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凡的世界創作目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不平凡的世界
——讀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作品憑什麼來打動別人的心靈?最主要的是作家對生活,對藝術,對讀者要抱真誠的態度,否則,任何花言巧語和藝術翻新都是枉費心機.
——路遙
路遙先生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言時說:「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壯麗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藝術家.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常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牟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這些是路遙先生說過的話,他做到了.一直以來,他的作品都是深深的打動人心,並且贏得了各個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讀者的稱贊與敬佩.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路遙,他最終表現出的知識面,思考能力和創作成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人生》獲獎並被改編成電影取得成功後,路遙沒有沉醉在鮮花和掌聲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問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超越這一高度,趕四十歲時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國近四十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的作品.為此,他避開喧囂的人群,開始搜集准備素材.當路遙開始《平凡的世界》的寫作時,他面對當時的文化背景以「獨立」的心境和「挑戰」的姿態面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1985年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各種新潮小說及西方當代文化思潮進入了中國,而現實主義是否「過時」,是否還能為讀者接受成為路遙面對的實際問題,但是他卻以超越的清醒的現代意識書寫了這段十年的歷史.《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闊,為中國當代掙脫極左的束縛開始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的思想變化.小說「人物運動的河流」中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表現了一代青年農民奮斗的艱難經歷,而人物活動的宏大背景則是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的各種政策和人們的心態.
舊式價值標準的取向(第一部)
在孫家兩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樣做人的標准,如何處理周圍的關系,都出現了不同的取向.假如說孫玉厚身上舊式農民的素質還相當濃重,立身做人的標准基本上不脫離長期滲入心裡深層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實.那麼他兄弟孫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農民那種無知和狹隘的頭腦,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氣候糾結在一起會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狀態,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至於孫家的第二代兩兄弟,盡管從父親那裡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影響,這些影響也確實對他們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時代的轉折,生活的變化,使他們對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對未來的途程有了困惑.
對於新的價值標準的選擇(第二部)
農村生產體制的改革,把孫少安擁上了可以施展本領的舞台.然而面對紛至沓來的矛盾,他的內心裡又充滿著起伏不已的沖撞,這種沖撞打破了他艱苦創業的穩定心態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時代轉變中走上了重新選擇的新路.孫少平在變革的時代中經受著諸種社會沖突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復沖突,而且通過每一次沖擊迫使他進行著不斷的思考.這思考中溶入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也滲透著他對自身價值的估價,能從中感受到一種人格的力量.一種在復雜時世中不隨波逐流、不寄人籬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從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對自身價值的追求(第三部)
老實善良的少安,終於不再局限於背向藍天面對黃土的以農為本的生活,開磚窯、包磚廠,謀求新的致富之道;熱情洋溢的少平終於背鄉離井,以礦山為歸宿.都是人生旅途上,開始邁出了新的一步,他們不是生活中的強者,他們身上不可能沒有舊的傳統,但他們能夠沖破舊有的樊籬,選擇應走的道路,求得自身價值的確立.這既是對歷史性變化的追蹤,也是當代青年選擇人生道路的情緒體驗.
《平凡的世界》的書稿還未全部完成,中央廣播電台就已經開始進行聯播.在路遙先生完成此書之後,還應《女友》雜志寫了一篇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其中訴說了他創作的種種艱辛,當時完稿之後,他的身,他在1991年完成此稿,就在1992年就英年早逝了,這是多麼遺憾啊!
題材上說,路遙屬於農村題材小說作家.從語言風格來說,他的作品不但沒有那種預料之中的「鄉土氣」,反而顯得很「洋氣」.路遙說:「一個文明的現代人不知道這些人類已經具有的高度智慧結晶,是不可理解的.」這種多方面的文化素養對他語言風格的影響和浸潤,在路遙作品中清晰可見.不刻意執著於「鄉土氣」,不等於鄉土情節淡薄.翻開《平凡的世界》,路遙的題記就是:「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的土地和歲月.」與路遙的語言風格相適應,路遙小說的情感表達也比較外露.他說:「對生活應抱有熱情,藝術作品是激情的產物,才能感染別人.」路遙是一位內心充滿詩意並且難能可貴地保持到人生成熟期的作家.
