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是京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
現當代文學以成就而論,還是魯郭茅巴老曹。至於京派最典型的、成就最大的數老舍版。沈從文的文學成就吹噓成分較權多,難以與前述大家比肩而論。不知道王小波算不算新京派,如果是的話,他的文學影響應該是最大的。王朔只是名氣大,真正的文學成就並不高。
『貳』 京派小說家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舊京派作家、學者,我們可以開出一大串的名單: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廢名、錢玄同、俞平伯、林徽因……這些人的勞作,已形成了一個傳統。有關他們的書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帶有文化上的某種自覺。他們不太從事政治運動,和時尚文化,亦有距離。今天的文化人,有許多是繼承了他們的情調,像王世襄、啟功、張中行、馮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這幾代人的思想脈絡,當可發現有趣的承傳關系。北京文化的「大」與「深」,與這類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們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沖擊,在諸多時髦藝術轉瞬即逝之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還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叄』 京派小說創作的藝術風格
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學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蘆焚等。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蕭蕭》、《長河》等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無不表現了這一特色。兩部《新編》同樣繼承了這一風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寫;母矮腳虎回鄉的描寫;保定府的描寫;客棧的描寫;青樓的描寫;批八字的描寫,母矮腳虎出嫁的描寫,顛轎的描寫等等。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者的一種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悲憫人生 。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詩意抒寫 。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兩部《新編》很多處運用詩歌、歌曲、散文、舞蹈,其中「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的愛情、婚事」「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這一情節從多個視角描摹了西柏坡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 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西柏坡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母矮腳虎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肆』 30年代小說"京派"和"海派"的區別
20世紀30年代,曾引起「京派」與「海派」作家的爭論(以沈從文與蘇紋為代表)。所謂「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躍在京津一帶,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這批作家又可以為兩類:一類是以《大公報》、《現代評論》、《文學雜志》、《水星》、《駱駝草》等為陣地的一批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有沈從文、廢名、老向(王向辰)、蕭乾、蘆焚、林徽音、靳以、凌淑華等。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為依託,又以高等學院為背景,主張遠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因此,在創作的作品中著力描寫自然美、古樸的人性美、理想的愛情和理想的社會關系,帶有濃厚的地方氣息和抒情性,諸如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黃梅故鄉、蘆焚的果園城、蕭乾的北京老城根等,浪漫主義情采較濃。另一類是以老舍為代表的老北京寫實作家。他們以寫北京地方風情為主,雖然對古老的文化生存狀態和接近自然的田園風光有所依戀,有所顧惜,但更多的是批判。這部分作者也主張創作自由,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藝術的干預和侵擾,但他們從人道主義出發關注著社會人生,詛咒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金錢世界,走的仍是堅實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說流派,早期有張資平、葉靈鳳等人的性愛小說,後期的代表是「新感覺派」小說。「新感覺派」是在日本新感覺主義的影響下產生的,劉吶鷗是這一流派的開創者,代表作有《都市風景線》。另有穆時英被稱為「新感覺派」的聖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體塑像》等。施蟄存的小說以心理分析顯示出獨特的個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燈》等。「新感覺派」的小說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描繪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榮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在藝術上,注重藉助敘述者的主觀感覺,創造一種意識跳躍、不斷流動的特殊文體,是當時中國最完整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
今天文學史考試,正好考到京派作家。
『伍』 京派文學有哪些代表作家
在小說方面,除了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師陀)之外,還有凌叔華、林徽因等,以及後來的汪曾祺等。
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廢名、何其芳、李廣田,還有沈從文、蘆焚和後起之秀吳伯蕭等。
在詩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他們三人因出版有《漢園集》,又稱「漢園三詩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在戲劇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在理論方面,人數不多,但影響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和著名評論家李健吾(劉西渭)等。
