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張愛玲小說梗概人物形象主旨

張愛玲小說梗概人物形象主旨

發布時間:2021-08-07 04:50:49

㈠ 分析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主題意蘊

《傾城之戀》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的愛情,題目表面上流淌著的詩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算計和現實沖得盪然無存。白流蘇所要的無非是「經濟上?安全」和一張長期的飯票,而范柳原的計劃是要流蘇做情婦而不是妻子。他們不但有各自的打算,還非常清楚對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當的對流蘇說:「我犯不著花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約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白流蘇對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蘇「自動地投到他的懷里去」,做他的一個情婦。這哪裡有一點點的浪漫氣息,分明是一場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愛情的戰爭。這場交易從一開始就是明顯的男人佔主動和支配地位,?戰爭的到來卻改變了一切,香港的淪陷成全了流蘇,使她成為贏家,由「二奶」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妻。

一場真實的戰爭打亂了愛情戰爭的秩序,在真正的戰爭面前,愛情的交易停止,愛情的戰爭也熄火了,當一切都要失去的時候,人與人的交流才變的真誠,彼此之間的愛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聲中兩人之間沒有了精刮的算計,反倒是拋卻了自己全身心的念著對方,「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麼都有的時候對愛情挑三揀四,甚至游戲愛情;在一切都沒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時候,卻無私的愛了起來,張愛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們看到的所謂「傾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因相貌或儀態而產生的忘忽一切的愛情,卻成了表述香港這座城市淪陷的狀態。從這個詞被恢復意義這點來看,張愛玲對現代愛情(相對而言)的描寫本質上是對傳統愛情尤其是傳奇故事的顛覆。女人即使有了「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為之傾城的魅力,或者說,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有對女人的美產生「傾城」感的男人,甚至從來就不曾有過,「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這種思想的點睛之處。是啊,傳奇里?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讓我們艷羨,但這些傳奇真的是愛情的樣板嗎?未必。傳奇故事中的愛情本是我們所嚮往的完美境界,但經過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歷朝歷代統治者當作政治工具之後,其中的人物已經「面目全非」了,逐漸被神話,神一般都是完美的,這就更反襯出我們凡人的弱點和現實生活的平庸無味,正是基於對人們這種平凡的世俗狀態的認識,小說才自始至終的在為本應成為傳奇的故事進行改造或者說是還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規律和邏輯,一切都是普通人應該做的應該想的,從而消除了神話傳奇的絕對性、純粹性和?高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張愛玲的愛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與算計。

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純粹的高尚的愛情,功利與算計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的思維與行事邏輯,雖然我們都不願承認。所以,張愛玲筆下刻畫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寫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這里沒有可歌可泣、盪氣回腸的愛情,也不曾追問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講的盡是瑣碎的生命、混沌的煩惱,這些人和事雖然很俗,但卻很能勾起我們的共鳴,因為作為普通人,生活就是這樣混亂的、易變的、現實的、隨意的,在這些「庸人俗事」中,我們看到自己?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憐,悲喜不自知,「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當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卻突然失語,因為那分明是我們自己的表演。

流蘇和柳原未嘗不想追求純粹的愛情,當流蘇聽到柳原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時,一定會產生不顧一切去愛的想法,但作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種綜合的協調,很難享受到那種純粹的東西,更多的是在多種因素中尋找所謂的平衡。年近30且離了婚,在娘家受盡欺辱的白流蘇在愛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懷,能從「這一代便被吸到朱紅灑金里的輝煌的背景里去,一點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殺出來,逃離開嗜著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經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對於愛情已經沒有了夢想和憧憬,「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凈她胸中這一口惡氣」。愛情就是為了結婚,結婚就是為了有一張長期的飯?。這是非常現實的想法,在這種討價還價的愛情背後,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轟轟烈烈、瀟瀟灑灑基本不會落在我們頭上,即便「有這個賊心,也沒那個賊膽」,這就是為什麼如今戀愛的雙方更多的是考慮工作、住房、存款等現實的經濟問題,愛情逐漸被商業化,更像一場交易。是啊,作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沒有了經濟基礎,精神層面上的愛情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甚至是不切實際,一如小說中那蒼白、模糊的月光。

