,我要氣吼山河震。
有朝一日游地府,我讓地府底朝天。
有朝一日游天邊,眾神跪在我身邊。
有朝一日鳳翔天,我要天下盡我鳴。
有朝一日我出頭,我要天下唯我尊。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
宏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誰無英雄落難日,待我東山再起時。
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
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風雲在起時。
有朝一日龍得水,我讓長江水倒流。
有朝一日虎歸山,我必血染半邊天。
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當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戰火熊熊,劉家的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② 一漲一落山溪水,一反一復小人心 應該還有前面的部分 求大神賜全文,謝謝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易漲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
③ 求《萬千寵愛》by引路星 完結+番外百度雲鏈接,一定要是全文!!!
你好,我是大魚兒吐泡泡,引路星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④ 可不可以把萬千寵愛全文再發一下謝謝
《萬千寵愛[快穿]》
作者:引路星
文案
黑化系統攻X貌美婊氣受
[你十分貌美。]
[超棒。]
[你水性楊花。]
[……]
[你會吸引任何人瘋狂愛上你,直到你被佔有、囚禁、解肢、冷藏才能令他們滿足。]
[……]
[你不會死,你無限復活。]
朝燈在一次意外後被迫綁定系統,按要求於各個世界收集人格碎片,他先後攻略了冷漠、輕佻、霸道、多疑、傲慢等各色性格演化的人物,直到最後,朝燈才知道,從頭到尾他面對的都是同一個人。
沉湎於愛色,苦惑於自我,名揚四海或委散塵埃,皆為偉大人生的光耀之歌。
你生來,即為了萬千寵愛。
1V1,HE,蘇蘇蘇爽爽爽,受蘇攻更蘇。
內容標簽:系統 快穿 現代架空
搜索關鍵字:主角:朝燈、凱撒 ┃ 配角: ┃ 其它:
晉江金牌編輯評價:
本該死於意外的朝燈被迫綁定系統,按要求於各個世界攻略人格碎片,雖說自帶吸引任何人痴戀的萬人迷光環,人格碎片也皆不為此所動,朝燈只好使出渾身解數完成任務,他先後攻略了冷漠、輕佻、霸道、多疑、傲慢等各色性格演化的人物,直到最後,朝燈才知道,從頭到尾他面對的都是同一個人,對方也一直陪在他身邊……
本文行文流暢,劇情銜接緊湊,以每一次遇見的人格碎片為主線,帶讀者穿梭於各色世界,主角朝燈無往不利的美貌及出眾的撩人能力也不失為精彩看點。作者筆力優秀,寥寥幾筆即勾勒出一副令人神往的畫面,描寫華麗又恰到好處。留在文中的懸念扣人心弦,令讀者不由自主猜測下文的發展。主角和系統的互動也十分詼諧有趣。
⑤ 高懸賞!龍游淺水遭蝦戲這句話全文是什麼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出自——中國明代佚名《增廣賢文》。
龍游淺水遭蝦戲是一句民間俗語,與其類似的還有虎落平陽被犬欺,落魄鳳凰不如雞等,比喻一個人在失勢後被弱小的人所欺壓。老虎離開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負老虎。比喻有權有勢者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5)愛色小說免費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故事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總想找借口殺他,在一次宴會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的出有賞,對不出以殺頭問罪如何?」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丑,百里難挑一個丑。」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丑長得丑,便立即應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發沖冠,幾次都想發作。
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詩罷眾人一齊喝彩。
⑥ 求虎落平陽被犬欺 全文 完整的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事久知人心。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攢舊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先到為君,後到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身之計在於勤。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寧可負我,切莫負人。再三須重事,第一莫欺心。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重負,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久住令人嫌,貧來親也疏。