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較魯迅小說與沈從文小說中的鄉土特色
網路一下,有很多內容。舉例如下: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4972&pgid=18348,
魯迅與沈從文創作風格比較
張明華
20世紀的中國文壇,有兩個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說最優秀的作家,那便是魯迅和沈從文。魯迅對國民性、以及對現實社會批判之深刻,至今無人超越或達到;而沈從文對湘西的體悟,對人性的揭示,至今也是無人望其項背的。對於魯迅,大家比較熟悉,他位列中國現代文學六大作家之首。而對於沈從文,大家卻有些陌生。其實三四十年代,沈從文就是北方文壇領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紅色作家」的指斥,才退出文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沈從文的又聲譽鵲起,「大師」的贊譽不絕於耳。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兩位大家的有如此迥異的遭遇呢,本文試圖從他們的創作風格上進行比較,讓讀者進行評判。
魯迅早年學醫,因為他父親的病使他恨透了中醫,於是東渡日本學習西醫。雖然後來棄醫從文.但煉就了醫生望診病人的目光。對社會的觀察也是以醫生看病人的眼光來看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病態的人物。幾乎找不出清純和美麗來。沈從文早年熱愛美術,甚至想到美專學習。在美術繪畫上頗有造詣,後來雖然棄畫從文,但養成了畫家審美的慧眼,對社會的觀察也是以一個畫家的目光看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清新婉麗的形象,看不出醜惡和殘忍。魯迅用寫實的手法描畫當時社會的真,揭示人的「奴性」,沈從文用浪漫的筆法抒寫當時社會中還存在的「美」,揭示人的本性。
兩位作家,兩種風格,緣於對生活的兩種態度,兩種眼光,緣於他們的兩種使命感。魯迅先生不是看不到美,但他卻只寫故鄉的蕭條和冷落,百姓的麻木與冷漠,因為他是為了給這個社會治病,對沒有病的地方的審視和贊美不是他作為一個醫生的職責。沈從文先生也不是看不到醜陋,但他卻只寫翠翠的天真和爛漫,天寶的年輕和純朴,因為他是為了給人們以美的愉悅,對病態的地方的揭示和診治也不是他作為一個畫家的職責。魯迅寫景,但僅是後院的兩棵棗樹的單調,秋天後半夜的陰冷,就連大年夜喜慶氣氛的祝福在他的筆下也成了對舊社會制度的控訴。沈從文先生也寫景,卻是湘西的青山麗水的神奇,四季入畫的詩意,就連本該反目成仇的戀愛的競爭也被他當作一道風景描繪的那樣壯美。
所以,我們不能去責怪沈先生,何以不去描寫那個社會的黑暗和醜陋,就如同我們不會責怪魯迅先生何以看不見那個社會中夫妻的真愛,母子的親情一樣。因為沈先生是用畫家的眼光審視那個世界,我們不能難為畫家為我們描畫廁所和膿瘡,也正如魯迅先生是用醫生的眼光審視那個世界,我們不會難為醫生為何只看到病人潮紅的雙頰而沒有看到病人那雙美麗的丹鳳眼。
作為作家,他們是兩種風格的人,他們各自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觀察著生活,品味著人生。正如喝一杯酒,有的人嘗出的是辛辣,有的人偏偏品出了清甜,他們的味覺沒有失靈,他們的感受也沒有錯誤。可是為什麼多年來人們要這樣貶低沈先生而如此的抬愛魯迅先生呢?他們大約也如同那兩個說玫瑰的花下有刺和說刺上有花的孿生姐妹一樣,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喜惡,發現了他們自己應該發現的問題,描畫了自己喜歡描畫的世界。可以說,他們都沒有全面的去評價當時的社會,這不是他們的過錯,因為他們不是歷史學家,也沒有全面評價整個社會的必要。
可能是古語有雲:「飽暖思淫慾」吧,當時的社會大多數人生活在不飽不暖之中,自然是每天為了衣食奔忙,為生計操勞,無暇去欣賞美的事物,於是,沈先生的美文理所當然的成了有閑階級的茶餘飯後的精神食糧,所以才被後人批判。不過我想,當時的真正的無閑階級恐怕也顧不上去欣賞那些為自己搖旗吶喊,伸冤訴苦,甚至挖苦諷刺自己的文章吧,因為他們是一沒有時間,二沒有文化。真正的阿Q既永遠看不到寫阿Q的文章,也不會因為沈先生的文章而玩物喪志。回頭看歷史的陳跡,我們實在為沈先生感到冤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應該是任何社會的文學的理想境界,你說你的刺,我說我的花,為什麼結局竟是如此的大相徑庭呢?
