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告訴我外國名著愛瑪的相關資料
作者的相關資料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分隔線***********************
作品的背景資料及愛瑪的性格特徵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濟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在22歲前已完成兩部小說,後經修訂,於1811年出版《理智與感傷》,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她在27—28歲時寫出第三部小說《諾桑決寺》,膽直至她去世後1818年才發表。30歲後,她寫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費爾花園》,1816年出版 《愛瑪》,1818年出版《勸導》。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情節圍繞著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而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 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中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作人權力的醜陋世尚。《愛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力,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或許沒有那部小說在喜劇效果方面,能使奧斯汀的《愛瑪》像形見拙。這是一部匠心西獨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風格毫不矯揉造作,然而卻在敘述事件的同時,不是恰到好處地搔及讀者心頭的癢處。作者以她女性細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協的態度、自信的道德意識、無所顧忌的膽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頌真、善、美,鞭勒假、惡,這無疑觸動了同時代那些與作品人物不無類似之處的人們。
《愛瑪》也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著墨於凡人瑣事,場景情節多比較平淡,但是他為什麼能創造出令讀者如醉如痴不忍釋卷的效果呢?回答應該說是多方面的.
在一個方面,它通過了主人公愛瑪營造了讀者閱讀時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圍,一百多年來,《愛瑪》的讀者往往都是一口氣讀完它,然後對閱讀感受津津樂道。讀者彷彿置身於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主人公的角色,親自參與作品的情節發展。讀者隨著故事的展開,與主人公保持著比較緊密的心理聯系,遇到還擊和荒誕的情節變化,便有與共鳴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讀到尷尬場面,讀者也頗感難為情。
在另一個方面,《愛瑪》的情節又是一個謎,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試圖去解這個謎。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瑪》有類似一部神秘的的偵探小說。 作者謹慎的將一些重要的線索掩蓋起來,知道需要時才揭示出真相。讀者從愛瑪的角度去觀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過種種線索去探求真相。雖然讀者不能精確地預測到結果如何,但是, 一種預先已經朦朧有所了解的感覺卻貫穿閱讀過程的始終,等到「秘密」揭示出來,讀者的感覺是早就有所預料。作者的這一手法,或許可以稱作對讀者虛榮心裡的滿足。作者彷彿在對讀者說:你我都知道愛瑪的觀念又多荒誕。這種感情強化了閱讀時的戲劇效果。
《愛瑪》是奧斯汀的第五部小說,當時她的寫作技巧相對來說已經爐火純青。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軍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不有底隨著愛瑪的觀察而發展,等到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如果讀者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不可避免結果的因素早已存在於字里行間。
奧斯汀在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力的努力中,更加側重於這種平等權力的社會性,而不僅僅將目標局限於個體婚姻的男女雙方之間。 在《愛瑪》中,作者將逃避現實私定終身的佛蘭克和簡至於可笑的地位,他們是一對屈服於社會輿論壓力,心裡藏著難言之隱得可憐戀人,因而顯得受人厭惡;而注重社會公開承認其真、善、美另外兩對戀人,卻受到褒揚。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確呼籲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得承認。
《愛瑪》中的兩個重要男女主人公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他們兩人在許多場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愛瑪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還有些荒誕,它竭力為地位低下的女子尋找社會地位比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裡,結果與她的願望恰恰相反,鬧出許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話。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正是希望引導讀者嘲笑當時英國社會上那種普遍的惡習。奈特利先生則一另外的方式幫助別人,譬如在一次舞會上,他看見社會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輕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維護她的自尊心,協助她度過難堪局面,對餡上欺下的惡劣行徑進行打擊;他重視哈利特與其地位相稱的馬丁之間的真情相愛,並給與恰當的協助,使他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願望喜結良緣。作者始終將奈特利先生這一角色置於比較讓讀者崇拜的地位,無疑希望通過這一人物體現自己一定的社會理想。
《愛瑪》沒有驚險駭人的情節,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描述,但是從它娓娓到來、令人陶醉的敘述中,在他謎一般的情節中,在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中,讀者面前彷彿展開一幅優美而略帶誇張的生動畫卷。我們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為,能聽到他們在各種背景下進行的交談,能感覺到人物的喜悅和憂愁,當時英國社會的林林總總彷彿由讀者親身所經歷。
翻譯《愛瑪》的過程中,譯者不但對奧斯汀描寫事務、刻畫人物性格和傳達思想感情時獨出心裁的幽默方式欽佩倍至,而且對它運用英語語言的精湛水平贊嘆不已。譯文在准確傳達原文,思想內容的同時盡量傳神地再現原文的語言形式,是譯者努力的目標
******************//分割線~****************
內容很詳細了~~~
2. 小說《愛瑪》的作者是:
奧斯汀(1775-1817),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 奧斯汀
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熏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致,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說以《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最受讀者喜愛。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躋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熱心關注身邊的浪漫故事,卻又固執地認為自己永遠不會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張為孤女哈麗埃特導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戀愛。當哈麗埃特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時,愛瑪才驚覺原來自己也在愛著奈特利先生。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宣布的終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墜入情網的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天真的誓言。該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
3. 《愛瑪》是人名嗎
《愛瑪》是英國女作家奧斯汀作品中藝術思想最成熟的一部.書中描繪了十幾個女姓人物,最主要的是三個少女:愛瑪、簡菲爾費克斯與哈麗埃特之一.
