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

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

發布時間:2021-08-15 05:15:16

❶ 巴金的《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1、覺新的思想是進步的,他讀書很好,曾想過留學,但是他不敢面對威嚴的爺爺,不忍看繼母的境況,所以他只能接受包辦婚姻。不幸卻又接二連三地到來,奪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愛的女人也因為他離世。但覺新也在不斷地改變,他既聽從家中的長輩的話,也同時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籌集款項。

2、覺新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忍耐力,能夠忍受命運的一切不公。他壓抑著自己的痛苦,強顏歡 笑,從不在行動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個人默默忍受。他一切聽從別人的指手畫腳,丟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權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為著證明著封建勢力的強大。

3、釀成覺新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他出生在高家這個大戶人家,是家族裡長房的長孫,長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身份,他能獲得家族繼承權,又有確保家族平安發展的責任。

所以作者說,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他的成長歷程中無形地伴隨著這一種使命感,整個家族的擔子都落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也開始了他艱辛苦楚的人生。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長環境中不斷地忍辱負重,造成了他的軟弱。

同時,他的骨子裡深受封建家族思想的影響。必須順從長輩的觀念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對每一個長輩的話都言聽計從,他都從來不曾想過反抗。

4、覺新與梅表姐青梅竹馬,可是,這最終只是一場夢。當他被告知婚事早已被安排好,讓他絕望地將自己關在房間痛哭,但是,他卻只是默默地忍受,絕不對長輩提出異議。在長輩們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也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然而,在梅表姐又一次闖進他的生活時,他才發現,他還是始終忘不了她。然而,這時他們已經不可能了,他只能在假山面前獃獃地說:「梅,我對不起你。」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次見到梅表姐。在梅去世後,他無比心痛,含淚向她問候。他們的愛情悲劇,落幕在他的低聲哭泣中。

5、覺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犧牲品。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程;奪去了他愛的兩個女人。覺新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對人性摧殘的結果。

覺新順從、軟弱等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和壓抑個性的封建文化。他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家業興衰的重託,舊意識將他生命的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使他成為 「讀 過新書,過舊式生活 」的人,成為奉行「不抵抗主義 」、「作揖主義」的人。

(1)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覺新性格的形成原因:

1、長子玄孫的地位。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封建大家庭中,長房長孫也叫 "承重孫",也就是說,大家庭的未來責任應該由他來負,是大家庭的繼承人,這種家庭結構就要求覺新必須維護這個制度,並處處對這種家庭制度起保證作用,所以覺新的命運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在過早地成親,父親又過早地死去之後,他秉承父親的遺願,為了保護自己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種各樣的人事關系和卑瑣的事務中到處周旋,接受來自物質和精神的壓力,扮演著人生悲劇的角色,由此,現實和理想就出現了尖銳的沖突,並造成了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2、 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的毒害,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統治的力量。

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已經將覺新的生命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

他害怕別人說閑話,時時考慮光宗耀祖,擔心高家從他手中敗落,害怕承擔不肖的罪名等,因此盡管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命運的悲劇性,每次還總是自告奮勇地把頭往絞索中伸,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這是在封建專制主義重壓下我們民族普遍具有的國民性。

3、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覺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晰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但是與覺慧等人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權、平等的觀念不同,他從中吸取的則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他之所以信奉這樣的主義,是因為這樣的主義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另一方面又能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而自己並不覺得矛盾。

4、覺新的悲劇既是性格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命運,具有悲劇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❷ 分析《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2)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巴金自述,他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他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堯枚的鼓勵下寫的,1929年7月,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大哥即表支持,後又寫信來大加鼓勵:「你要寫我很贊成,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我現在向你鞠躬致敬。」

作品主題

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❸ 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餘個,下面就是我對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談談高家的三個孫子——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❹ 巴金小說《家》中人物分析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❺ 《家》主要人物形象

《家》課文中人物形象:

覺新委曲求全懦弱順從。
覺民平時溫和謙遜;中庸不像覺新那麼軟弱回,也答不像覺慧那麼激進。
覺慧高家最具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
馮樂山腐朽守舊頑固殘忍。
高老太爺專橫、冷酷的同時,也流露出長輩慈祥的一面;親情未泯。
克明作風比較正派。
克安、克定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
梅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憂郁、苦悶、悲傷之中漸漸消瘦、憔悴,最後含冤死去。
瑞珏典型的賢妻良母。
鳴鳳痛心疾首而又無力反抗。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線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視封建禮教,爭取自由解放。

❻ 《家》讀後感及人物分析

年輕的眼睛,年輕的心——《家春秋》讀後感- -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乾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於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裡面一個經典形象.後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4,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裡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別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裡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寫,在巴金自己的嘴裡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角色,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通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擇.五四時期,長篇小說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擇多少人物?選擇怎樣的人物?選擇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❼ 《家》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分析

1.覺新:《家》中的長房長孫。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他尊敬長輩,真切地愛著弟妹們,維護著這個家的名聲,甚至不惜把種種過失攬到自己身上。覺新對生活有無限的眷戀,他愛妻子、愛孩子、愛家中的每個人。長子的責任、懦弱的性格、尷尬的處境,使他費盡心力,要努力討好每一個人,結果卻無法讓任何人滿意。 他有哈姆萊特式的猶豫,內心的矛盾和搏是"家"的人物中最豐富和最激烈的。