㈡ 張愛玲的 傾城之戀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好久沒有看電視了,無疑中選台中看到了傾城之戀,早在網上就聽說比較火,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去看,所以習慣愛翻台的我就想多愁幾眼,就被裡面所塑造的人物所吸引,所以就一直關注!

傾城之戀以講述經歷風雨沖擊的愛情益愈堅固為主題,以主人公白流蘇、范柳原的愛情圓滿而收場。小說中,在愛情魔力與魅 力的雙重運轉下,人物形象隨之而變得離奇復雜。他們之間的愛情始終交織在冷靜理智與熾熱激情之間,雙方互換著角色去演繹理智的沉思者與激情的狂歡者。沉著 的一方或逼迫或迷戀著另一方,當白流蘇與范柳原經歷了生死的關口後,彼此間曾存在的隔閡消除了。愛情是需要經歷殘酷的磨礪才會成熟,才會顯露明眸皓齒的美 麗笑靨。面對嚴峻的考驗,他們忠誠、矢志不渝,走過了艱辛的歷程,建立了另人心馳的婚姻與家庭。人常言,墜入愛河的青年男女將失去理智的控制,像脫韁之馬 肆意馳騁,在如漆似膠的溫柔鄉中停止了除愛情外一切思維活動,最後又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扼殺。這是前人總結的規律,而白流蘇、范柳原卻終成眷屬,打破了這一 規律的束縛。特殊經歷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愛情需要成熟,需要愛戀之人共同地培養,而且要適度中正。

白流蘇是喪夫守寡的鄉下女人,身上帶有濃烈的鄉下人守舊固執的意識,也不乏農 村人質朴善良的品質。她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深刻影響,勇於追逐真正的愛情,敢於描繪幸福家庭的藍圖,並且為之奮斗獻身。但她下嫁為人妻後,卻被煙塵掩蓋的 家庭環境壓抑著。理想的破滅,藍圖化作泡影,使她在沒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生活中變得迷茫,她失望甚至絕望,卻努力堅持著理想。心中浪漫色彩的光輝尚未被徹底 泯滅,這是她日後與柳原結成連理的源泉。人性本能的東西需要得到舒展式的釋放,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性的扭曲與精神錯亂症。白流蘇原本賢淑、體貼溫柔的本性 沒有在婚後的家庭中顯露,漸漸被消磨殆盡。嚴酷的家庭生活將她推向了絕路,她作為一個女人卻失去了應該擁有的幸福,為始終由男權佔主體的社會所愚弄。她難 脫被當作「傳代接宗」「賺錢糊口」的機器的厄運。丈夫的死去,使她擺脫了非人性待遇的桎梏。無依無靠的她唯有邁上攜子歸娘家的路才可有逢生的可能。歸來池 苑皆依舊,但是曾經家的感覺卻變了味道,白流蘇發現家裡的親屬在搞小動作。他們在流蘇面前一套,背後又是另一套。他們都在為自己的私利盤算著,人人戴著偽 善的面具欺哄著流蘇。被禁錮在暗沉的深閨中,沒有一絲希望的曙光穿透幾尺厚的牆壁。心中的沖動再度被抑制,於是流蘇便沉靜在甘願受縛的「交際網中」,漸漸 淪為了網上的一個死結。