他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過:「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心靈溝通,」我想他做到了,他離開我們十餘年了,他今天仍然借著作品與讀者討論、對話,而今後,他的心血也應當成為中國精神文化中爍爍生輝的一部分而為人珍惜.
余化石
本文參考資料:
1 《出自內心的真誠》 路遙
2 《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致辭》路遙
3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
4 《路遙的詩意》郭小聰教授
5 《不平靜的潛流》——評《平凡的世界》王愚
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郭家溝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也相繼獲獎.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巨大的轟動.《平凡的世界》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更是讓人看到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正如《痛悼路遙》一文中所寫:「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拚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鍾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徵.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伏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正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正是這樣才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遙創作基礎的作品是《人生》.當路遙年輕時不停地奔波在城市與鄉村時,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象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路遙思考並理解了這一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涌而來的種種沖擊中,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作出選擇.
早在大學讀書時,路遙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並對新中國的文學成就進行了一翻巡視,他發現以前的小說帶有某種臉譜化的傾向,正如兒童眼中將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簡單分為「好人」和「壞蛋「,而人的思想是復雜的、多變的,絕對不能將復雜的人性這樣簡單的劃分,這種思考體現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復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朴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時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復雜的性格特徵.當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朴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並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段話的確可以作為《人生》這篇小說的一個註解.
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歡《紅樓夢》、魯訊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他也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參之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宏闊卻又情深意長.
2. <平凡的世界》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准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葯,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2)小說平凡的世界創作背景擴展閱讀
1949年12月路遙出生在陝西榆林市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家境特別困難。小說里孫少平家也是窮得天天吃黑膜。 路遙曾在延川縣縣立中學學習,小說里孫少平是原西縣高中畢業。
1968年路遙在延川縣革命委員會擔任副主任職務,在小說里的田福軍就是縣革委會副主任,路遙的這段經歷為他在在小說中描寫原西縣革委會和石圪節公社提供了素材,在小說中路遙塑造的田福軍這個人物正是他的化身。
1969年路遙回鄉務農,小說里的孫少平也在農村幫父母干過一段時間農活。在這期間路遙還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小說中的體現應該就是原西縣的攬工漢孫少平。之後一段時間路遙還在農村小學教過一年書,小說中的孫少平在雙水村小學當過一段時間民辦老師。
