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崩離析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分崩離析」用來形容國家或團體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冉求、季路在魯國大夫季孫氏手下任家臣。季孫氏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准備去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於是冉求、季路為此去請教孔子。孔子說:「冉求,你知道顓臾是我們魯國生死存亡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求辯論道:「顓臾城池牢固,而且離季孫的封地費地非常近,如果現在不把它攻打下來,將來一定會給子孫後代留下禍害。」孔子很不高興地說:「我最討厭的是不說自己貪得無厭的人,卻一定要找借口去侵犯別人。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大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孔子又告誡冉求道:「像你們這樣做,其結果必然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冉求、季路聽了孔子的這番話,紛紛點頭稱是。
㈡ 極電強兵全文免費閱讀
全新的Cloudrive3.0智雲互聯系統是它的一大亮點,高德地圖和網路地圖雙導航軟體導航很精準,我老家的一個小村莊也能導航到。
㈢ 分崩離析可不可以用在夫妻之間
不太妥當。分崩離析的結果是成為很多碎塊或者粉末,或者消失掉,用在一個大家族上還可以,夫妻就兩個人,一般用分道揚鑣之類的。
㈣ 分崩離析的示例
只是由於一個錯誤的決策,使得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了。
㈤ 分崩離析出自哪篇古文
【出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㈥ 悲歡離合變成分崩離析式
分崩離析 [fēn bēng lí xī] 基本釋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出 處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近義詞同室操戈豆剖瓜分離心離德 四分五裂爾虞我詐。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成語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分崩離析
㈦ 成語故事 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的解釋
[釋義]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語出]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正音] 分;不能讀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寫作「柝」。
[近義] 土崩瓦解 四分五裂
[反義] 堅如磬石 堅不可摧
分崩離析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㈧ 分崩離析他們錯了
我來回答吧.
濫用外來語所造成的分崩離析的語境,既破壞了漢語文字的嚴謹與和諧的特徵,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也消減了中華文化的精深而豐富.」
把這個句子進行縮句,可以得出如下句子:語境破壞了特徵,影響了發揮,消減了(?).那就很明顯可以看到兩處錯誤.首先,是什麼破壞了特徵,影響了發揮呢?不是語境,而是濫用外來語這一整個主語;其次,消減後面缺少一個賓語,「中華文化的精深而豐富"只是一個定語.
所以,修改以後的句子應該是:濫用外來語造成了分崩離析的語境,既破壞了漢語文字的嚴謹與和諧的特徵,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也消減了中華文化的精深而豐富的內涵.
㈨ 《分崩離析》出自
分崩離析
[fēn bēng lí xī]
[出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釋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