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男主角穿越回古代用古詩成為國民老公小說
極品家丁(神書)回到明朝當王爺(同樣是神書)
天寶風流(還可以)大宋之風流才子(書荒可看)新宋風流(軍事描寫偏多)奪明(推薦)
大唐謫仙(不錯)化工大唐(書荒可看)希望採納!《興漢龍騰》《回到清朝當海盜》《風臨異世》《新中華再起》《異界葯師》 《 異界獸吼》《異界獸醫》《調教初唐》《新三國翔龍風雲錄》《漢獻帝新傳》《來自東方的騎士》
B. 急!找書,介紹民國及近代名人的,如民國四大才女,海子,北島等詩人的
《往事已成追憶·民國四大才女的風華絕代》,作品介紹了張愛玲、林徽因、陸小曼、蕭紅四人的人生軌跡和愛恨情仇。
介紹民國及近代名人的書:《南渡北歸》、《民國風度》、《原來如此》、《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的底氣》、《民國的氣質》(本書講述了晚清、民國年間七位美好、高潔的女性秋瑾、呂碧城、張幼儀、宋清如、張可、朱梅馥、張充和的傳奇人生)、《文武北洋》等等。
C. 民國小說,有許多詩詞歌賦,女主祝青青,男主姓方
(2015發表於愛格。)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遇見老爺子是在去皖北鄉下寫生的途中。 我站在村口,聽一個流著鼻涕的小男孩從李白背到李商隱,也是無聊,於是坐下來開始與他拼詩。畢竟是小孩兒,倒干凈了肚子里的最後一首詩,他把鼻涕往手背上一抹,惡狠狠地恐嚇:「你等我去搬救兵!」
我跟著他走過一條條鄉間斜巷,突然眼前柳暗花明。我看見了一泓如藍的湖水,湖邊不遠處有一座泥胚小屋,小屋前到湖邊的空地上種著幾株杏樹。正是杏花開的時節,空氣里滿是淡淡的芬芳。
小男孩撒腿跑向正坐在門前曬太陽的老爺子,一手指著我控訴:「爺爺,就是她!」 老爺子朝我望過來,隔著一層杏花的薄霧,這老爺子有一雙不老的眼睛。
2、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我背誦的所有詩詞,都和一個女人有關。」 她叫祝青青,語出《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最開始老爺子不知道,他那年十三歲,讀新式學堂,反叛的年齡,覺得舊中國的一切都是糟粕。
祝青青在九曲廊橋上喂魚,一邊發獃想心事,一邊機械地拋灑魚食。 他躲在岸上,拿小石子扔她的後腦勺,祝青青惱怒地回過頭:「方小寶,你過來。」 他頭皮一緊。他乳名叫小寶,只有奶奶這樣叫。他覺得這個名字簡直丟死人了,從不敢讓同學們知道。
他只好慢吞吞地蹭過去,認命地幫她喂魚,喂完魚還要澆花、曬書……他嘴裡也沒閑著,刻薄道:「你名字真老土,難聽死了,一股鄉下丫頭味。青青怎麼不叫小紅、秋香、翠花……」
祝青青嗤了一聲,告訴他自己名字的來歷,方廷玉更加鄙夷:「還是幾千年前的鄉下丫頭。」 祝青青一巴掌輕輕拍在他的後腦勺上。
祝青青是二叔買來給奶奶的丫鬟,十五歲,她從河南來,因家長匪患猖獗連年遭災所以向南逃難。誰知剛進安徽就被人-販子拐帶,賣到了方家。
D. 有關民國時期的詩歌散文的書籍
XX兄要我和大家一起說說民國散文,我覺得這個題目太大,簡直就沒辦法說,但民國這么可愛,不說點啥似乎也說不過去,於是我就想說一點啥,最好是圍繞散文說說。關於民國散文,在各種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書中,都說爛了,說透了,我也不會有新的說法在各位面前展示,我只是談談一些個人閱讀的體會。
就說「散文」這個詞語,有人說最早出現在宋代一本稱作《鶴林玉露》的筆記中,現在看來,還不能算是最早,因為資料顯示,晉代木華的《海賦》以及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中也有出現,顯然要早一些,但不管如何,它們的意思,都不是指的文體,用「散文」這個詞語表述一種文體,則是後來的事,晚到「五四」時期。這個概念一度引起相當的模糊與混亂,直至現在也似乎還存在一些較小的爭論。但中國人聰明,他自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以時代為分野,把問題簡單化了,關於「散文」,這樣說,六朝以來,為區別於韻文、駢文,而把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概稱散文;隨著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又將小說與其他抒情、記事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別於講求韻律的詩歌;現代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這樣的表述,相信能得到很多的人的認可。