1970-1972年路遙在寫詩,和延川縣的同道詩人成立了「文藝創作組」創辦了文學刊物《山花》,小說里的詩人有古風鈴、黑白和賈冰,還有個作協的文學刊物《山丹丹》,這段經歷為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詩人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1973年路遙被推薦到延安大學的中文系讀書,這段經歷為描寫小說中田曉霞、金秀、孫蘭香的大學生活提供了素材。
1976年路遙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陝西省作家協會工作,小說里也有個省作協副主席黑白,還描寫了詩人古風鈴和杜麗麗的緋聞。
1982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人生》,這部小說描寫了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獲得了很大反響,為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1984年路遙開始寫作《平凡的世界》,1985年他來到銅川縣煤礦尋找寫作素材,這個煤礦就是小說里的大亞灣煤礦。
1988年《平凡的世界》創作完成。如果這些經歷是小說的骨架,那麼再添加上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這部分作品就誕生了。
這部小說不僅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展示了那個時代城鄉的社會生活,最感染、激勵人心的是小說中主人公在困苦環境下不屈不撓,奮斗不懈的那種精神意志。
小說中的每個人物對待人生的態度,就如路遙在小說中寫的:「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正因為這種精神貫穿其中,這部小說也會永遠年輕,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為世人所喜愛。
3. 《平凡的世界》的寫作背景及作品中透露的意義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一部力作,也是近年來少有的一部在青少年心目中產生巨大震撼和反響的當代題材的長篇小說。本書對變革年代的青年如何挑戰固有的生活模式,如何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做了可貴的探索。新舊兩種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大沖撞在書中有著深刻的描述。「孫少平」式的夢想和奮斗精神鼓舞了許多人。作品以黃土高原為背景,是一幅黃土的風情畫。文中使用了一些當地的口語。無論從題材、思想,還是從語言上說,本書都可堪稱新時期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品。
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於1991年完成,1992年他由於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平凡的世界》曾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鍾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徵。
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所以小說通過塑造孫少平這樣一個人物,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徵與社會背景,從而反映出當時的那個充滿戲劇性的時代.因為他正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
由於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伏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4. 《平凡的世界》創作歷程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相當好的書!它是中國著名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巨著;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1975年—1985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讀來令人盪氣回腸,不忍釋卷;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准備:1982年—1985年
第一稿:1987年秋—1988年春
第二稿:1988年春—夏
這部作品是作者四十歲之前文學活動的一個基本總結。其間包含著作者的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誤,包含著勞動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對這個冷暖世界的復雜體驗。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作者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是作者對自己青年時代投去的最後一瞥,和它永遠的告別。
5. 請問,誰知道《平凡的世界》的作者的背景
http://..com/question/1670546.html