2.覺民:覺新的二弟。身體矯健,目光深邃,正直、聰明、冷靜、外表顯出一些內斂的氣質。他不像覺新那麼軟弱、中庸,也沒有覺慧那麼好鬥、沖動。他是個懷疑主義者。 覺民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動上,他講究策略,更重行為結果。覺民與覺慧的憤怒不同,覺民更多的是輕蔑。沒有效果的反抗和斗爭,他是不會輕易乾的。覺民決不作無謂的犧牲,更不會作祭品。覺民有理性、有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覺新在"家"中漸漸"死"去,他卻在"家"中成活,並走向成熟。



3.覺慧:覺新的三弟。熱情、純潔、直率,可說是高公館中的一個"異數"。他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所認定的道理,決不妥協,哪怕是他至親的人。年輕的覺慧既敏感又愛沖動、行事莽撞,他還不了解人生有多復雜,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覺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熱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對於未來充滿著希望,深信青春終歸屬於自己。在心靈經受過痛苦的歷練後,他的青春覺醒開來,激勵他離開家,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4.馮樂山腐朽守舊頑固殘忍。高老太爺專橫、冷酷的同時,也流露出長輩慈祥的一面,親情未泯。克明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

5.梅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憂郁、苦悶、悲傷之中漸漸消瘦、憔悴,最後含冤死去。瑞珏典型的賢妻良母。鳴鳳痛心疾首而又無力反抗。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線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視封建禮教,爭取自由解放。

❽ 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入選中文小說100強,小說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分析是什麼

覺慧:覺慧是進步青年,思想新潮,行事大膽。蔑視等級制度與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版大膽揭穿迷信的捉權鬼、血光之災等邪說。

高老太爺:思想頑固,剛愎自用,行事自私。以封建的禮教專制地管理大家庭,給年輕的一代和下層的僕婢帶來種種的不幸。

覺新:一個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覺民: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有打破封建主義的願望。

李瑞珏:善良賢惠,善解人意,深愛著覺新。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8)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❾ 用《家》中的人物分析寫作文

我找到了一大篇,你自己選吧。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為一個典型的封建統治者形象.他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無窮的貪欲和權勢欲,多疑,自私殘忍,收羅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徵,試作分析.關鍵詞:《三國演義》曹操形象性格特徵《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把歷史上的曹操,描繪成一個權謀機詐,無比兇殘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罪惡,生動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為典型的統治者形象.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在小說中,作者還刻畫了他的另一面,即作為親自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統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膽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軍事家.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幾點對曹操的形象試作分析.一,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變的曹操.《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不臣之心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把權詐,姦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一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一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一大道與一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二,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有膽有識的曹操.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的思索和精神糧食.《三國演義》一書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去描寫魏,蜀,吳三國爭取人才的斗爭.可以說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爭取人才這點上,都是不遺餘力的.曹操是一個懂得識別人才且重視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現了曹操所具有的這方面的性格優點,他能夠識別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攏人才,為他的政治野心服務.一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里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的大會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劉備與關公均非等閑之輩,劉備可以說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對於熟諳時勢的曹操來說這一點無一不清楚,但劉備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見其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曹操的謀士力主翦除劉備以絕後患時,他勸以"當今正用英雄之際,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當時那種"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亂年代,曹能與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並力薦於皇上.雖後來劉備乘截擊袁術之機,取得兵權,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禮遇關羽更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文字,討伐董卓的大會上,他極力支持關公出戰.在關公"溫酒斬華雄"後,他更加堅定信心,一定要收關公為己用,因而百般優待,以動其心.但關公終掛印封金而去,這時曹操力排眾議,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範,反傳令一路放行,並親自為關公送行.這一事件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明曹操愛才的優點.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許之(指曾答應關公在其得知劉備去向時,准其離去),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之."並告訴張遼:"雲長掛印封金財賄不足以動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為日後紀念."

閱讀全文

與家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玄幻校園魔法小說完結小說 瀏覽:987
武松與藩金蓮小說作者孤獨書童 瀏覽:16
大叔個個不好惹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479
手機寫小說閱讀器 瀏覽:444
主角叫風忍的小說 瀏覽:891
雪狼小說馬蘭花TxT 瀏覽:936
離婚男主是甜寵小說排行榜 瀏覽:711
薄荷小說網 瀏覽:907
重生到開心鬼世界的小說 瀏覽:829
玄幻小說的校服 瀏覽:222
求經典重生小說完本小說 瀏覽:801
寫歷史武俠小說 瀏覽:929
天工天工TXT小說下載 瀏覽:918
單純女主綜漫小說 瀏覽:582
赤赫血物語小說結局 瀏覽:573
小說王者歸來主人公陳陽 瀏覽:912
總裁的契約妻有聲小說 瀏覽:267
寫世子妃的小說哪些好看 瀏覽:270
小說作者風雪冰 瀏覽:299
類似重生校草艷遇江湖的小說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