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英文「essay」這個單詞,它是西方的一種文體,劉半農把它引入進來,現在譯作「隨筆」,要以上文對於「現代散文」的表述,這種文體在中國,亦應劃作現代散文的序列,但它對於民國散文,對於中華散文文體的流變,卻產生過十分重要的影響。究竟什麼是「essay」,魯迅翻譯說,「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茶,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閑話,將這些話照樣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民國時期的大量的白話文字,就在「essay」的沖擊和影響下,與中國文字結合,突破著中國傳統散文小品的某些限制,在敘事方式和語言表達方面,西化,歐化,中國化,相互沖突,相互融和,美美與共,形成了一種可以稱之為隨筆的新的文體。回頭再看,民國時期的散文,這樣一種文體,幾乎成了主流。
我讀民國散文,還是啟蒙於中學時代,要說也僅僅是語文課本中魯迅的幾篇文章,像《為了忘卻的紀念》、《記念劉和珍君》、《<吶喊>自序》等,老師要求嚴,曾讓學生們背誦下來,我算是比較老實的學生,當時都是能背誦下來的,幾十年過去,直到現在也能記著一些很是經典的句子,譬如「時間永在流逝,街市依舊太平」之類,是終生受益的。後來買過魯迅的一些冊子,在暑假裡還用卡片抄寫過,青燈孤影,長夜纏綿,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十分美妙的感覺。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清明節前後,買了一冊河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魯迅雜文全集》,像是磚頭一樣厚重,我一直在辦公室放著,閑暇時就隨手翻翻,大致已做到了通覽,有些篇章,還是反復地看,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入味。讀黃裳的文章,知道他終生受益於魯迅的《病後雜談》、《「題未定」草》等幾篇文字,自己亦是邯鄲學步一般的吟詠著,樂此不疲。前幾年聽說魯迅的文章被退出中學課本了,我心裡是五味雜陳的,感到人世的一些荒涼,亦體察出一些人事的愚氓,但我沒有魯迅的鋒芒,寧願做著沉默的大多數。
因為魯迅,就關注了他周圍的人。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等,甚至還有他筆下的柔石、范愛農輩。其實按照我們接受的文學史的教育,魯郭茅巴老曹,冰心、朱自清、李健吾等等,還應該是相對熟悉的,因為他們的文章,語文課本中都有選錄,書店中亦多有他們的集子,而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張愛玲等人,雖知其名,而作品,卻是在所謂的改革開放之後,才是慢慢知道的,後來慢慢知道的作家,就更多了,像胡蘭成、蘇青、文載道、紀果庵等,一經發掘,便為關注了。
曾經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資料,自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雜志開辦「隨感錄」欄目始,按照十年一個時期,梳理出了三十年時間民國時期涌現出來的作家作品清單,讓人為之震撼,作家人數在百名左右,且隨便拿出一個都為赫赫有名之輩,目睹此景,不得不讓人慨然長嘆,這實在是一個群星燦爛的天空。在那時,散文隨筆的出場,大多是以文學期刊為舞台的,有人統計,五四時期的期刊雜志數量在四百種左右,有些期刊的影響力是非常廣泛的,如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最初發行量在一千冊,而到一九一七年發行量迅速增至一萬六千冊,被譽為青年的「良師益友」,散文隨筆的影響力亦是假借東風,直掛雲帆濟滄海了。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一套「民國名刊簡金」叢書,凡十冊,每冊從一種或兩種民國名刊中淘金選萃,分類編錄八十篇文字左右,放在一起,蔚為大觀。