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郭家溝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也相繼獲獎。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巨大的轟動。《平凡的世界》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更是讓人看到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正如《痛悼路遙》一文中所寫:「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拚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鍾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徵。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伏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正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正是這樣才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遙創作基礎的作品是《人生》。當路遙年輕時不停地奔波在城市與鄉村時,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象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路遙思考並理解了這一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涌而來的種種沖擊中,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作出選擇。
早在大學讀書時,路遙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並對新中國的文學成就進行了一翻巡視,他發現以前的小說帶有某種臉譜化的傾向,正如兒童眼中將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簡單分為「好人」和「壞蛋「,而人的思想是復雜的、多變的,絕對不能將復雜的人性這樣簡單的劃分,這種思考體現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復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朴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時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復雜的性格特徵。當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朴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並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段話的確可以作為《人生》這篇小說的一個註解。
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歡《紅樓夢》、魯訊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他也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參之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宏闊卻又情深意長。
6. 《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是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影響。
拓展資料:
小說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准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葯,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參考資料: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長篇小說)_網路
7. 平凡的世界的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
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8. 《平凡世界》作者 路遙 的背景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01)路遙並不只是一介書生。文化大革命期間,延川縣的革命群眾分裂為兩大陣營,路遙是其中一個陣營的領袖。後來,延川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路遙成為副主任,相當於副縣長。那年,路遙只有18歲。
(02)據路遙的啟蒙老師曹谷溪透露,路遙的性格里有許多缺陷。比如,路遙常常要朋友為他辦事,自己卻不大樂意為朋友辦事。養父病危,路遙未能給他送上一碗水喝;養父逝世,路遙未能在他的墳前焚燒一張紙錢。作為兒子,路遙沒有行孝。
(03)《平凡的世界》里的詩人賈冰的原型就是曹谷溪。
(04)路遙的骨灰被安葬在延安大學背後的山上,砌墓冢的青石是從路遙的出生地清澗縣運來的。因為陝西有句信天游經常被路遙傳唱:「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葬罷路遙,曹谷溪為那道安放路遙骨灰的山樑起名為「文匯山」。
