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國名著以及作者人物介紹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
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
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代表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2、《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資產階級民主作家,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
3、《紅與黑》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
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
4、《呼嘯山莊》
一個愛到極致的男人,做出了瘋狂的行為。他用「愛」殺人,卻也用愛自殺。凱瑟琳生前死後,他都活在痛苦裡。凱瑟琳彌留之際,他還用說話去刺傷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卻是兩份傷痛,他自己的和凱瑟琳的。凱瑟琳愛希斯克力夫,又嫁給富有的林惇,
可以說,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的悲劇有一大部分是她親手造就的。 希斯克力夫,很瘋狂。但很迷人。當然,也不失為一個好丈夫。只是,笨了一點。凱瑟琳:她壞、她自私、可是她對愛的執著,使她也因此散發著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混合著的魅力。
作者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5、《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萊溫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其作品深刻地展現了俄國劇烈的社會變動。
列夫·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等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㈡ 世界名著推薦,有作者的,還有主人公和簡介。
《基督山伯爵》(又稱《基督山恩仇記》)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傑出作品.主要講述的十九世紀一位名叫愛德蒙·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後的悲慘遭遇以及日後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復仇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使其成為大仲馬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和很強的藝術魅力。
蠻贊的……雖說是名著……可是讓人慾罷不能……看完一遍又一遍
㈢ 文學著作中有哪些經典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寫的小說裡面可以說每一個武俠小說的主角都是自己獨特的人物形象的,比如說喬峰,給大家的一種印象就是狹人俠義俠肝義膽為國為民一種非常大意的俠士,然後楊過就更多的是一個對時代的判斷者,他是一個叛逆者,但是他在國家大義上毫不含糊,每一個主角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樣他才能成就這么多部的經典。
㈣ 世界名著作者,簡介,主要人物
01、傲慢與偏見
經典名著
《傲慢與偏見》是聞名遐邇的英國現實主義女性小說家奧斯汀的傑作。她的作品題材較窄,基本上都是描寫她所處的那個階層的愛情故事。但她觀察仔細,文筆細膩,生動而深刻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生活的許多層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她的作品闡明了戀愛婚姻的倫理道德觀,真實地反映了許多人性最本質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威廉·萊昂菲爾普斯曾說:「奧斯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藝術家之一,而《傲慢與偏見》又是她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得到評論家如此重視,不愧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伊麗莎白——奧斯汀的「寶貝女兒」
伊麗莎白是《傲慢與偏見》中最惹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她雖不及瓊漂亮,但那秋水盈盈的眼睛也頗具迷人的魅力。她機智聰敏,生氣勃勃,有膽識,有遠見,善於分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以她的聰明才智、優越的精神境界處處與瞧不起她的上流社會挑戰。
奧斯汀特別喜歡這個人物。在小說出版時,她給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說:「我必須承認,伊麗莎白是自有書籍以來十分討人喜歡的人物,我竟不知道我怎能忍受不喜歡伊麗莎白的讀者。」她頗為自負地稱伊麗莎白是自己的「寶貝女兒」。
淳樸的幽默辛辣的諷刺
奧斯汀能把「日常平凡事」寫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以塑造人物形象鮮明著稱。她善於用喜劇諷刺的手法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她每次完成初稿之後,總是先朗讀給家裡人聽,常惹得她的侄女們大笑不止。有一天,奧斯汀的姐姐卡珊德拉也在旁聽到了,笑得前仰後俯,只求簡趕快停止,免得她笑得肚子痛。
作者風采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南部漢浦夏斯蒡芬屯的一個基督教教區長的家裡。她從16歲便開始寫作,僅為娛樂家人之用。《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庄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等。後兩部於她死後第一次用真名發表,附有作者小傳,人們才知道她的簡單身世。
這些作品往往用詼諧戲謔的喜劇手法,以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為主題,寫出一些平常故事,給我們勾畫出資產階級社會初期,封建保守勢力還很頑固的鄉村生活場景。奧斯汀的寫作態度非常嚴謹,寫人寫事,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她自己就說:「我用一枝如此精細的筆,在一塊兩寸寬的象牙上繪畫……」她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銀屏再現