這十餘種刊物分別是,《小說月報》、《語絲》、《現代》、《文飯小品》、《太白》、《論語》、《人間世》、《逸經》、《魯迅風》、《雜文》、《萬象》、《野草》,集中文字,思想意趣、文字風格真是斑斕多姿。舒蕪在序中說,這十餘種文學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學史上民國時期的主要散文,與作家的專集和其它選集相較,保持了一種「原生形態」。翻看著這些有如化石一般的文字,許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又從歷史的塵埃中浮現出來,還是讓人感到震撼,作者陣容實在是太過於強大了。這種壯觀的景緻,連當時的人物方非也感慨地說:「隨筆或小品文之在文壇上,先則只佔一席位,到現在,卻真是『附庸蔚為大國』了。」而朱自清則說得更為華彩一些,「但就散文論散文,這三四年的發展,確是絢爛極了: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曼衍,日新月異。有中國名士風、有外國紳士風,有隱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寫、或諷刺、或委屈、或縝密、或勁健、或綺麗、或洗練、或流動、或含蓄,在表現上是如此。」可見民國的散文,於此時是真正地成熟了,作家眾多,題材廣泛,體式風格各異,呈現著一派生機氣象。
於是我想,民國的散文,真是闊氣極了,很是想知道它是怎樣化繭成蛹,蔚然成林的,就還是翻了文學史,書上自有專家學者的陳說。後來我想,首要的意義,還是那時,他們迎來了思想上的大解放。時代肩挑著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思潮激盪,學理紛呈,已不顧於別人是用堅船利炮送來的,還是自己出去拿來的,總之是恢弘的氣度,熱情著吸收,思想上迎來了全新的自由,脫胎換骨的轉換,從而具備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基礎,文學改良的理論依據,於是輕裝上陣,對傳統文學進行批判與重新的審視。更為重要的是找到了好的革命的方法,如陳獨秀的以歐化為是,胡適的輸入學理,蔡元培的兼容並包主張,等等,無不顯露出智慧的鋒芒。次者,是文學的世界化。因為是外來的,固然是新鮮的,即使是刻板的改造與融合,亦是在所不惜。民國的散文,正如前文所述,深受著英國隨筆,亦即Essay的沖擊,思想上多了些幽默和雍容,寫法上亦變得漂亮和縝密,但它的世界化的傾向是分明了。至於日化、俄化、歐化等等的文學上的影響,亦是不能小覷。化敵為友,因為是民族化的,因而更是世界化的了。因而周作人說,「我相信新散文的發達成功有兩重的因緣,一是外援,一是內應。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學哲學與文學上的新思想之影響,內應即是歷史的言志派文藝運動之復興。假如沒有歷史的基礎這成功不會這樣容易,但假如沒有外來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沒有新生命,不會站得住。」再者,是文字上的白話化。幾千年固有的古文字表述,雖亦因時衍變,格局新生,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文字表述的工具,仍然如繩子一般,牢牢地捆綁著文學的本體,而今思想自由,工具又有了革命性的改變,且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一切束縛都沒有了,人人都在追求自家面目,人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千帆入海,競自遠航,於是行得疾,走得遠,有了千流激湍的繁榮氣象。如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預言的那樣,「以今世歷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亦為歷史所證實。還有就是,文學創作的事功化。民國散文作者之多,作品之豐,題材之廣泛,氣象之崢嶸,在文學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尋找原因,仍然不能脫離人的自身的因素。在那時,似乎在各個領域,都有一種相同的現象,就是執著,把事情作為事業干,政治家執著於權術,軍事家執著於打仗,科學家執著於科研,所有領域,世界范圍內,都有傑出的人物與事業出現,成就輝煌,實在是人類歷史上的春天。文學創作者似乎都在傾心傾力地創作,個人創作的數量與質地都是無可挑剔的,說是體現著一種民國精神,民國風骨亦未嘗不可。因為他們的執著,才讓民國文學史有了出奇的風采。