(05)路遙本名王衛國。當年,林彪事件的真相傳開,林彪的死黨王維國,恰巧與王衛國音同。從那以後,路遙便不再使用真名。
(06)除了路遙這個筆名,他還用過纓依紅、兩園、魯元等多個筆名。
(07)路遙是眾所公認的「食客」。年輕時,總是走到哪裡睡到哪裡,住在哪裡吃在哪裡。後來居住在陝西省作協大院,仍是如此。作協的幾個年輕人家裡,他幾乎都吃過。有時在大院里坐著,忽然看見誰出門回來,馬上高興地說:「到你家去吃碗面?」朋友說:「那就走。」他興奮地跟著就走。
(08)路遙初學寫作時,四處借書。他借書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大講信用。逢上主家討要,他就說丟了,主家只能自認倒霉。再遇上新書,硬纏死磨還要借。不借吧,念其勤奮好學,借吧,擔心再借仍不歸還。
(09)路遙的妻子林達,是在延川插隊的北京知青。林達的筆名是程遠。路遙程遠,筆名對仗,志同道合。幾年後,他們給獨生女兒取名路遠,熟人盡可察知其意。
(10)路遙升大學那年,因為他曾經當過造反派頭頭,延川方面把他推薦給北師大,北師大婉言謝絕;推薦給陝師大,陝師大也不願意收。後來,延川縣文教局長領著招辦幹部,帶上一疊《山花》雜志,與延安大學招生的同志懇談。延大也有顧慮。最後延川縣委書記赤膊上陣,乘專車頻繁出入延大校園。最終,延大校長申沛昌冒險拍板,把路遙錄入延大中文系。
(11)當時,大學恢復招生不久,校園里的紀律比較寬松:允許抽煙,允許打瞌睡,允許學生因為覺得老師講得不怎麼樣而離課。所以有時候,上課鈴響了,同學們紛紛去上課,路遙就貓著腰,懷揣著書從教室樓下一晃一晃地走出校門,或許是鑽到楊家嶺哪個理想的旮旯,或許是到校門前菜地埂下的延河灘,一直看書到開飯前返回。有時候,老師在講台上正講著課,他趴在桌上漫不經心地聽著聽著,就會發出熟睡的鼾聲。講義發下來,同桌給他放進抽屜,他不僅不整理不閱讀,急用時,抓出來捏成一團就跑進廁所。
(12)路遙十分崇拜柳青,至少把《創業史》讀過四遍。
(13)1976年初,周總理去世,上級指示不許開追悼會,不許戴黑紗。路遙作為班長,擔著政治風險,組織全班捐款,扯黑布做黑紗,每個同學都戴紗三天。
(14)路遙讀大學時的經濟費用都是由他的女友林達提供的。
(15)1970年早春,有一天,詩人聞頻收到一篇文章,題為《車過南京橋》,署名纓依紅。於是,聞頻與作者見面,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穿著一件褪色的爛棉襖,腰裡系著一根破麻繩。聞頻准備編發那篇文章,但是覺得那個筆名很別扭。「你另想個筆名咋樣?」聞頻問。於是,年輕人接過詩稿,略加思索,便寫下「路遙」二字。
(16)路遙特別喜歡下雨天,每當下雨,他都會喜悅萬分地說:「下雨了!下雨了!」
(17)路遙買煙必須是帶嘴的,抽的時候卻要把過濾嘴掐掉。路遙最愛抽的是「紅塔山」。
(18)路遙非常講究書桌的整潔。他說,桌上有一點臟亂,他就進入不了創作的狀態,必須收拾得順心。而且,路遙喜歡在紙上亂寫亂畫。他常常什麼立意和感覺都沒有,在稿紙上畫著畫著,便畫出一個靈感來。他還經常低著頭在大院里走來走去,不過那不是在構思,是在放鬆。
(19)路遙說,在作家協會的機關大院里,最有趣的現象是:孩子們最忙,晚睡早起,勤於功課;其次是太太們忙,早出晚歸,忙於上班;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從早喝到晚。
(20)路遙曾說,陝北姑娘待人極好,她要是愛上你,即使後來有情人未成眷屬,她也一輩子忘不了你,什麼時候,你只要捎個話,她借上盤纏也要來看你。他還說,陝北女子不僅心地美,長得也美。有機會到陝北,你等放學時,站在米脂中學、綏德師范門口看,那裡出來的女孩子一個比一個美。
(21)路遙曾經給照看他的同志說,如果查出有癌症,他就跑了,跑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用毛毯一蓋,卧地而死算了。但是,盡管最後查出的不是癌症,而是肝硬化腹水,路遙也未能走出西京醫院。
(22)1981年夏天,路遙在甘泉縣招待所寫《人生》,白描專程去看望他,只見屋裡煙霧彌漫,房門後的鐵簸箕里盛滿煙頭,桌上扔著硬饅頭,還有幾根麻花。路遙頭發蓬亂,眼角黏紅,夜以繼日的寫作已經使他的手臂疼得難以抬起。路遙寫作很吃力,進度不快,一天最多五六千字,還要不停地來回修改。
(23)那天晚上,延安城鋪滿月光。路遙和高建群像夢游者一樣,在大街上翻來覆去地走到半夜。「中國文學界就要發生一件大事!」路遙說,他指的是那一包《人生》手稿。
(24)路遙獲獎回來,把北京和省里給他的獎金,以女兒路遠的名義存進銀行。兩筆獎金不多不少,一萬元整。這是他身後唯一留下的一張存單。
(25)即使已經榮獲茅盾文學獎,路遙的生活也十分清苦。作協大院里的人們幾乎每天都看見他從街上的小攤回來,一手攥著幾只饅頭或幾塊鍋盔,一手攥著黃瓜邊走邊啃,有時候連黃瓜都沒有,只提著幾根蔥。
(26)王安憶給路遙算命,實際上是心理測驗。她讓路遙說出三種動物,然後分別報出由它們想起的形容詞。接著,王安憶解釋說,第一種動物的形容詞是你對自己的描繪,第二種動物的形容詞是別人對你的描繪。當王安憶說第三種動物的形容詞其實意味著實際上的自己的時候,路遙不由得「哦」了一聲,臉上的笑容消失,眼神變得嚴肅起來。路遙說出的第三種動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勞一類的字眼。
(27)路遙說,初春的時候,走在山裡,滿目黃土,忽然峰迴路轉,崖上立著一枝粉紅色的桃花,這時候,眼淚就不禁流了下來。它總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條疏朗,那點點粉紅幾乎要被洶涌澎湃的黃土顏色所淹沒。黃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藍,似乎專為了照耀這黃土,使這荒涼更加觸目驚心。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純潔如處子的情感,用盡全力,開放了花朵。它在黃土與藍天的濃郁背景上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而它是路遙眼中永遠傷及心肺的景色。