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壞之有餘。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痴人畏婦,賢女敬夫。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房總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無。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財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牆有縫,壁有耳。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頭。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懼法朝朝樂,期公日日憂。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白發不隨老人去,看來又是白頭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葯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一家養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大抵選他肌骨好,不傅紅粉也風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相尋死路。
生不認魂,死不認屍。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假若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川被犬欺。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養兒代老,積谷防飢。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官清司吏瘦,神靈廟祝肥。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饒人算之本,輸人算之機。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路逢險處須當避,不是才人莫獻詩。
三人同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莫吃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見客莫向前,做客莫向後。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裡好撐船。富人思來年,貧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強中自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你急他未急,人閑心不閑。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既墜釜甑,反顧無益;已覆之水,收之實難。
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閑且自閑。
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通長安。
見者易,學者難。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信了肚,賣了無。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富。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河狹水急,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人不勸不善,鍾不打不鳴。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欺老莫欺少,欺人心不明。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一人有慶,兆民感賴。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未窮。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乍富不知新受用,驟貧難改舊家風。
座中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屋漏更遭連陰雨,行船又遇頂頭風。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與笙簧。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善必壽考,惡必早亡。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過恐生殃。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畫水無風空作浪,綉花雖好不聞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亦香。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人貧志短,馬瘦毛長。自家心裡急,他人未知忙。