這些年讀民國散文,讓我感到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突出的人本思想。中國傳統的文學體系中,文章是經國之大業,是用來載道的,個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一些所謂放得開的小品文字,其中雖有小我的個性的展示,而仍然給人以遮遮掩掩的勉強姿態,總是脫不了道統的籓籬,甚至於強迫,自由亦是有限的自由,實在讓人不爽。但翻翻民國散文,那真是活泛多了,個人性情自現,完全是自由的飛翔,陳獨秀的激烈與暢達,魯迅的冷峻與深邃,周作人的沖淡與平和,徐志摩的浪漫與率真,俞平伯的空靈與感傷,冰心的溫柔與清麗,豐子愷的淡遠與悲憫,郁達夫的坦誠與激憤,林語堂的幽默與瀟灑,李廣田的純朴與清醇,梁實秋的博雅與舒徐,錢鍾書的機智與尖刻,朱自清的敦厚與洗練,沈從文的質朴與認真,等等,沒有不是顯露自家面目的,以自由的思想,毫無顧忌地展示著自我。題材亦是多樣化的,並不為任何的約束所局限,只是真實而又活泛地與生活貼近,暢快淋漓地表達著自我,文字中有著真我的存在,有著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呈現,是社會的人,亦是自然的人。還能感受到真的一面。知識分子都以真誠的面目示人,至誠至真。民國雖是動盪,但人情味卻並不丟失,他們在生活中相互幫襯,互相欣賞,演繹出來的故事,亦能成為人間的美談。魯迅與文學青年的交往,林徽因家的客廳,徐志摩的人間四月天,西南聯大的防空警報,辜鴻銘的辮子與茶壺茶杯理論,等等,無不展示著人的本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厚意,即使暴露出人性的弱點,但仍然亦至性真誠的面目出現,實讓人感喟不已。除此而外,還有就是生活的情趣。庄嚴肅穆如魯迅者,亦有能夠創造出生活的情趣的一面,在章衣萍家裡做客,周建人對兄長說,花生米小的好吃。魯迅看著章太太,說,小的好吃,人也一樣,小的好。原來章衣萍個頭低,大家都笑。一九一七年,徐悲鴻與康有為商議,擬攜蔣碧薇私奔,赴日寫生。康有為全力支持,私奔前夜,設宴餞行,舉杯說:祝賀悲鴻與蔣小姐私奔成功!一九三〇年,傅抱石與羅時慧結婚,當日,傅抱石在大門兩側張貼對聯:乾坤定矣,鍾鼓樂之。至於林語堂、梁實秋輩,以及太多太多的民國人物,要說生活的情趣,自是逸話不少了。
正是這些美好的文字一直牽引著我的目光,讓我一本一本地讀著。有時也想,他們這些人,在那個時代,小時候都接受著傳統的教育,對於中華經典的學習,是頗為用功的,甚至在私塾里,練就了童子功,在此基礎上,使用著白話文這個工具,才會出現這樣一種超凡的表現的力。其實說白了,還是須重視源與流的關系,使用了白話文,並不就說明文言文是一無是處的,只有在傳統基礎上的改造與創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現在的散文作家,在傳統文化的學習方面,明顯是弱化了,現在的散文創作,亦大不如前,是不是有著這方面的因素,我想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另外,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民國時的散文作家,有很多出色的人,他們也同時是翻譯家,優秀的通好幾種語言,能用好幾種語言說話,寫文章,這在今天,是不能比的。按說學習外國語言的條件比那時寬松多了,但搞不清是什麼原因,現時很多優秀的作家,即使是獲得過魯獎、茅獎的作家,能通一國或者多國語言的人,亦在極少數,亦為事實,現在的散文創作的大不如前,眼界並不開闊,是不是亦有這方面的因素,我想也應該有一個客觀上的認知。學習,總還有一個取法乎上的問題,這兩方面的因素,在向民國散文學習方面,是不是應該考慮,是需要探究的。
關於民國散文,個人有以上這些淺顯的思考,拿出來與大家探討。XX兄說給我十分鍾發言時間,我覺得太少,恐言不盡意,後來他說那你隨便,但我又覺得自己胸無點墨,說著說著就說不下去了,於是,就說這些,以表示對民國散文的緬懷,畢竟,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散文,與我們遠去了。
E. 民國詩詞有哪些
中華民國詩詞精選
起義歌
孫中山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挽劉道一
孫中山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詠鷹
黃興
獨立雄無敵,長空萬里風。
可憐此豪傑,豈肯困樊籠?