白流蘇曾也一度打算作一個平凡的女人,擁有固定的小份資額,過著平靜的生活而走完自己的一生。但是機緣之下,上天將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邊,與柳原結下不解 之緣,她的人生軌跡從此發生了重大的轉折。范柳原有著足以令每個女人傾倒的優點與資本,白流蘇則是賢惠型的大氣女人,他們兩有著容易結合的共同天性。范柳 原已過而立之年,本應當成家創業,營建自己的「理想國」。然而,他所想擁有的幸福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給予的,偏偏,從她身上散發出令人羨慕嚮往的氣質。范 柳原沉醉在龍肝鳳膽為食、錦袍玉帶為裳的上流社會中,一般的年輕人受次等優越環境的羈絆,早已變得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了。而范柳原卻在物慾橫流的上層社會 中站穩了腳,心思細膩地尋覓著自我解脫的方式。他不想被身外的庸俗之物所掣肘,希望甚至強烈渴望美滿的婚姻,期待幸福家庭帶給他事業受挫、心靈受創時的幾 分慰藉感,讓他堅強地活著。他在對待婚姻問題時,很是謹慎地把握流蘇身上的每一個細節,分析思忖著她的性格與性情。白流蘇則靦腆拘謹,對面前這個男人充滿 愛意,只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願直言不諱地吐露自己的內心想法。白流蘇矜持的外表下,卻燃燒著太陽一般火紅的烈焰。范柳原對待愛情開始太過理智,缺乏女 人想要的激情;而流蘇則太過理想化,心中老是進行著凄迷幻想的沉浮飄動。這樣「文不對題」的狀態很快發生微妙的變化,兩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互相敬 重、信任的戀人才會享受到愛情滋潤的甜美,這兩個先決條件也是建設家庭、化解矛盾致勝的法寶。在他們彼此冷漠對方的時期,雙雙陷入沉思深慮中。之後,白、 范兩人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們開始努力克服弱點。恰逢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香港城中戰火硝煙彌漫,促成了兩人的攜手共赴難。在戰時的特殊狀況下,彼 此釋疑,並且在不經意的一笑間,他們發現了對方身上的閃光點。一城遭殃,卻成全了心有靈犀的一對戀人。

白流蘇的坦然與率真在女人身上是永恆的閃光點,她的所想敢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即使在抑鬱充斥心境的情況下,還是敢於直率表現。但她缺少像范柳原身上 的那股沉穩之氣,缺乏強勁有力的理智與自控能力,更缺乏的是男人自然流露的磅礴大氣。她的一些缺點很可能引發雙方長久的「冷戰」。她明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響,可這些只改變了她以前思考自身前途命運的幼稚思維方式,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她舊有的固執與倔強。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天性東西,很難因後天的教化而改 變,也許這也是人類最鮮明的弱點,也是致命的弱點。白流蘇是新舊社會、新舊家庭交叉過渡時期的一個矛盾著的人物,但她卻在這段風雲變幻的社會里獲得了不同 尋常的成功。

㈢ 張愛玲小說的思想主題是啥

一言難盡,要看哪一部小說……我不知道為什麼,看書還要問主題呢——這里沒有別的意思——一本書你能看到多少,那你能看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為你寫的,如果你看不到,即使我把我能理解的主題告訴你了,那你能理解的主題也只是我所理解的主題。如果不是考試所迫那你就隨便看吧,你覺得她寫的是愛,就是愛,你覺得她寫的是人的瑟縮與卑劣,那就是瑟縮與卑劣。如果是考試所迫的話,那就拿具體的那一部小說再在網上找「主題」。我都懷疑你可能是想問張小說的風格特色……

㈣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新與舊的思想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糾葛,飲食男女,無情無義。