貧無義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葯方。
觸來莫與競,事過心頭涼。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
醉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萬事省先定,浮生空自忙。
千里送毫毛,寄物不可失。一人傳虛,百人傳實。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身都是命安排。急行慢行,前程只有許多路。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虧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聖賢言語,神欽鬼伏。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公道世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為官須作相,及第早爭先。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私約。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深耕足養家。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不愁月影斜。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萬無一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增廣賢文》
⑦ 德光太子經全文
佛說德光太子經 第170部
佛說德光太子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百人俱。爾時賢者賴吒和羅。止頓舍衛國盡夏三月。更新具衣缽著其被服。與百新學比丘俱。所作已辦共游諸國。往詣王舍大城靈鳥頂山。於是賢者賴吒和羅行到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賴吒和羅問世尊言。菩薩大士奉行何等。得一切奇特功德之法。致無動畏之慧超異之智。發遣辯才光明徹照。入一切智教授眾生。令得解脫斷於狐疑。以善權方便示一切智。言行相應所問諸佛常以巧便得諸佛意。一切所聞法皆能受持疾逮一切智。爾時賢者賴吒和羅以偈贊嘆。問佛而說頌曰
雲何菩薩滿所行何謂所作而審諦
具足智能功德願今人中尊解說是
紫磨金色妙身體為人中尊積上德
救濟擁護於眾生願佛解說無上行
為如何得無盡智無量總持上覺道
雲何致得平等行解決眾人之狐疑
無數億劫樂生死其意終不有穢厭
己見無數勤苦人善權教授令開解
凈其佛國眷屬具光明壽命眾亦爾
一切所雲為寂寞唯願世尊說上行
降魔官屬斷諸見脫於愛欲度想行
雲何講說經法義願佛解說諸實行
端正殊好辯才足為眾人說柔軟音
飽滿世間如時雨願佛解說諸覺行
所說微妙如羯隨梵聲無疑明慧音
眾會渴仰於經法便以甘露飽一切
若有欲學尊佛道當勤精進志法行
如來所講悉平等唯願法王以時說
我欲聽說正真道佛天中天知我意
今我不敢擾世尊唯願善說無上行
佛告賴吒和羅。善哉善哉。乃問如來如此之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世間人。乃為當來諸菩薩施令得護行。賴吒和羅。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賴吒和羅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凈行。何等為四一者行平等心而無諛諂。二者等心於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爾。是為四事法。菩薩疾得清凈行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安隱勸進。何等為四。一者得總持。二者得善知識。三者得法忍。四者於戒清凈所行平等。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入於塵勞勸悅生死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示現佛身入於生死。勸諸起滅者令得喜悅法。二者為說柔順之法。三者所有無所愛惜。四者得不起法忍。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無所愛著。何等為四。一者菩薩不當著家居舍宅。二者出家菩薩不當貪財利。三者菩薩不求諸功德報。四者菩薩不當惜身命。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於法無厭足。何等為四。一者於戒無所缺減。二者習閑居野處。三者奉四賢聖之行。四者得博聞。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而得無念普有所入。何等為四。一者令生善處常值佛世。二者聽受尊長教而無諛諂。三者樂受教命其心不著財利。四者得辯才入深法要。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凈行。何等為四。一者為菩薩行無傷害意於人。二者棄捐諛諂邪偽之行樂在閑居。三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不望其報。四者晝夜常志求法見說法者不求其短。是為四事法。菩薩摩訶薩得清凈行。佛爾時說偈言