本影片《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的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的編劇是奧爾德斯·赫克斯利和簡·默芬。
在19世紀的英國,家庭的榮耀與社會地位被看成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大事。影片以這一時期為背景,以一對教養、性格、社會地位均有很大差異的男女青年的戀愛故事為貫穿線索,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社交禮節和風俗習慣。勞倫斯·奧立弗扮演風度翩翩、英俊文雅但目中無人、傲慢固執的男主人公德希。葛麗爾·嘉遜扮演聰明機智、性格開朗、語言鋒利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由於德希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兩人之間產生了許多誤解和沖突。隨著劇情的發展,倆人彼此了解,相互傾慕,有情人終成眷屬。
導演萊昂納德以從容不迫的敘述風格執導這部影片。影片藝術效果很好,應當歸功於影片本身的優點——「文藝性的對話」,影片獲1940奧斯汀最佳黑白片美工獎。
影片的巨大成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連攝制者們也未曾預料到,1940年6月為配合影片首映,企鵝叢書出版集團出版了《傲慢與偏見》的平裝普及本,到1948年八年之中,這部小說已印了二十一版。
熠熠星光
葛麗爾·嘉遜
小說中機敏、睿智的伊麗莎白·伯納特,以其優雅的氣質,活潑風趣的談吐,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傾心。而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飾演伊麗莎白的葛麗爾·嘉遜,卻令這個人物在銀幕上得以重生,更加深入人心。
葛麗爾·嘉遜於1908年9月29日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曾就讀於倫敦大學,畢業後又到法國葛雷諾博大學學習過,盡管她對表演有濃厚的興趣,但直至24歲才下定決心做一名演員。葛麗爾·嘉遜充溢著一種典雅的美,一種過人的智慧,文靜、高雅、睿智、聰慧美麗、嬌而不艷。
1940年,她與勞倫斯·奧立弗合演《傲慢與偏見》,片中她扮演高傲又博學的伊麗莎白,奧立弗扮演風流瀟灑,性格偏執的德希。這是他們第三次合作,兩個人演來融洽無間,將原作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葛麗爾·嘉遜一生只拍了二十幾部影片,但大多為精品。曾因《忠勇之家》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主演過的名片還有《鴛夢重溫》、《居里夫人》、《萬世師表》等。
幕後英雄
塞德里克·吉本斯
1940年因《傲慢與偏見》獲最佳黑白片美工獎的塞德里克·吉本斯(1895~1960),是美國一位十分卓越的美工師。早年,他曾當過愛迪生的助手。1918年到1924年,他服務於戈爾德溫製片公司。1924年以後,他一直在米高梅公司工作。
吉本斯一生在數百部影片中擔任過美工師,十一次獲奧斯卡最佳美工獎。這十一部獲獎影片是《聖路易雷的橋》(1929)、《快樂的寡婦》(1934)、《傲慢與偏見》(1940)、《灰塵中的花朵》(1941)、《煤氣燈下》(1944)、《鹿苑長春》(1946)、《小婦人》(1949)、《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裘利斯·凱撒》(1953)和《上帝喜歡我》(1956)。
02、孤星血淚
經典名著
《孤星血淚》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說敘述了一個青年幻想破滅的故事。金錢使皮普從一個窮學徒變成闊少爺,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會的惡習,而背離了他原有的勞動人民的純朴天性。沒有了金錢,皮普兩手空空地回到家鄉,則恢復了自己的人性。狄更斯以他獨特的方式,處理19世紀文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題,突出了對金錢腐蝕作用的揭露。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
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從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同時對勞資沖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銀屏再現
英國著名作家查理·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孤星血淚》曾先後幾十次被搬上銀幕,但由大衛·里恩導演,約翰·米爾斯、珍·西蒙絲、阿歷克·金納斯等優秀演員主演的這部影片,一直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一部。
影片敘述19世紀初,年輕的英國鄉村鐵匠皮普(約翰·米爾斯飾),由於年幼時無意中幫助過一位含冤被陷入獄的逃犯,而得到一個不知姓名的恩人慷慨大方的幫助。後來,他終於躋身於倫敦上流社會,並與美麗的少女埃絲苔娜(珍·西蒙絲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大衛·里恩導演的這部影片,不僅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風貌,而且成功地運用了一系列電影技巧,在電影化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特別是影片開頭,小男孩皮普與逃犯在荒郊野外相遇的場面,在電影史上一直被奉為經典。
幕後英雄
在奧斯卡獎的歷史上,這部影片是相當重要的,是與《黑水仙花》最早獲得奧斯卡攝影獎和美工獎的兩部英國影片。英國攝影師蓋伊·格林在攝制了《孤星血淚》、《霧都孤兒》等影片之後,改行從事導演工作,先後導演了《標志》、《憤怒的沉默》、《一次不夠》等二十八部影片。約翰·布雷恩(1911-1969)不僅是英國一位出色的美工師,也是一位製片人和導演。除本片外,他還擔任過《西班牙園丁》、《馬嘴》等影片的美工。
03、霧都孤兒
經典名著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批判小說。
富人的棄嬰奧利佛在孤兒院里掙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困和侮辱,迫使奧利佛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萊羅先生收留,不幸讓小扒手發現又入賊窩。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萊羅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從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
樓主點這個網站看好了,上邊有好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