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閱盡千帆終執手,此心安處是吾鄉。
拉著你的手看盡了無數的風景,這合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 千帆:無數的風帆,比喻各種風景。 執手:握住手,《詩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心安處:心裡滿意的地方。
『貳』 此心安處是吾鄉說的是什麼
我有一幅《隨遇而安》字畫,是書法家樂丁所題。每每凝視,思前想後,品味人生,感悟頗深。
記得那是1991年仲夏一日傍晚,幾位同仁與樂丁先生小酌。酒酣耳熱之際,同行求樂丁賜字。樂丁欣然說,你們出詞,我寫字。我沉吟片刻說,「隨遇而安」吧。樂丁愕然相視後命筆。他哪裡知道,當時,我正為能否破格晉升職稱而心情不寧呢?適才,幾杯濁酒入肚,心境平和許多,驀然就「隨遇而安」了。
「隨遇而安」條幅便這般掛在家中。數月後,職稱晉級如願,望著條幅、倍感親切。斗轉星移,世事更迭,我越發領悟到「隨遇而安」內涵。
凡到我家的親朋好友,對此條幅皆為贊賞,偶有感知者,難免嘆息人生。酒性大發時,我便炫耀不知是誰杜撰出來的「隨遇而安」的典故來,賣弄一番。
說的是很久以前,有座寺院,住著一老一少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一些花種,讓他種到院子里去。小和尚拿著花種走時被門檻拌了一下,花種灑了滿地。就聽老和尚說:「隨遇」。小和尚剛拿起掃帚收花種,一陣風,又把花種刮的滿院都是。老和尚又說道:「隨緣」。小和尚趕忙收各處花種,不料,下雨了,把花種沖得無可收拾。老和尚微笑說:「隨安」。一個月後的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發現院子里開滿各種鮮花。老和尚說:「隨喜」。
其實隨遇、隨緣、隨安、隨喜就是人生的縮影。人生一世,很不容易。風風雨雨,溝溝坎坎,苦辣酸甜都可以遇到,因此,要保持一種隨遇而安的平常心態。這種心態並非消極的,而是提示人們在不斷進取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車水馬龍,還是門庭冷落;無論是輝煌奪目,還是默默無聞,都要有個良好心態,笑對人生,繼續拚搏。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潮漲潮落,一青一黃。人生有開幕的那天,也有閉幕之日,要坦盪盪的過好每一天,無愧一生。
「隨遇而安」亦作「隨寓而安」,平時,不少人愛用「隨遇而安」一詞來批評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同義詞。如今,細細品味這四個字,覺得不但含義頗深,而且包含著兩層意思。
「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於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莊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莊子·大宗師》)。」真人者,道家心目中的聖人也,而若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做到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無憂愁,飲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勻深沉,就要能夠隨遇而安。這種「安」,當然是心靈之安,而非安於現狀之安了。這種心靈之安,不僅可以使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且可以使人樂觀處世,長葆青春。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後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
「此心安處是吾鄉」,直到今天,仍然被無數漂泊者當作自況、自慰之語。多少「身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因能隨遇而安,故而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
抗日戰爭期間,世居北平,生活優裕的梁實秋先生,為避兵燹,南遷重慶,在城郊租住陋室兩間,這兩間臨時居所其陋如何,先生在《雅舍》一文中有所描述,不僅是「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而且夜晚鼠子猖獗,夏夜聚蚊成雷,但這並不妨礙梁公安然,怡然,潛心寫他的文章,並將自己在這陋室中創作的作品,冠以《雅舍小品》之名。我客居北京六年,七遷其家,雖然後三年半租住了一套條件尚可的兩居室,前兩年半卻住過七平方米的斗室、破陋不堪的農家院,且一度以鬼為鄰(門前屋後皆有墳墓,附近數十米便是墳場),但每次遷入「新居」,睡時難免有夢,醒來卻無憂煩,於張羅必備家用,整理生活雜物之後,便架起電腦,讀書寫作,或曰「開張營業」。而所寫文章,或劍拔弩張,嬉笑怒罵,或幽默閑適,平和恬淡,有匕首投槍,亦有風花雪月,隨想隨寫,不拘一格。為什麼呢?只因心境不為環境所擾也。「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梁公在《雅舍》中之夫子自道,正合我心。
『叄』 此心安處是吾鄉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此心安處是吾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肆』 《此心安處是吾鄉》最新txt全集下載
此心安處是吾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夜晚很靜謐,月色安寧而美好,幕布一樣沉寂幽暗的天空或遠或近撒著鑽石瑣屑般的星,閃爍著點點的微茫。空氣里彌漫著不知名的花的香,混著才剛剛修剪過的草的汁液的清甜,暗暗襲來。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表針輪回轉動,時間悄悄流逝。午夜到來,多數人都沉沉睡去,而有一些生靈卻蘇醒,屬於他們的時間到來了。這是一場關於黑夜與白晝的追逐戰,至今也未能分出勝負。在白晝沉淪、或是在黑夜迷醉,你都只能選擇擁有一半的時間、一半的世界。