其心不著塵垢法即便無有惡瑕穢
志意不厭教論法則能令致無上道
雖遇不賢常一心普入邪行惡道本
出家學道無所惜在於山間欲解脫
閑居寂寞無所起其心不著財利色
捐棄軀體不惜命行如師子無所畏
心得歡悅知厭足譬如飛鳥無所畏
一切世間無有常志求佛道大慧行
常樂獨處譬如犀無有恐畏如師子
心不怖懅無粗志若得供養無增損
捐去邪語及惡見智了大行志解道
我為世間一切護意為善權無放逸
意善持戒為眾道心不亂著諸恩愛
謹順正行如救火常求世尊上妙行
已脫於空無有想種種具足審寂寞
所住靜然智能明得甘露味常歡悅
假使得佛覺道意常為清凈無疑難
總持辯才一其心忍一切苦不想報
若有菩薩聞是行欲求佛道當歡喜
常志精進離懈怠了穢無知意不害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自墮落。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憍慢而不恭敬為自墮落。二者菩薩作無反復習於諛諂為自墮落。三者菩薩求供養貪利為自墮落。四者菩薩佞諂邪行求於供養為自墮落。是為四事法菩薩為自墮落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墮邪塹。何等為四。一者懈怠為墮塹法。二者無凈信。三者起想。四者見得供養者有嫉妒心。是為菩薩四事墮邪塹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不當習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不當與諸邪見人相習。二者菩薩不當與誹謗正法之人相習行。三者菩薩不當與惡知識相習。四者菩薩不當與貪衣食人相習。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何等為四。一者以智能自貢高懷憎嫉意。二者心不歡悅無清凈行。三者不能忍辱但欲貪他人財物。四者謂有我人著法。是為四事法菩薩得苦痛之罪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自縛。何等為四。一者菩薩喜輕慢於人是為自縛。二者菩薩行世間巧便起賈作治生想是為自縛。三者菩薩意不受法慧為放逸行是為自縛。四者菩薩縛意住種姓是為自縛。是為四事佛告賴吒和羅。後當來世學菩薩道者。當有是諸瑕穢無行人。當供養諸無行者諛諂人。當供養諸諛諂者。有無智人當供養諸無智者。貪求衣食無有直心。嫉妒種姓諛諂懷邪無質朴心。欺諸尊長及諸家室。用供養故。還相誹謗意貪財利。入諸郡國不念說法。以開解人亦為善權。於眾人無智能意自以為智。見他人智能為善師。便輕慢之。設有無行者為破壞之器。還相求長短舍精進行。為無智懈怠。不多念智能還相壞法。別離眾會共結怨害轉共諍斗。謂他無行我承法教。不奉禁戒不欲聞法不行精進。生於貧窶之中在窮厄之家。行作沙門但憂求財利。其所在處不能得安。何況亂志。一心雖行佛功德續貪著家室之利。自謂我為沙門也。佛言。我不謂是輩之人為行菩薩法。如是等人百千劫中不能得柔順法忍。何況欲得佛慧正覺之行。佛言。賴吒和羅。我不但謂是輩之人墮三道塹。亦復當墮八惡之處。何等為八。一者生在邊地。二者墮貧窮家。三者所生之處面目丑惡。四者生於邪惡反善之家。五者生與惡知識會。六者多疾病。七者所生處壽命短。八者橫死。是為菩薩八惡事墮於邪塹。所以者何。賴吒和羅。我不以口言作願以為菩薩。不以偽亂之人為清凈行。不以諛諂為菩薩行。不以貪著衣食為供養佛。不謂貢高者為清凈智能。不以自見慧行為斷疑垢。我不謂嫉妒者有清凈意。不謂多貪求者而得總持。不謂不見誠諦之德而有罣礙當得生善處。不謂貪種姓著色者當得清凈身。我不謂想行者當得佛定意。我不謂非至誠行者當得清凈也。我不謂憍慢者當得清潔意。我不謂非知厭足者當好法也。我不謂貪身命者為志求法。佛言。賴吒和羅。我不怨責外六師也。責此輩愚人劇於外六師。所以者何。所言各異所行不同。為欺諸天及世間人。佛於是說偈言
無智憒亂為放逸輕慢無敬多貪求
與塵垢會起欲想是輩之人去道遠
貪求供養懈怠增以無精進失凈信
便壞凈行亡正戒犯禁法者失善道
生於貧家作沙門在窮厄中求供養
譬如有人窮無物從他債望求財產
貪供養故在閑居在於彼住欲自達
得神通智辯才具棄捐家室受所有
不見道住隨亂行生於貧窮卑賤家
在丑惡中無力勢墮於貢高愚痴地
作卑賤者無名德意貪財利為放逸
後即生於大惡處億劫之中無善跡
假使於道無貪利諸天人民悉得佛
隨藍之風不動人用供養故不自成
無有功德仰於人無精進意失善行
為壞亂教不承法不能逮得慧道意
以至誠利致佛法終不失行如道意
志願甚堅常清凈所奉如應則為道
我求佛故無所惜及施身命索經法
是輩舍法不精進以於道法失句義
有大燈明無能見我本求索善義說
適聞所教即奉行斷絕一切諸愛欲
已聞種種佛法教不能究竟一法句
非法行者何得道譬如示盲之道徑
佛告賴吒和羅。乃往過去無央數劫。長遠不可計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間教授。佛天中天。時有國王名頞真無。佛言。賴吒和羅。其頞真無國王典主閻浮利天下。廣長六十四萬里。時閻浮利有二萬大城有億千家。其頞真無王有大城名寶照明。王所治處。其城長四百八十里。廣二百八十里。以七寶為城。南北出有八道。所作審諦具足。爾時人壽十億那術歲