一去渡滄海,高揚摩碧穹。
秋深霜氣肅,木落萬山空。
贈宮崎
黃興
獨立蒼茫自詠詩,江湖俠氣有誰知?
千金結客渾閑事,一笑相逢在此時。
浪把文章震流俗,果然意氣是男兒。
關山滿目斜陽暮,匹馬秋風何所之。
回湘感懷
黃興
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風歌好不如歸。
驚人事業隨流水,愛我園林想落暉。
入夜魚龍都寂寂,故山猿鶴正依依。
蒼茫獨立無端感,時有清風振我衣。
太平洋舟中
黃興
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
茫茫天地闊,何處著吾身?
晚泊梁子湖
宋教仁
日落浦風急,天低野樹昏。
孤舟依淺渚,秋月照徵人。
家國嗟何在,乾坤渺一身。
夜闌不成寐,撫劍獨愴神。
出塞
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屍還。
鷓鴣天
秋瑾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秋瑾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對酒
秋瑾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沁園春 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候。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菩薩蠻 黃鶴樓
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憶秦娥 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清平樂 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七律 和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以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勝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詠竹
方誌敏
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寄語故園
鄧拓
少年投筆復從戎,不為虛名不為功。
獨念萬眾梯航苦,欲看九州坦盪同
夢里關河聞唳鶴,兵間身世寄飄蓬。
寄語故園雙老道,征蹄南北又西東。
義勇軍進行曲
田漢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囚歌
葉挺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到
人的軀體哪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登祝融峰
葉劍英
四顧渺無際,天風吹我衣。
聽濤起雄心,誓盪扶桑兒。
七律平生感懷
朱自清
盛年今已盡蹉跎,游騎無歸可奈何?
轉眼行看四十至,無聞還畏後生多。
前塵項背遙難望,當世權衡苦太苛。
剩欲向人賈餘勇,漫將頑石自磋磨。
出益州
劉伯承
微服孤行出蓋州,今春病起強登樓。
海潮東去連天涌,江水西來帶血流。
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
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飢寒又一秋。
秋懷
孫詒
秋懷淡宕與雲俱,庭院新飛一葉梧。
閉戶聊將書遣日,無田且免吏催租。
貧猶作達耽詩句,壯不求官畏世途。
飯水飯蔬吾亦足,儒生活計本區區。
題自繪高崗蘭
李木庵
側身千仞崗頭高,天邊迎風振怒濤。
寄語世人休畏險,腳跟立定誰能撓。
滿江紅
李叔同
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鼴鼠膽,寸心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
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贈語心樓主人
李叔同
天末斜陽淡不紅,蛤蟆陵下幾秋風。
將軍已死圓圓老,都在書生倦眼中。
乙卯除夕
李烈鈞
忘年忘節幾春秋,棘天棘地任我游。
民困敢辭馳驟苦,病多猶報武湯憂。
重來昆海尋知己,直搗幽燕殺國仇。
畫里河山固無恙,甲兵洗盡是高修。
過金陵舟中晚眺
李烈鈞
日落星稀夜尚明,輕風淡盪送行旌。
歸舟欲破江心月,宿鳥驚聞弦外音。
嘆息故園多鶴唳,懶從滄海看龍爭。
鬩牆畢竟緣何事,孰挽銀河洗甲兵?