㈤ 張愛玲小說《金鎖記》裡面的人物分析

曹七巧――從追求成功走向毀滅的悲劇 〖摘要〗張愛玲筆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小說《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個,曹七巧這個形象是立體的,發展的。小說在人物心理的刻畫方面淋漓盡致,絲絲入扣。展現了一個弱者、一個女性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方面所做的無望的掙扎,最終成為一個男權社會的犧牲品的一個過程。 〖關鍵詞〗女性 成功 金錢 權利 愛情 毀滅 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的一個血肉豐滿,讓人可憎又深感可憐的人物。曹七巧並非一成不變的,她的性格是一步步形成的,從少女時代的直率潑辣而又不失其可愛慢慢地走向一個讓正常人「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人」。(1)是什麼讓一個正常人變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性?一朵盛開的鮮花是不會無緣無故就變成了一叢刺,一叢讓人不能親近,害人又害已的刺的,這裡面肯定有風霜的侵蝕,有雨雪的相逼。有一種人最不容易受到傷害,那就是無欲無求的人。正因為沒有所求,沒有期望,也就不會帶來失望,也不會被各種各樣的外界誘惑所傷。追求愛情的人,有愛就必有痛,得到愛時陽光燦爛,似乎得到了整個世界的幸福,但是愛情正因為美,卻往往是因為她的殘缺不全,得不到時,或得而又失時,痛徹心扉。追求錢財的人,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百萬想千萬,富有是沒有盡頭的,然而貧窮和落泊卻是有盡頭讓一個人喪失希望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一種理想境界。有錢時門庭若市,身無分文時昔日朋友已如黃鶴遠去不知所蹤,金錢不是萬能,卻足以讓人飽嘗世態炎涼。追求事業成功的人,固然也許會有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時的痛快酣暢,然而總有瓶頸和高原在等待著你,當然也有無可挽回的下坡讓你體會什麼叫昨日黃花。凡此種種,有夢想就會有夢滅,有追求就會有失落,人好像註定是要來受苦受難的。但是無欲無求的人只存在於理論上,連佛祖怕也是做不到。七巧是個凡人,是一個比普通人更渴望成功的女人,她一直都在不懈地追求著自己所認為的成功。 o﹎.菰寂﹖ 2007-12-15 12:26 在張愛玲所有的作品中,《金鎖記》是描寫人性扭曲、人格變態最出色的作品。張愛玲出色地展示了曹七巧從一個健康單純的姑娘變成了一個喪失人性、為金錢所困的變態的瘋子的過程。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兒,有幾分姿色,風流潑辣,敢在街上與賣肉的朝祿調情。原是個平民階層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命運之神卻把她推給了姜家,嫁給一個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樣的殘廢公子。七巧不但失去了愛情,而且在門第森嚴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視,連丫頭也鄙視她。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七巧可能會當一個身份低賤的姨太太。如果是這樣的身份,她也不至於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慾望也不會壓抑得這樣厲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紅杏出牆,然後一走了之。可是張愛玲不這樣安排曹七巧的命運,她抬高了曹七巧的身份地位,讓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讓她有了一雙弱小的兒女,這使七巧壓抑已久的對幸福人生的渴望重新重新抬頭,在這種正常慾望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她的黃金欲重新開始變相膨脹,終至人性徹底迷失,釀成了一場滅頂之災。 如果說地位的提高使曹七巧的黃金欲被激發出來的話,那麼小叔子姜季澤的出現使她乾涸、麻木的心靈開始復甦,燃起了她內心深處熄滅已久的熊熊愛火。可是這種愛情是註定不會被人們接受的,姜季澤對她若即若離,嚴於叔嫂之防,玩起了捉迷藏式的愛情游戲。七巧亦不肯親自毀掉自己苦苦煎熬得到的一切,兩人在各自的堡壘中相互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越出雷池半步。經過十年漫長的痛苦歷程,婆婆和丈夫都死了,七巧的苦難終於熬到了頭,她分到了家產,搬出姜府自立門戶了。「這些年,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①可是悲劇並沒有就此結束,七巧也沒有如她所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曹七巧愛情逐漸麻木、熱情日漸消退時,當年冷淡七巧的季澤上門來向她傾訴愛情了,七巧心中的喜悅和甜蜜是無法言喻的。張愛玲極其敏銳、細膩地刻畫了這一微妙的心理活動。「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②可是這種喜悅也僅僅維持了短短的一剎那。當季澤向她提出借錢的要求時,她立刻轉而憤怒了。此時七巧心中直覺的念頭就是:「他想她的錢——她賣掉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她的愛情夢徹底破滅了,她認為什麼都是假的,包括愛情,只有錢才是真的。在七巧的現實中,什麼都是抓不住的,只有錢可以讓她實實在在地抓在手裡,為她所有。 如果說對愛情的渴望是七巧正常人性的表現,那麼泯滅了那點愛,她徹底地套上了黃金的枷鎖,變成了地道的瘋子,更為不幸的是她還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瘋狂不僅使自己走向了毀滅,而且她還將身邊的親人拉來做陪葬,「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③在她的生命中兒子是她唯一不設防的人,可是她要時時刻刻將他牢牢抓在手中,當兒子娶上媳婦過上了一段幸福生活時,她立刻心裡失衡了。