也有《愛瑪》電視連續劇,共四集.
4. 《艾瑪》簡介、作者是誰
書名中文一般翻譯為《愛瑪》。
作者是簡·奧斯丁,她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熏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她終生未嫁,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致,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庄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說以《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最受讀者喜愛。
《愛瑪》這本書小說的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明的地主小姐,喜歡與人作媒。她在無聊之中把鄰近的一個孤女哈麗埃特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主觀臆想地安排她的戀愛。哈麗埃特很隨和地一次又一次「愛」上了愛瑪給她選擇的「求婚者」。最後在愛瑪的不負責的慫恿下,竟自以為「愛」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這時愛瑪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是愛奈特利先生的,最後兩人都找到了與自己相匹配的伴侶。
5. 小說《愛瑪》中人物的英文名
愛瑪·伍德豪斯(Emma Woodhouse),小說的主人公,21歲的富家小姐,漂亮聰明生機勃勃,稍稍有些嬌縱。她立誓不嫁,只想著為別人牽紅線。不過在故事的最後,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愛上了一直以來默默守護她的好友奈特利先生。
奈特利先生(Mr George Knightley)。37歲的單身紳士,嚴肅而充滿理性。他是少數能看到愛瑪的缺點的人。愛瑪會以他為標准來衡量其他男子,而他也一直默默愛著愛瑪。
弗蘭克·丘吉爾(Mr Frank Churchill),人見人愛的青年紳士,喜愛音樂和舞會,個性和家境都很好,與愛瑪門當戶對。只有奈特利先生不太喜歡他,認為他不夠成熟。
簡·菲爾費克斯(Jane Fairfax),貝茨小姐的侄女。是個孤兒,但優雅有禮,很有音樂才華,甚至讓愛瑪覺得有點嫉妒。
哈麗特·史密斯(Harriet Smith),年輕漂亮但是沒什麼頭腦的姑娘。她是私生子,在附近的寄宿學校畢業後留職,愛瑪自充是她的保護人,鼓動她拒絕了青年農民馬丁,而寄希望於埃爾頓先生的垂青。然而事實證明那隻是一廂情願。最後,哈麗特還是與馬丁結婚了。
菲利浦·埃爾頓(Philip Elton),外表和善實則野心勃勃的年輕牧師。愛瑪原本想撮合他與哈麗特,發現結果埃爾頓的目標是她本人。而遭到愛瑪的拒絕後,埃爾頓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位有錢的結婚人選。
奧古斯塔·埃爾頓(Augusta Elton),菲利浦的妻子。矯揉造作自命不凡。愛瑪很不喜歡她。
韋斯頓太太(Mrs Weston),婚前叫做泰勒(Miss Taylor)小姐。做了16年愛瑪的家庭教師,也是她的朋友。
貝茨太太(Miss Bates),伍德豪斯先生的好友,一位好心但頭腦簡單的老處女。愛瑪言行間常流露出對她的輕蔑。後來奈特利先生指出了這一點讓愛瑪非常羞愧。
哈特菲爾德宅子(Hartfield)
6. 愛瑪的作者是誰
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熱心關注身邊的浪漫故事,卻又固執地認為自己永遠不會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張為孤女哈麗埃特導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戀愛。當哈麗埃特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時,愛瑪才驚覺原來自己也在愛著奈特利先生。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宣布的終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墜入情網的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天真的誓言。該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
7. 《愛瑪》和《包法利夫人》是同一本著作嗎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編著。(此書女主人公名叫愛瑪)
8. 愛瑪是誰啊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
9. 急!!!!!!!求評論《愛瑪》的書籍名字~~~~~~~~~~~
去中國知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