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魯迅小說人物的論文
不用謝,我沒有
㈡ 淺析魯迅小說中覺醒知識分子形象
在那個比罐頭都還要密不透風的時代。只有被鎮壓!
㈢ 淺談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個論文的摘要與結束語如何寫
淺談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個論文的摘要與結束語
《朝花夕拾·范愛農》里的范愛農,《傷逝》里的涓生,《孤獨者》里的魏連殳,《在酒樓上》的呂維甫,都是這類人。他們一開始都有這相當大的理想,要改造社會,要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等等等。這裡面,魯迅最好的小說之一的《孤獨者》里的魏連殳最為讓人難忘。魏連殳行事在一種鄉親父老面前非常怪異,但是對孩子特別友善。「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覺得我有些不耐煩了,有一天特地乘機對我說。像魏連殳這樣的青年知識分子,一度都把希望寄託在小孩子的身上,但是他們很快就遭到了打擊。魏連殳見到了一個孩子:「想起來真覺得有些奇怪。我到你這里來時,街上看見一個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在眾人的眼中,魏連殳是不入世的。但是,後來他入世了,混得還相當不錯,頗得別人的尊敬——除了他自己之外。「你看,有一個願意我活幾天的,那力量就這么大。然而現在是沒有了,連這一個也沒有了。同時,我自己也覺得不配活下去;別人呢?也不配的。」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理由,於是就自己揮霍自己了。他讓自己消失在對自己的遺忘之中。
㈣ 論述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
1、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2、狂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最先覺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性格符號,是作者魯迅運用雙層建構的特殊藝術方式塑造的具有「雙象性」特點的藝術形象。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確有著生理和心理病態,是一個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戰士」、獨醒的清醒者。
兩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吃人」這一核心點上互相扭結,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形成藝術疊影,將「病狂」和「清醒」統一起來。
㈤ 論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 論文答辯怎麼說
1,迂腐的老夫子孔乙己
2,差不多先生方玄綽
3,不學無術而誇誇其談的高爾礎
4,做好夢的幸福家庭的主人公
5,偽善的衛道士四銘
6,糊里糊塗的老子
7,不論是非的莊子
8,繁文縟禮的孔子
9,豪俠仗義的墨子
10,孤獨的革命者魏連殳,呂緯甫
11,敢破舊物的新黨(長明燈)
12,為現實所困的理想主義者涓生和子君
㈥ 關於魯迅作品人物分析的本科畢業論文
你懶得可以了,去核心期刊網找找相關論文
㈦ 《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的論文怎麼寫開題報告
其實可以具體到某一類人物形象來寫
呵呵
㈧ 跪求魯迅筆下的人物詳細論文。2000字以上
《孔乙己》(1)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2)本質的具體表現。
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文弱書生,卻被另一個讀書人丁舉人打折了腿,最後是死是活也不得而知。是什麼原因導致孔乙己的悲劇呢?是科舉,社會,還是個人?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既是整個社會環境逼迫的結果,也是他那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徵所致:他「站著喝酒」已說明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像那些身穿長衫的闊綽者一樣,踱進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與「短衣幫」為伍;但他卻始終不肯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說明他是多麼迷戀於自己頭腦中虛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滿口之乎者也」的說話方式,那「竊書不能算偷」的歪理謬論,那見縫插針地向「我」賣弄「學識」的沉醉神態,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般的固守與痴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而他越是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越是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撐與平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越是沉迷於此就越可能喪失對社會與生活的抗爭能力,越容易被拋入社會的最底層,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勝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們惟一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凄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於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