新媳婦醜陋的外表、軟弱的個性,甚至她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七巧攻擊她的把柄,她用最惡毒的言語一寸一寸地摧毀她的自尊,在七巧長期精神虐待中媳婦被凌遲了。與此同時,她還哄騙兒子、女兒吸上了鴉片,她又用類似的手段破壞了女兒幾次純真的戀愛,葬送了她的婚姻,使她年過三十還待字閨中。正是「黃金」這把無情的枷鎖使七巧從一個不幸的被害者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自我迫害的瘋子,最後她毀滅了自己的親生女兒,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心理變態狂。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既是一個可惡可恨的害人者,更是一個可憐可悲的被害者。她對金錢有強烈佔有欲,為了攫取財富,可以不惜犧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黃金這一「金鎖」摧殘兒女的愛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兒子和媳婦,把金錢看得比兒女的婚姻更重要。這個被金錢榨幹了青春和蝕空了靈魂的悲劇人物終於在臨死之前流出了干澀的淚。張愛玲作為女性以她獨特的視角將筆觸深入到曹七巧這個人物的內心深處,去審視她的靈魂,因此曹七巧這一女性形象具有特殊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㈥ 張愛玲著名小說,故事內容簡介 謝謝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博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 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讓讀者盪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像一窗精巧細致的窗欞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裡便透著美,但到底美在哪裡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註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後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著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在振保可不是這樣的,他是有始有終的,有條有理的。他整個地是這樣一個最合理想的中國現代人物,縱然他遇到的事不是盡合理想的,給他自己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理,也就變得彷彿理想化了,萬物各得其所。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本書收錄了張愛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說作品。
張是一個不會再現的神話。她曾親口對胡蘭成說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後也就可以描述出來」。讀她的文章你確實會贊同她的說法,再隱秘的人類心理與情結甚至一個時代的特性,一門藝術的發展過程,她都能准確地描繪帶你看到實質,文字又如此的干凈才氣盎然,妙喻蓋世,她那一句自評甚至是謙虛了。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這個人物可以讓我們看到白描出的人性,還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有瑣屑且易逝的歡喜,最終是無奈,淹沒在時代里。
紅玫瑰是火。
白玫瑰是冰。
蚊子血,顏色艷麗,卻讓人隱約厭惡。
明月光,清淡幽遠,可望而不可及。
白飯粒,不覺珍貴,卻不能缺少。
硃砂痣,是心頭隱痛,當時惘然。
換而言之,男人多半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沒有貶低男人的意思。。或者說,人性多半如此不知滿足) 之所以強調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對比,不僅僅是展示兩種截然不同的女人對於一個普通男人的生活的影響。也通過三個人之間的糾葛,表現出在時間的力量面前人類情感的脆弱。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是張愛玲書里那段對男人最寫實精闢的描寫,也不得不佩服她可以將男人的心理描寫的如此透徹! 男人初始時,大多是喜歡淡雅清麗的白玫瑰,皎潔的清香,象是冰涼的高山之雪,值得付出一生的代價,求得在這冰涼水流中的沉淪。 然而,在度過如醉如痴欣喜若狂之後,男人漸漸變的不滿足。他開始想要一個快樂的艷麗夢幻,**的濃艷,搖曳在月的黃昏。紅色的玫瑰,芳香彌散,辛辣魅惑。 其實,女人的美,從來蘊涵著千個面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它。在一個足夠聰明的男子面前,它會展露給你世上最微妙的色彩。彼刻,純白艷紅,呈現另番甜美的面貌。那樣曼妙的花朵,需要刻骨的愛憐,聰慧的溫情,才可以灌溉。 每一個女子的靈魂中都同時存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但只有懂得愛的男子,才會令他愛的女子越來越美,即便是星光一樣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時可以嬌媚地盛放風情。 可惜世間,懂得愛的男子實在是太少!在男人心裡真正完美的女人,總是隨著時間,閱歷的變化,不斷地變化著!你永遠達不到的。所以,不管是紅玫瑰,還是白玫瑰,都永遠有不能讓人滿足的遺憾和欠缺,所以男人總是永遠地渴望別的玫瑰媚惑的來臨。