佛告賴吒和羅。其王頞真無有子名曰德光。端正殊好威神妙絕。初始生時自然有千藏出皆有七寶。一一藏中自然有諸國王寶。其七寶高八丈。德光適生一切閻浮利人皆大歡喜。拘閉牢獄皆得解脫。其德光太子適生七日之中。無智不博道俗悉具。佛語賴吒和羅。於時凈居諸天。中夜時來到德光太子所語之言。太子。不當為放逸之行。於是德光太子從是已來具足萬歲之中。初不睡眠亦不調戲。初不歌舞未曾作樂。亦不行來不出遊觀。未曾貪身亦不念歌舞伎樂。不貪財利不念家居。不著郡國亦無所求。一切所有無所愛惜。如立一心常在獨處。以寂諸難得意少有。無生不死者。身命不可保不相敬重。天下恩愛會當別離。無有作導師者。亂法犯罪憂怖恐懼。凡夫之土不知厭足。以愚痴力常喜諍斗。我今者為墮無行之中。我欲默然無為。彼時太子獨處閑居無放逸意。遠諸愛欲為等心行。佛語賴吒和羅。時王頞真無他域之中。有一大城名樂施財。為德光太子造南北行有八重。八百交道。以七寶為城。其城七重以七寶為帳。皆以白珠而瓔珞之。一切諸欄楯間有八萬寶柱。一切諸寶柱各有六萬寶繩互相交系。一切諸寶繩。各有千四百億帶系。若有風吹展轉相揩。出百千伎樂之音聲。一切諸欄楯前各有五百釆女。善鼓音樂皆工歌舞。得第一伎所作具足。能歡悅一切天下諸國人王。以是供給德光太子。王告諸釆女曰汝等舍諸因緣晝夜作諸伎樂以樂太子。令可其意無得使見不善之事。一切欄楯邊置諸施具。飢者與飯。渴者與漿欲得車馬者與之。欲得衣服華香坐具舍宅燈火。隨其所求供養。具金銀明月珠琉璃水精象馬。一切諸七寶瓔珞以給天下。其城中央。為德光太子作七寶宮殿八重交露。彼一講堂上有四億床座以給太子。城中有園觀生花樹寶樹。其樹常生悉遍覆蓋。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央有七寶浴池。以四寶金銀水精琉璃為欄楯。中有八百師子之頭。其水由中入浴池。其浴池中復有八百師子頭。池水從中流出。池中常生四種花。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黃蓮花。周匝有寶樹其樹皆有花實。其浴池邊復有八百庄飾寶樹。一切諸寶樹間各復有十二寶樹。各以八十八寶縷轉相連結。風起吹樹轉相敲。概出百千種音聲。諸浴池上皆有七寶交露帳。德光太子在其中浴。其講堂上有四十億七寶床座。各敷五百坐具。其中央敷一大七寶座。敷八十億妙衣以為坐具。座高五丈六尺。德光太子在其上坐。一切諸床座下各有香爐。晝夜三反火燒蜜香。布諸好花以寶覆蓋垂金色蓮花。殿上有明月珠帳垂八萬明月珠。出其光明普有所照。一切諸樹上皆懸諸幡蓋。一切諸園觀中各有九萬朋月珠。其一珠光明照四十里普遍佛國。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有鸚鵡鸕鶿拘耆孔雀。雁鳥鴛鴦鳩那羅鳥鶡鵯鳥諸耆域鳥。皆共悲鳴有種種音聲。以樂德光太子。常作五百味供具。爾時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限年十六以上二十已還皆悉童男。都於諸國采擇得是諸童男。將入彼城皆悉巧黠無所不能。皆知天下諸所作為。復將八十億童女在其城中。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皆工歌舞。能令男子歡悅。其所語柔軟工談言語常如應時。不長亦不短。不肥亦不瘦。不白亦不黑。口出優缽花香。身出栴檀香。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皆悉園繞德光太子鼓樂弦歌。於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眾亂我清白之法。我今當作無所惜之行。於是太子愁憂不樂。譬如有人所見拘繫心無所樂。德光太子亦如是也。見諸釆女伎樂意無放逸。亦不以為奇特。亦不貪其城郭。亦不著車乘。彼具足於千歲中未曾愛色。想亦不想。聲香味細滑皆除諸想。常專志一心念言。此為是我怨家之眾。我何持出是怨家中去。而得解脫為無放逸行。爾時諸釆女白王頞真無。太子。不聽歌舞愁憂不樂。佛語賴吒和羅。時王頞真無與八萬小王俱。往詣德光太子所。悲泣淚出愁憂不樂感絕躃地。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住。為太子說偈言
願子且觀我諸寶子初生時自然出
誰嬈汝者今語我吾當重罪誅罰之
今且觀是如天上我從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我能隨意令子得
視是諸欲凈好目諸釆女俱鼓樂聲
與共娛樂除其憂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當聽是好音聲所鼓伎樂相和悲
今正是意娛樂時其池水中有蓮華
園觀中有華葉實種種妙好無亂穢
觀是第一自在智可以喜樂一哀我
入池中灑自恣樂中有蓮華青黃白
種種紅花光覺人今子觀是何不樂
鸕鶿鸚鵡拘耆鶴拘那耆匐哀鸞聲
諸香白花譬如雪孰聞是音不歡悅
明月講堂平等力黃金琉璃為欄楯
諸所珍寶最妙好諸樹音聲出那術
欄楯邊施用汝故眾千釆女鼓吹音
亦聞玉女歌樂聲子意何念而不悅
今太子等美姝好可以娛樂聽我言
父母住此目淚出子豈無哀愍我等
爾時德光太子。以偈答王言
彼持功德者離諸惡見言
我以厭苦樂不貪無利慾
皆見於五道生死諸人民
今當說解脫父王聽我言
無有觸嬈我今吾當何說
我不貪於欲雲何樂歌舞
一切諸愛欲我視如怨家
塵勞諸貪愛隨人著五道
是諸釆女輩無覺痴樂之
為是諸魔事隨人大系縛
諸聖賢道士常不贊嘆是
習此愛欲者為種因緣根
是釆女身體皮革如裹連
筋骨相搘拄如幻無正利
譬若如畫瓶中盛滿不凈
譬如在冢間雲何當樂此
所鼓音樂聲無有亦無受
一切樂無諦了此為不惑
若習於想念便即失一心
隨塵勞音者譬如痴老人
一切諸有樹或有熾盛時
亦不可常得或有無樂時
其果無有常亦不常著樹
我以了如是豈當戲短命
父母不可保及兄弟妻婦
親里亦如是臨終不自在
一切諸所有如草上之露
不當縱其心自恣為放逸
是意不可滿譬若如大海
恩愛甚廣大已得復重索
眾人貪欲故各各而懈廢
無能缺減者譬如須彌山
人以意為本身命過去疾
譬如河水流適合便復別
盡壞不久立譬若如電現
貪著三界欲則為無智黠
諸天來語我無得為放逸
為菩薩行者不貪諸所有
願欲得佛道哀念眾人民
非以淫慾行可以致佛道
其有受貪欲為心意作奴
便為自壞敗不得立功德
我終不受欲亦無起瞋恚
如鳥墮羅網雲何得自在
現於惡思想為還自縛身
意不得自在為無利空聚
貪是恐懼身譬如毒樹花
何所是人尊謂度駃水者
觀視諸人民流墮惡道者
為諍空無句興起諸邪見
王當知我意欲度脫此輩
不貪積慢法疾得度無極
覺諸睡卧者療治於疾疫
為除去憂患令立歡悅跡