一、科舉制度的毒害是孔乙己悲劇命運的一個因素
科舉制度的毒害是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封建科舉制度是統治者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路太難走,以「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誘惑、毒害讀書人,錄取率極低,使得科舉取士的范圍極其狹窄。封建科舉制度使讀書人追求功名、鄙視勞動。且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除了讀書什麼也不幹,也不會干。孔乙己曾熱衷科舉,一心向上爬,始終沒能爬上去,至死「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窮極潦倒,到頭來卻落得個乞丐似的境地。滿口「之乎者也」,又窮酸迂腐,不會營生,這就註定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不是科舉制度根深蒂固,孔乙己怎麼會有著那般清高?他常常把做官與科舉劃等號,正是因為讀書可以做官,這就讓孔乙己產生了自己總比勞動人民高一等的錯覺,「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不是科舉制度的弊端,人們怎麼會瞧不起孔乙己呢?孔乙己和丁舉人同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一個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一個中了舉,爬到了社會的上層,橫行霸道,作威作福,成了魯鎮社會最有權勢的人,是魯鎮人的最高權威。短衣幫們對丁舉人敬畏有加,對比自己更窮困卻以讀書人自居的孔乙己便肆意嘲弄他,笑他窮極僚倒,笑他迂腐,笑他只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卑賤鄙人,這更加劇了孔乙己的悲劇。不是科舉制度的黑暗,孔乙己怎麼會去偷竊?孔乙己「身材很高大」,穿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有勞動能力卻懶惰成性,成了一個不會營生的廢物,為了活命,便開始了小偷小摸,窮途末路時,竟偷到丁舉人家去,結果是被丁舉人的家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看來,科舉制度的確把孔乙己害慘了。
二、冷漠的社會氛圍是對孔乙己的又一打擊
社會環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劇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而冷酷的環境之中,人們自私冷漠,無情無義,給人一種凍僵了的感覺。這種社會是孔乙己悲劇的催化劑。對於孔乙己這樣一個弱者來說,社會不僅沒有關愛他,更為嚴重的是,人們還把他當作笑柄。老闆的無情,長衫的不屑,「我」的鄙視,甚至短衣幫的譏笑,都深深地傷害了孔乙己本來就千瘡百孔的心。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民眾的活力、熱情、同情心都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劣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如果人們給他關愛,我想孔乙己可能就會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吧!
魯鎮的酒店,以其備有曲尺形大櫃台的獨特格局而區別於其他地方,而位於鎮口的咸亨酒店無疑是其中頗負盛名的一座。凡是進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按照其不同的穿著打扮和飲酒方式,就可以清楚地判明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有錢有勢者穿著「長衫」「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無錢無勢者則穿著「短衣」,「靠櫃外站著」,以「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長衫」 與「短衣」,「房裡」與「櫃外」,「坐喝」與「站喝」,「十幾文錢一樣的葷菜」與「一文錢一樣的下酒物」,這種鮮明的對比,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社會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正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表現得那樣復雜:有的奉承,有的傲慢;有的猜疑,有的冷淡;有的責難,有的嘮叨;有的擔心,有的受氣;有的監督,有的盤算。酒店老闆認錢不認人,以勢利的眼光看待酒客。對長衫主顧拚命巴結,唯恐侍候不周;對短衣幫不屑一顧,酒中偏要羼水;對小伙計極不相信,時常責備。短衣幫深知有錢者的陰險狡詐,對他們既不滿又提防,而且累及小伙計。小伙計在掌櫃的責難與顧客的冷眼中工作,兩面受氣,因而在冷漠中又顯示出不滿。這種躍然紙上的生活圖畫,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富欺貧、強欺弱、爾虞我詐的本質特點。正是在這種典型環境中,孔乙己倍受奚落與摧殘,逐步形成並發展了他的悲劇性格。
三、孔乙己自身悲觀、懶惰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