http://www.boofan.com/wenxue/article/Read.asp?id=35967&Curpage=1
http://www.wlin.net/ebook/0001200501/001200501012.html
魯迅沈從文鄉土小說創作比較與思考
——女性形象比較
作者:何菊芳 視力保護色:
女性之於作家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魯迅的一生始終關注著女性問題。他從小便耳聞目睹,深刻體驗處在社會最底層,被侮辱與損害的女性命運的凄慘,悲哀。在魯迅筆下,女性永遠是屈從和奉獻的角色,她們的結局和命運始終充滿著悲劇色彩。魯迅一方面關注傳統、制度給女性精神、心理乃至慾望、情感的深刻影響,同時也揭示出中國女性自身存在的性格弱點和悲劇,期望「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祥林嫂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她的意義早已超越作品本身,她使我們更加透徹地了解女性的精神心理是怎樣在男權制度下被扭曲異化以及女性在這種男權制度下如此麻木而不自知的精神狀態。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從一而終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尤其在婦女頭腦中。祥林嫂便是其中的典型。在她 的觀念里,「一女不侍二夫」,即使丈夫死了,她也應終身守節,再嫁是絕對難以想像的。丈夫死後,她所企盼的只是自己能夠像牛馬,奴隸般活下去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不幸的是婆婆為了金錢利益,硬是把她賣給了賀老六,她以撞香案來表明自己的堅貞不二。這種剛烈和慘狀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千百年來男性社會對於女性的屠殺以及女性的甘願自殺。祥林嫂的反抗改嫁不是出於自身解放的需要,而是盲目地遵奉著封建禮教「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和「從一而終」的信條。自殺未遂,祥林嫂被迫接受再嫁的命運。兒子阿毛的慘死對她而言又是一致命打擊。在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再回到魯四老爺家做女傭,然而情形卻大不如前。她被魯四老爺視為「不祥物」,剝奪了做祭祀的權利,眾人眼中對她失節的鄙夷和不屑,加之喪子之痛,使她變得瘋癲愚鈍,誠惶誠恐。祥林嫂做個安穩的奴隸的希望破滅了,一想到死後將要面對陰間殘酷的懲罰,祥林嫂便不寒而慄。她聽信同樣愚昧的柳媽的讒言,用辛苦幫佣掙來的十二千大錢捐了一條門檻,以期換得死後的安穩。她的「現世」和「來世」的希望本身以及她的捐門檻的舉動也是以封建迷信思想作指導,不但沒有擺脫痛苦,反而災難越來越大。這一次次反抗行為的本身就帶著深刻的悲劇性。這個命運多舛,懦弱而悲苦的女人,在經歷了眾多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後,終於在新年將近的祝福聲中帶著沉重的負罪感孤獨地死去——勿容置疑,祥林嫂的慘死是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雙重作用的結果。
與魯迅不同,沈從文的女性抒寫更多的是展現一種「愛」與「美」兼具的「原始生命形態」,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筆下的女性皆柔美似水,無論是純情稚嫩,天真爛漫的少女,還是飽經生活磨難甚至是沉淪到社會底層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純朴總閃耀著耀眼的光輝。其中純美善良的湘西少女特別引人注目,給中國乃至世界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
翠翠是湘西少女群中的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為優美的成分,她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翠翠猶如一簇嫩綠的水仙,承自然雨露的沐浴,受青山綠水的滋養。她溫順乖巧,與爺爺相依為命;善良純凈,跟著爺爺為路人擺渡;多情執著,對儺送暗生情愫,堅守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又堅強勇敢,心上人漂船而去,爺爺去世,她沒有怨恨沒有絕望,仍持著一份溫柔,一份希望,繼承爺爺留下的渡船,矢志不渝地等著心愛的人回來……翠翠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在這堅守與等待中彰顯其光彩,在她身上,我們領悟了湘西少女溫柔似水的生命特質。沈從文借翠翠唱出了一曲醉人的生命之歌。
即使寫妓女,沈從文也有別於一般現代作家的人道同情與正義控訴,沈從文贊美的是她們對愛的真誠追求,而決非賣淫本身,重在表現人性的蒙茸,淳樸,善良或扭曲變異中的人性閃光。沈從文筆下的妓女,大多是只出賣肉體而不出賣靈魂的婦女,她們有著與尋常人一樣的愛的關懷。小說《柏子》中那位不知姓名與水手柏子相好,讓柏子「做著那頂切實頂勇敢的好夢」並且「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的女人」,那個讓柏子「將一個月儲蓄的金錢與精力」全部傾注,以獲得瞬間快樂的女人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人性閃光的一面。小說截取辰河碼頭水手與妓女雨夜相會的片段,為讀者勾勒了湘西鄉野處生活最底層的勞動者之間的一夕歡愉,全然沒有肉慾的感覺,沒有金錢交易的丑惡。我們看到的是青年水手和小鎮妓女之間久別重逢的歡愉和放肆,分手時的叮嚀和盟誓,離別後的纏綿和眷戀,看到他們相互同情,愛慕和慰藉的真情實感,這正是常人眼中的下賤的妓女身上所展現的人性美,作家在詩意的描寫中,所真正重視和贊美的是他們之間相互從對方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獲取的人生享受與心靈慰藉,體現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態。
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湘西女性與魯迅筆下思想封建,迷信守舊,性情軟弱的女性形象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魯迅寫女性更多關注的是性格與社會的雙重悲劇對中國婦女造成的深重災難,帶著濃郁的悲劇色彩;而沈從文重在表現女性身上蘊涵的人情人性之美,以其獨特的審美眼光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寫手段使湘西女子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㈡ 魯迅作品中有哪些典型人物 在線等…………!
魯迅作品中有哪些典型人物?