欲脫三千世縛著音響者
為說善經義飽滿久貧窮
調諸不成者拔出於惡道
施盲得眼目令聾者得聽
為造解脫燈立智能神通
令諸三界人得三忍平等
為作慈哀雨度諸雲霧岸
為一切眾人現其光明焰
便持善覺意令脫得蔭涼
為雨諸醫葯皆令得安隱
念是已父王即便坐一心
吾於一切欲無復志願求
但欲索佛道用哀眾人故
於諸有貪欲無復有志願
孰有智黠人樂在於是中
雲何犯禁忌令人意迷亂
若因貪愛色為墮大惡道
孰行佛道者當復為放逸
人皆隨水流我當今逆流
不可以言說而致得佛道
當放慈哀光照於一切人
我不貪愛欲不縛著財物
我今願父王不如與眾還
我欲棄眾會及一切郡國
人多求可意從是致疾病
制意不放逸勝得億郡國
不可在愛欲而致得佛道
若欲得無上安隱快樂句
當詣大山中在樹下而坐
習在於閑居可得尊覺道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德光太子於講堂上。與諸放逸者俱其心穢厭之時。太子作三品行。何等為三。一者住立。二者經行。三者坐禪。棄損睡卧具足上行已得八住。時太子夜半聞虛空中聲。凈居諸天嗟嘆佛功德廣普具足及嘆法眾。德光太子聞已衣毛為豎。即而墮淚愁憂不樂。叉手以偈問諸天言
我在厄難中諸天願哀我
今且住聽言我欲有所問
行在虛空中為嘆誰功德
我聞其音聲其心為悲喜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諸天為王太子德光。說偈言
今世間有佛太子不聞耶
佛號曰吉義救濟兼擁護
奉行諸善本開化尊功德
眾僧以學問有億那術千
德光太子。以偈問諸天言
我儻見世尊雲何知是佛
願說慈功德欲知於正覺
假使往見佛當問道如何
菩薩行何法得為一切護
於是諸天。為德光太子。說偈言
顛發軟妙好英殊如右旋
其頂相威神好譬如山巔
眉間相光明威曜若日出
生妙如右旋色好白如雪
覺意為清凈目為紺青色
人中尊天子顏色端正好
面目常和悅放億無量光
普遍三千國消滅諸惡道
佛口中牙齒悉平等清凈
鮮潔如拘文明如好樹光
無亂兩二十合為是四十
口中舌妙好還自覆其面
口所說妙言令人意歡悅
常無諸諛諂梵音甚清凈
佛之所講說勝百千音樂
除寂諸狐疑令人得利悅
種種德無乏善權決道義
已解黠法花為百千瓔珞
其地之音聲為出天伎樂
譬如天音響佛語亦如是
真陀羅鶡鵯拘耆及鴛鴦
雁鶴及鸕鶿鳩那羅問言
其音為如梵柔軟甚和悅
無諂無有短覺了一切義
英儒而懸絕可諸智者意
清凈離誹謗無有諸想願
善施行德義不聞作瑕穢
彼法行正覺言功德如是
世尊之身體皆有種種色
手臂長出膝七合皆為滿
其指纖長好有若干妙絕
紫磨金色體心如明月珠
著身毛軟好上向如右旋
齊圓如隆起馬藏寂不現
足下安平趾其下有相輪
佛膝中政好平等種種色
經行如龍王為如師子步
行時默低頭諸根悉清凈
若人散花者變成為花蓋
有增無減時是為佛正法
若得利無利勤苦與安樂
嗟嘆及誹謗其心無增減
譬若如蓮花不著於泥水
正師子如是無有與等者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聞嗟嘆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踴躍歡喜。譬如貧窮飢凍之人得伏匿寶藏其人歡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獄繫囚得解脫其人歡喜。王太子德光。聞嗟嘆佛功德及法比丘僧。欣喜如是。於是國王太子德光念言。如今聞佛威神證明經法。眾僧具足尊行無缺。在於生死為反邪行。凡夫之士多無反復。貪身自見非是正行。為居家多瑕穢。習著欲者當墮苦痛。放逸行者智士所離。愚痴為暗瞑。當於其中為作平等燈明。人意難調。名色甚深六入無厭。不斷諸習當遇苦毒。痛癢不安恩愛為根檔杻械諸受難舍。與有共合長為怨會。生死難斷為人多眾事憒鬧。疾迷亂身不堅固。會當歸死樂少憂多佛法為第一安。不可以塵勞之行貪欲放逸之心而得立功德行。今我在愚痴之中不得一心定意。不可以樂生死意。與惡人會嚴治善道。何況乃欲得無上正真道。我寧可從高樓上東向自投。莫使我諸家眷屬於門中作罣礙。使吾不得出也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向彼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自投口說是言。假使世尊有一切智能悉普見者。今天中天當念救我。於是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申右臂放手光明照德光太子。其光明中有自然百千葉蓮花大如車輪。其蓮花出億百千光明皆普徹照。於是德光太子即住此蓮花上。欲往詣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遙叉手作禮三反自歸。爾時吉義如來回光還照。於是太子尋光去至佛所。稽首佛足。見世尊諸根寂定。爾時德光太子以偈贊吉義如來。而說頌曰
吾不久睹醫王名今者輒得見於佛
雲何立在瑕穢行皆能致得一切法
我向者夜中半時從諸天聞佛無想
適聞愁憂無復樂何所是人無放逸
其失道者示正路諸無眼目得等視
今願為我現大道慈哀療疾使信凈
令眾貧窮得富樂拘閉牢獄得解脫
斷吾狐疑除諸結唯願解說其道行
為吾現正離外道於暗瞑中作燈明
為諸傷害除垢穢願大醫王斷吾疑
願度脫我生死道斷絕去吾諸所愛
令得超度愁憂海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壽命短法命盡多有妨廢功德行
無福之人不如願今吾適開願解疑