從這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隊伍並不算龐大,但很整齊,一是每種體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是在小說、散文和詩歌三方面有所建樹;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京派作家幾乎都是多面手,沈從文、廢名、蘆焚,既是著名小說家,散文也寫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廣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詩歌也有不小的名氣。而李健吾既是著名戲劇家,還是翻譯家,也寫小說和散文,但他的「劉西渭」的名字在評論界似乎更響一些。蕭乾的小說成就雖不算高,但也很獨特,同時,他還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新聞記者,在二戰期間,他曾是歐洲戰場上惟一的一位中國記者。而凌叔華(陳西瀅的夫人)寫小說只是她的業余愛好,她的專長應該是文化研究,她曾在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等著名大學講壇上講學的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尤其是文人畫)。林徽因(原名林徽音,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夫人)更是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畢業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也曾在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但她的愛好是繪畫與雕塑,也從事戲劇、小說、散文和詩歌創作。
在這里,有必要特別強調一位作家,即廢名(馮文炳)。在以前的專科學習中,人們對他的認識還不夠,只是在講到魯迅與周作人創辦的語絲社時,順便提到有一位馮文炳。在當時的文學辭典中,只能查到「馮文炳」的名字,找不到「廢名」,真的跟被「廢」了「名」一樣。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看重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不僅把他視為「京派的鼻祖」,而且,對他在小說、散文以及詩歌上的成就都大加推崇。在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就有些例外地選了廢名的五篇小說:《紡紙記》和《菱盪》、《橋》、《莫須有先生傳》以及《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後四篇以附錄的形式出現),而魯迅才選兩篇,在散文中也選了兩篇,原來還准備選他的詩歌的。人們對廢名的注意和重新發掘,是從人們對周作人的重新認識分不開的,因為周作人太喜歡廢名,廢名也太推崇周作人,兩人也真有些「臭味相投」了。廢名的幾乎每一部作品,只要有序,必定出自周作人之手,而周作人每一出手,必定是「我喜歡」,跟現在「名人廣告」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周作人不僅僅是一味地誇獎,還真的做了一些研究,比如,他在《懷廢名》一文中就這樣總結說:「廢名的文藝活動大抵可以分為幾個段落來說,甲是《努力周報》時代,其成績可以《竹林的故事》為代表。乙是《語絲》時代,可以《橋》為代表。丙是《駱駝草》時代,以《莫須有先生》為代表。丁是《人間世》時代,以《讀論語》這一類文章為主。戊是《明珠》時代,所作的都是短文。」而我們現在一般也這樣認為,說《竹林的故事》、《橋》和《莫須有先生傳》是廢名的小說代表作。
特別提醒大家對廢名的注意,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廢名雖然是京派的鼻祖,但他的小說特點與京派小說的共同特點(甚至京派小說的幾個特點之間)常常有相悖之處,至少表面上看來是相互矛盾的,不知大家在學習中是否已經注意到這一點。第一,是關於「易讀與不易讀」。教材在第114頁上說:「『京派』小說家有形式感,講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較有可讀性」。這里說的「文章之美」,正是周作人對廢名小說的贊譽之辭(見周作人《棗和橋的序》:「廢名君的著作在現代中國小說界有他獨特的價值,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但讀過廢名小說或散文的人都應該有同感:即他的東西實在難讀。當然,我們在教材(第115頁)中對此也作了明確說明:「廢名的作品並不容易讀,里邊總有某種玄學意味,又有『理趣』和『禪趣』,閱讀時只有放慢速度,才能慢慢體會那有意為之的『澀味』的境界,看作家如何將藝術和哲學兩相調和。」而廢名最得周作人欣賞的就是他的「理趣」、「禪趣」和「澀味」。第二,是關於「平和與諷刺」。教材在談到京派小說「從容節制的古典式審美趨向」的特徵時,強調了他們遠離商品化和都市化的一面,也強調了他們的文化理想和他們對於平凡生活的詩意的重視,實際上也就是主要強調了他們「平和的寫作目標」,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是平和的,充滿田園牧歌風格的。但在談到他們的「比較成熟的小說樣式」的特徵時,又特別提到,「當他們以『鄉土中國』的眼光審視都市生活時,常寫世態批評的諷刺小說」。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傳》如此,沈從文的《八駿圖》也是如此。
『陸』 京派小說的藝術特徵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小說家。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的風格,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屬鄉土文學。廢名的代表作有長篇《橋》及《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後兩部更在詩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對現實荒誕的諷刺。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頗具影響的京派作家。他的小說融西方現代小說技法和中國古典詩文筆調於一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被譽為「廢名風」,在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
廢名是個名氣很大的作家,但讀他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的文章曾被人們認為是第一的難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寫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著頭腦的丈二散文,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發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廢名承認他在寫作表現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不肯浪費語言。」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他將周作人的文藝觀念引至小說領域加以實踐,融西方現代小說技法和中國古典詩文筆調於一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被譽為「廢名風」,對其後的沈從文等京派作家產生了一定影響,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柒』 什麼是京派小說
京派小說:「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回主要成員有周作人、答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捌』 什麼是「京派」「京派小說」有什麼特點老舍屬不屬於「京派」
稱之為「京派來」,是因源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
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
老舍不屬於京派。
原因:
1、他的小說京味濃厚。從他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
2、他是京味小說的源頭,但不屬於京派小說。
『玖』 沈從文的中篇小說代表作叫什麼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學者,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
『拾』 沈從文是京派小說的代表他被稱為什麼
沈從文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版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權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