魯迅一針見血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概括為奴性文化。他說:「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調子已經唱完》)魯迅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歷史上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魯迅努力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在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特徵的同時,魯迅在許多文章中還十分具體深刻地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病,魯迅以偏執的發展觀孜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魯迅在他的鄉土小說的創作中也努力解剖、抨擊中國傳統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種種病態。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對國民性的卑怯是深惡痛絕的,他一再針砭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淫下國民性的卑怯,他說:「……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以中國古訓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國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我們蔑棄古訓,是刻不容緩的了。」(《北京通信》)魯迅的鄉土小說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卑怯者的世界。李長之在《魯迅作品之藝術的考察》中就指出:魯迅的小說創作「在內容上,寫的東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寫農民的愚和奴性」。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中,將兒子的命運寄寓在人血饅頭上的懦弱的華老栓(《葯》),一心想躋身於長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丟了辮子被女人當眾辱罵的憂愁的七斤(《風波》),在多子、飢荒、苛稅等壓榨下苦得像個木偶人的閏土(《故鄉》),都是鄉土社會中的卑怯者,他們對於身受的壓迫忍辱受屈逆來順受。《祝福》中到土地廟捐門檻贖罪的祥林嫂,《在酒樓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無聊地生活著的呂緯甫,《孤獨者》中親手選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裡面的魏連殳,《離婚》中懾於七大人威光的愛姑,也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卑怯者,雖然他們面對坎坷的命運和人生也有過不平和抗爭,但最終都屈服於文化傳統和社會環境。魯迅將國民的卑怯視為國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決絕的姿態予以抨擊。魯迅極力反對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們能掙脫文化傳統的禁錮,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說:「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忽然想到•五》)
魯迅先生對於卑怯者的恃強凌弱更為痛恨,他曾憤憤地指出:「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葯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雜感》)魯迅在其鄉土小說創作中一再針砭揭示卑怯者的凌弱。《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裡酒客們對孔乙己的奚落鬨笑,《葯》中老栓茶館里茶客們對夏瑜的斥責譏嘲,《明天》中魯鎮上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對單四嫂子的欺凌,《阿Q正傳》中遭假洋鬼子棒喝的阿Q對小尼姑的侮辱,《祝福》中魯鎮人對祥林嫂悲劇故事的學舌、對祥林嫂額頭傷疤的嘲弄,《孤獨者》中寒石山村人們對魏連殳關於其母喪葬儀式的脅迫,都可看出魯迅對鄉村社會中卑怯者的恃強凌弱的深惡痛絕。魯迅曾憤然地指出:「要除去於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我之節烈觀》)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魯迅對封建節烈觀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惡,在《我之節烈觀》中,魯迅將封建節烈觀念視作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他說「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能用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死不合意的人。這一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里,古來不曉得死了多少人物;節烈的女子,也就死在這里。」魯迅在其鄉土小說中就描述了在封建節烈觀念的影響摧殘下,「不幸上了歷史和數目的無意識的圈套,做了無主名的犧牲」的鄉村社會的人們。《明天》中的寡婦單四嫂子執意守節,將兒子寶兒視作她人生的惟一寄託和希望,寶兒的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祝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後又被婆婆強行嫁到賀家墺,一心守節的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頭撞在香案角上。被稱作善女人的柳媽竟認為當初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並勸祥林嫂去土地廟捐門檻「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封建的節烈觀念成為摧殘鄉村婦女的「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社會公意不節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這社會里,是容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盡折磨和摧殘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社會里只有走向死路。魯迅認為應該追悼中國歷史上為節烈觀念迫害致死的人們,並說:「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自己和別人,都純潔聰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虛偽的臉譜。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我之節烈觀》)