減字木蘭花
吳昌碩
為燕京大學學生抗日會至長城前線各口勞軍,歸途作此
文章誤我,赤手書生無一可。我負文章,只向高城賦國殤。
江山如畫,到處雄關堪駐馬。水剩山殘,任是英雄淚不幹。
出師詩
吳佩孚
男兒立志護中央,哪怕逆軍百萬狂。
元首餘威加域內,偏師直搗過衡陽。
志存宋室岳忠武,心羨漢朝張子房。
寄語南征諸將士,此行關系國存亡。
自述
吳佩孚
心恨東夷肆而封,書生投筆便從戎。
廿年歷盡風濤險,百戰愧無國際功。
割地輸銀錯已大,請纓系闕膽應雄。
何時了卻出山願,歸到蓬萊得務農。
切莫
吳佩孚
人生切莫逞英雄,萬事元知一理通。
虎豹還須防獬豸,蛟龍最怕遭蜈蚣。
小人行險終得險,君子固窮未必窮。
百尺樓船沉海底,只因使盡一帆風。
詩一首
何叔衡
身上征衣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風雨登輪出國門。
題畫梅花
何香凝
先開早具沖天志,後放猶存傲雪心。
獨向天涯尋畫本,不知人世幾升沉。
獄中雜感
汪精衛
煤山雲樹總凄然,荊棘銅駝幾變遷。
行去已無干凈土,憂來徒喚奈何天。
瞻烏不盡林宗恨,賦鵬知傷賈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太平洋聽瀑布
汪精衛
一片淪漪不可收,和煙和雨總無愁。
何當化作岩中石,一任清泉自在流。
紙鳶
張大千
看爾乘雲上,風狂未息機。
忽然驚斷線,飄落欲何依。
登華山有感
張學良
偶來此地竟忘歸,風景依稀夢欲飛。
回首故鄉心已碎,山河無恙主人非。
由北平到南京有感
張恨水
不必功名等白頭,早將心跡托浮鷗。
國如用我何妨死,事總因人大可羞。
腹儉已遭家室累,賣文還作稻粱謀。
憑欄無限憂時淚,如此湖山號莫愁。
述懷
張恨水
不是嗟來四十年,戴將白眼看青天。
解嘲本屬尋常事,莫把文章事乞憐。
蜉蝣
陸榮廷
衣食無虧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攻城十面謀。
花滿三春鶯帶恨,菊開九月雁函愁。
山林幽靜多清樂,不願榮封萬戶侯。
三十五歲生日寄懷
陳毅
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
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
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
梅嶺三章
陳毅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贈同志
陳毅
二十年來說是非,一生能系幾安危?
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春蓓蕾。
題白楊圖
茅盾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
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
羞與柚枋伍,甘居榆棗儔。
丹青標風骨,誓與子同仇。
自誓詩
楊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
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贈魯迅
郁達夫
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群氓竭盡蚍蜉力,不廢江河萬古流。
星洲旅次有夢而作
郁達夫
錢塘江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
醒後忽忘身是客,蠻歌似苦斷人腸。
無題
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壁破,難酬蹈海亦英雄。
春日偶成(其一)
周恩來
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
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
周恩來
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論。
最是傷心秋又到, 蟲聲唧唧不堪聞。
遺詩
趙一曼
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兒豈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
未惜頭顱新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
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感事
柳亞子
龍虎風雲大地秋,酸儒自判此生休。
功名自昔羞屠狗,人物於今笑沐猴。
痛笑賈生愁賦鵩,飄零王粲漫依劉。
不如歸去分湖好,煙水能容一釣舟。
F.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元代有曲,明清有小說,請問民國後都有什麼
經過新文化運動民國時期主要是使用白話文,不再用文言文。
G. 有一首詩歌叫做《問》,民國時期的,作者好像姓蕭
你說的應該就是下面這首,是歌詞才會在音樂書上啊,可能錯錯錯是你沒記清吧。。。想想咯
問
【曲】蕭友梅
【詞】易韋齋
你知道你是誰?
你知道華年如水?
你知道秋聲添得幾分憔悴?
垂!垂!垂!垂 !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淚?
你想想呵:
對、對、對。
你知道你是誰?
你知道人生如蕊?
你知道秋花開得為何沉醉?
吹!吹!吹!吹!
你知道塵世的波瀾,
有幾種溫良的類?
你講講呵:
脆、脆、脆。(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必修)
。。。http://ke..com/view/157553.htm#sub5096448
望採納!
H. 民國愛情小說名字出自詩經(大氣點)
《雲胡不喜》
I.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那麼民國和中國呢
虞巫祝夏九州商青銅周禮樂,春秋百家戰國霸策秦韜略,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民國歌劇今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