孔乙己自身的懶惰以及自甘墮落是孔乙己悲劇的主要原因。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活動,僅僅是他整個生活的片段。然而,這個片段又能夠恰如其分地顯示出他所處的社會地位。他是一個飽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的可憐蟲。他曾讀過書,靈魂深處浸透了孔孟之道,能說「滿口之乎者也」的文言,又「寫得一筆好字」,「但終於沒有進學」。他嚮往科舉,雖然連半個秀才也沒撈上,又貧窮如洗,可是向上爬的思想依然沒有喪失。他認為讀書人高人一等,就自命清高,擺出一副讀書人的臭架子,不會營生,也不屑與勞動者為伍。這就形成了他的獨特性格:迂腐麻木,屈辱懦弱,好喝懶做。
在長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孔乙己鄙視體力勞動,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不會營生,「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這樣盡管生活窘迫,但做到糊口卻並不困難。可孔乙己就是不爭氣,偏要去偷,自己斷送了活路。俗話說:「命運之門由自己掌握。」孔乙己的命運當然應該由他自己掌握,但他卻只幻想自己哪一天會坐在金屋裡,俯視群儒,而並不為之付出任何努力。凡事不能靠別人,況且社會又那麼黑暗,只有靠自己。孔乙己的好喝懶做,為自己種下了厄運的種子。這樣看來,孔乙己的悲劇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總之,孔乙己的悲劇原因是多方面的,科舉之害,社會之冷,自己之惰,正是這三者,導致了孔乙己以悲劇而告終。
四、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意義
《孔乙己》不足2500字,但極為真切地再現了十九世紀末的中國社會生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個被社會扭曲靈魂而最終被吞噬生命的悲劇性格。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已成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殘暴的統治階級在瘋狂的政治壓迫和嚴酷的經濟剝削的同時,還利用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來奴役禁錮人們的思想。1905年,清朝政府被迫宣布廢除科舉制度,但盤根錯節的封建文化教育依然還在繼續摧殘人們的心靈。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封建勢力仍舊猖獗,封建主義的遺老遺少們拚命宣揚尊孔讀經,封建文化教育的妖氛毒霧還在毒害著中國人民。就連所謂「維新」的學校,也是上午「聲光電化」,下午「子曰詩雲」。面對這一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魯迅先生出於「揭露社會弊端,引起人們療救社會的注意」的目的,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雄健的筆觸,寫下《孔乙己》這篇力作。由於魯迅先生從幼年到中年親受過封建教育的毒害,又接觸過許許多多從科舉途中淪落潦倒的下層知識分子,因此,能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孔乙己這一典型性格,並通過他揭露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吃人本質。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通過作者的構思意圖,我們清楚地知道19世紀末的中國人特別是讀書人所受的迫害及其人們的覺悟遲鈍!是未來社會的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
五、對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反思
分析孔乙己的悲劇命運,了解當時社會的同時,我們更應從中反思,更應清醒、冷靜的去思考同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當今在人格培養、教育及人才選拔機制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優越性方面的一些問題。當今社會,人們的知識結構、經濟意識、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這些變化歸根結底都源於先進的社會主義社會體制。 「以人為本」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慶幸之餘,我們更應反思。
1、 良好人格培養體制不斷完善。
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受教育體制及歷史局限性的影響,養成了鄙視勞動人民,不願與勞動人民為伍,好吃懶做、熱衷功名、自命清高等不良性格,而社會主義社會正在造就著一批新型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能力,在人格上更具有來自群眾,紮根農村沃土,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優良品格,更具有親和力,「愛國守法、名利誠信」等是他們堅守的信條,更多的群眾尤其如此,他們在繼承傳統美德諸如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等人的同時,人格的內涵也不斷創新,適應著社會的發展需要。當然在健全人格培養中,也不乏滑坡現象,諸如知識界的剽竊成風、粗製濫造;商界的利慾熏心、取財無道;無業遊民的好逸惡勞;教育方式上的重智輕德等,讓人頗感憂慮,如此諸多不重視培養人格和人格淪喪的現象,會否就是當年「孔乙己」等麻木人群的影子,良好的社會氛圍極美好的人格的養成,可以說,有百害而無一益,但願在當今的大好社會形勢下,有關人士及部門更能「以人為本」不斷健全人格體制,不斷加強人格培養,使人格中的不良現象盡快消失。