魯迅將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與傳統概括為吃人的筵宴,這種吃人是建築在封建的等級制度上的。魯迅指出:這種吃人的筵宴,「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燈下漫記》)魯迅對這種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極為憎惡的。他說:「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還是依賴門第,還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遠有無聲的或有聲的『國罵』。」(《論「他媽的!」》)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第嚴格的禮治秩序成為幾千年來規范人們的生活准則和處世方式,魯迅的鄉土小說中對這種森嚴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動的揭示。《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們,長衫客和短衣幫涇渭分明,短衣幫們是靠櫃外站著喝酒的,而長衫客則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始終未能躋身於長衫客之列,最終脫下了長衫,穿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來喝酒。《故鄉》中回鄉尋覓過去的記憶與情感的主人公「我」,在被歲月和生活壓迫得麻木了的閏土一聲「老爺」的稱呼中,感到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童年時相處得無拘無束的小英雄閏土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的閏土了。魯迅十分深刻地將人之間的這種隔膜歸為封建等第的緣由。他說:「……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魯迅針砭了中庸思想和瞞騙行徑。被稱為儒家最高美德的中庸思想倡導不偏不倚執兩用中的中和主義,這成為人們道德修養和處世行事的基本准則和方法。魯迅將中庸視作國民性卑怯的根由和阻礙中國人進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魯迅指出:「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無聲的中國》)在散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魯迅就抨擊了聰明人的中庸思想、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在散文《立論》中針砭了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魯迅在鄉土小說創作中,也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明天》中的王九媽,面對單四嫂子詢問寶兒的病情,她只是「端詳了一番,把頭點了兩點,搖了兩搖」。這種不置可否不負責任的回答,與《立論》中既不謊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轍,這顯然是為魯迅所鄙棄的。《祝福》中回歸魯鎮的遊子,在祥林嫂關於靈魂地獄有無的叩問中,只能以「也許有」,「也未必」和「說不清」搪塞,這種中庸之道的處世態度,魯迅在小說中闡釋道:「『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於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這顯然是為魯迅所針砭的調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擺脫責任和道義的中和主義。《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在社會和環境的壓迫下,從一個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敢作敢為的青年,變為一個教教「子曰詩雲」敷衍模糊無聊隨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調和規范自我的人生。這顯然也是為魯迅所不滿的。
魯迅憎惡中國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惡他們以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他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論睜了眼看》)魯迅憎惡他們能以瞞和騙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魯迅的《阿Q正傳》立意寫出國人的魂靈,阿Q是以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的典型人物,不管處於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Q都能從中擺脫出來,處於精神上勝利的不敗之地。《故鄉》中麻木辛苦生活著的閏土,在香爐和燭台里尋覓人生的希望,尋求精神的寄託和慰藉。《祝福》中受盡折磨的祥林嫂,到鎮西頭的土地廟捐門檻贖罪,求得精神的平衡與解脫。《孤獨者》中作繭自縛的魏連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其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在失敗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勝利。魯迅深深地憎惡國民的奴性性格,真誠地期盼能創造出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真正爭取到做人的資格和權益。
㈢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㈣ 從魯迅的作品中分析鄉土文學
見習魔法師 二級 (82) | 0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3) | 我的空間 | 我的應用 | 網路首頁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為我推薦的提問
知識掌門人
文檔分享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設置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 文學 > 散文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從魯迅的作品中分析鄉土文學
懸賞分:1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2 小時
從魯迅的作品中分析鄉土文學
提問者: 84855082 - 二級
我來回答:
您還可以輸入字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插入地圖 插入圖片
參考資料:
匿名回答 積分規則
分類上升達人排行榜
用戶名 動態 上周上升
guxuan7 713
新CLX 450
a19b88c11d23 396
迷離的魅影 290
hljadlym_1111 272
更多>>
訂閱該問題
使用網路Hi可以第一時間收到「提問有新回答」「回答被採納」「網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詳情
--------------------------------------------------------------------------------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2009 Bai