《沉香屑·第一爐香》敘述的是上海女學生葛薇龍求學香港,被其姑母梁太太(富豪遺孀)所利用,來作為吸引男人的誘餌,滿足其虛榮,荒糜的生活。在求學的過程里,生活在梁家的葛薇龍終不免也陷入其中,變得熱衷於這種享樂主義的聲色犬馬的生活中,與花花公子喬琪喬開始了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悲劇的戀愛與婚姻。故事的結局不言而喻:葛薇龍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之後就會被喬琪無情的拋棄。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 金鎖記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鑒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茉莉香片》
他心裡總是有種很無奈,卻很沉重的壓抑。故事就是圍繞著聶傳慶和言丹朱所發生的一些尋常且又與眾不同的事兒發展的。從中體現了「生之艱難,愛之凄涼」的風格。
文中的聶傳慶,生在聶家,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沒有愛的滋養 ,因了生父把對生母的憎恨遷怒於他,他跟著父親生活20年,這20年無名的磨人的憂郁,製造了一個精神殘廢的聶傳慶。聶傳慶的母親碧落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碧落嫁到聶家來,之後生下聶傳慶,屏風上又添上了一隻鳥,打死他也不能飛下屏風去。即使給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聶傳慶明白,那就是愛———二十多年前的,絕望的愛。二十多年後,刀子生銹了,然而還是刀。在他母親心裡的一把刀,又在他心裡絞動了。
聶傳慶相信,如果他是子夜與碧落的孩子,如果他是一個生活在有愛的家庭里的孩子,不論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他會活得跟正常人一樣。可偏偏,命運捉弄人,母親所愛的男人,也就是他惟一欣賞敬仰的對象,現在是別人的父親。
言丹朱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她想幫助聶傳慶,結果他卻把她往死里打,一腳接一腳狠狠地踢在她身上,只管發泄內心的不滿和怨恨。按照聶傳慶的想法,言丹朱根本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他就要找一個報復的對象,他就選定了言丹朱。他憎恨天真少女言丹朱在學校里給他的溫情,卻又無法擺脫言丹朱給他親近的誘惑,於是,他的精神陷入了病態……
本文亦通過對言子夜的渴望,寄託了張愛玲對自己父親的渴念,抒發了張愛玲無法用言辭表達的戀父情結。