你是白晝的寵兒,我是黑夜的精靈。我們身影重疊,我們共享呼吸,卻,只能錯過。在我被拋棄、被放逐,在你被選擇、被接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我們的命運。他們將你剔除出我的生命,就像關上閣樓的窗子,奪走了我最後擁有的那一束光。
我暗自咬緊牙關,喉嚨卻酸澀哽咽,淚,還是流了下來。熏香燈里燃著的是特製香料,婆婆給它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煙花笑。離人淚,煙花笑,燃盡憂愁莫相守。望著你熟睡的面龐,我……
應該是全本了
『伍』 此心安處是吾鄉點評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八霽;可"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押。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
(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 ●●○●○ ⊙○●○△ )
【提示】
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單行入律,用唐人舊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鴻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壞壁舊題的驚嘆,含意豐富,意味雋永。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閑。
③據蘇轍原詩自註:「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註:「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雪泥鴻爪」這個有名的比喻就出於本詩。受老莊思想影響頗深的蘇軾,妙手偶得般創造出的這一藝術形象,總令人嗟嘆生命的短暫。「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過客。」(李白語),面對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作者小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同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寫了一首詩,回應蘇軾。
以下為全詩:
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文化、文學、詩詞、蘇軾、蘇轍
『陸』 《此心安處是吾鄉》紅線盜盒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此心安處是來吾鄉自》紅線盜盒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楔子
文朝元年除夕,皖寧城到處是歡騰雀躍的聲音,人們燃放的爆竹煙火將天空染得白晝一般明亮,慶祝著戰亂過後的安居樂業。
皖寧城的皇宮內卻是另一副場景,武帝強撐著側靠在軟榻之上,焦灼的望著近在咫尺的秀章殿。偌大的宮殿門前竟是一片死寂。
殿內隱約有聲音傳出,之見一內侍疾走而出,撲倒在武帝榻前,急切的呼道:「陛下,長公主不好……」武帝面色一沉,眼前頓時一片眩暈:「告訴祁太醫,不惜一切,保住公主周全。」
內侍領命而去,武帝頹然歪在榻上,剛才那一喝顯是已經費了他全部的力氣,此時竟已忍不住咳痰成血。眾人一見此景更是立時跪了一地,當頭一人膝行兩步,伏在武帝榻前泣諫道:「奴才恭請陛下回宮,陛下如此這般,長公主縱使醒來也會擔心萬分,陛下,公主已然萬分凶險,陛下又怎生忍心啊……陛下……奴才求您了……」
武帝默然,半響才緩緩的道:「朕總要讓她知道,朕在這兒,再也不會丟下她一個人了。少成你不必再勸了,朕不會走,要留下……
『柒』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賞析】: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受使蘇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像,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
『捌』 《此心安處》txt全集下載
此心安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提起相親,被家裡老頭老太毒害的不輕的難兄難弟自然是有共同語言的。
「你說吳家的孫女怎麼那麼做作呢?吃個飯,非要叫好幾次服務員,說這個菜不正宗、那個菜不夠火候,雖然我也覺得沒燕益做的好吃,但也沒她說的那麼誇張,完了還非要再點一大堆,然後繼續點評。擺明就是要通過服務員來顯示她的優越……」
「跟我吃飯也是那副德行,討厭這種靠貶低別人來突顯自己的人!不過這也罷了,反正折磨的是別人。我前幾天是真被折磨了,馮家的外甥女,據說留學剛學成歸來,沒一句話不帶出幾個發音不標準的英文單詞,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海龜……我的耳朵好受罪呀!」
「深有同感吶!我也已經『偶遇』過馮家那裝模作樣的丫頭了,那次我剛好接了個電話,就裝作有急事半路退了!」
……
兩人互吐苦水了半天,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所謂的門當戶對的圈子簡直小得可憐,原來見來見去,兩人所見的人幾乎全是重疊的。
歐陽大為不滿,「這不是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嗎?跟你偶遇……
『玖』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