(28)路遙喜愛足球,並且絕對地喜歡德國足球。德國足球所表現出的戰術紀律、堅韌性和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中那種堅持到底、毫不氣餒、朴實無華的精神,肯定和路遙的精神氣質發生著共鳴。
(29)寫完《平凡的世界》,與作家曉雷聊天的時候,路遙說他一直想寫一部20萬字的長篇小說,題目就叫《生命樹》,寫他的家鄉的黃土溝壑里的一棵老槐樹,樹下發生著幾對青年男女的膨脹著的幸福和濃縮著的苦難,那是黃土高原上的亞當和夏娃的歷史。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路遙徹夜未眠,他聯想到陝北某城幾個老幹部家庭的崩潰,他試圖由幾個家庭探尋大千世界的奧秘,計劃寫一部較大規模的長篇,題目叫《崩潰》。此外,路遙還想用十年的時間寫文化大革命,書名就叫《十年》,寫一百萬字,把上至中央的斗爭與下至基層群眾的斗爭,把城市的斗爭和農村的斗爭,穿插交織起來,寫出自己對文化大革命的獨特判斷和剖析。
(30)路遙跟曉雷說,他准備選定一個時間,帶他們乘車去關中東府漫遊,去潼關,去龍門,然後溯河而上,去壺口,再漫遊陝北的黃土溝壑,再去養他的延川,再去生他的清澗,他說讓他們一同坐在他清澗老家的石窯內,讓他的母親為他們做陝北的花樣茶飯,他說他母親做的飯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食……
(31)1992年11月17日,上午8點20分,路遙逝世於西京醫院。
(32)路遙的四弟王天樂讀完高中,在農村教過一年書,接著去外面闖盪。他走到延安,開始他的攬工生涯。後來,路遙在建築工地上找到他,並把他帶回賓館,長談不休。不久後,王天樂被招到銅川礦務局鴨口煤礦採煤四區。很顯然,《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原型,就是王天樂。
(33)《人生》原名《浮沉》,《人生》這個題目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王維玲幫路遙改的。
(34)《平凡的世界》開始叫《黃土》《黑金》《大世界》,後來的書名是詩人子頁幫路遙改的。
(35)路遙說,《創業史》的最後部分在《延河》發表的時候,他曾經當過柳青的責任編輯。他對柳青說,你是一個陝北人,為什麼卻把創作放在關中平原?柳青說,原因非常復雜,我這輩子也許寫不成陝北了,這個擔子你應該挑起來。對陝北,要寫幾部大書,是前人沒有寫過的書。柳青說,從黃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夠了,這么偉大的一塊土地沒有陝北自己人寫出兩三部陝北題材的偉大作品,是不好給歷史交待的。
(36)路遙在王天樂的陪同下,在煤礦體驗過生活之後,忽然提出要改動孫少平的命運。他說,孫少平最遠只能走到煤礦,如果走進大城市我就管不住他了。因為路遙對大城市生活不是特別熟悉。最後,路遙和王天樂共同決定,讓孫蘭香進入城市,因為她是他們理想中的人物。
(37)路遙與林達的感情,在路遙逝世十年前,就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王天樂曾經勸路遙離婚,然後找一個陝北姑娘,照顧他的生活。但是因為他們的女兒路遠的問題,路遙遲遲不肯離婚。1992年夏天,路遙終於決定與林達協議離婚,但是一場突然其來的大病,使得路遙再也沒有走下病榻。所以直至去世,林達仍然是路遙的妻子,她與路遙的女兒路遠依法共同繼承路遙作品的著作權。2003年,林達把享有的部分著作權全部轉讓給路遠。
(38)在榆林賓館寫《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時候,路遙在感情和經濟方面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經常是一邊流淚,一邊寫作。有一天,王天樂在洛川縣采訪,路遙突然打電話到報社,讓他速到榆林。王天樂以為出了什麼大事,急忙奔赴榆林。剛進房子,路遙就對他說:田曉霞死了。
(39)不管在哪裡寫作,臨走時都是王天樂幫路遙清理房間。為幫路遙清理房間,王天樂經常要奔波百餘里。而路遙,在王天樂幫他收拾行囊的時候,總是默默地在陽台上抽煙。
(40)《平凡的世界》榮獲茅盾文學獎,北京通知路遙去領獎,路遙連路費都拿不出。最後還是王天樂幫他借的錢。王天樂把錢遞給路遙,說:你以後再也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可給你找不來外匯。
(41)路遙曾經感嘆: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戀人是最幸福的。
(42)路遙去世的消息,始終沒有人告訴過路遙在延川的養母。老人還是從電視新聞里獲知的。甚至路遙的遺體告別儀式,治喪委員會也沒有通知路遙的養母。老人終日孤獨地坐在延川老家窯院邊的槐樹底下,面向村口的大路,望著遠方。兒子念書的時候,老人坐在那兒盼著他放學歸來;兒子去了大城市,老人坐在那兒盼著他回家看看;兒子再也回不來了,老人連他的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只能仍然坐在那兒,痴痴地望著……
(43)路遙的閱讀興趣方面,對俄羅斯古典文學和蘇聯文學有特殊的偏好。國內,喜歡《紅樓夢》、魯迅的全部著作和柳青的《創業史》。國外,比較喜歡托爾斯泰、巴爾扎克、肖洛霍夫、司湯達、莎士比亞、恰科夫斯基和艾特瑪托夫的全部作品;泰戈爾的《戈控》、夏綠蒂的《簡·愛》、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報紙,每天必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雜志,除過文學雜志,喜歡《世界知識》《環球》《世界博覽》《飛碟探索》《新華文摘》《讀者文摘》《青年文摘》。
(摘自《路遙十五年祭》,李建軍主編,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9. 路遙《平凡的時間》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