今聞導師唯決要雲何菩薩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度脫人民生死惱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吉義如來知德光太子心所念。方廣為解說諸菩薩行。德光太子聞彼佛所說。即得無盡總持門。逮五神通即踴在虛空化作妙花。以散吉義如來上。爾時頞真無王。明旦聞太子宮中婇女啼泣聲面。即為變便往到太子宮中。問何故啼泣。諸釆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現不知所在。於是王頞真無聞太子不現即便躃地。與數千眾俱而舉聲啼泣。爾時城神來到其舍。告王頞真無言。大王無得啼泣愁憂。太子東去往見吉義如來。稽首作禮跪拜承事。王頞真無聞神語聲。與諸眷屬大臣。及太子後宮婇女。及八十四億那術百千人。東出往詣吉義如來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佛語賴吒和羅。爾時吉義如來知國王頞真無意。即為如應說法。令一切眾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道。於是王太子德光白吉義佛。願佛受我清凈飯食請施。佛即默然受之。德光太子語父母及諸眷屬。今願仁者。勸助城郭庄飾瓔珞以奉如來。不當有貪心有所惜也。應時皆同心勸助放心布施。於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屬共奉吉義如來庄飾瓔珞宮殿城郭心無遺惜。日作五百種味以供養佛及比丘僧。為一切比丘以赤旃檀香及七寶為房室。以摩尼為經行處。於上作珍寶交露帳幔。南北各有花樹行列。邊有浴池中生優缽花。其邊際清凈無垢。其花有百千葉設百千座。一一比丘各有是具。爾時德光太子令諸比丘不憂衣服。亦不想他比丘獨得衣被。彼於是億歲中未曾睡卧。不念所愛不貪其身。供養於佛所念無異。爾時未曾有想念於欲亦無諍亂。心無所害不貪於國。一切無所愛惜。不貪身命內外無所著。於是聞佛所說法。皆悉受持不重問如來。初不沐浴亦不洗足。亦不以香塗身。不起疲厭之意。亦未曾坐。除其飲食左右。吉義如來般泥曰已後。即為造起赤旃檀塔寺。於百千歲供養。所可闍維如來處。以一切天下諸花諸香搗香雜香伎樂以為供養。起九十四億塔。皆用七寶珍琦之物。以為帳幔覆蓋其上。各以五百七寶蓋供養諸塔。及百千伎樂一切閻浮利諸花寶樹用供養塔。各然百千燈。一一所然油其價百千。及散一切香花。如是之比具足供養億歲中。然後德光太子棄家學道作沙門。著三法衣常行分衛。初不豫世事亦不睡卧。了無衣食之心。具足四億歲中常惠法施。未曾計有我。亦不疑他人。何況求供養。亦無生死語。為眾說法不勸令生天上。學是行以。教授一切人及中宮眷屬使為沙門。佛語賴吒和羅。爾時凈居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門。我等於是亦當作行供事三寶。由是三寶得立而不斷絕。其吉義如來般泥洹已後。其法住至於六十四億歲。皆是德光比丘所擁護。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養九十四億那術百千佛
佛告賴吒和羅。汝知爾時國王頞真無不。答言不及。佛言。則無量壽如來是。汝知爾時德光太子不。答言不及。則吾身是也。爾時城神者。則無怒覺如來是。佛語賴吒和羅。用是故菩薩大士欲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學德光太子之行寂寞之教。捐舍恩愛。無放逸之行。我求無上正真道時。所行勤苦精進乃如是。是輩無行者貪著衣食愁思無懈。用供養故。自遠佛法所學無益。污亂沙門壞菩薩法。恣其身口意妄造所願舍其本行。貪衣被床卧具病瘦醫葯。無有慚愧之心。不樂政行學無常之法。不奉尊教遠離佛行。於道自棄意不樂解脫行。佛語賴吒和羅。以是故。聞此法已。當覺了之棄惡知識。莫與無行者相隨。棄諸貪欲。佛爾時說偈言
學道貪利及飲食即為不樂十力行
棄捐於佛百德教用利供養墮他家
剛強弊惡無慚愧自放恣墮諸貪會
為起塵勞墮邪行便自說言我德行
身在閑居游於城利供養故作恣行
遠於解脫空去地以故當棄離諸有
為不敬佛及正法遠離眾僧諸功德
棄捐善道墮三惡為失八百諸尊行
若有聞說是經者審凈其意常精進
無數億劫佛難值當用是故如法行
其說得佛大乘者常思念是功德句
念已審爾一心住當得無礙安隱道
常立賢聖習觀德意念厭足自製心
汝等勿得捐善場當墮五道如痴人
習閑居止常精進住莫自輕勿易他
訶教己身寂其心我本奉億佛教誡
不惜身命意質朴精進於法行恭敬
我故常說此言誨行是已後道不難
聞是若喜大乘者不能精進不樂聽
其有智者樂此言後當棄惡及怨結
佛告賴吒和羅。若有菩薩行五度無極。不如學是經奉行順教。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學此經者。說此經時三十那術天及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立不退轉地。七千比丘得無起忍漏盡意解。於是賢者賴吒和羅白佛言。是經名為何等。雲何奉行。佛告賴吒和羅。是經名為離痴願行清凈。當學當持正士所樂。決菩薩行具足諸義。佛說如是。賴吒和羅諸天世間人民龍鬼神等。皆大歡喜。起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德光太子經
⑧ 求《昔時賢文》的完整全文
《增廣賢文》 名著簡介 《增廣賢文》篇幅不長,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交錯而出,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從而突破了傳統蒙學讀物一種句式貫穿始終的基本格式,使語句更接近於口語,更易於為人們接受。《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世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辯,「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增廣》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 內容介紹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這些內容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它倡導行善做好事,則是值得肯定的。 