《怨女》作者張愛玲,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這部作品是在小說《金鎖記》原有情節人物的基礎上的改編。更換了一些人物的姓名,比較詳細的交待了女主角出嫁前的情況,擴充了女主角與小叔的故事、女主角兒子的故事,刪去她女兒的故事,其他的框架基本沒有改變。張愛玲這部作品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麻油西施」銀娣嫁了個軟骨病的富家子,忍受著妯娌的冷嘲熱諷,哥嫂的阿諛奉承,等到丈夫死了兒子大了,她終於拿起「主宰」這 怨女把劍,卻日復一日地麻木和肆意著。女主人公的變態心理,被張愛玲描繪得入木三分,蒼涼無比。

《小團圓》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台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等少數人看過手稿。《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小團圓》中讀者可能看到另一個版本的張胡之戀。

張愛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出版於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是講述一個女傭的生活。她的孩子,她的男人,她的老鄉,和她同等地位和處境的人,還有她的視角來看的她的主人以及主人的女人。《桂花蒸阿小悲秋》里描寫女傭阿小在上海的三等電車上,「被擠得站立不牢,臉貼著一高個子人的藍布衣衫,那深藍布以為骯臟到極點,有一種奇異的柔軟,簡直沒有布的勁道,從那藍布的深處一篷一篷慢慢發出它內在的熱氣」。

《同學少年都不賤》,張愛玲小說作品。這部小說被宣傳為張愛玲的「遺作」,很容易引起誤會。遺作是指該作者生前完成或未完的最後一部作品,而這部小說並非是張愛玲生前最後一部作品,而是「本該與《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時面世的」(簡體版《同》序,P7),僅僅是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發表。《同學少年都不賤》講的是兩位女孩恩娟、趙珏之間的情誼滄桑。故事開端於兩人在上海重逢敘當年。恩娟嫁了位猶太人汴·李外,後來移民美國華盛頓,汴·李外成為第一位入閣移民,趙珏則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後重逢,兩人相對當年平等的身世,便見出高低。或者這正是取名《同學少年都不賤》的深意。言語間充滿張愛玲式一貫的譏誚,人物刻畫鮮明、情節鋪敘細膩,在輕快的故事節奏里,透著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凄涼感。

㈦ 談談張愛玲小說在題材、思想和藝術上的特點

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長袖善舞——高超的寫作技巧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沉香屑—第一爐香》)
1、華美的語言和繽紛的意象——天才之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里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里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盪,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沖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余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的「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台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借鑒中國古白話小說的語言和意境,是張愛玲小說的特點,也是歷來所為人垢病之處。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其進行指責,認為這使其作品變得不夠扎實,陳腐陰暗。應該說,這種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其一,是看這種學習和借鑒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舊有的文化體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構,小說家們從西方文學中汲取營養,以現代口語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文化語言。三四十年代是這種語言的成長期,這時從舊的語言中汲取營養,是肯定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學語言成熟的今天,張愛玲作品的語言風格依舊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當向舊的文學語言汲取營養?張愛玲的文學語言直接從古白話小說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曉暢、生動、傳神,一如京劇中的西皮流水調,雖有做作的伊呀聲,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轉動人。作品中的有些詞在當代語言中已經極少使用,如「匝、挫、渾頭渾腦」,但不乏恰切妥貼之處。其二,在評價作家的同時,應該根據其特定的時代和條件,在作家創作的當時,新文學語言並未成熟。相對而言,作家的文學語言已經相當完美圓熟了。誠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話小說中的句子,使語言生硬造做,成為惡俗濫調。但就於整體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說成就已有定論,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學習和借鑒的成功。即使在文學語言成熟豐富的今天,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依舊屬於佼佼者,這給我們留下了思考和學習的課題。
張愛玲作品中運用、體現出的傳統的東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將在其它章節簡述。

㈧ 簡述張愛玲小說的體裁特點和人物形象!一百多字就行!