2、教育人才選拔機制不斷優化,和諧社會正不斷形成。
近幾十年來,人才的選拔機制不斷得到優化,人才選拔多層面沒、多方位、多途徑,面向社會的科學選拔體制逐步完成,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自考、函授到其它各種進修,從純文化知識教育到職業技術教育等,都使得當今的人才選拔機制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具有優越性。當年「孔乙己」所面對的單一的科舉選士已成為歷史。
教育體制也在不斷的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不斷更新,內容越來越活,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教材不再束縛人的思想,圖書和網路圖書市場更是大放異彩, 「八股文 」 (3)越來越讓人不敢想像,基礎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推行。遵循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4)精神,社會各處都閃爍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5)的文藝思想火花。新的文藝及科技著作層出不窮,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無不體現著和諧社會人才選拔體制及教育方式的優越性。
然而欣喜之餘,我們仍不能忽視人才選拔教育中的缺陷。「高分低能」現象仍屢見不鮮,素質教育在某些地方仍有「形式」之嫌,束縛人性的「四書」「五經」 (6)等時有揮之不去之勢,高額的讀書費用讓人望而卻步,如此種種,會不會出現「新八股」「新科舉」,會否再出現幾個「孔乙己」,我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才選拔和教育體制會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大氛圍中日趨完善,但願我們各級教育工作者,能在大好大社會氛圍中建言獻策,順從民意,順應歷史及社會實際,不斷創新出更新的選拔人才及教育人機制方法,然更多的受教育者後正在進修的人們各得其所,不再步孔乙己的後路,為創建和諧社會盡一分力。
3、 新型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完善。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當年在「咸亨酒店」的酒客取笑聲中死去,在那樣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封建腐朽思想等因素影響還不能覺悟,人與人之間冷漠、猜疑,沒有同情與愛心;在當今社會主義社會中,新型和諧的人際關系已經形成,到處呈現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喜人景象。「非典」肆虐,各級領導沉著指揮,醫護天使身先士卒;「洪澇」侵襲,各級民眾捐資捐物,武警戰士充鋒陷陣;「貧困失學」各級組織舉行捐募,陌生路人出手相助;特別像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界紛紛為貧困群體捐資捐物層出不窮,更是讓人感到社會主義的溫暖,更體驗到了社會主義和諧人際關系充滿人情味。我想,當年「在眾人說笑聲中,坐著用手慢慢走去」的孔乙己先生,如果還健在,會否再遭不幸,也不只會做何感想。當然,路見不平,見義不為的想像還大有人在,道德淪喪的也不僅僅是個別人,但願再出幾個魯迅先生,能為「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唱贊歌了,給那些麻木、冷漠、無聊」的看客們以警鍾長鳴。為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吶喊助威」。
總之,在咸亨酒店這個典型環境中生活的孔乙己,是一個被封建教育和封建勢力扭曲了靈魂,最後無聲無息地被吞噬了生命的典型性格。他的遭遇和命運都是悲劇性的。作為一個社會的無謂過客,他只能連狗也不如地在無人知息的情況下耗盡自己的生命。在孔乙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墮落文人的共性:死啃書本,迷於科舉,動輒滿口孔孟經典,實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過著苟且偷生的生活。孔乙己與《儒林外史》中「中舉發瘋」的范進(7),何其相似乃爾!當然,孔乙己本身具備其獨特而鮮明的個性:他自負清高而不歧視小孩,偶事偷竊而不拖欠酒錢,與人爭辯常露屈辱懦弱,落魄潦倒仍舊好喝懶做,站著喝酒依然穿著長衫,生活無著還不忘上爬,有幾文錢便傲慢不已,被打折腿還否認原因。如果說「瘋」是范進的獨特個性,那麼「迂」便是孔乙己的獨特個性。與范進一樣,孔乙己是封建社會儒林畫廊中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其悲劇性格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造成的。
魯迅先生用笑中含淚的諷刺,深刻地批判了孔乙己性格中的迂腐麻木,屈辱懦弱,好喝懶做,又對他的悲慘遭遇寄寓某些同情。魯迅塑造孔乙己這一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其用意在於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深入剖析並猛烈抨擊封建制度。反觀現在,當今社會在人格培養、教育及人才選拔機制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優越性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我們的反思,正是為了長足的進步,由此觀之,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