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書中說:「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情似紙張張薄」、「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人們既然不能真誠相待,那麼他們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東西,這就是金錢:「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這種惡劣的世俗現象,使作者發出感慨:「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其實,書中並不是片面地反對金錢,它是深知金錢的重要的:「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財富的佔有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怎樣才能富有呢?書中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二是「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當金錢與其他事物相比時,書中說道:「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許人一物,千金不移」、「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很顯然,《增廣賢文》認為金錢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增廣賢文》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書中說:「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由於「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人們應該行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那些做惡的,遲早會受到報應:「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雖然部分章節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社會的胎痕,但同時卻具有反映時代風雲的歷史作用。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錯,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闢的格言警句絕非憑空而出,它們或來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於民間俚諺俗語,是對中國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含有深刻的哲理,讀來發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其中的許多格言至今仍在廣為流傳《增廣賢文》 名句賞析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休管,無事早歸。
譯文
看百見什麼事不要說,問什麼事情就說不知道,閑事不要管:無事早回家。
評點
這是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人之間有多種多樣的聯系,想脫離各種聯系,做桃花源中人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該說就得說,該管就得管,不要怕惹麻煩,不要怕得罪人。當然,說話、管事也要注意對象、場合,講究方式方法,說話要有根據,辦事要講原則性和靈活懷相結合。 假緞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譯文
即使綢緞染的是真紅色,也難免有人說三道四。好事要多做,壞事不可為。壞件事情,總會有人議論。這是正常的。有些事,可能大做任何一件事情,總會有人議論。這是正常的。有些事,可能大多數人贊同,少數人不贊同;有些事,可能是少數人贊同,大多數人不贊同。但不論別人怎樣議論,只要是事情做得對,就應該堅持,沒必要去聽閑話。尤其是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事更應該多做。而那對時社會,對他人不利的事是堅決不能做的。 《增廣賢文》 書籍影響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增廣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對儒家的說教並不排斥。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與全書所彌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 全文上面的朋友已經給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