張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張看》;書名就劈面驚艷。天下的文章誰敢這樣起名,又能起出這樣的名,恐怕只有個張愛玲。張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幾百字,長則萬言,你難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頭從哪兒來的,連續性的感覺不停地閃,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連串地漂過去,濺一連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這般貫通了天地,看似胡亂說,其實骨子裡是道教的寫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體不純而類如雜說——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幾凈,一邊茗茶一邊瞧著外邊;總是隔了一層,有學者氣或佛道氣。張是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嘟地嘮叨不已,又風趣,又刻薄,要離開又想聽,是會說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張的散文,就尋張的小說,但到處尋不著。那一年到香港,什麼書也沒買,只買了她的幾本,先看過一個長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經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鴉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癮的東西都是毒品。張的性情和素質,離我很遠,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是要讀。使我常常想起畫家石魯的故事。石魯腦子病了的時候,幾天里拒絕吃食,說:「門前的樹只喝水,我也喝水!」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讀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維規律,循法可學,有的則不能,這就是真正的天才。張的天才是發展得最好者之一,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則是水波浩淼,鶴在雲中就是鶴在雲中,沈三白如何在煙霧里看蚊飛,那神氣畢竟不同。我往往讀她的一部書,讀完了如逛大的園子,弄不清了從哪兒進門的,又如何穿徑過橋走到這里?又像是醒來回憶夢,一部分清楚,一部分無法理會,恍恍惚惚。她明顯地有曹露的才情,又有現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離,她沒有曹氏的氣勢,渾淳也不及沈從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詭譎以及彌漫的一層神氣,又是旁人無以類比。

與許多人來談張的作品,都感覺離我們很遠,這不指所描敘的內容,而是那種才分如雲,以為她是很古的人。當知道張現在還活著,還和我們同在一個時候,這多少讓我們感到形穢和喪氣。

張愛玲則是東方上海和香港都市的張看者和局外人。在表面上,對於現代都市生活,它的醜陋,或是美好都一點一滴地在張愛玲心裡清晰的呈現著。張愛玲並且通過其表面的一點一滴滲透到了現代都市的內部,探討其本質。她只所以這樣,因為她對現代都市有著深深的喜愛,正如現代作家對於現代王安憶所說,張愛玲是世俗的,至少她有世俗的一面,「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者一股熱切的喜好。」「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火爐燒東西吃;聽隔壁的僕人,將人家電話里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

張愛玲是深深的沉溺於現代都市生活的。正是因為她的沉溺,她才對現代都市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獨到的深刻的批判,才流露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懷疑。使得他筆下的世界充滿了悲劇感,發生了扭曲,產生了荒誕,並非荒繆。

所以她筆下的世界的人物所以她世界裡的人物處處穿透著一個失落著影子。他們無形中被時代拋棄,使得他們被舊的生活方式所封閉,按照舊的時鍾生活,他們的人生世界是痛苦和不安的感悟,生命指向虛無,渺茫,瑣屑,荒涼。張愛玲是遠去了,但她給世人展示的現代文明都市所遮掩下的封建意識只印在人們心裡的傷疤,是值得人們思考的。

閱讀全文

與張愛玲小說梗概人物形象主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都市狂梟小說下載txt全集下載 瀏覽:99
長篇系統流完本玄幻小說 瀏覽:503
惡魔心尖寵全文小說 瀏覽:147
寫小說怎麼避免雖然但是 瀏覽:578
女主角叫揮玉的小說 瀏覽:307
肥臀小說網 瀏覽:757
男主角南宮熾的小說 瀏覽:781
綜影視有還珠格格同人小說 瀏覽:232
怎麼在網上報名寫小說 瀏覽:450
韓星同人小說下載 瀏覽:258
完結本末日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630
完結免費搞笑小說排行榜 瀏覽:599
霍夫曼穿越小說 瀏覽:681
都市偷心龍爪手小說2185章 瀏覽:550
關於暴富系統小說 瀏覽:66
小說重生民國之生死狙擊 瀏覽:661
老梁mp3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787
末世進化泡妞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494
末世重生建設開荒小說 瀏覽:223
諸天大道宗txt平板小說網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