㈤ 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1、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聽說婆婆要把她賣掉,連夜跑到魯鎮,來到魯四老爺家幫佣,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與賀老六成了親。賀老六忠厚善良,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於是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坎。當她在祝福晚上興沖沖端出供品時,魯家大加責罵並把她趕走。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中。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3、孔乙己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4、阿長
阿長,漢族人,186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浦大門,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是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她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5、閏土
閏土,魯迅小說《故鄉》中的人物,現實原型章閏水。作者在文中著力塑造了閏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給予了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閏土成為中國小說中的典型農民形象。同時,《閏土》也是青年影視演員秦一銘所創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閏土有著封建的思想和較強的等級觀念,對他魯迅先生還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於批判。
㈥ 魯迅的文章《故鄉》中有哪些人物
1、閏土(文章的主人公):少年閏土月夜看瓜刺猹,裝逮鳥,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是兒時「我」羨慕嚮往的英雄。二十年後,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那「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內心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以「老爺」稱呼;面對苦難的現實,只是寄希望於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2、楊二嫂: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會等同於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
「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6)魯迅小說中的鄉土人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了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
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約29天。
《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故鄉》創作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一號,後來由作者編入小說集《吶喊》。
㈦ 魯迅的作品裡的經典人物(三個以上)
藤野先生:1、幫「我」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2、糾正「我」畫的解剖圖的錯誤—回—嚴格要求,循循善誘,親切和藹答,尊重科學
3、關心我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總評:沒有狹隘民族偏見,失學嚴謹,正直熱誠
阿q:阿Q他是一個追求「精神勝利法」的一個人,通常輸家都是自己,但是他就是能夠找到無限的理由來贊同自己才是贏家。他順應時勢而作出他"認為"對的事情,透過了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想法讓大家覺得他是有存在的價值的,但是有時候想要表現出一個完美的自己他就必須以欺騙的方式來告訴自己自己是存在的,但是這樣表現出的自己卻是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自己。
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懶惰而又死愛面子。
點評: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㈧ 魯迅寫的《故鄉》的主要人物與內容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閏土(文章的主人公):
少年閏土月夜看瓜刺猹,裝逮鳥,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是兒時「我」羨慕嚮往的英雄。二十年後,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那「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內心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以「老爺」稱呼;面對苦難的現實,只是寄希望於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楊二嫂: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會等同於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主要內容:
兒時的「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沉寂、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悲哀」。其實以前的「故鄉」也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我們讀這篇小說,要從作者對「故鄉」的感覺變化中,探討小說要表達的主題。
㈨ 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其實,魯迅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代表作,幾乎每一篇作品中的人物都很典型,最典型的可能是這幾個:
狂人,出自魯迅的也是中國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他是一個被封建禮教壓迫而發狂的人,主要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阿Q,出自《阿Q正傳》,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劣根性。
祥林嫂,出自《祝福》,這是封建社會婦女悲劇命運的縮影。
孔乙己,出自《孔乙己》,他是封建社會底層讀書人不幸遭遇的縮影。
㈩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