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全景式小說
哥特小說,屬於英語文學派別,一般被認為隨著賀瑞斯·華爾波爾的《奧特朗圖堡》而產生。哥特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特式與黑暗、恐怖聯系在一起。
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
「哥特」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為這種流派的主題探討這種極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 並且哥特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 修道院。他們關注哥特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 (見墓園詩人)甚至園藝。
瓦爾波爾的小說產生於他對中世紀的迷戀。小說中再也不是他始稱的偽造建築而是真正的中世紀傳奇故事。奧特蘭圖城堡起初名為傳奇故事,有教養的階層認為傳奇故事是庸俗的文學樣式,甚至因為其中迷信的元素而認為不適合兒童閱讀,但華爾波爾更新了其中的元素,使中世紀的傳奇故事有了新的形式。基本的情節是其它哥特小說中的必要元素,一個威脅性的秘密,一個古老的詛咒, 以及無數的困擾: 隱藏的走廊, 經常昏倒的女主角。但真正確立哥特式小說標准樣式的是 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萊德克利夫使揮之不去的哥特式惡人進入文學領域,這一角色後來發展成了 拜倫式英雄。與華爾波爾的小說不同,她的小說是英國膾炙人口的暢銷書。萊德克利夫掀起了一陣熱潮,身後模仿者如雲;她的影響在簡·奧斯汀的諾桑覺修道院 也可見。書中一個人物由於閱讀了哥特式小說,夜半微小的聲音也帶給她無限的恐懼。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無疑是哥特式小說在其經典時代的巔峰。
感傷主義文學是18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發生在英國的一股文學潮流。產業革命以後,現實矛盾加劇,人們開始對理性社會產生懷疑,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寄希望於藝術和情感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逃避.。感傷主義這一潮流在文學形式方面將歐洲帶入一個新階段。他不僅是19世紀初歐洲聲勢浩大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而且可以說是現代派文學的源頭。傳統小說大都以情節為基礎,遵循著因果規律重新組織現實生活,而感傷主義則開辟了一種以心理為載體摻和外部現實世界的投影的敘事方式。這種新方式的產生對於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感傷主義是因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義大利的感傷旅行》而得名。
又稱主情主義。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稱前浪漫主義。感傷主義發源於英國,後傳入法國、俄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斯特恩、哥爾斯密斯、葛雷,法國的盧梭、伏爾泰,俄國的卡拉姆津,德國的里希特、海涅等。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中下層資產階級文人深感社會貧富不均,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感傷情緒日漸濃厚。感傷主義正是這種情緒在文學上的表現。它注意內心的情感,誇大感情的作用,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視自然景物的描寫,特別強調對個性和個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畫。認為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細致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它表現了對矛盾重重的社會現實的不滿,也體現了對貴族階級崇尚的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的反抗。有的感傷主義作家脫離現實,放任個人感情,沉迷於多愁善感之中,甚至贊美過去,歌頌黑暗、死亡,帶有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作品多用第一人稱,大多採用日記、旅行記、書信體和回憶錄等形式。
用書信的形式寫成的小說。以第氣人稱「我」為主人公,講解故事,塑造形象,寫人敘事都以「我」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聞展開,使人感到親切,增加真實感。著名的書信體小說有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盧梭《新愛洛綺絲》。
Richardson是書信體小說的大師,他的第一本書信體小說「Pamela」反響很好,非常有戲劇性(dramatic).他要告訴讀者不能都幻想跟Pamela一樣,可以麻雀變鳳凰。Pamela的結局是偶然,並非必然。書信體小說確實是有局限的,因為情節都是體現在人物的書信上,因此作者很容易對小說失去控制,不同的人物總要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吧,而這些話產生的影響未必都是作者的本意了。不過書信體小說有個好處,就是能夠讓小說很生動,以為它都是從現在的角度敘述過去(bring the past to present)。Richardson後來一部比較出名的書信體小說《克拉莉莎》是英國第一部悲劇小說。再後來的書信體小說比較出名的有《少年維特之煩惱》。
Ⅱ 社會剖析小說哪些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的全景式描繪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
Ⅲ 蘇聯軍事題材的「全景小說」,主要有( )
蘇聯反映戰爭題材的全景小說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一個夏天》。
答案是:C、D、E
Ⅳ 為什麼三國志演義被稱為全景式戰爭小說
三國志就是三國志,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演義,一個是歷史,一個小說,請分清楚
Ⅳ 《三國志演義》為什麼被稱為"全景式戰爭小說
《三國志演義》為什麼被稱為"全景式戰爭小說全景式小說,它企圖展現戰爭的全景。它不只是空間的斷面,人物的交錯沖突並不能構成全景,能夠構成全景的是空間和時間的沖突。一個人物的過去能夠提示另一個人物的現況,而另一個人物的現況或許是第三個人物的未來。它必須讓時間進入小說,而不是讓小說成為一條單線前進的僵硬毛蟲或者一大片凌亂的灰塵斑點。
Ⅵ 有哪些電影,小說可以全景式的展示一個時代的特徵
《平凡的世界》不僅是當時,現代普通家庭要改變社會生活地位,無法靠家庭關系紐帶,要麼像少安那樣靠經商積累財富,要麼像蘭香那樣靠個好大學魚躍龍門,要麼像少平那樣找份安穩工作以一技之長出人頭地。一個時代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群體的人組成的,不論以哪一類人為切入點,只要能讓他們的生活盡可能的處在社會大環境下,就能挺好的反映出一個時代的面貌。
Ⅶ 有哪些百科全書式的小說
1、小栗蟲太郎《黑死館殺人事件》
作者是個精通歐洲中世紀煉金術版、黑魔法歷史的怪才,每幾權頁就要引用中世紀的文獻,展示了作者淵博的知識,至於破案這種小事,隨便寫寫就好了。
2、京極夏彥《鐵鼠之檻》
本書可以當成禪宗歷史的入門網路全書,通過偵查發生在深山寺廟的謀殺案,把禪宗的源流、宗派、機鋒語錄梳理了一遍。
3、泡坂妻夫《失控的玩具》
一本玩具網路全書,順便破案。
4、沼正三《家畜人鴉俘》
經典的SM小說,作者才高八斗,英文、德文、拉丁文信手拈來,中國、日本的歷史典故如數家珍,知識面涵蓋古代文學、歷史、佛教、神道教、語言學,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由白人統治、日本人成為奴隸的未來烏托邦。總之,我是一邊網路一邊查字典一邊看完的這本小說。
5、麻耶雄嵩《夏與冬的奏鳴曲》
不懂解構主義美學看著就是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